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二、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安排四教時。

二、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這後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爲主的寫作練習。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魯迅(板書)

二、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繫。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啓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瞭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願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潔):jiǒo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四、補充註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2)日裏: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

(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

(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並考慮課文大意。)

六、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佈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複述課文大意。)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的關鍵信息的能力。(基礎)

2、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探究,啓發思維。(重點)

3、遷移訓練,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難點)

【教學理念】

當今社會正處於一種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說到底也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文眼”、“字眼”、“詞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訓練的結果。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訓練的。一方面要有老師的指導(訓),另一方面要有學生的自主學習(練)。但訓練方式不是大搞題海戰術,而是要集中體現在三兩個精煉的課堂提問中,通過師生互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標”試行以後,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國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爲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啓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後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啓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

迴歸“人文”是“新課標”的另一面重要旗幟。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會的人,也是歷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橫向的相通,還有縱向的傳承。而“文學即人學”,要深層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與精神風貌,就離不開從縱、橫兩方面進行印證。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爲觸發點,比較,遷移,打開一道口子,讓神祕的天光照進來,激發出學生超越教材的感悟,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人文內涵,實現人格與情感的昇華。

【教學時間】

兩課時

【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着虛僞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治階級不滿,“不爲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寫出了許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

二、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下列詞語:晏如 蕭然 汲汲 慼慼

三、尋讀探究。

教師引導:閱讀能力說到底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文眼”、“字眼”、“詞眼”、“句眼”、“段眼”等。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尋找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字眼”,並思考這個字與“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有何關係?

課堂設想:通過朗讀和討論,明確出現次數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我們看到一個自別於名門望族、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

2、讀“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我們看到一個五柳先生。

3、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看到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4、讀“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們看到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5、讀“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我們看到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6、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我們看到一個卓爾不羣、不隨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結:因爲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衆不同擊節讚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相關資料: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現象,是士族門閥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稱世族、高門大族,其對立的稱呼是庶族、寒門。世族豪門形成了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基於官職的高下或財富的多寡,而是基於宗族的血統。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擺脫對豪門的依賴。

②魏晉時期,統治階級的高壓政策與讀書人的自由個性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壓迫,往往借酒澆愁,在醉鄉中使波瀾的心靈獲平靜。這是他們在那種環境裏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四、悟讀昇華。

教師設問:

①伴聲自讀課文,思考陶淵明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

②假如同學們也來評價一下自己,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啓示?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向哪些現象說“不”,向哪些現象說“好”?

課堂設想:通過學生們的自由朗讀,積極發言,從而領悟文章的精神內涵,昇華情感,培養健康個性、健全人格。

小結:對於很多事物我們要用一分爲二的眼光去看待。無論評價別人還是評價自己都應如此。特別是評價自己,一方面要“人貴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淵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式的自我評價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對於社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們應該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課時

五、比較閱讀:

老舍自傳(有改動)

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兩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餬口四方,教書爲業。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爲榮。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起。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閒時養花,不甚得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收穫,並不着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思考題:

1、“三百篇”指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學期所學的那一句詩曾提到過它?

2、東晉以後,許多文人很欣賞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淵明自況,這正是中國文人張揚個性、自我欣賞的“風骨”。比較閱讀,想一想兩篇傳記在思想個性、語言風格上有什麼相似點?

3、《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小孩需要培養,中有沉重的工作壓力,所以有人把四十歲的人比喻成挑着雞蛋進城的鄉巴佬,東躲西閃,戰戰兢兢,生怕打翻擔子。仔細觀察你的一些長輩,看看他們在四十歲時的思想感情、精神狀態是怎樣的?(課後思考,並認真觀察,選擇其中的一位,結合年齡特徵,把他或她寫入你的日記。)

六、模仿遷移:

抓住特點,體現個性,抒發感情,以一種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的評價方式,寫一篇200左右的自傳 。要求把“不慼慼於 ,不汲汲於。”這個句子補充完整後,加入你的自傳中。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寓意,體會作者的情感。

3、背誦課文,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輕鬆預習】

一、文學常識積累

1、走近作者

韓愈:字,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作品都收在《 》裏。《馬說》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說”: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寓意”。如課文《 》。

二、文言詞語積累

1、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含義並從所學文言文中再找出一個同義的句子。

A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解釋句子中“其”的含義。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3、請從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個句子抄寫在下面,並按“讀音、所通的字、含義”格式解釋。

