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五柳先生傳》閱讀感想精彩多篇

讀後感1.38W

《五柳先生傳》閱讀感想精彩多篇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第一句就有出其不意之感:寫傳爲何不說姓名,甚至作傳者連自己的住所也不知道?

他什麼文不名?通讀全文,理解文意之後大有感慨。五柳先生不慕榮利,隱居山間,著文章示己志,以自娛,從不隨意爲他人俯首相屈。這一篇《五柳先生傳》,作者故意隱去了姓字和住地,既往不提,只因宅邊的五柳樹,隨性自號“五柳先生”,這一點讓我頗爲歎服。

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這樣淡泊隨性,更何況是有風骨的文人!他的號寫出了他對自然的嚮往,對隱居的嚮往。他認爲退隱於山野,幹自己所喜愛的事纔是最重要的,名號無足輕重。後來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種豆南山下”、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這一選擇不經意竟名垂千古了。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元老。正是因爲嫺靜少言而嚮往山居的性格,這讓他得以通過文字抒發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優美的詩篇。從先始的“自娛”,變成了經典的千古傳頌,不知這樣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卻再也問不到了。但我認爲自己的感受與人分享,以至於影響他人是快樂的,你也能將自己的快樂帶給他人,先生應該是願意的吧。

“簞瓢屢空”、“環堵蕭然”的環境也讓我吃驚。讀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牆立在那裏,邊角苟連着,頭頂上的樹冠便是屋頂的畫面。或許田園隱居的生活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所謂“清高自閒”,那其中的艱苦環境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在那個時代,陶淵明因不想入仕而隱居,不論條件多麼不好,他卻仍然自娛自樂,他是真正的自適在這山林裏。或許這也沒什麼好強調的,在他的心裏,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糧和抵禦困境的勇氣。他性格隨性豪爽,“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做法雖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確信他因此卻擁有不少知交好友,他們之間定不吝嗇,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暢罷。在這樣的生活中,或許他纔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歸去也!脫離了樊籠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個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二

自娛自樂的五柳先生陶潛殊不知是樂觀派還是憤世派!他的前半生幾乎皓首窮經不好容易得來了彭澤令的職位,他且終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憤然辭官回鄉!

他一身百姓的裝扮在南山下開闢一畝三分田!他原本就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文人,由於這幾年也已經荒廢了農事,春天到來時、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播下的希望的種子且換來了草盛豆苗稀的結果!但是五柳先生並不以爲然、反而很高興、對他來說他種下來的好像不是莊家而是一種心情!只是爲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的興趣!

秋天來了,他顆粒無收、連買酒的錢都沒有了!五柳先生這個老頭開啓了他的蹭酒模式!不過人們很願意招待他,好像很理解他,知道他是個懷才不遇的好人!他也毫不客氣、不過估計也不會白喝有可能捉刀代詞的!那是他的強項!

五柳先生是個十足的放浪形骸者!終日以酒爲樂、以書爲友!盡興是大聲狂笑、敗興是放聲痛苦,似有點神經質的感覺!他無視世俗對他的冷眼嘲諷,他只追求最真實的自己不願意僞裝成一個可伶者!

我很喜歡五柳先生!他寧願做個賢君時期的民、也不願意做桀紂時期的高官!他與民同樂,斯期樂也!儘管衣衫襤褸也不改其本色!也許他就是孔子所說的安平樂道吧!

五柳先生不管是在他那個年代還是在我們這個年代不理解他的人會認爲他是另類人!他以自己特有的當時表達着自己!雖然他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也不願意在黑暗的官場中苟活!他要以自身的高傑爲這個濁世留下一點清白,真有點“世人皆濁,我自清”的精神!

