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5.06K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品多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一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爲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二

最終看完了這本書《被厭煩的志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後來才發覺,原來當時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探討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楚的看到問題並找到答案,因爲很簡單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始終很同意,學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殊同意哲人說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觀點,就是關於課題的觀點。

許多苦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受。我們始終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並不是我們情願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與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像。

當時面試的時候,老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社會責任感?的確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須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闆對我的回答印象怎麼樣,不過他倒是始終強調要幫助同事,肯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定的,因爲一個團體肯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爲團體裏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麼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纔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後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爲,並不是歸咎於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裏有某種目的纔會做出這樣的行爲。比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並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楚。過去的影響其實在於我們怎麼總結閱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並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退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慧。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爲過去的影響,而是對於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多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多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見我們不須要考慮過去,也不須要張望將來,只須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麼這一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們過得這麼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爲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志氣。人都是因爲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麼從現在起先,給自己志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三

我自認爲,對自己的認識是足夠深刻。而在我的自我評估中,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一直都認爲我很自私,私藏着很多不願和別人分享的東西;我也很敏感,我很在意別人對我投射的目光,身邊的人對我的任何看法,我都會很在乎;同時,我也很脆弱,如果和朋友發生矛盾,不管誰對誰錯,那個鬱郁傷心的人,胡思亂想徹夜難眠的人都是我;我也很不勇敢,在很多事情面前我選擇逃避和妥協,在面對可以通過改變變得更好的可能面前,我遲遲不敢踏出舒適圈;我也不踏實,常常崇拜以前那個有所成就的我以及幻想未來那個更好的我。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我不是熱愛自己的自戀者 ,而是厭棄自己的現實主義者。正因爲厭惡自己,所以才只關注自己;正因爲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纔會自我意識過剩。”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如此瞭解我自己,是因爲我的過度自我。我對自己的認識很多都是負面的,我並不喜歡我的自我評估中的我自己。我一直認爲一本書如果在看的過程中能夠顛覆我的曾經的想象,推翻我過往的認知,則可算作我的一本“人生成長之書”。這本書算是我所擁有的寥寥幾本“人生成長之書”中的一本。而在這本書的後記有句話作者說的很貼切:“人生中有時侯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有的時候不得不感嘆於人生的際遇,所以,很感謝的是,在我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時,我拾起了這本書。

我對自己的討厭來自於我發現了自己的自私、脆弱、敏感、不勇敢、不踏實等缺點。我對於此,也沒有辦法去抱怨爲什麼自己是這個樣子,只好在每一次,我的缺點在生活中體現時,默默地嘆氣。但是這樣我覺得很難受,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糟糕的自己同時也覺得自己沒辦法做出改變。所以,在書中我得到的是,第一,悅納目前的自己。書中《你想變成別人嗎》這章節中哲人和青年有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青年問哲人“您是否綠色作文網喜歡自己。”,哲人答道:“至少我不想變成別人,能夠悅納自己。”哲人的回答令我心中有什麼東西猛然一跳,我問自己我想變成別人嗎?似乎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很想去成爲的,那麼我爲什麼不能夠去接受這樣一個自己呢?“悅納自己”這個詞在國中就已經出現,而我現在纔開始瞭解其中的滋味。在我的理解裏,“悅納自己”也就相當於“和自己和解”,去坦誠地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第二,要改變自己。我對自己的討厭是由於發現了自己的種種缺點,而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再讓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好轉。在文中首先講道,人的性格和生活是由自己選擇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去重新選擇,繼續以前的生活還是開啓嶄新的生活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我爲什麼覺得自己無法改變,其實是因爲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爲什麼會這樣呢?繼續以往的生活意味着我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的問題,我都可以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推測,是一種輕車熟路的狀態。而開啓新生活,那我會面臨許多的未知,既不知道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更加不知道未來會遇見什麼事情,生活充滿着焦慮和不安,未來也可能更加痛苦和難受。對與這樣的狀態無疑是第一種保持現狀更加讓人覺得舒心和安全。許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是因爲我潛意識中選擇了呆在舒適圈內。

最後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你的人生取決於你的當下”。書中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和“此時此刻”毫無關聯,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我們“此時此刻”要討論的問題,而我們要做好的僅僅就是,活好“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我要做的是什麼呢?過好每一個剎那,接受現在自己,樹立向前邁進的勇氣,不止步不前,不斷向前邁進。

縱然現在我仍然對不完美的自己有抱怨,但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楚地瞭解自己,讓我擁有了去改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