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深度工作》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04W

《深度工作》讀後感精品多篇

摒棄膚淺 篇一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時刻爲工作做計劃,可以詳細到每天、每小時,乃至每一分鐘。要學會區分工作的深淺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深度工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深知自己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的練習與積累。我要做到將工作內化成習慣,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了纔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日常的習慣和準則,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曾經講過:“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轉換思維,當我覺得無法專注時,就要果斷的減少整體工作的時間,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同時,我將做好每天的讀書工作,不斷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應該聚焦什麼。心中裝着一杆秤,時刻度量何爲緊急重要,何爲不緊急不重要,然後在這基礎上,花足夠長的時間,專注它,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使知識工作從令人心煩意亂、心力交瘁的責任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開啓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那裏萬物閃耀。”

前不久觀看了一部短片,開篇伊始,我們就被告知視頻結尾沒有獎勵、沒有彩蛋,只是一個三分鐘的視頻。看似短暫的時間,但在觀看途中我們常常會被微信打斷、郵件來襲、被微博爆炸性新聞所吸引,亦或默默的拉動進度條,無法持續性觀看,哪怕10秒鐘的無聊也讓人覺得備受煎熬。突然意識到多年來的碎片化抓取讓我們變得精神空虛,無法專注。《深度工作》就是一劑良藥,來的剛剛好。開年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包,治癒各種慵懶、怠慢、浮躁,翻開人生新的篇章,開啓充實而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之路。

在這個窗口頻繁彈出偷走我們專注力的互聯網時代,如何贏得完美的工作狀態呢?請與自己盡情博弈吧!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二

發現了自己學東西泛且浮原因,缺少深度學習,每天有效率的投入時間實在太少。這也是很多事情我能入門卻離專業有段距離的原因。老是爲自己找藉口,要找一個方向深入的學下去,總怕選不對會會浪費大量機會成本,可是一直找不到那個方向,反倒更加不能沉下心。

其實人的潛力應該是巨大的。保持每天有深入學習的時間,專注一類類的學習,掌握並且作用形成閉環,通過頭腦中的遐想和現實中的時間不斷反覆來掌握一門知識。

生活中的知識又不像學科中分的那麼細緻,往往是觸類旁通,相互促進,相互聯想又促進,越鍛鍊頭腦越好用。我的問題不在於要選什麼大方向,而在於基本的學習能力還不具備,真是操錯了心。

阻礙深入學習的事情:現在信息、資訊唾手而得,手機彷彿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想想,那個上廁所甚至開車等紅燈、吃飯間隙都要拿出手機不刷呀刷,不知道在刷什麼,但是就是成了習慣。太容易被身邊的雜事吸引去注意力,因爲容易因爲輕鬆因爲無意識因爲有存在感。

研究表明,長時間習慣性的碎片化思考容易導致集中精力的能力下降,你會習慣性的拿出手機來看看有沒有給你回信息,你發的朋友圈是否有人給你點贊。但往往,創造性的工作都是在深入投入的工作中產生。

我回想,每次感覺自己學到了一點東西開了一點悟的時刻都是時間過得飛快,回想那時,完全就是一種不知道旁邊發生了什麼的時間段,過的飛快,充滿了幸福感。只是走神越嚴重我越記不起我上次全身心投入的時間。

我們樂忠於存在感的幻覺。刷下手機多不費勁,又有存在感,期待別人的回覆,感覺參與了精彩了朋友圈生活。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必須和必要,真的有人在不斷找你嗎?真的有人真的在非常關注你嗎?你真的從不斷的刷存在感中獲得了什麼嗎?

最小阻力原則。能不動腦就不動腦,事情一多習慣性的選擇容易的事情,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堆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挑阻力最小的事情做。

回家先躺一下,先拿手機淘寶一下,事情多時先做不費腦的回個信息,然後能鍛鍊大腦的工作就被一推再推,推到最後應付了事。不能用忙碌度量你的工作,做了很多事,但是最重要的事情重來沒做。把自己弄得很累,好像就對自己做有了交代。一整天的時間回憶時根本沒點印象,自己根本不能度量用在手機上的時間。