五柳先生,也許很無奈!也許年輕時期的有過那種濟世救民的豪情願望,打算大施拳腳的時候卻被現實鞭策的體無完膚!如果選擇了冷眼旁觀,怕有失願望。只能選擇辭世歸隱,選擇了寄情田園、選擇了返璞歸真。

每個年代很缺少五柳先生這類人!至少他們保持着讀書人的氣節!但是更多的是對世道的失望!作爲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們也只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三

最近幾天看了幾節文言文的講課視頻,就以《五柳先生傳》爲例,談一談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七年級正式接觸的一種體裁,不同於國小語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較晦澀難懂,當然七年級的文言文是較爲簡單的。

作爲八年級語文的《五柳先生傳》是寫人的,標題就點明瞭課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文言文的講授一般都是從字詞入手,逐步深入體味文中的思想感情。講五柳先生時,也是先解決疑難字詞,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後深入到五柳先生個人的高潔品質。基本步驟大致都是如此。但其中的細節很難把握,比如如何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與文中人物感同身受,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學生很難掌握,也是老師的教學難點。也是我一直很難攻克的問題。

視頻中講文言文的深層意蘊和思想感情時,一般有重複朗讀或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的效果課上不明顯,需要佈置一些課後作業進行檢驗。比如將課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節改編成一個小故事,也可以編成話劇,讓學生進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重點是文言字詞句式的積累,其他方面以認識爲主。

以上是我對講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對即將到來的頂崗實習有些幫助!

《五柳先生傳》閱讀感想 篇四

其名不揚,其姓不聞,作者故意隱去姓名,着重表現先生的神韻,這篇成爲別具一格的傳記文章,文章樸素平淡,卻韻味十足。

總體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個大字:“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體現了作者不爲金錢而動搖的決心。先生的三大愛好:讀書、喝酒、寫文章,成就了先生異於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讀書時,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深究,而是對書中內容有所領會,其意並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昇華,這就大不同於別人了,先生嗜好飲酒,卻不沉迷其中,不在禮節,不裝模作樣,醉了就回家,體現了作者率真放達的情感,家徒四壁,簞瓢屢空,如此惡劣的環境卻沒有對先生有所影響,卻還安貧樂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雲淡,寧靜致遠”的恬適生活,無所謂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寫文章以樂己志,這就滿足了。

最後議論先生的名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體現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氣質,只爲“舉杯邀明月”不爲“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隱居行爲,是不與世俗同流和污的體現,到底這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在此,我不再拋出自己的愚見,因爲作者主要在表現先生的精神,並沒有議論他的行爲正確與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五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對於國中生來說是正確的嗎?基礎知識要學的精而細。學習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嗎?

從會考的內容看,考字句的翻譯,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釋上深究;從文言文的特點來看,現代人難以理解其內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從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來看,一是爲了讀懂古書,一是爲了從中獲得道理。綜上,文言文基礎教學固然重要。窪子店中學語文教學重古文詩詞,重字句的翻譯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學把大部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基礎上,那每課的教學目標不就一樣了嗎?教學重難點都將是翻譯課文,理解重點字詞。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咱們會考能抓的就是這點文言文的翻譯和理解。大學老師卻告訴過我:要選取每課特有的地方作爲教學目標。

國中生生活經驗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會狀況難以全面展示,難以正確而又簡單的表達。所以,讀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後作者的情緒更爲不易。尤其像陶淵明這樣清醒認識官場黑暗、渾水難趟後選擇無爲、自然的人,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從此看來,《五柳先生傳》非會考重點,與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實則很難把握是分不開的。可以推測,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選入教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給同學們這樣一個暗示:在以後生活中遇到難以改變的困難時,可選擇聽天命、尊自然。讓學生知道,有一種生活方式叫歸隱(不叫逃避)。但這又不能明確告訴學生,否則他們有可能錯誤地理解,並學會逃避。

會考文言文部分的試題,使很多學校把文言文當做重中之重。這樣好嗎?學校已經從教一些經典文言文,演變爲大量擴充學生關於文言文的積累。使之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畢竟學生中的多數以後很少接觸文言文。他們可間接得到它的精髓,通過少數行業精英的“翻譯”。

由此推到,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這與古文又不無關係。古文難理解,所以重基礎,少創新。由此看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時竟成爲累贅。這也證明了哲學上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也是矛盾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六