4、請你寫出含有“馬”字成語五個

三、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翻譯課文。

四、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完成《學檢》第二小題,然後練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課堂導學】

一、交流展示。

1、小組內交流“輕鬆預習”中的相關內容。

2、提出疑難。

3、朗讀課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懷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馬的處境(悲慘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馬的特點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馬者的愚妄無知表現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觀點的句子是(原文 baihuawen.c n回答)

⑦千里馬比喻()伯樂比喻()食馬者比喻()

⑧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懷

寫作背景:《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請同學們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回答。

三、欣賞閱讀。

“也”是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置於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說到的內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很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個“也”字就是如此。找出本文中的五個“也”字句,並讀讀其語氣。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譴責的感情

其真不知馬也。深刻嘲諷的憤怒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

是馬也,提醒讀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閱讀韓愈《馬說》的姊妹篇《雜說龍說》,完成下列題目。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龍亦靈怪亦哉?雲,龍之所能使爲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之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失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爲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1)理解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①雲固弗靈於龍也(於:)

②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是:)

③雲亦是靈怪矣哉(亦:)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②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爲也。

(3)理解。

①文中龍比喻()雲比喻()

作者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比喻:

2、請同學們閱讀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汗明見春申君,候問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悅之。……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能駕車的年頭滿了)服(駕)鹽車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膚”)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行動遲緩),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苧麻織成的衣)以(覆蓋)之。驥於是(同“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戰國策·楚策四》

3、說話練習:

完成《學檢》第十小題。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 篇四

目的要求:

1、積累文言詞彙,翻譯重點句子。

2、瞭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學習重、難點:

1、瞭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貌

2、品頭論足說陶潛,由古及今話隱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人物小傳,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爲自傳。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內涵深刻。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我們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讀“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獨特個性。

教具準備:U盤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社會的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着虛僞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治階級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着儉樸的生活。他隱居農村後,自號“五柳先生”,親身從事耕種,

和農民交朋友。這期間他除了寫出許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詩以外。也寫了些表現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桃花源記》,這節課我們學習他用史傳筆法寫的一篇自傳《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的生活: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過去的一些人把他當作一位完全脫離現實的飄然靜穆的典型,這是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爲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質的貧困外,還有另一面。梁啓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學創作,寫了《飲酒》等組詩,他的文學創造達到高潮。公元427年,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貧病中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爲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爲後代許多正直、進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給下列字注音)

嗜shì輒zhé吝 lìn 褐 hè 簞dān 汲jí 儔chóu觴shānɡ

從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麼樣的?

短褐穿結 譯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釘。

(2)五柳先生的居住條件是什麼樣的?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譯句: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的,並不能遮擋風和太陽。

(3)五柳先生的飲食是怎麼樣的?

簞瓢屢空 譯句:常常貧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

(4)五柳先生的稱呼從何而來?

宅邊有五柳樹 譯句:(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要點提示: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陶淵明“好讀書”,爲什麼“不求甚解”呢?

要點提示: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要點提示: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5、“贊”語與前文有什麼聯繫?:

要點提示:

文後的“讚語”是作者仿照史家筆法加的評論性的文字。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傳贊一體,互爲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爲鮮明。

6、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麼作用?

要點提示: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這樣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衆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人勝。

詞句精析:

1、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翻譯:他安閒寧靜,很少說話,不貪慕榮華富貴。

2、好讀書,不求甚解。

翻譯:他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3、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解詞:造:到;輒:就;期:希望、願望

翻譯:到(別人家裏)喝酒就要盡興,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翻譯:粗布短衣打着補丁,常常貧困到乏食的地步,卻安然自若。

5、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翻譯:不爲貧賤而憂慮,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6、其言茲若人之儔乎。翻譯:從這話來看,他應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

7、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翻譯:一邊喝酒,一邊做詩,用來使自己的心情愉悅。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傳》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睹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讚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並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號。因爲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爲號。他閒適沉靜,很少說話,不貪圖榮華富貴。他喜歡讀書,只求領會書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他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特別喜歡喝酒,但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席請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他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從不客氣。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不能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平時難以吃飽,可是他卻總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樣子。常以寫文章自娛自樂,用文章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這樣的方式過完自己的一生。

評價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爲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 喝酒作詩, 以此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這是上古無懷氏時候的百姓?還是遠古葛天氏統治下的百姓?”