想要成有所爲,專注是必須。好在,深入投入可通過不斷習得。如何鍛鍊自己深入投入的能力:有個詞叫,磉,人多混亂,但生活值得做的事都是反磉增。刻意練習鍛鍊自己的習慣,減少生活的磉,生活將越來越混亂。卸載不必要的應用。太多的應用存在沒太大的必要,觀察自己一週內可以不碰不影響生活的應用,給自己的手機做個清理,很多時候正是誘惑觸手可得便無意識的走去了時間黑洞。

精簡生活成習慣。可以每天設定自己作息時間表,固定每天要做的事,不在計劃內的逐漸去拋棄,同理食物,衣物也是,只做自己吃的,穿風格固定的衣服,少即是多,儘量精簡生活狀態,把精力自然投入專注的那幾件重要的事,反磉增。

享受心流狀態,鍛鍊個人獨處能力。每天選擇時間遠離手機,甚至花代價遠離人羣,刻意練習深入投入,將生活節奏化,到點`到機會投入個人腦海。

減少不必要的回覆。生活中重要的事,收益百分之80來源於百分之20的事,學會合理的拒絕他人和爲自己留時間之間找到平衡,一天8小時工作是一天的投出時間,另外的16小時纔是真正自己頭腦的投入時間。

不要多系統操作。一次性就是強迫自己完成一件事,完成了再一個,投入當時那個。

畢竟鍛鍊大腦不是體力活動,不會越來越累,只會越來越靈活。現在起,時刻注意提醒自己的狀態,刻意去練習深入投入,享受大腦被挑戰的感覺。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三

在碎片化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容易渙散難以集中,很多人爲此產生了焦慮。而《深度工作》這本書爲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在碎片化的時代,如何爲大腦排出干擾,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所謂的“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地工作。它能把我們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最終得到具有創造性和高價值的工作結果。深度工作可以幫助我們成爲人生贏家,我們可以通過深度工作獲得滿足感。實際上,時代步伐越是加快,深度工作的價值越大。

這本書很具體的闡述了培養深度工作能力的四個方法,它分別是:

方法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要想培養深度工作的模式,就要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工作處境,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本書中,作者介紹了四種深度工作模式,分別是:

1、禁慾模式,就是指斷絕一切與外界的聯繫,將自己封閉在外界聯繫不到的環境,專心於做某事。

2、雙峯模式,是指一半時間浮淺工作,另一半時間深度工作。雙峯模式適合有固定休息時間的老師、創業人員。

3、記者模式,是像記者一樣一旦有空閒就立即進入深入工作的能力。

4、節奏模式,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都做固定的事,形成節奏。比如,每天早上起牀的後的一個小時我們設定爲閱讀時間,形成自己的節奏。這種工作模式非常適合普通上班族。

方法二:將工作內化成習慣。書中寫到成功的思想家和作家,沒有一人是等到靈感降臨纔開始工作的,而是將創作變成每日的習慣和準則。將工作變成每日工作的習慣和準則的一大好處是,可以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習慣成自然。

方法三:像經商一樣執行。真正公司的成功不但要制定完善的策略,還要認真的去實施戰略。同理,我們要想掌握深度工作,首先要了解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最後,要去實施深度工作。

方法四:適當放鬆。書中提到意識力並不是無限的,他像肌肉一樣也會疲勞。工作結束之後,就不要在想工作的事情,否則,大腦會認爲我們永遠處於工作中,這樣大腦會疲勞。適當的放鬆會提高我們作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還會補充我們深度工作的能量。總之,這本書深深地影響了我,打開了我思維的大門,我像挖尋寶藏一樣對它新奇而又珍視。書中講授的深度工作的方法總結的十分精闢,讓我們有章可循,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寶典。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那句“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不平凡”的工作內容,而是用“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工作”。所謂“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就是指匠心精神,像傳統手工藝者一樣,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唯有這樣我們纔不會失去對工作的敬畏感和職業的神聖感,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深度工作”——正所謂“專注創造價值,匠心鑄就輝煌”。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四

聽到深度工作這個題目立馬想到了深度睡眠,高質量的睡眠不僅可以減少睡眠時間還能使人精神飽滿,那深度工作肯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麼何謂深度工作呢?書中定義:“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

