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61W

關於《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多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一):

《穆斯林的葬禮》,作家霍達的代表作,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深情回望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羣像,血肉豐滿,栩栩如生。

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她文筆的傾訴,讓我這個一向對伊斯蘭教淡漠的人,對它肅然起敬……我瞭解了許多回民在生活中的傳統禮節和常用的阿拉伯語,因爲文中的回族人對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回想書種.種,不知該怎樣評價書中所展現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因爲,霍達以她深刻的內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我爲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賦有職責感的楚燕潮的感情杯具而深深的惋惜,爲樑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爲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爲所欲爲。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爲那個以前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爲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裏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禮,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時間和心靈來感受的。俗話說:“一部偉大的作品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文學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確實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說來如何讓自己更具文學修養和文學素質,是一個仔細思考的問題了。就當下來看,當然理應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的走好自己此刻的每一步,從而使自己以後的人生走的更加從容和瀟灑!擁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們不幸福很多嗎最起碼,我們還活着,還擁有着生存的權力,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呢也許,你的人生之旅正面臨着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你此刻的人生之路正充滿荊棘,但無論境遇如何,請學會瀟灑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還呼吸,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將你打敗!除非,你選取了自我放下或是自我毀滅……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二):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爲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

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祕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爲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述細緻的宗教場面,瞭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緻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爲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爲線索,分別描述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述還是側面描述,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響着讀者的情緒。動盪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杯具,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感情杯具。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蕩氣迴腸的舒暢

,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僅僅是這單薄的一遍已經令我的心緒久久無法得到寧靜了。在這超多文字的背後,更讓我看到了知識的可貴,姐妹情深的碧玉兩人,皆因爲所受的教育不同,對於感情,對人生竟也產生了天壤之別。玉兒對於感情的執着,對於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膽,果敢與無畏,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青年的新氣息!而作爲一代婦女的代表,碧兒的迂腐和落後,以及對於感情的盲目和對於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爲之悲哀……

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她文筆的傾訴,讓我這個一向對伊斯蘭教淡漠的人,對它肅然起敬……我瞭解了許多回民在生活中的傳統禮節和常用的阿拉伯語,因爲文中的回族人對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回想書種.種,不知該怎樣評價書中所展現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因爲,霍達以她深刻的內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我爲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賦有職責感的楚燕潮的感情杯具而深深的惋惜,爲樑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爲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爲所欲爲。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爲那個以前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爲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現實生活中,能無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聖人穆罕默德傳下的古蘭經裏的條約少之甚少。以前看過一點兒古蘭經,覺得很吃驚。那些傳統思想的條約太嚴格了。和現實生活相提並論,那我們的罪過可大了。不做禮拜,不分齋,連這最基本的都沒做到,怎能踏上前往聖地麥加的征途呢說到那裏,也不禁爲做一個回民而自豪。因爲,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聖人穆罕默德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成爲領先人物。因爲是他最初建立了伊斯蘭教,是他編寫了古蘭經,至今影響人類的生活,與社會緊密結合。因此,這個排行是名副其實的。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裏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禮,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時間和心靈來感受的。俗話說:“一部偉大的作品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文學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確實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說來如何讓自己更具文學修養和文學素質,是一個仔細思考的問題了。就當下來看,當然理應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的走好自己此刻的每一步,從而使自己以後的人生走的更加從容和瀟灑!擁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們不幸福很多嗎最起碼,我們還活着,還擁有着生存的權力,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呢也許,你的人生之旅正面臨着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你此刻的人生之路正充滿荊棘,但無論境遇如何,請學會瀟灑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還呼吸,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將你打敗!除非,你選取了自我放下或是自我毀滅……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三):

1.事業的追求,並不必須要什麼頭銜和稱號來滿足,你愛上了一種東西,願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從中得到了樂趣,並且永遠也捨不得丟棄它,這就是事業心,是比什麼都重要的。

2.從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透徹地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命運,只但是從各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運較量而已,或逆來順受,或奮起拼搏,拼搏的動力不僅僅來自“

自知”,而且來自幻想——完美的幻想往往既是輝煌的人生的起點也是終極目標。人生需要幻想,幻想使人生變得完美是有限的生命變的被無限!

3."真正有血性的人,決不曲意求得別人的重視,也不怕別人忽視."別人的誤解,偏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就什麼話都不用說了.真理從來都是最簡單,最樸素的,除了它本身之外,並不需要額外地加以解釋,正如一個真正美麗的人,任何附加的首飾都是剩餘的!