教後反思:

師:成語“世外桃源”出自東晉田園詩人 寫的《 》一文,後常用來借指 。

明確:陶淵明 桃花源記 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師:除《桃花源記》外,我們在七年級時還學過陶淵明的一首詩,誰能背誦一遍呢?

生:(背誦)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師:通過以上兩篇詩文的學習,我們瞭解到陶淵明是一位“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隱士。你們想更多地瞭解陶淵明嗎?那麼讓我們一起去採訪一下“五柳先生”吧!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五

第二課時

一、寫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組爲單位,圍繞一個話題,同學自由發揮想象,開展故事接龍活動。(課前準備,組長分配好任務)

要求:

1、一組一個話題、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個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組同學依次接龍,每人至少說一個完整的句子(或一個情節),承接上面的內容,時間每人2分鐘,到結尾的同學要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3、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把故事完整的複述下來,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誰的更精彩。

4、評說:對每組的故事進行評價,結合故事的組成要素分析,學會寫故事。

二、練筆實踐

1、在你的身邊或社會上,每天都在發生着各種各樣有趣的或有意義的事。以某一件事爲素材,展開合理的想象,自擬題目,寫一篇故事。不少於600字。

2、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髮、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遊、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爲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600字。

要求:

1、當堂作文。

2、推薦作文評講。(1)同桌互評。(2)教師點評。

3、佈置作業:同桌間互換作文修改。

4、將推薦的佳作投影出來全班點評,修改,再打印出來供大家分享。

【範文引路】

書包的故事

褲腿書包

我爺爺的書包是個褲腿書包。那時候,爺爺很想上學,可是家裏很窮,兄妹多,買不起書包,交不起學費,在爺爺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爺爺穿舊了不用的粗布褲子,剪下一條褲腿,縫住一頭,另一頭縫了根兒布條,就成了爺爺的書包,上面補丁摞補丁,可爺爺卻視爲珍愛之物!書本買不起,就自己用線把草紙裝訂起來,做成手抄本!即使這樣,爺爺也只能上到二年級,就輟學了。

花布書包

爺爺有了自己的教訓,堅決不想把自己的悲劇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讓爸爸上學,可是,家庭無收入,窮啊!一次,爺爺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糧擠下來,挑着兩筐紅薯,走了40多裏山路,賣錢,買了二尺布做了個書包,這就是爸爸的寶貝——花布書包。爲此,爺爺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還留着劃傷的疤痕。現在,櫃櫥裏的那個揹帶都快擰成麻花的單薄的小布兜和裏面那兩本寫着密密麻麻的小書,爸爸說什麼也不捨得扔呢!因爲那飽含着爸爸上學時的快樂與艱辛啊!

多功能書包

我的書包嘛是多功能書包:顏色鮮豔,質量上乘,功能齊備,有裝書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還有放水壺的地方。

書包不僅顏色鮮豔、容量超大,而且在設計上還做到了輕巧、舒適。瞧,書包的雙肩帶和背部都墊上了海綿,背起來減輕了不少壓力。再看裏面的書有彩圖,有插畫,個個裝訂精美,內容豐富。

告訴你們,這樣的書包,我可不止一個哦!每年換一個,年年換年年新。

是啊,小書包,大見證,我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名師總評這篇文章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

(1)構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書包,講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會的向前發展,人們生活的提高這一主題,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2)妙用小標題。三個小標題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書包”的變遷正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三個小標題的運用使文章的結構清晰而嚴謹。

(3)結尾點明主旨。小書包,大見證——社會歲歲新,生活節節高。

教學目的:

一、能夠將故事敘述完整,並通過故事刻畫出人物的特點。

二、發揮聯繫與想象,豐富故事細節,寫出情節波瀾,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寫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時,能夠給人以啓迪,引發讀者對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學重點:學寫故事

教學難點:故事給人啓迪

教學過程:

一、理解莫言對故事的論述,激發學生寫作故事的興趣

我是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莫言

引導學生理解作家表達的觀點:莫言認爲,講好故事也能獲得巨大的文學成就,故事裏面有真理和正義,一個人可以將終身講故事作爲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追求。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故事的體驗,用幾句話說說對“故事”的理解,如什麼是故事,閱讀故事有什麼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閱讀或寫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師講授故事寫作的基本要求

學寫故事,其實就是考察學生構思能力和寫作能力。評價一個故事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讀者能不能通過你的文筆獲得一種精神享受。那麼,我們如何寫好一個故事呢?