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着,生命無所謂高貴與卑微,每個生命的個體都是千萬年進化的產物。生命尊嚴的本質在與自由,在於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雖然生活狀況窘迫,但他能對此坦然自若。他曾經做過官,之所以辭官回鄉,就是不堪忍受官場的腐敗。他在辭官的時候就明白歸隱之後自己必定是要過一種清貧的日子。但他卻全然不在乎。貧窮不能改變他的志趣。更改變不了他對人生的態度。

讀過《五柳先生傳》後我問自己:“什麼是人生”?人生沒有輪廓,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創造。因爲人生本自一張白紙,有些人想用線條裝飾自己的人生,結果卻勾畫的亂七八糟。有些人認爲錢纔是人生最重要的。爲了錢放棄尊嚴,出賣朋友,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感情。那麼他的白紙上一定畫了一張鈔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個誠實的輪廓。塗着簡單而不是單調的顏色,散發着充滿快樂的味道。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不是隻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別把生活太複雜化,要求不高,容易滿足,追求不多,容易快樂,很多事情換一種思維,換一種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會充滿陽光。

《五柳先生傳》閱讀感想 篇七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對於國中生來說是正確的嗎?基礎知識要學的精而細。學習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嗎?

從會考的內容看,考字句的翻譯,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釋上深究;從文言文的特點來看,現代人難以理解其內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從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來看,一是爲了讀懂古書,一是爲了從中獲得道理。綜上,文言文基礎教學固然重要。窪子店中學語文教學重古文詩詞,重字句的翻譯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學把大部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基礎上,那每課的教學目標不就一樣了嗎?教學重難點都將是翻譯課文,理解重點字詞。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咱們會考能抓的就是這點文言文的翻譯和理解。大學老師卻告訴過我:要選取每課特有的地方作爲教學目標。

國中生生活經驗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會狀況難以全面展示,難以正確而又簡單的表達。所以,讀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後作者的情緒更爲不易。尤其像陶淵明這樣清醒認識官場黑暗、渾水難趟後選擇無爲、自然的人,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從此看來,《五柳先生傳》非會考重點,與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實則很難把握是分不開的。可以推測,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選入教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給同學們這樣一個暗示:在以後生活中遇到難以改變的困難時,可選擇聽天命、尊自然。讓學生知道,有一種生活方式叫歸隱。但這又不能明確告訴學生,否則他們有可能錯誤地理解,並學會逃避。

會考文言文部分的試題,使很多學校把文言文當做重中之重。這樣好嗎?學校已經從教一些經典文言文,演變爲大量擴充學生關於文言文的積累。使之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畢竟學生中的多數以後很少接觸文言文。他們可間接得到它的精髓,通過少數行業精英的“翻譯”。

由此推到,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這與古文又不無關係。古文難理解,所以重基礎,少創新。由此看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時竟成爲累贅。這也證明了哲學上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也是矛盾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八

遠離國中教材二十餘年,閒來翻閱,驚歎變化之大,出乎意料,出於對古典文學喜好,重點翻閱了古典文學部分,新編入的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今讀斯文,好生感慨。“五柳先生”字號源於宅邊五棵柳樹,突出特徵爲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三大志趣爲讀書、嗜酒、著文章;生活境況爲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讓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貧樂道爲主旨,以“不”統領全文:不知何許人也,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家貧不能常得,不蔽風日,曾不吝情去留。此文寓意盡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開闊、開朗樂觀、意存高遠、耿直率真”之性情躍然紙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謂陶淵明人生寫照:“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爲恥,不以無財爲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蕭統《〈陶淵明集〉序》)。

持此心態者,非獨陶淵明也。魏晉時期,高壓政策及門閥制度,與讀書人自由個性矛盾尖銳,正直之士深受壓迫,且無力反抗,往往借酒澆愁,於醉鄉獲閒靜。實則讀書人之無奈選擇。

五柳先生借酒澆愁,雖潔身自好、不入世俗、安於閒靜,但其消極避世心態應爲當今社會所摒棄,理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