4.不管嚴冬以前是怎樣寒冷,春天總是要到來,冰雪中孕育着的生命,頑強地要生長,要發芽,要吐露新枝,綻開新花。

5.它在樹樁裏孕育了那麼久,準備了那麼久,已經積蓄了必備的力量,一旦爆發出來,就能衝破一切,倔強地伸出枝條,長出綠葉,展現着自己的個性。

6.如果看不到明天,這天也就毫不好處;牢牢地抓住這天,明天才能屬於你!

7.人生是一場夢嗎不,夢醒之後還能夠忘卻,人生能夠忘卻嗎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四):

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禮悼詞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資料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鑑於她的強烈推薦,我不禁有種立刻要看的衝動,但更有幾許懷疑,這書真有他們傳的那麼好麼?說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迴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麼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纔在腦海構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歎於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能夠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裏,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爲他們歡樂,爲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爲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默默地,我流着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玉,象徵着財富、身份、地位。

月,象徵着純潔、善良、明淨。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讀來着實讓人心動!韓子奇是樑君璧、樑冰玉的父親樑亦清收留的孤兒。爲了師傅臨終的遺憾,也爲了他自己愛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樑家的大女兒樑君璧結成了連理,併成了樑家的主人。隨後,他透過自己的努力,選取了和他師傅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這一行業的頂尖地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爲了他心愛的玉,他背井離鄉,攜帶了他的全部玉器來到了英國。而戰爭的硝煙同樣瀰漫到了英國。在痛苦與絕望中,韓子奇與相依爲命的樑冰玉相愛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找到了期望。並有了感情的結晶——新月。在國外飄泊了數年後,還是爲了玉,韓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帶着女兒,守住了他的玉,繼續做着玉的奴隸。

六十年代初,韓新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的西語系,也就是她親生母親樑冰玉以前就讀過的燕京大學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輕英文老師楚雁潮深深地相愛了。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命運偏偏就是如此的殘酷,新月,一個十七歲的姑娘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歲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是一種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勵下,新月勇敢地與病魔作着鬥爭,即使病魔纏身,她還是用心、樂觀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癒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園。而另一方面,對於新月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愛,從他記事起就似乎沒怎樣受到過母愛,一位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代替,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檯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纔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她不明白,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當新月瞭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後,她微弱的心臟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和楚雁潮的真摯感情也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帶着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樑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關於回族,我明白的也很少,只明白回族人都很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而女人則是頭戴黑紗,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裏,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蕩氣迴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就應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此刻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鍾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就應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就應學會的是放下看似重要東西。因爲放下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以一個不爲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讀過不少的小說,也有一些情節個性引人入勝的,讀之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的身邊。讀《平凡的世界》後,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以前的抱怨、憤世不公是多麼的幼稚。與主人公的經歷比起來,我們是多麼渺小,從國小一路走來,沒有經歷什麼挫折,而我們稱道的是考試失敗,感情失落等等,與少安、少平相比較我們又算什麼呢?相信自己能飛!

這是讀完《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個感覺。在這部被譽爲“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的鉅著中,作者圍繞着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苦難所展現出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好處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飛!”

少平與少安兩兄弟同爲黃土地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能夠說是作家傾注了畢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寫作的焦點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達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抗爭意識。少平與少安都不是輕易向命運妥協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可能改變命運,他們在一次次苦難中得到錘鍊與昇華。

常常出現這種狀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後,而置身於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並不是爲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並不急於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後,他們應對文學,有着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就應是神聖的,來不得虛僞,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髒和居心不良。因爲一顆醜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爲的嗎?

穆斯林的葬禮,埋葬了無盡的愛戀,又給世間生出了多少癡癡的思念?在這一刻,一切都漸成虛幻,只留那淡淡的影,輕輕的聲,徘徊飄蕩於天地之間……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五):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簡單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爲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情緒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明白什麼原因一向拖到這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這天早上最後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向到下午我仍迴旋在故事當中,感受着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杯具。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杯具,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感情在那個年代,穿但是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杯具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麼執着,那麼激烈。我不禁爲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爲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爲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瞭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後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明白真正的讀後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爲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嚐過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六):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手上沉甸甸的,合上這本書時淡淡悲傷和壓抑久久蕩在心頭。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向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一幕幕哀傷的感情杯具。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與分歧構成了這個宏大又哀傷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着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裏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着讓這命運的舞臺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業,對玉的執着,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有着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樑君璧爲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感情,帶着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感情的樑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徵,卻漂泊他鄉;嚮往完美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着悲傷活着;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着提親……

