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讀後感1.09W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400字 篇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着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着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爲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範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臺,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爲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爲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爲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矇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爲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爲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是最好的態度。大自然經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爲,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爲,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政者只爲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境,至於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這充沛表現出老子的“無爲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這與衆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爲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纔不會有錯。

羣衆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着眼於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裏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機遇來開展事業。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爲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爲這裏面蘊含着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爲這是我自但是然的鬥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係。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祕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又或展現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緻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祕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着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桎梏,以自我肉體爲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爲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徵,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於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作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200字 篇二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內容實在是很熟悉不過了,因爲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都談及過34章的觀點和內容。

但是,我們應該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會在《道德經》經文中重複着講廢話的,34章與7章&8章區別在於:7章&8章都是以自然現象論道,而34章則是直接論道。

如果我們還對32章的內容有印象,那麼應該記得32章談的是“樸雖小”(樸素的樸),從道很微小的角度開始談到到其很大的本質:天下莫不稱臣。

34章則是從道很宏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角度談到如何實現“大”。

我們還是先意譯一下經文。經文意譯: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了功業,卻不佔有名譽。

衣養萬物而不自以爲主,在萬物面前保持一種無慾的常態,這是謙恭的“小”;反過頭來說,萬物都因道而被滋潤、被孕育成長,這又是一種胸懷若谷的“大”。

正因爲道的不自以爲大顯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詮釋其偉大。

正因爲遵道而行的明道聖人們不自以爲大,所以纔不知覺間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後這句總結: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淺層理解:不裝。

養成不裝大、也不裝高大上的習慣,或許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種相對高大的形象。

中層理解:不顯。

大與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實,它都在那裏,不因顯或不顯而改變,把姿態放低,仿效水德,這便也是一種上善若水,最終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終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種高於虛懷若谷的不足境界,對此《周易》有着最唯美的詮釋。

《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附上的圖片美吧!

中歐,阿爾卑斯山脈下的一個小國:瑞士。

這個國家有多小呢?

其國土面積大約是杭州(含下面七縣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還少60萬左右,820萬人左右。

以2013年度爲例,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杭州的5倍,約合4.1萬億RMB。

談錢,不足以彰顯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則表現爲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錶,被全球人民所敬仰與嚮往。

世人所羨慕的勞力士、歐米茄、浪琴、雷達、天梭、卡文克萊……無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爾卑斯山脈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經被稱其爲“鐘錶谷(Watch Valley)”,已經成爲了全球鐘錶聖地,豪華品牌的表芯一半產自這裏。

表業的集約化已經形成,這是工業化的產物,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鐘錶谷沒有走上規模化的不歸路,而是選擇了藝術一般的純手工製作之路,從17世紀開始至今依然如此。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歷經滄桑鉅變,有前有日本石英錶的衝擊,後有工業規模化的打擊,今有Apple Watch的分庭抗禮意圖瓜分市場,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純手工製作之路,依然選擇了“小”,依然風雨無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經歷數百年歲月的洗禮,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積家、天珺……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爲觀止的豪華腕錶,卻在谷中村莊一個個毫不起眼年邁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轉着,然後成型,然後成表,然後奢侈,奢侈地然後流向了全球顯貴們的手腕。

當江詩丹頓在世人手腕上引以爲榮,引以爲豪,璀璨奪目之前,他們都曾經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裝上一顆顆螺釘,一個個齒輪,一個個零件,僅此而已。

當春天阿爾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時,那一隻江詩丹頓的每一個零件尚還冰雪未融,處於手工打磨階段,無論打磨方是一雙歷經滄桑形成了老繭的粗大十指,還是一雙煥發着青春氣息的活力雙手,那都是江詩丹頓的春。

當工匠們的窗外,冰雪徹底消融,蟬鳴陣陣的盛夏來臨之際,那一隻江詩丹頓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們手中的一個個卑微的零件而已。

當時間行走到)(至阿爾卑斯山脈上空蒼穹湛藍湛藍的季節,那些以後勢必趾高氣揚的江詩丹頓依然還是個雛形,依然還是微不足道地流轉於工匠們的指間,那些能打造出工業藝術品的手指指間或許還夾着一支燃燒的雪茄,或者還端着一支盛着一點點葡萄酒的高腳杯。

當壁爐燃起了溫暖的火焰,當阿爾卑斯山已經冰天雪地的時候,那一隻只江詩丹頓的表芯方纔成型,方纔能精準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時的分分秒秒,於是被包裝,被安裝,成爲了成品,甚至堪稱藝術品,只是對於工匠們而言,那只是一個產品,只是一年的莊稼,與玉米、高粱、稻子、紅薯一模一樣的莊稼而已。