記得上學的時候讀到牛頓在實驗室裏聚精會神地做實驗,因爲太過於專注結果把懷錶當成雞蛋來煮的故事時,當時覺得非常可笑,但這恰恰是深度工作的表現。相反,深度工作相對應的就是浮淺工作,不禁要問正在工作的你我,現在有多少工作都是浮淺工作,又有多少是真正在自己的深入思考後完成的。

隨着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電腦、手機成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佔用了我們很大一部分時間,讓人不能夠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多少都是手機不離手,甚至你和他說話的時候,他都只會簡單的隨聲附和,因爲根本顧不上去思考。記得有次聽同事說起過他在看孩子的過程中,因爲玩手機把孩子摔了一下,引起了媳婦的不滿,於是就埋怨道:你就不能把手機放下好好的看孩子嗎,手機比孩子還要親嗎。這正是平時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其實他自己也並沒有覺察出哪裏不對。用書中的話形容就是心智殘疾,與其說是在玩手機不如說是被手機控制了。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當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時,深入工作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導致不能很好的去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效率也有所下降。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雖然達不到古聖先賢的境界,但至少要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後做一個小結,看自己一天中有多少時間處於深入工作狀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要從現在起開始做出改變,然後將深入工作的方式經過刻意練習,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習慣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都會成爲工作中的佼佼者,爲企業和社會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遠離社交媒體 篇五

給自己設定網絡時間,計劃之外的時間完全避免使用網絡。在網絡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從手機玩我做到我玩手機。

工作要深入 篇六

我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深入的工作環境,設定工作目標,並在完成之後不斷的反思與改進。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七

隨着網絡時代的發展,上班“網絡控”,下班“手機控”成功佔據了我們的生活。快餐式的娛樂與閱讀讓我們變得精神空虛,無法專注。偶遇《深度工作》,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合理的安排。

書中指出,“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爲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裏。休閒時光則組織鬆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通過深度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時探尋工作的意義,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思考,是有意義的。”這刷新了我們對於工作和娛樂的認識,但是細細品味,事實確實如此。“人類在深度沉浸於某項挑戰時纔是最好的自己。”

那麼何爲深度工作呢?

所謂深度工作,就是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有調查顯示,我們每個人每天會處理1400件事情。在我們通常認爲的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要被1400件事情所充斥。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被大量的支離破碎的事情所打亂,所以很難對一件事情進行專注的思考。因此,工作的繁瑣要求我們學習深度投入的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以便於擠出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深度工作中,能否以及是否具備深度工作的能力,已經成爲我們是否能夠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勝出的必備條件。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書中的四個原則讓我感受頗深:

1、工作要深入

我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深入的工作環境,設定工作目標,並在完成之後不斷的反思與改進。

2、擁抱無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練習的,不僅要在工作中進行訓練,而且在無聊時候也要訓練。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才能不斷的增強專注度。

3、遠離社交媒體

給自己設定網絡時間,計劃之外的時間完全避免使用網絡。在網絡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從手機玩我做到我玩手機。

4、摒棄膚淺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時刻爲工作做計劃,可以詳細到每天、每小時,乃至每一分鐘。要學會區分工作的深淺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深度工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深知自己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的練習與積累。我要做到將工作內化成習慣,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了纔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日常的習慣和準則,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曾經講過:“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轉換思維,當我覺得無法專注時,就要果斷的減少整體工作的時間,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同時,我將做好每天的讀書工作,不斷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應該聚焦什麼。心中裝着一杆秤,時刻度量何爲緊急重要,何爲不緊急不重要,然後在這基礎上,花足夠長的時間,專注它,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使知識工作從令人心煩意亂、心力交瘁的責任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開啓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那裏萬物閃耀。”

前不久觀看了一部短片,開篇伊始,我們就被告知視頻結尾沒有獎勵、沒有彩蛋,只是一個三分鐘的視頻。看似短暫的時間,但在觀看途中我們常常會被微信打斷、郵件來襲、被微博爆炸性新聞所吸引,亦或默默的拉動進度條,無法持續性觀看,哪怕10秒鐘的無聊也讓人覺得備受煎熬。突然意識到多年來的碎片化抓取讓我們變得精神空虛,無法專注。《深度工作》就是一劑良藥,來的剛剛好。開年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包,治癒各種慵懶、怠慢、浮躁,翻開人生新的篇章,開啓充實而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之路。

