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孤獨者》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03W

《孤獨者》讀後感精品多篇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一

詩意地說,孤獨是一種遠離人間冰冷的美麗;哲理地說,孤獨是一種人生旅途上美侖美奐的境界。但現實中的孤獨大多數時候以痛苦、無奈爲伴,並無美麗或者美輪美奐的感覺。身處各個時代的人們,都需面對“孤獨”這一心境。有人站在時代前沿,一覽衆山小,感到孤獨;有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孤獨;有人不能得到親朋好友之愛,感到孤獨……魯迅《孤獨者》中的主人公魏連殳基本性格特徵就是“孤獨”,其處境和精神的孤獨同當時社會不協調。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

魏連殳作爲寒石山唯一出外遊學的學生,“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從村人看來他是“異樣”之人。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爲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異路人。他的議論“往往頗奇警”,身邊也常聚集一些時常自命爲“不幸的青年”或是“零餘者”,因此便不幸的被那個社會視爲“異類”。爲自己的信念,他也曾願意“爲此求乞,爲此凍餒,爲此寂寞,爲此辛苦”。然而他的思想言行終爲社會所不容,爲人們所不解。之後他受人排斥於流言中失業。最終被迫投靠有權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爲五斗米折腰,其內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忍讓退縮以至於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惡的泥坑,顯示了當時知識分子雖然許多方面可以站在時代前沿,但內心懦弱與自卑的一面。再之後,他“含着冰冷的微笑”在慘傷裏夾雜着憤怒和悲哀死去了。魏連殳選擇在外表喧囂繁華的生活假象中走向終結。魯迅爲這世界增加了一種經典而又永恆的哭聲:“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着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裏夾雜着憤怒和悲哀”。 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淒厲哭聲勾勒後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孤獨?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衆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後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是孤獨者極端的異類感和絕望感。

“孤獨”這個詞在當前忙碌社會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常用詞。人們之間說出親切的話,做出親切的笑臉,卻可能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禮儀”。

人們之間相互冷淡,用愛構築的溝通之橋被現實的功利之心腐蝕,孤獨似乎變成一種時髦。事物一旦變成時尚,就易迅速被解構。於是孤獨就走向它的反面,成爲矯情的孤獨,變成對孤獨的調侃。

當前社會,爲利而奔波的忙人,在繁華之後的蒼涼,紛擾過後的空虛中產生莫名的孤獨感。在魯迅先生的《孤獨者》面前,這是一種現代社會爲利而忙的孤獨版本。輕聲地問自己--孤獨嗎?孤獨,一種心靈的搏鬥,一種心靈的拷問。對前方之路的迷惘,不啻是水中月,鏡中花。似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焦急地尋找能領我們回去的羊腸小道。最後找累了,索性咬緊牙,於密林中穿行,踏着糟爛的枯樹枝和沼地上溜滑的草墩。內心堅信:最終總會走出一條路來。

《孤獨者》讀後感 篇二

人難免孤獨的。我一直認爲孤獨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時間和時代的前列,一覽衆山小,感到了孤獨;有的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也感到了無望的孤獨。 在衆人認爲連殳被社會殺死了的時候,我反思。 時代環境固然惡劣,難免有人彷徨,但覺不至於死啊!連殳是被自己的無望殺死了,許多時候,許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時代前列,但是他的內心並不夠堅強。當他放棄了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爲五斗米折腰時,內心是痛苦的,一種絕望的痛苦,連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再愛惜。

然而,爲什麼要絕望呢?歷史的車輪會因你的絕望而停頓麼?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後沒有傷心故事?成功的背後支撐的甚至是屈辱啊! 這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冷。我是極其厭惡自殺的人的,連死的心都有,爲什麼沒有活的勇氣?寧可滿懷信心戰鬥而死,也不要無望悲哀而亡。 我想,鴻鵠總是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飛時,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三

我本不該在晚上上自習的時候來寫 這篇讀後感,但有些東西一旦逝去就再 也回不來了。也不知是懶了還是習慣了。好了, 廢話就這麼多了。今天,看了「彷徨」 裏的[孤獨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 歡看魯迅這樣不帶有多少話語的小說, 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寫,卻在字裏行間表達,傳遞,也讓人遐想。

小說裏的連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 一直都是孤獨的。他在發達之前和發達 之後。發達之前的孤獨是他是有知識 的,沉默寡言的人,發達之後他依然 是,除了死去後屍體旁多了些帶金邊之 類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獨的。之 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環境把人改變 了,可“我”卻從佛教裏得出結論:人 性本惡。他喜愛孩子的天真。可經歷了 更加的窮困和潦倒之後,他爲了生存下 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卻再 也不喜歡孩子,他卻再也不相信這世間 有美好的東西,即使是和他交流過,有 些共同語言的“我”。足見他的心裏早 已冷化成冰,對世間失望至極。在知道 自己要死的時候,他破壞着自己能破壞 的一切,把錢花光,他不願留給誰,因 爲誰也沒有給過他什麼。他之前孤獨一 是因爲家庭,父親早逝,孤獨無依,二 是因爲身邊的親戚人爲了他的房產巧言令色,自己讀了很多書,關注的東西不一樣,難免和小鎮上的人沒有共同話題,哪家今天多買了幾斤豬肉,哪戶人家又來了幾個親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談笑風生了……發達後雖然物質富 足,人們對他的態度從落魄時的唾棄到 主動迎合,這變化來得太快,他知道那 不是因爲他,而是他的物質,他依舊孤 獨,一直孤獨。

他算得上是一個悲劇。可這不就 是人的一生。孤獨,且悲劇的一生。我 沒有看很多關於佛學方面的書,但我隱 約知道,在佛學裏,人是有罪的,從你 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 生都是在贖罪,對自然界的植物和動 物,人和人之間。也許到死那一刻,人 才真正歸於平靜,寂靜。解脫。我一直 都願意相信親情,愛情,我總覺得世間 已如此不堪,還是要去相信點什麼。那 麼來自父母的感情,以及和你有着密關係的愛人會不會讓你不那麼孤獨一 點。像小說裏主人公的非親生祖母,連 殳在她死去後痛哭,畢竟她對他有一絲 情分,他對她有一絲不捨。這是不是人 性中值得歌頌的部分呢?這些溫暖會不 會讓你不那麼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