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就這樣被腕錶所詮釋着,就這樣被工業所詮釋着。

無意宣傳奢侈品,畢竟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的東西。

如果,唸書的時候我們只是佩戴着一隻大衆化的上海牌腕錶,那隻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衆腕錶其時最大的作用只是爲了考試,或者只是爲了準時約會,這也沒有關係。

若干年以後,當我們從校園熬到了社會,從溫飽熬到了小資,從小資熬到了小康,從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隻表依然還在手腕上,那麼“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依然會被彰顯。

萬一不小心,有那麼一天祖墳冒出了縷縷青煙,不小心從小富熬到了大貴或達貴,如果最初的那隻腕錶還在手腕,那麼,即便“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於血脈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種有積累,有沉澱,有爲,有道的品行。

《易》雲:“履霜,堅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凶化吉。

此道即爲:“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300字 篇三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

當前這個時代,人們瘋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遠。相比於老子的《道德經》,人們更趨於選擇孔子的《論語》。至今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裏,還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極被動,無所作爲與保守倒退的觀點。在大部分人眼裏,老子的“無爲”在這個倡導“有爲”的社會裏是不適應的。事實的確是這樣嗎?

老子可謂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民間對於他的傳說是千奇百怪。其中一個傳說是由老子的“老”字聯想開來的。傳聞老子的母親懷了八十一年的胎,後於李樹下生下老子,老子生來白眉白髮,長着白白的大鬍子,因此被命名爲“老子”。這傳說聞之荒謬,但卻更爲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暈。正是因爲正史對於老子的記載惜墨如金,纔會產生這麼些荒誕的故事。即使在司馬遷的《史記》裏,老子只是寥寥幾筆。自史記記載,老子擔任過周國的史官,即相當於掌管國家的圖書館。老子的博學與睿智怕與此職位是分不開的吧。後來周國內亂,即將覆滅之時,老子離宮隱退。到函谷關時,因一位名爲關尹的守關員的請求著下傳聞後世的《道德經》。

《道德經》僅有五千餘言,卻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長。

初讀《道德經》,我讀得恍兮、惚兮。對於其中意味,我並非咀嚼透徹。尤爲此書的第一章,更是晦澀難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爲文章的開頭,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道德經》的大綱。若是此句無法理解,那麼老子的思想更是無從入手。

依據對於中國古文字的理解,第一個“道”字是名詞,含首部,意爲智慧,是這天地宇宙間最大的智慧,而第二個“道”應是動詞,意爲行走前進。而第三個“道”是名詞,意爲途徑,道路。

那麼前半句可以理解爲,天地宇宙間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尋得的,但是要通過非同尋常的道路纔可以尋得。而後半句根據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譯爲: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尋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何爲道?

“道”是老子首創的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是這個世間萬事萬物應該遵循的規則,是世界上萬事萬物賴以生存的最高法則,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來描述事物的演變過程。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人間,而中國的老子只需以道種下萬物的種子。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不滿足於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於他人手中之物。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是存在這無可撼動的定律的。古時甚至現時的所有戰爭無一不是緣於此故,古時是疆土的擴張,而當今更添了資源的爭奪。戰爭往往得利的是強者,那麼結果便只能是損不足而奉有餘。推及個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擁有較多東西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多的東西,而那些擁有較少的人卻更容易受剝奪。這便是人道。

而何謂天道?天道如水,水總往高處流向地處,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

人識道,必處善事,得七竅玲瓏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無所陳之,百姓幹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個歸個道,互不相擾。只有這樣世事煩惱便會消散,不止人安居樂業,飛禽走獸也得享天倫之樂。各司其職,各得其樂。

“道”是天道,看不見摸不着,不可言,貫穿於天地之間,是使萬物生生不息的基礎。

與第一章的虛無縹緲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滿思辨色彩,語言簡潔,而其中的滋味卻使人意味深長。

老子將美與惡相比,善與惡相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都存在着兩面性。常人經常只能看到鋒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卻是不得一見。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故而智者能生養萬物不據爲己有,因爲有無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爲身上有着無能的一面。功成名就時能夠走出成功的光環,功名就不會離你而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讓我感受良多。

高二時我的成績算是不錯的,一直在前頭徘徊。久而久之,那個名次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意識中的我的位置。可以說,我對於那個名次產生了“佔有慾”。一旦別人得了那個名次,我的心裏會產生被掠奪的受傷感。直到高三時,我的成績漸漸下滑,坐上那個位置的人換了又換,卻已經不是我了。那時我拼了命地學習,但那個位置已經不再屬於我了。直到大學聯考放榜後,我萬念俱灰。旁人都勸我,這個成績相比於其他人已是很好了,而報上的學校也是不錯的。但只有我心裏明白,其實我的痛苦並不是因爲大學的好壞程度,因爲很多大學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成績與名次的差別而已,只是數字的差別而已。我的心裏一直存着我的成績不應該是這樣的念頭,因爲我一直認爲那個名次是我的,坐上那個位置的人應該是我。我有資格得到那個位置。其實我是迷戀於成功的光環裏,世事皆處於變化之中,一次次的成功並不代表你會永遠擁有這個光環。