起初讀完這本書,我心底對伊斯蘭教升起一股難言的厭惡感,說到底那是對這場杯具的主人公的憐惜與那個時代封建守舊思想的鄙夷和無奈,之後瞭解到伊斯蘭教從未禁止過民族間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杯具,影響伊斯蘭聲譽的名族主義、神祕主義和宗派主義並非伊斯蘭思想,也就對故事有了一種釋然。穆斯林將伊斯蘭教視爲一種自豪,讓讀者對它肅然起敬。

在文章的最後:‘樑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裏只想着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齊,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溫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於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期望,期盼着幸福與完美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七):

寒假在家看過《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記得當時故事的情節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牀上偷偷地用一個晚上就看完了整本書,很清楚地記得當時還因爲開夜車看書給媽媽狠狠地罵了一頓。可能是當時看得太快有些囫圇吞棗吧,《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只記得書中的基調有些壓抑傷感,但情節卻引人入勝,你總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也成了我的一個讀書情結,每當有人提起它時總想再細細地看一遍。這次去圖書館借書時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第一個就把它放進了懷裏。回宿舍在週六的午後捧着書癡癡地看了起來。

雖然我是一個回民,但是關於回族,我明白的很少,我只明白作爲回族人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戴着一頂醫務工作者那樣的白帽;北京有一條牛街,裏面住的都是回教人,還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爲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發生在一個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我們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祕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爲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述細緻的宗教場面,瞭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緻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爲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爲線索,分別描述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到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述還是側面描述,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

響着讀者的情緒。動盪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杯具,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感情杯具。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蕩氣迴腸的舒暢,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書裏每一個細節,我都很“陌生”,只有書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學生活的那一段,因爲北京大學的校園就是燕京大學的故址,我對燕大校園的湖光塔影,還是熟悉而且有極其濃厚的感情的。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明白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此刻,我明白這本書正在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在海外出版,雖然裏面有些刪節,我對此還是十分歡喜。我願意全世界的讀者都明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有十個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國十億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漢文寫出了一本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也讓我明白了更多關於回族的生活與常識,使我對得起自己是“回族”這個稱號。對於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評價,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願海外的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八):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起義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鑑賞的一本好書.

在這本書裏,你會找到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他們最終歸結到了一齊,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裏的主人公,正義,你爲何而生,爲何而滅?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裏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是那樣地微弱,以至於產生了誰也不想看見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穆斯林,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而在這個詞的背後,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奇怪的儀式。於是,人們對它的葬禮似乎更會產生一種神祕感。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這穆斯林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別在一段動人的感情故事裏;新月的母親也在結束流浪之後,才找尋到一點往昔的生活痕跡。而對於任何人來說,流浪本來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書裏最終以葬禮爲終點。或許誰也不明白,葬禮的哀歌究竟爲誰而唱,爲誰而息?

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衚衕。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韓子奇就註定要爲此而演繹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與國寶聯繫在一齊,即使在那些寶玉漂流國外,遭受二戰洗禮的時候,家,仍在積聚起更多的恨來。我是十分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韓子奇。有些東西是無法預料的,新月的誕生就像我們的某些時代一樣,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然而,新月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是一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卻由此而來。我在韓子奇說要投向仇人的時候就聞見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臨死的時候,我已經爲這生命的哀歌而流淚了。從頭到尾,我捧着書,我一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這樣被一本書感動了。

我不明白作者爲什麼要讓新月的母親做一個逃避者,因爲在我看來她既然有勇氣打破世俗的常規,又爲何會沒有勇氣應對女兒與現實?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我發現我讀完之後絕對做不到豁然放開。這樣的一本書,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讓新月的母親再次出場,這但是是讓我們的心中更添幾分哀愁的陰雲而已。我一向記着那段描述,有時我在許多地方找到類似的語段,就如餘華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就像一位禿頂老人的荒涼,昔日散發着蓬勃綠色的山村和鳥鳴一齊銷聲匿跡了,粗糙的泥土,在陽光下閃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寬闊起來,一望無際的遠處讓我的父輩們看得心裏發虛。”是啊,許多事情已經過去,再找回來的但是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鳴出的絕唱罷了。《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是想哭的衝動和無限的感動。讀罷之餘,我在日記裏寫下了一段話:如果有人不明白人生的好處,就能夠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禮》,它唯一能夠教會我們的,就是那一份純真的感動。

哀歌爲誰而唱?哀歌爲你我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