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荷馬史詩精品讀後感讀書筆記作文(多篇)

讀後感1.02W

荷馬史詩精品讀後感讀書筆記作文(多篇)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一

《荷馬史詩》是口頭文學的代表作品,相傳是盲詩人荷馬所作,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定型。《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講述的是希臘人進攻特洛伊城邦以及奧德修斯回家過程的故事。整個《荷馬史詩》經過對於戰爭過程、英雄們的反應反映了古希臘時代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情景以及當時人們生活、鬥爭以及思想感情。

何爲英雄?對於英雄的定義有很多,在字典裏對於英雄的定義是這樣幾個定義:

1、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質的人;

3、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爲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

又有“英雄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間有超出常人的本事的人,他們能夠帶領人們做出了巨大的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他們自我做出了重大的事情”的解釋。總之,英雄應當是英勇的、突出的、有高尚品格的人。

在荷馬的世界裏,經過劫掠其他城市獲得戰利品是無可厚非的英雄行爲,攻陷城池,將城中男人盡皆屠戮,把婦女兒童淪爲奴隸也不受道德譴責。英雄們經過各種方式,掠奪搶佔財富,在史詩中不受批評,反而得到讚揚。

①因爲獲得財富的手段通常是戰爭,僅有在戰爭中取勝的一方,才能夠獲得戰利品;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他們英勇善戰,故此財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作戰本事的強弱。獲得越多戰利品的人越會被認爲是英雄。《荷馬史詩》就這樣刻畫了無數個各有特色、愛恨情仇交織着的英雄們。《伊利亞特》是英雄的頌歌,歌唱戰鬥英雄;《奧德修斯》也是對英雄的紀念,只可是奧德修斯是以智慧和審慎來同神明、妖怪、風暴和覬覦者做鬥爭。

②縱觀全書,我覺得最富有感染力的英雄有三個,分別是阿喀琉斯、赫克託耳和奧德修斯。

阿喀琉斯和赫克託耳是一對既相同又相反的存在。說他們相同,是因爲他們都是最威武的英雄,他們分別是作戰雙方戰鬥力最強的人。除了他們彼此之間的戰鬥,他們能夠說是戰無不勝的。他們的勇猛威武給他們帶來了榮譽、地位。並且他們都無視死亡的威脅,追求榮譽價值的最大體現。可是他們所追求的榮譽又是不一樣的。

赫克託耳作爲特洛伊一方的主帥、特洛伊的大王子,他追求的是特洛伊的和平與榮譽。在戰爭中途,特洛伊人退卻,赫克託耳回到特洛伊城的時候,他與妻子安德洛瑪克相遇,安德洛瑪克哀求他留在城內,可是他爲了家族與榮譽毅然地回到了戰場,最終被阿喀琉斯殺死在特洛伊的城下。赫克託耳明白這場戰爭的起因源於帕里斯拐走了海倫,這是特洛伊的錯誤,可是他明明白這個錯誤,可是這個過錯是特洛伊的榮譽,爲了維護特洛伊的榮譽,無視了生死,毅然奔赴戰場直至獻出生命。這種明知不對卻仍舊付出,顯示了赫克託耳熱愛國家的高尚情操,在中國的文化中,這個是絕對值得稱讚的,可是細究而言,顯然,赫克託耳缺乏應有的是非觀。他把他的有情有義凌駕於是非觀念之上,這是他的缺失。

相較赫克託耳的大公無私,阿喀琉斯有着更多的自主觀念。他頭腦清晰、有着自我的主觀確定,更爲獨立自主,他追求的是個人的情誼以及榮譽。作爲《伊利亞特》的絕對主角,有人是這麼說他的:“《伊里亞特》裏的每一個登場人物都表現出希臘民族精神的某一個方面;可是,阿喀琉斯是這個民族的實質力量的總和。”

③《伊利亞特》全文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爲引導來敘述這場戰爭的過程。

因爲阿伽門農搶奪了阿喀琉斯的戰利品女俘,阿喀琉斯退出了戰鬥,向母親女神忒提斯哭訴,央告母親去懇求宙斯懲罰阿伽門農。之後,希臘聯軍節節敗退、被特洛伊軍隊逼退到己方的營寨外,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借阿喀琉斯的鎧甲出戰,卻被赫克託耳殺死。阿喀琉斯爲朋友的身死感到悲傷與憤怒,他決心與阿伽門農和解,殺死赫克託耳爲友報仇。最終,他身披赫淮斯托斯鑄造的鎧甲,在雅典娜的幫忙下殺死了赫克託耳,剝下他的鎧甲,將他的屍體拴在馬後拖着帶回營帳中。赫克託耳的死亡加速了特洛伊戰爭的進程,在他死去的那一刻,特洛伊失敗的結局就確定了。