我一直認爲我是努力的,而且我的學習方法是經過一次次成績認證的,因此一直鑽着牛角尖。一次考試的成績優秀並不代表你的學習方法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世間怕是不存着十全十美的東西,存着好的一面,更存着不足的一面。其次即使是學習方法不存着不足,每一次考試都是不同的,都考驗你不同的方面,這一次你考得好了,並不說明你的學習方法下一次會適用,也沒有跡象表明你下一次考試一定會名列前茅。

只有不以那個名次自居,它纔不會遠離自己。只有這樣,你的眼光纔不會侷限於過去,侷限於那個位置,才能看到別人的優勢,才能看到新的東西。如此,纔有了進步的動力。

只有無,才能生有。車輪當其無,有車之用。空的器皿當其無,有器之用。故無生有。

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非一時可讀透,須傾其一生來體會老子所說的“道”,只有深深地領會到老子的思想,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更好地走完有限的人生。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100字 篇四

很多人認爲,我這種年紀不適合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閱讀對象可以是任何年齡段。而根據自己的閱歷與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獨特的哲學視角,於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爲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爲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經》中的精華。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慾望充斥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淨心。少私寡慾。所以,我們要學“道”。

如果我問你什麼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別人聽得雲裏霧裏,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麼。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標準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於此,我們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紅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認爲“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包容天地,以無慾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羣生。道,就像水一樣,無聲無息無爲而養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常用“道”,卻不知其意。在科學中,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爲什麼會有壽命,於是給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因爲有時間。而這本書中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詮釋了人的一生,雖簡卻精。同樣,在已知科學中我們知道質子中還有夸克,而夸克中還會有東西,甚至還有!我們不得而知,於是又以道喻之。對於人們難以解釋的事物或事情,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簡潔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什麼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那麼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規律。

道養育了萬物,以地球爲例,道讓萬物各廝各職,演化出一套穩定的生態系統,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員太興或太衰。植物腐後可成爲天然養料,爲下一片長在這裏的植物以充足的養分,食草動物憑藉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又以這些東西充飢,這些動物死後,又爲新的植物創造養料!萬事萬物都從它的根本出發,那麼一切事物也就簡單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電子運轉。星球的公轉自轉,週期一定,循環往復,從不間斷,是規律!電子的有序排部,是規律!可能這樣會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而我對道的理解也只能說是淺顯的。道就像數學中sinα的函數圖象一樣,函數兩邊永遠沒有盡頭,且周而復始,而我們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尋找道的真諦。

有人也許會認爲我們人類是個例外,因爲我們有高超的智慧,發達的科技。既然人類有這麼發達的科技,爲什麼“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呢?原因很簡單,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們一再違背道的規律,反其道而行,那麼我們必將受到道的懲罰。難道你沒有看到人類一意孤行的後果嗎?頻繁的地震現象以前從未有過,氣候異常也愈演愈烈……人類還以自己比其他動物略大的頭腦與“道”比高,卻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難以琢磨的,它滲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誠可以說是“衆妙之門”。

至此,我們應該懂得按照道的規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適當地釋放慾望,不能恣意妄爲。其實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爲”。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不妄作爲。也就是不違背道的規則而胡亂作爲。有些人被慾望衝昏頭腦,胡作非爲。而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時爲了虛榮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貴重的珠寶。其實,他們都不懂:真正美的東西是不需要任何裝飾的。更明確來說,他們不懂“道”。貪慾過度只會讓你墮入苦海,商紂王后宮佳麗無數,還要徵集民間美女,吃肉喝酒便罷,非要設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難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紂,商王朝也被推翻,於是後人稱紂王爲無道昏君。虛榮心也常常害人不淺,《項鍊》中的女主角因爲虛榮,白白耗費了十幾年青春。道讓萬物繁衍生息,而無慾無私,順其自然無爲之道,利萬物而不求回報。我們這個被金錢與慾望所充斥的社會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慾的優良品質,火熱的慾望讓我們難以靜心、淨心。道無窮無盡的智慧告訴我們要“至虛極,守靜篤”,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讓慾望與虛榮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對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不要背離道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就可以“無所不爲”,什麼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規律和規則。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纔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