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師風範》讀後感

讀後感7.63K

《大師風範》讀後感

《大師風範》讀後感1

今天,我翻開了<<歲月>>這本書,其中有一篇名叫<<大師風範>>的吸引了我,看完後我很受啓發。本文講的是:以爲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爲人指導時從不說話,他認爲琴聲才大最好的教悔。可是有一次,他收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學生在拜師儀式上,學生演奏了一首短曲,演奏的真是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大師走上臺去,並沒有讓他再彈,只是嘆了口氣,走下了舞臺。衆人驚慌失措。只時,大師說:"外沒有資格職責他,起碼着一曲。馬上,下面的觀衆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心潮起伏,一位世界一流的大師,竟可以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這位大師擁有着磊落的胸懷和可貴的謙遜。衆人所響起的掌聲,就是因爲這位大師所擁有的高貴的品質。這掌聲包含了3點:第一點是爲學生那精湛的琴藝;第2點是因爲教師對學生真誠的讚美和尊重;第3點也是最終要的一點就是盛名天下的演奏家並沒有擔心在大庭廣衆之下保養學生的好朝,回無形中降低自己的威信。就這一點,他也可以成爲一名十足的大師。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必須有過硬的技術特長和磊落的胸懷,可貴的謙遜。

再想想那些驕傲自大的老師,他們並不是世界一流,卻比世界一流還世界一流,他們也許根本沒有過硬的技術,不管學生彈的多麼好,老師也不會誇獎一句,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挑學生的毛病,我並沒說這種不好,是,這種老師會讓很多學很的水平提高,細節也掌握的更好,可是從老師本身來說,他們缺少的就是大師風範!

讓我們學習那位大師,學習他高貴的品質吧!

《大師風範》讀後感2

今天在《小讀者》上讀到了《大師的風範》一文。

這篇文章講述了匈牙利著名鋼琴家李斯特和奧地利鋼琴家塔爾裴爾希成爲莫逆之交的故事。

1836年,兩位音樂大師同時來到法國巴黎演出,兩人的“粉絲”都認爲自己崇拜的音樂大師是最優秀的,雙方的.爭論逐漸發展到報紙上的互相指責,矛盾激化。

當時,這兩位音樂大師從未見過面,當他們瞭解到“粉絲”們的爭吵情況後,不謀而和地走到一起,決定舉辦一場聯合演奏會。他們的演出配合默契,非常成功。演出結束後,他們互相擁抱,手拉手走到臺前向觀衆致意,使他們的崇拜者握手言和。他們兩人也因此成爲莫逆之交,一起攀登藝術的高峯。世人不僅喜愛他們的藝術,而且更敬重他們的人格。

讀完這篇文章,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會向別人學習,就等於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經常向別人學習,終有一天,就會站在成功的頂峯。李斯特和貝多芬、肖邦都是我非常崇拜的鋼琴家,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他的作品《鍾》被譽爲世界上最難的鋼琴曲,我聽過李雲迪的演奏,感到真的是很震撼、很難,但李斯特的品德更讓我崇敬!

謙虛是一種美德,越是德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虛懷若谷的道理。山高不言,是因爲它以謙虛作爲根基;海深不言,是因爲它以謙虛作爲容量。我聯想到自己經常因成績好而沾沾自喜,很少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如果養成習慣,就會落後。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養成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國小生。

《大師風範》讀後感3

《大師風範》講述的是兩位音樂大師同時來到巴黎演出,兩個人的追隨者都認爲自己崇拜的大師是最優秀的,於是發生了爭執。

爲了平息爭吵,兩位大師決定舉行聯合演唱會,最後平息了爭吵,還受到了觀衆的好評。這個故事啓發我們:化“敵”爲友的舉動顯示出了一個人的胸襟,還可以促進雙方共同進步。敞開心扉,你也可以多一個朋友。是的,生活中的我如果大氣一點,也可以化“敵”爲友,如果每個人都大氣一點,就會有更多的朋友了。在社會上、在學校裏、在班級中,打架的人很多,我也在其中,當時我覺得純屬自衛,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了絲絲內疚,我爲什麼要和他們打呢,我可以迴避啊,可以告訴老師啊、、、爲什麼偏偏選擇了和他們打架呢?可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醒悟時卻爲時已晚,已經犯錯了。

記得有一次,同學一不留神踩了我,我不等他解釋就狠狠地踩回一腳解氣,誰知他也不服氣,和我吵了起來,你罵我一句,我罵你一句,吵了半天,才結束這場無聊的口水戰。說停止了這場戰鬥,不如說我們把火憋在心底,日後慢慢對付你。鬧到這樣的情形,不如和對方道歉或主動原諒對方,如果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事情,那結果是不是好多了呢?有時,我和同學爭論一個問題,都爲自己的優點去辯解,沒有接受別人的優點,只是一味地說他人的缺點,最後變成了口水戰甚至吵架,如果我們能像兩位大師一樣,互相借鑑別人的優點,那我們的學習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好了。

《大師風範》這個故事,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夠大氣地處理事情,凡事用化“敵”爲友的辦法來處理,我們的周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身邊會有更多的朋友;如果我們能像兩位大師一樣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那麼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會登上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