從這些事情中能夠看出,阿喀琉斯固執、剛愎、狂蠻、剛烈,他自視爲英雄,認爲別人應當用對待英雄的態度對待他。他最爲重視的永遠是個人的榮譽。極重個體價值的阿喀琉斯是凌駕於羣體之上的西方式英雄,他要求着羣體對於他的付出,可是作爲這種英雄存在的他享受着或者說要求着英雄的權利的同時也盡着作爲英雄的義務,他守約,應約而戰且不畏懼戰鬥,他享受着手刃敵人的快感,同時也重情重義,能夠爲了朋友而改變自我的立場和決定。荷馬對於阿喀琉斯正反面的各種描述完善了他作爲“人”、作爲“英雄”的存在,使他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虛擬形象,而是一個鮮活的“人”。

所以說阿喀琉斯和赫克託耳是相同而又對立的存在,他們一個代表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極端,一個代表着羣體英雄的高尚。阿喀琉斯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年輕、勇猛浮躁,具有那喀索斯情結,太過於在乎自我的榮譽,所以在追尋個人榮譽的過程中,客觀上的確實損害了整個希臘聯盟的利益。而赫克託耳比阿喀琉斯更爲年長、成熟穩重,說話做事,頗有領袖風範。更重要的是,他將自我榮譽和城邦的榮譽緊緊捆綁在在一齊,他的生死決定了城邦的存亡,這對於一個團體主義英雄而言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極度悲哀。

除了這兩人之外,作爲《奧德修斯》的主角,或許你很難看到奧德修斯在戰場的英勇表現,因爲他往往是作爲“軍師”一類的人物出現,他的智謀遠遠比武藝突出,可是你不能否認他是一個英雄。在《奧德修斯》全文中,奧德修斯經歷了種種的磨難。在歸程中,他是一個想要挽救同伴卻無能爲力的首領,一個機敏靈活、堅強、隱忍的英雄,一個善於講述也懂的聆聽的吟遊詩人,一個經歷磨難而雄風依舊的國君,一個憂傷的兒子,一個堅強的父親,一個懂得與妻子分享的丈夫,一個恩怨分明有仇必報的男人。審慎和聰慧沒有磨滅奧德修斯善良的天性和信任別人的本事,漫長的漂泊流浪也沒有把他的心磨礪得太過堅硬而失去可貴的敏感與溫情。

④雖然在特洛伊戰爭中,奧德修斯表現出了極強的嫉妒心,對識破他的算計而讓他來參戰的帕拉墨得斯栽贓陷害、打擊報復,用公權處決了他而絲毫不覺良心上的譴責。對於他來說計謀遠勝於情義、他嚮往着利益——絕對的利益!對於奧德修斯而言,自我意識凌駕於所有。

我最爲敬佩的就是這些英雄們忽視死亡的行爲。他們在應對死亡時的勇氣以及爲自身的榮譽而放棄生命的行爲是神靈也無法到達的。希臘神話中,神靈在受傷時也會哀號訴苦,也會因個人喜惡而降禍人間,比如赫拉因爲嫉妒導致戰鬥的發生,阿波羅因爲貪慾而降下瘟疫……神靈們也有着貪婪與私慾,爲了躲避神諭做出種種可笑而可悲可嘆的舉動,卻最終仍要應對命運。相反英雄們卻能夠義無反顧地應對死亡,阿喀琉斯、赫克託耳都是如此。人正是因爲有弱點,他們戰勝自我而超越一切的行爲才更加可貴。