(一)主題要鮮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個關於什麼主題的故事,如親情、友誼或其他的社會現象。確立了主題就確定了故事的中心內容。有時一個故事會有多個主題,這時你必須根據你對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爲你故事的主題。

(二)結構完整,有頭有尾

寫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開頭部分要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清楚何時、何地、何人,將要去做何事;中間部分要詳細具體地敘述故事發生、發展的經過,敘述中還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結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結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節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寫好一個故事,要儘可能避免平鋪直敘,可以在情節中設置一些小懸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結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齡的《狼》,篇幅不長,但寫得一波三折,中間還設置了一些小懸念,讀來引人入勝。

(四)塑造人物,個性鮮明

故事中一般還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過其性格或形象來體現故事的意義。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豐滿,有趣味。如《孫權勸學》中,呂蒙就是一個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由藉口“軍中多務”不肯讀書,到“乃始就學”,到“非復吳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現了他聽從勸告、學有所成的進步過程,也體現出他志趣的發展變化。這樣寫,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五)聯想想象,豐富情節

設定故事情節後,可以通過適當的聯想與想象去豐富細節,使情節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動。如《賣炭翁》中,作者對賣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細緻的描繪,特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將老人的艱難處境和矛盾心理刻畫得如此真切,催人淚下。

三、佈置寫作題目,進行寫作實踐

在你的身邊或社會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有趣的或有意義的事。以某一件事爲素材,展開合理的想象,自擬題目,寫一篇故事。不少於600字。

提示:

(一)選材

可以寫身邊或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寫給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現暖心的故事,歌頌真善美;可以揭露騙局,抨擊假惡醜。

(三)選擇的某事件只是一個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豐富某些細節,增加情節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寫完後讀給別人聽,看看是否能夠吸引他們,並參考他們的意見作出修改。

四、選取生活故事,進行綜合寫作實踐

明確要求:圍繞寫作實踐題,以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引發一則故事,以《的故事》爲題,寫一篇作文。

結合寫作提示,指導學生進行構思:

第一步,將題目補充完整,再去寫故事。填充的詞語既是故事情節的核心要素,也能引發故事的題目意蘊。如《窗的故事》,透過這一扇“窗”能夠看到什麼?如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又如善惡、美醜、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寫作提綱,構思主要情節,設計情節的波瀾起伏。以《窗的故事》爲例:

開端:根據情節設置人物,設計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如何出場,適當運用環境描寫,再現故事場景。

發展:描述關鍵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復平衡的願望;通過情節發展,激活不自覺的願望,與自覺的需要發生矛盾。

高潮:將主人公送上滿足願望的求索之路,矛盾衝突激化,表現衝突場景。

結局:矛盾衝突得到戲劇化解決,設計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

第三步,發揮合理聯想與想象,豐富故事細節,凸顯人物個性。結合《窗的故事》,重點圍繞小說高潮部分進行片段練習,寫好後展開討論,說說哪些細節準確傳神,能夠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推動情節的發展。

五、學生課堂寫作實踐

六、板書

寫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題要鮮明且典型

結構完整,有頭有尾

情節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個性鮮明

聯想想象,豐富情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六

【學情分析】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對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童年裏最溫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聽着故事甚至編着故事長大的。八年級的學生,閱讀了一定的文學作品,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故事積累,甚至不滿足於看別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創作的種子正在他們心中萌芽。此時,教給學生編寫故事一些方法,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一定會極大激起他們寫作的熱情。

【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寫作是學寫故事,通過寫作訓練激發學生寫作故事的興趣和自信心。

2、發揮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編出情節完整、內容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

3、能夠在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教學過程】

導入語:

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我們都喜歡讀故事,可是寫好一個故事卻不是那麼簡單。作家筆下的故事寫遍了人間萬象,記錄了世間的陰晴圓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常使我們如醉如癡、浮想聯翩,甚至讓許多人都有了當一個作家的夢想。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寫故事的人吧!那麼,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怎樣寫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瀾。

故事一:《獵獅》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萊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裏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伊莉微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一個大包裹,裏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故事二:《紀曉嵐巧寫祝壽詩》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爲母親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着滿堂賓客脫口而出:“這個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十分尷尬。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頓時全場活躍、交口稱讚,老夫人也轉怒爲喜。老紀接着高聲朗讀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二、解析故事,探祕波瀾。

討論:

1、這四則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都有精彩的情節,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可謂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結:它們的結構符合下面的公式:故事=願望+波瀾+結局

2、分析一下,它們分別有那些波瀾?填寫下面表格。

學生討論。

3、這些“波瀾”是如何設置的呢?