在這個窗口頻繁彈出偷走我們專注力的互聯網時代,如何贏得完美的工作狀態呢?請與自己盡情博弈吧!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八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深度工作》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現代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手機,走路看手機,開車看手機,有人甚至上廁所也要看手機,有事沒事都要看一下手機,不得不承認,手機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深度工作》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如果一個人沉迷在手機中,長期下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會越來越弱,最終形成一種頭腦殘疾,這是一本向手機宣戰的書。

什麼叫《深度工作》?書中有一個定義:就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得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一定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能複製。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遇到一些很難下決定的事情的時候,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會進入一個人深度思考的空間,從而會不斷在大腦中產生假設和解決辦法,這種現象就是大腦的創作過程,也就是大腦深度工作的過程。

在工作中,我們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多思考,多學習。而在寫這篇心得之前,我也一直在反思,我有多久沒有像文章裏所說的深度工作了,沒有深度工作,我就會原地踏步,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也沒有體現自我的價值。就是長期不學習的惰性、沉迷於手機帶來的短暫快樂,早已控制和瓜分了我的精力和時間,一步步將我引向深淵。未來的競爭是激烈的,在東方控股集團年會上,丁鼎董事長也曾說過,未來很多人類的工作會被電子設備取而代之,比如收費站,人們會利用二維碼,就可以自動繳費,這樣一些收費人員就要下崗。未來有三種人會越來越貴,第一種,就是會與機器對話的人,因爲他們能控制機器;第二種就是IP,因爲他們就是超級明星,能帶來流量帶來資源;第三種就是資本家,因爲人家有錢,有投資的本錢。那麼怎麼能成爲這三種人中的一種呢?就要自己掌握一種不平凡的技能,而這種技能不是可以複製的,而是需要自己投入到深度思考與深度工作中去。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學習,主動豐富自己的大腦,才能夠思考,才能讓自己變強,變得有價值。

無論出於更好的謀生,還是獲得人生的價值,我們都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工作,並刻意訓練這種能力,讓自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立於不敗之地。

讀《深度工作》有感 篇九

一轉眼,2019年的餘額不足,只剩下70天了,你還記得在年初實現的目標嗎?帶着這個問題,我請教過很多朋友,80%都告訴我,一半都沒有實現!聽到這樣的答案,我都感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前,我想着是因爲目標定得太高而無法實現;然而,有的人目標定得也不高,只要稍微努力一丟丟就能完成,但還是沒做到,爲何?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用他們說的話就是“心靜不下來”;更通俗地說,就是沒有做到“深度工作”。爲什麼我們知道的名人會有這麼高的效率,我舉個例子:著名導演伍迪艾倫他一直拒絕使用電腦,習慣於手寫稿,並不是因爲思想落後,而是這樣更好的集中精力思考;JK羅琳遠離社交羣體,把自己關在一個五星級酒店寫出《哈利波特》來;比爾蓋茨都會爲自己留出一個深度思考周,遠離各種干擾,專心思考公司的事情。

深度工作有什麼樣的好處呢?首先,專注就能產生自控力和積極的心理暗示,擅長深度工作的人,都是比較自律的,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值得幹什麼。其次,沉浸在深度工作中,能讓我們找到愉悅感和滿足感,我也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在寫作的時候,就是進入了深度工作,此時此刻我是聚精會神的寫,但當我寫完以後,我會舒服的長嘆一聲,內心非常的暢快,因爲又一件事情大功告成了。最後,完成深度的任務是需要深度工作的。一些事情手板眼見功夫,只要舉手之勞就可以完成,那當然不用深度去做,但有不少事情,沒有一點死磕的精神是難以完成的,比如對某一樣高深學問的研究,如果只是膚淺的去了解,也研究不出什麼名堂來。