荷馬筆下的英雄都是非完美、有缺陷的,他們並不是神話時代超凡脫俗的英雄,他們都擁有着慾望、貪婪、私心,期待着自我偉大的榮譽。他們遵從於心的召喚,爲了自我所向往的東西而拼搏與奮鬥,爲此他們能夠無視生命、利益、道德,死亡也只是他們有價值的一個歸宿。榮譽即一切,損失了榮譽也就是否定了存在的價值!特洛伊人爲了榮譽能夠與希臘人抗爭最終身死國滅,阿喀琉斯在默默無名卻能長壽與生命短暫卻能在戰場上轟轟烈烈死亡、贏得不朽威名中果斷地選擇了後者,這些都說明了榮譽對於英雄而言是多麼重要。這些英雄們自然、主動的行爲體現了希臘文化的本質:極爲重視作爲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崇尚人的智慧與力量構成一種張揚個性、放縱自我慾望的、以個體生命價值爲重的精神。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二

《伊利亞特》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爲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喀琉斯憤恨統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後因其好友戰死,乃復出戰。特洛耶王子赫克托爾英勇地與阿喀琉斯作戰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

《奧德賽》敘述伊薩卡(Ithaca)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薩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薩卡的權力。

荷馬史詩的讀後感 篇三

這是一個擁有神的世界,在這神的世界裏,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特洛伊戰爭。神降臨到人間,與人類一起戰鬥。在特洛伊的最後五十一天,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便有兩軍數十名英雄喪生。而引發這場戰爭的導火索,使希臘軍不惜一切代價去攻破特洛伊?是那隻邪惡的“金蘋果”?是絕世美女海倫?到底是什麼?一切無法得知。

在這個世界裏,神的權利是無限的,他們想做什麼,沒有人能夠阻攔。在忒修斯的婚禮上,紛爭女神因沒有受到邀請而生恨,從而丟下了金蘋果“送給最美麗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麗女神阿芙羅狄忒都認爲自己是最美的,應該得到金蘋果。而宙斯卻有事沒事的把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牽扯了進來荷馬史詩讀後感荷馬史詩讀後感。三位女神紛紛向帕里斯許願,用以得到金蘋果。得到金蘋果的美神,按照允諾幫助帕里斯得到了希臘美女——海倫。希臘人不允許這樣的侮辱,舉軍攻打特洛伊,而衆神各助一方。戰爭就這樣進行了十年,死屍也佈滿了大地。

神界的人原本一場快樂的婚宴,由於妒恨從而勾心鬥角,造成了人間的一場大災難,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這一切,都是爲了利益,如果沒有這種利益,那麼也不會有恨,世間也會變得和平,萬物一片安寧。

語言雖然美麗,但是戰爭是殘酷的;神話即便動聽,也無法掩蓋事實的真相。

特洛伊的事實是存在的,那就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當時希臘各個城邦的戰爭連續不斷,民不聊生。而在希臘的附近,小亞細亞,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那裏有一個美麗富庶的國家,也就是特洛伊。而那隻金蘋果,就是使那些野心勃勃的權利者所夢寐以求的利益。而這時,神話便成了最好的武器。我們現在都知道,是沒有神的;但在當時,迷信的人們對神的尊敬度是很高的。如果說,這是神的旨意,那麼那些人們必會奮勇向前,走上不歸之路。

幾千年後,人們早已脫離了那種粗魯野蠻的生活,再也不會衣不蔽體,也不會茹毛飲血。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但是“戰爭”依然進行,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利益,這些“戰爭”中,有的是平時的勾心鬥角,有的則是真正的戰爭。看看幾年前,美國找盡各種理由去挑起伊拉克戰爭,絞死薩達姆,其中的目的也就是爲了石油,有了石油便可以稱王稱霸,取得更大的利益,這難道不是嗎?

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以史爲鑑,戰爭值得我們每個人所唾棄。呼籲和平,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英雄們的血不白白流掉,讓那些利益集團所造成的悲劇重演!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四

《荷馬史詩》是具有豐富意義的光輝鉅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學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

它正式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包括兩部史詩,一部爲《伊利亞特》(又譯《伊利昂紀》),另一部是《奧德修紀》(又譯《奧德賽》)。史詩的內容來源於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島南部地區的阿開亞人和小亞西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生的一場10年的戰爭。戰爭結束後,民間便有了許多傳說,傳說以短歌的形式歌頌戰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蹟,並與古希臘神話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人口頭傳誦,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就在氏族官邸中詠唱。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至8世紀,盲詩人荷馬以短歌爲基礎,將之加工成演唱本,於公元前6世紀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紀至2世紀,亞歷山大城的學者對它進行完整的編輯和審定,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荷馬史詩》。《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爲後世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促成了無數鉅著的誕生。