教師小結:

它們分別代表了四種方法:

①層層深入法。“遇狼”、“懼狼”、“御狼”三重波瀾層層深入,形勢愈來愈危急,愈來愈險惡,緊緊地揪住了讀者的心。層層深入,關鍵在於製造愈來愈緊張的氣氛,然後在恰當的時候劇情陡然反轉,甚至轉危爲安,反敗爲勝。

②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獅屍未收到巴布屍首又是一重意外,來電告知“巴布在獅腹內”則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懸念迭起,意外叢生。意外迭生,關鍵在於“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讀者對主人公命運、矛盾衝突的強烈關注,使其產生急切期待、欲知後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節跌宕多姿,波瀾起伏。

③製造障礙法。故事三中,百合“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是主觀障礙,雜草嘲笑、譏諷百合,蜂蝶鳥雀勸告百合是客觀障礙。百合花就在克服、戰勝這些障礙的過程中實現願望,開出花朵了。製造障礙,關鍵在於合理想象,使障礙的產生順乎理,使戰勝障礙的過程合乎情。

④巧設誤會法。首句“這個婆娘不是人。”是製造第一次誤會,衆人面面相覷時,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將誤會解除;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是製造第二次誤會,當滿座石化時,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再次解除了誤會。製造誤會,關鍵在於“故意爲之”。利用時間、地點、人爲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間的誤解,使文章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爲行文推波助瀾,使情節撲朔迷離,令讀者讀來饒有興趣。

三、課堂練筆,巧設波瀾。

1、文題展示:

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髮、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遊、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請以《XXXXXXXXXX的故事》爲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600字。將標題補充完整。

2、確定一個主人公,爲他設定一個願望,再設計出幾重波瀾。

3、討論,交流:

生1:題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題目《上學的故事》

生3,題目《梅的故事》

3、小結:編寫故事,其實是考查大家的構思能力和寫作能力。只要我們巧妙構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裏“尺水風動波瀾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寫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興波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故事,能夠選擇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併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3、通過講故事的訓練,培養寫作興趣,能夠多問“爲什麼”“怎麼樣”,寫出比較精彩的故事。在創編故事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愛,學會關愛他人。

【學習方法】賞析故事,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練筆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聯想與想象,併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課時分配】

第一課時寫作方法指導

一、導入

1、聽故事《狼》蒲松齡

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節及懸念或波折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懸念1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懸念2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懸念3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懸念4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簡介故事(備課材料)

(一)什麼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個人,轉幾個彎。就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麼事。故事,就是傳遞″人″的行爲。

故事要有核心情節和精彩的細節,稱爲故事核。故事是寫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故事核進行的。文章所運用的各種手法目的都是先將讀者引向歧途,最後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情節就是事件。趙和鬆老師創作談——好故事要好情節來保證,沒有好情節就不會有好故事。那麼,有了好情節,是不是一定會有好故事了呢?重情節,莫輕細節。細節是作品的細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畫人物和描寫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節是主要的,那麼細節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誰″製造″的呢?事在人爲,由故事中的人物製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在結構故事情節的時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樣一件事,讓不同的人去幹,其結果截然不相同。正因爲兩個不同的人,由於他們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纔會演繹出曲折,多變的情節來。所以,情節由人物製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規定的特定環境中,人物之間的行爲軌跡,才構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節。情節和人物,好比一對雙胞胎,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單單講″事″,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麼事。一個故事好聽不好聽,好看不好看,不單單取決於情節曲折不曲折,動情不動情;還依賴於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鮮靈不鮮靈。

故事創作要上一層樓,除了強調情節″超常″以外,還要強調″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有何異同?強調了人物塑造,會不會削弱了故事情節?情節與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剋;還是相輔相成?爲了讓我們傳統的故事,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我希望廣大的故事作家,都來關心、研究故事的創作理論,我願意和大家一起作進一步的討論。

(二)如何設定一個故事?