我們都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但總有人會說“臣妾做不到啊!我總靜不下心,有這件事情、那件事情總在困擾着我,怎麼破?”首先,我們就要分析原因,纔可以對症下藥,什麼導致我們“靜不下心”?我覺得,手機就是我們的罪魁禍首!問一下自己,拿着手機的時間有多少,同時又拿着手機做什麼事情?一個微信就鏈接了整個社交圈子,朋友圈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先說被動的,微信收到一條私信,或者一條羣消息,你要不要看?哪怕理性上有一百個不情願,從本能上還是不由自主地打開。那好了,打開以後,哪怕啥也沒看着,都會嚴重拖慢了工作的進度。被打擾了1秒鐘,至少3分鐘纔會重新投入工作中。有個手機的廣告語是“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而受到手機信息的影響,基本上是“觀看手機5分鐘,影響工作2小時”。再說一下主動的影響,很多人沒事幹,那就翻看手機,或者是觀看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刷抖音,或者是打遊戲,或者是看肥皂劇……不論做什麼,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注意力被影響,心又如何靜得下來呢?

當然啦,除了手機作爲社交圈,這個是外部的影響因素,更多的是受到內因的影響。首先,你不知道哪一些時間是浪費掉的,比如在寫作、看書的中途,感覺到有點難度,那打開手機先刷個抖音輕鬆一下,然後再繼續寫作看書;然而,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感覺這個靈感更加難找。有時候,我們死磕的話,還有可能磕出點靈感來。更可怕的是,你還不知道分心有什麼了不起,完全沒有意識到其嚴重性,這纔是最可悲的。。

我們在社交圈交往,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最近忙嗎?”一旦得到肯定的回答“最近很忙啊!”,通常都會得到迴應“忙是好事啊,多賺點錢!”然而,果真如此嗎?有不少人,只是重複的忙忙碌碌,每天忙什麼?都是那些機械式的、沒有營養的工作。蒼蠅忙不忙碌?一直蒼蠅在桌面上,我們驅趕它跑了,過了幾分鐘,它有飛回來,落在同樣的位置。這隻蒼蠅忙嗎?它也只是瞎折騰了一圈,僅此而已。過分的忙碌,都是爲別人而忙碌,而迷惑了自己,不知道到底爲了什麼而忙。還有一種忙,就是“多線程”,也就是身兼好幾樣工作,看似很能幹,但每一件事情都只是淺藏輒止,沒有一件事情能夠真正做好的,這樣忙着有意義嗎?與其廣撒網做多件事情,還不如聚焦地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面對這些干擾我們深度工作的絆腳石,應該怎麼破?首先就要爲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有人說,只要是在家工作,自己一個人關在家裏,就一定能做到。我個人切身體會,不一定!對我而言,待在家裏就是一種煎熬,尤其是下雨天不能出門的時候,會有一種“人都發黴”的感覺。對我而言,最好的工作環境,首先是在戶外,家後面的公園,一個天然的大氧吧,一邊深呼吸,一邊寫作,這樣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其次就是在咖啡館,看到身邊其他人都敲着筆記本,或者看着書,有這樣的一個氛圍,自然也會影響到我,效率也大大提升。

說到分心的情況,我也會有。什麼情況會導致我的分心呢?因爲我面對的問題有點難度,一下子也很難解決。儘管我的意志也不想去分心,但是腦袋不聽使喚啊,總想找一些容易辦的事情去做。什麼事情容易辦?就是找手機,看朋友圈收發微信等。分心不可怕,主要是要看自己工作了多長時間,如果說已經有45分鐘以上,就該歇下來喝口茶這樣子了。既然腦袋可以分心,那遇到什麼難題都可以把它分開,拆分爲一個個小問題,容易解決的問題,再用接着的時間逐個擊破。高強度的工作時很累的,能量也會不斷地消耗,所以要隨時隨地充充電。這就是我不在家裏工作的原因。這裏我說得比較俗的辦法,就是當你累的時候,擡頭看一下週邊的美女,當然並不是說有啥邪念,而是看到美的東西,讓自己的眼睛滋潤,心靈也得到滋養,後續的工作效率也會大大的提升。

最後一點,就是有一種死磕的精神,懂得死磕的人,就很難分心。我們把放大鏡對着太陽聚焦,堅持一段時間,放大鏡上面的紙就會燃燒起來。我們經常說“堅持”,但是“堅持”和“死磕”是不一樣的,所謂的堅持,就是在艱難的地方苦苦掙扎,“再堅持一下”;而死磕不同,就是我對一個問題帶着一種好奇心,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找到真相不罷休的態度。當我們有這種死磕的精神,深度工作就有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