恩格斯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因此,《荷馬史詩》這一部過渡時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蠻的東西如殺戮、殘暴、無休止的戰爭、視女人爲私有財產等都要從特殊的歷史時代背景去認識,否則就會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畫英雄人物的果斷、勇敢、堅強,展現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馬史詩》的主旨。《伊利亞特》一開篇詩人就說出“阿呵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史詩以此爲主線組織安排材料,着重歌頌了氏族英雄的高貴品質。全詩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寫阿可琉斯拒絕參戰的情形,這樣就爲表現其他英雄的形象留傳了足夠的空間。無論是希臘軍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還是特洛伊軍中的赫克託耳,他們的英勇善戰都是在這一部分得以表現的,這種寫法也爲最後突出阿可琉斯的無比威力奠定了基礎。一旦阿可琉斯參戰,戰局立即扭轉,殺死赫克託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現出最高的英勇。

《荷馬史詩》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是古希臘文學中的瑰寶,對後世的影響極爲深遠,是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五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西方的古希臘處於同一時期。有人稱那是人類精神史上的黃金時期: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孔子,墨子,老莊等等一系列的天才在一個時代相繼出現,成爲人類思想的先驅。同樣在這個匪夷所思的年代誕生了東西方最偉大的文學鉅著荷馬史詩與《詩經》,這兩部記錄了兩國不同的民族性格與對戰爭的不同理解。

在《伊利亞特》中作者是抱着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戰爭的:“雙方的戰士們吶喊着如洪水般在殷紅色的戰場上搏殺,盾牌的肚臍撞在了一起,長矛像一條餓急了的巨蛇一樣顫抖在武士的手中。等待着吃上人肉。很多人忙着剝下死者的鎧甲,流出的肚腸也被匆匆經過的人羣踩踏。一個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上欣賞着這場戰爭,就像看他的山羊角逐一樣。望着山間的瀑布如同傷口處的鮮血般飛流而下。”不計其數的暴力細節描寫使整部書都充斥着這樣對肌肉與武力的極端崇拜。以致於偉大的英雄有力量與權利去傷害衆神,讓阿瑞斯痛苦地吼叫着離開戰場,讓阿芙洛迪忒哭着奔向母親的懷抱。

而在《詩經》中對於戰爭的描寫則都是十分含蓄的。一般來說,作戰的細節都會略去不提而濃墨重彩地鋪陳王師軍容的華麗:“牧野洋洋,檀車煌煌……”並且有十分強烈的反戰情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靡靡。行道遲遲,載渴載飢。”這也直接影響到後來文人在戰爭題材選取時更多地突出征夫恨,閨婦怨這樣的主題。如“嫁女於徵夫,不如棄路旁。”“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春花落兮春日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這種對戰爭的厭惡使我們對戰爭英雄的看法與西方截然不同,否則呂布就已經站在阿喀琉斯的高度上了。而假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是衛青說的話,霍去病可能就黯淡在歷史的星空中了。因爲中國對軍人的要求是寬和仁厚,而不是西方的唯勇至上。

另外,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荷馬對雙方的英雄都給予了同等的肯定,而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則必須首先確定正邪立場才能開始戰鬥。

這一切的原因或許都可以歸結中西的民族性格上。歐洲是個相對貧瘠擁擠的地方。無法承受大量外來人口的壓力,這種壓力就演變爲對外侵略的動力。因此,希臘人財富的來源不是土地,而是掠奪。強大的掠奪並奴役弱小的一方。對那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只有奴隸主與奴隸兩種人,自由的對立面就是被壓迫。一次次異族的入侵,一次次血腥的戰爭,一次次殘酷的壓迫,導致了希臘人尚武與追求自由的性格,告訴他們只有武力才能帶來財富,自由與尊嚴。(因此某位西方哲人曾說:“自由,民主,博愛是人類在一次次壓迫與反壓迫之後衍生出的對自我權利的追求)就這一點而言,希臘與特洛伊同時具備了強大與追求自由這兩大英雄標準,於是纔有了荷馬對交戰雙方的雙重肯定。

但戰爭對中國人來說就不是這樣的了。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過上小康生活。戰爭則只能帶來對原有勞動成果的破壞。漢人的財富源於土地而非戰爭。