1、最開始要設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設定,因爲背景佔了主導位置。

2、通過故事背景來設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會產生不同的性格。

3、情節要通過人物的性格表現,行爲和環境來設定,不然很容易離題。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細節,可能對劇情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三)怎樣纔算是一個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發生在一個空洞的場所或什麼也沒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2、人物。若沒有人物,哪能組成一個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線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臨時事件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爲什麼會形成那種關係要好好地設定。因爲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總要生活,若人沒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題所圍繞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圍繞着中心來發展的。例如,你選擇了和平這個主題,那麼中心就可以是通過戰爭來爭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過愛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意義。若一個故事沒有明確的意旨,沒有一個使讀者感動的意義,就不能算是一個故事了。

(四)組成一個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點⑶人物⑷生活細節⑸主題⑹意義、主題

(五)寫故事的要點

寫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虛構的人和事。那麼,寫故事要注意什麼呢?

1、要完整的敘述一件事。有頭有尾,要素齊全,層層設疑,引人入勝。

2、人物關係的合理設定。(1)通過想象來設置人物:要根據命題中的要求,想象設置人物。(2)運用描寫手法,表現人物個性:可以綜合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及心理描寫來豐富人物形象,給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間要有反差,有矛盾,差異才能產生故事的魅力。?

3、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設定好原因和結果

4、情節不要死套,要合理運用,並要符合人物的思想與行爲。情節,就是事情的發展過程。在故事裏就是人物、人物關係的變化發展過程。簡單說,寫出的故事要有“開頭——發展——結尾”的過程。當故事沿着時間順序向前發展的時候,要注意情節的前後關聯,後邊說的故事,要和前面講過的事情有關係。故事的寫作順序通常是從開始到結束,當然可以用倒敘的方式先寫結果,然後再寫事情的起因。有的時候還會有插敘,但要注意別把插敘成分寫得太多而跑了題。?

5、要讓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讓故事給人感覺起來是真實的。

6、內容創新。就算題材很老土也要想辦法使故事變得生動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敘述方法上創新一下,或者從新的角度來分析故事,大膽想象,總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八

唐詩二首

第1課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教學目標

1、誦讀並默寫本詩

2、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的情懷

4、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着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文章憎命達”,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不僅沒有過上安穩的生活,甚至於飽受戰亂帶來的飢寒之苦,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就是他在這種情景下的真實寫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瞭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他被稱爲“詩聖”,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爲“詩史”。他的詩多沉鬱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後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捲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爲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目標導學二:反覆朗讀,整體把握詩歌體裁及內容

1、初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從字數、音韻、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確:全詩篇幅較長,詩歌竟然長達二十四句;本詩爲七言詩,以七言爲主,也夾雜九言;本詩押韻,但是並不是一韻到底,韻腳換了很多個。

2、介紹歌行體。

3、已經確定了本首詩是歌行體,按照歌行體的敘事性特徵,我們能否猜測本詩可能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爲……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捲茅草並由此產生的聯想的事。

4、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並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複雜心情。

明確:(1)狂風屋破,茅草亂飛。(焦灼苦痛)

(2)羣童抱茅,倚杖自嘆。(憤懣無奈)

(3)屋漏衾裂,徹夜難眠。(憂思不絕)

(4)願現廣廈,大庇寒士。(憂國憂民)

總結: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羣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爲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昇華文章情感

第一段賞析:

1、在本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秋風的?寫出了秋風的哪些特點?

明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後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

2、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來描寫風吹茅草的情景,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明確:一個“飛”字一個“灑”字,不僅寫出了秋風之大,還寫出了風捲茅屋的凌亂。“掛”是掛在長林梢上的,“飄轉”者皆“沉”於塘坳,不難想象,茅草於風中是沉緩飄動,而詩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緩之中突出了詩人眼見茅屋被風捲去的無可奈何。

第二段賞析:

茅草被捲走了,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羣頑童把草抱走了。這時詩人着急說道:“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這兩句話很值得體味,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爲什麼用一個“老”字?他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爲盜賊,是否又過於嚴重了?

明確:“老”字並不是指年齡老,而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

第三段賞析:

作者是怎樣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所謂“雨腳如麻未斷絕”,更可怕的是“牀頭屋漏無干處”。面對寒冷,作者更是無可奈何,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由此可見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賞析:

1、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着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爲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2、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捨己爲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牀頭屋漏無干處)

(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

(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