而且,中國的征服者對百姓採取的都是相對平和的撫慰政策,不會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統治者是誰並不重要,只要不破壞勞動成果便是好皇帝。所以,在中國絕大部分戰爭中正義的一方,總是反侵略一方。

民族生活環境的差別決定了民族性格的差別,民族性格的差別造成了文學作品的差別。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兩本書都是民族原始性格的一面鏡子,反射着兩個民族古老智慧的火花。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六

有一本書,名叫《荷馬史詩》,它包括了兩個故事:《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其中,我最喜歡《伊利亞特》這個故事。

《伊利亞特》敘述的是古代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一場戰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希臘人爲奪回海倫,組成十萬聯軍,遠征特洛伊城。戰爭持續了整整十年。希臘最勇猛的將領阿基疏斯面對節節失利的危急局面,拋開與主帥的個人恩怨,奮勇作戰,扭轉了戰局。最後,希臘人用木馬計智取特洛伊城,大獲全勝。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學的珍貴遺產。這兩篇故事都是古希臘盲人歌手荷馬所作,因此統稱爲《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這個故事歌頌英雄的威武勇敢,讚美希臘民族歷史。阿基疏斯是個不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視榮譽,同時有具有固執、易怒等弱點,這些弱點往往會釀成大錯。

《荷馬史詩》敘事生動明確,語言流暢。書中的英雄人物熱愛生活,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

《荷馬史詩》這本書帶我走進了世界文學殿堂。

荷馬史詩的讀後感 篇七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關鍵在於獲得世界各國人的肯定與推崇。《荷馬史詩》作爲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無數的讀者欣賞品味鑑評過了,如此一來,我的這篇讀後感未免顯得滄海一粟,其力也細,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讀過此書後的感情衝動還是讓我不得不寫下這篇讀後感。

首先,《荷馬史詩》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麼一點:表現戰爭,動人心魄。讀《荷馬史詩》的人,如果對它裏面的戰爭場面描寫和英雄戰鬥描寫無動於衷的話,那麼只能證明讀者的心不在焉已達到了如同白讀的程度。寫戰爭場面的史詩或史書,各國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戰爭場面描寫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攝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這一本古希臘人的詩篇了。在《荷馬史詩》尤其是《伊利亞特》中,戰爭已經完全現出了它的原形——血腥與野蠻。就這一點來說,連現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攝出來的好萊塢影片中的戰爭場景都無法與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紐斯卻被對手先投出的槍刺中,

喉嚨被穿了一個大洞。

他就像一棵聳立於山間的橡樹或白楊樹,

或是挺拔的松樹被木工揮舞的利斧砍倒、

運到海邊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槍還紮在心臟處,

槍桿隨着還在跳動的心臟顫抖……”

“……莫諾提奧爾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腦門,腦殼劈爲兩半,

兩顆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腳下的塵埃裏,

身體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連看到太陽西沉就忍不裝氨的一聲叫出來的金聖嘆看到這些描寫會做出如何反應。像這樣的血腥場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嘔的恐怖讀物中或許能找得到,甚或有甚於此,然而把這些用詩句來表現出來,卻達到了無可比及的藝術效果,即外俗內雅,當詩人貫注了他的真摯感情於這些嚇人的詩句中時,他就已經擺脫低級趣味的寫作,而進入藝術的創作了。人類的野蠻性是無時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戰爭,而能把野蠻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戰爭的創作,恐怕也只有《伊利亞特》了。

在《奧德賽》中,雖然更多的內容是描寫諸神的安排、奧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但是在對英雄事蹟的敘述中,也從不避諱露骨的戰鬥場面描寫。這些戰爭場面一樣讓人身臨其境、心驚肉跳、熱血沸騰,彷彿能找回塵封了的對冷兵器時代的衝突的記憶。

其次,不得不談談它的文辭如何之巧妙、華美和偉岸。一部史詩,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算得上是鴻篇鉅製了,然而讀起來卻是那麼的朗朗上口,那麼的形象逼真,那麼的跌宕自如,那麼的氣勢雄渾。作爲敘事詩,它的辭采運用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語言描寫富於表情化,貼合人物的性格及場景設置,而且不乏幽默感。從這些語言對話中,讀者不難推測出人物性格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比如給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爾與艾阿斯決鬥前所說的話:

“艾阿斯,宙斯的後代,

特拉蒙國王的兒子,士兵的將領,

你切莫把我當成不諳戰事的孩子或婦人。

我是一個精通戰事懂得如何殺戮的人……”

用連續幾個稱呼來叫對方,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從的一種禮儀,又恰如其分地駁斥了對手的挑釁,給對手以一種只可意會的諷刺挖苦;而後面的話語則以一種近乎幽默的語氣表達了赫克托爾內心的自信和與對手決一死戰的決心。諸如這樣恰當的語言描寫在全詩中比比皆是,因爲《荷馬史詩》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而這,也正是本詩的特長之一。第二,動作描寫具體傳神,而且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多處比喻手法的運用來描寫動作是本詩的一大亮點。比如雅典娜幫助奧德修斯等人追殺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搖起埃吉斯,凡人的災星,

把求婚者嚇得昏頭轉向、四竄奔逃,

像那春暖日長季節的牧牛,被糾纏不休

的牛虻追趕叮咬,發瘋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禿鷲,從大山撲下,

平原上的小鳥驚叫逃竄,在雲層下面,

卻不能抵擋鷹鷙的猛撲,悲慘死去,無可抵禦。

奧德修斯等人正是這樣,橫掃宮殿,追殺求婚者。

傷者發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頭紛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單調的殺戮過程描繪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動物格鬥,表現英雄的`勇猛及對手的慘敗,又不自覺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傾向,真可謂一石二鳥。另外,正是通過語言與動作描寫的有機結合,才使《荷馬史詩》的故事成爲豐滿完整的有機體。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寫得氣勢宏偉。這一點表現得最突出的當數《伊利亞特》第二卷中對希臘聯軍和特洛亞聯軍的各自佈陣及其成員來源的描述。作者不厭其煩地把每一支軍隊所來自的城邦介紹清楚,把那裏的人的首領及其宗族歷數一遍,而且還詳細描述他們的戰鬥力(不無誇張之處)。作爲一首詩,這的確顯得羅嗦、冗長而且拖沓,但是作爲文學史學作品,這些描述卻顯示了戰爭雙方的雄厚的實力,增強了戰鬥場面的氣勢,正是這些描繪,使《荷馬史詩》的戰爭場面變得無比宏大,氣勢無比雄渾。

最後,《荷馬史詩》的結構嚴謹,故事性強,讀後讓人拍案叫絕。《荷馬史詩》是文人根據特洛亞戰爭後流傳在民間的神話和英雄傳說加工整理而成的。雖然特洛亞戰爭確有其事,但是民間傳說便必有其虛構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虛構之嫌,而且在不同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傳說流傳下來,而且不必說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本已虛構,況且相當大一部分人認爲《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並非是由一個人或一個寫作隊伍完成的(根據對兩部分的詳細比較)。但是即便如此,《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亞戰爭”仍然是一個結構緊湊合理的、人物事件並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諸神的一場爭吵引發了人間戰爭的禍端,隨後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戰爭開始並且變得曠日持久,而後希臘聯軍內部引起矛盾,使戰爭局面不可捉摸,再後來聯軍消除矛盾,重歸於好,團結一致,最終攻陷特洛亞城,戰爭以希臘聯軍的勝利而告結束;而戰爭結束後,又以一個希臘將領回家的經歷爲線索描述了希臘聯軍的下場,而這些事件都是由無所不能的諸神所預先設計好的。如讓阿基硫斯預言阿伽門農“會爲他的傲慢付出生命”,後來阿伽門農果然死於非命;又如赫克托爾得到神諭,預言阿基硫斯會被阿波羅殺死,後來亦得到實現。這些故事既宣揚了命定論的觀點,又謳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們不畏命運、不怕犧牲、與悲慘命運作鬥爭的精神,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如果說文辭的華美是詩歌的固有特徵的話,那麼如此嚴謹的故事情節卻超越了它的文學性,使之成爲史詩中的典範,給後世的史詩創作提供了借鑑和模式。

讀詩,要用心投入,置身詩意之內;讀史,要能從書中出來,借古喻今。而讀《荷馬史詩》,這部史詩,則須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淺出的目標來要求自己,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而說到對《荷馬史詩》的整體印象,我總結了一下,表達爲八個字:瑰麗奇偉,悲壯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