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讀後感2.47W

第一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捧者書一遍又一遍地讀者,魯迅先生的身影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曾離去,他指引着我,感動着我。

其中最能教育我的一件事是:魯迅先生教育青少年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把書的內容仔細地“消化”掉,“攝取”其中的精華。以前媽媽給我買了許多文學、科普方面的書,我總是隻注意讀故事情節,而忽略了書本身的內涵。最後,往往只記住了書里扣人心絃的表面,而那些真正應該記住的知識卻與我失之交臂。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以後,我一定要改掉這些不好的讀書習慣,認真讀好每一本書,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還要學會摘抄書裏的好詞好句,提高我的閱讀欣賞能力。

這本書還有一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魯迅先生生前十分關心他的女傭人阿三。阿三因爲丈夫失業心情不好,魯迅先生非常體諒她,讓她多休息,不要太勞累。這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時時刻刻都在爲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質。想想生活中,如果別人遇到了困難,我們也能爲他着想,那麼一定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記得有一次,我們班舉辦小報評比活動,有幾位同學沒帶水彩筆,我發現了他們爲難的表情,立刻主動地把我的水彩筆借給了他們,還幫他們出主意。後來當我也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也立馬“拔刀相助”,把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所以,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後,我確信只要你時時刻刻爲別人着想,那他也一定也會來幫助你。這就是“助人爲樂”的道理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本能令我學到知識,學到道理的好書。相信你讀了以後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

第二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今天,我新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被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熱情關心培養青少年成長的品德感動。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伯父談到《水滸傳》裏的人物時,我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笑着說:“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實際上是批評“我”讀書不認真。讀到這兒,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樣看書囫圇吞棗。比如,有一次,媽媽要我看一篇文章,並做一做後面的作業,我無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來,不到幾分鐘我就看完了。媽媽在書上挑了一道問題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媽媽說:“你看書不認真,答案就在書後。”從此以後,我讀書不再馬虎了。

看到“伯父”關心女傭阿三的時候,我腦海裏呈現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那個保姆很胖,叫小燕。以前姐姐不太喜歡她,經常給她製造麻煩,有時東西不見了也叫她賠。可有一天,我們一起出去玩時,小燕爲了不讓姐姐被車撞到而自己卻受了傷,這時我才覺得小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討厭了。後來小燕傷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傷心,以後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讀完這篇課文,我知道了魯迅先生爲什麼受人愛戴,因爲他爲自己想得太少,替別人想得很多,熱愛所有的人。我長大一定要做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今天我們學習了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談《水滸傳》,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談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車伕。這幾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品質。第一件事主要講了作者讀書不認真,看《水滸傳》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伯父問作者,她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伯父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表面上伯父是在誇自己的記性好,實際是在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我以前買書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圖好不好就買下了,回到家一看,結果一點也不好看,讀了這個故事,我心裏感到愧疚。第二件事是主要講了“我”和伯父談起了鼻子,“我”對伯父說“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伯父問:“哪一點不像呢?”作者說“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說小的時候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這句話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實際上是伯父與反動勢力做鬥爭時受到的殘酷迫害。第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助人爲樂。魯迅救了一個車伕,還給了他一些錢,魯迅的品質太高尚了。在幫助了車伕後文章中說“我”看到伯父的臉變得嚴肅起來。我對這句話不太懂,問了老師後才明白了。因爲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愛戴。我要學習魯迅先生這種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質。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深深地爲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偉大精神所感動。

第三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姚麗容)

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感

樟井國小六年級姚麗容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後,我對魯迅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魯迅去世後許多人都來追悼他,甚至有人失聲痛哭,反映了魯迅生前是多麼受人愛戴。他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卻同反動派作鬥爭。此外,他救助車伕、關心女傭,也讓我忘不掉。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對舊社會的憎恨,就像春天般的溫暖和冬天的嚴寒。

我們應該學習魯迅什麼呢?我認爲他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得多的精神特別值得我佩服。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們偉大的革命家——雷鋒,這兩種精神我覺得是一致的。

即使生活在舊社會、容易遭到迫害的魯迅先生,不但沒有因爲害怕而退縮,反而和他們爭鬥到底。這又使我想起了我們班上的一名女運動員。從老師的話語中我才知道,她是參加壘球比賽中個子最矮的一員,但是她剋制了那種能夠恐懼,參加比賽。後來,也取得了蠻不錯的成績,爲學校贏得了榮譽彩。

記得在一次坐公交車的路上,外面風非常大,我注意到了一位軍人。有一位老奶奶慢慢的走上公交車,尋找空座位,她的眼光停在一位軍人身上,彷彿在叫他讓位,但是,這位軍人無動於衷,老奶奶不屑地“哼!”了一聲,走到別的地方了。車停了,又有一位軍人上車了,剛纔那位軍人站了起來對上車的軍人說:“同志,這兒給你坐,我下車了。”就在他們倆交換座位時,我忽熱發現窗口玻璃有一個大破洞,剛

才那位軍人是爲了不讓乘客着涼,才一直坐在那兒的,原來是大家誤會他了。所有乘客此時心裏除了感激,免不了的是後悔責怪錯了人。

外面是寒風凜凜,而車裏是多麼溫暖。那位軍人不就是“現代雷鋒”嗎?

我覺得不管是魯迅、雷鋒、還是班上那名女運動員,還有那位被人誤會的軍人??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令我受益不淺。

第四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預習單

一,蒐集有關魯迅先生及時代背景的資料

二,查資料或工具書掌握課後生字詞

輓聯 囫圇 搞 恍然大悟 飽經風霜 詳細逝世咳嗽張冠李戴深奧

三,思考:課文寫了伯父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學情分析

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初步瞭解,但不夠深入,需教師引領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進一步走進魯迅先生。

課時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擬小標題,理清全文脈絡

本課重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擬小標題,理清全文脈絡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揭題導入

1電腦播放紀念魯迅逝世的視頻資料

師:一個人走了,但有成千上萬的人這麼多年,通過各種方式老悼念紀念他,這就是偉大的魯迅先生,他沒有走,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那麼,在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女士心目中,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她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

板書 齊讀課題

質疑課題:伯父 我們都好理解,爲什麼還要稱伯父魯迅爲先生呢?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

過渡:想必同學們預習的非常充分,咱們先看看這些字詞

1 班班通顯示生字詞(見預習單)

指名讀 齊讀

2開火車讀課文 相機正音或指導錯句朗讀

3,自由讀課文,要求:用一句話說說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細讀課文 自擬標題

過渡:本課以空行爲標誌,共分爲五個部分。請同學們用心默讀課文,說說每部分各寫了什麼事?

生默讀課文,師引導反饋交流,注意點撥學生概括簡潔

師:我們可以嘗試給每部分擬個小標題,因爲小標題比概括段意更簡練、更傳神。你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爲小標題,擬好後小組內討論交流,看誰的更精當。

學生自擬,後小組內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師板書:悼念伯父

談《水滸傳》

笑談“碰壁”

救助車伕

關心女傭

四,學習“悼念伯父”梳理脈絡

1,師:伯父逝世時,有許多人來悼念他,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一部分,想一想有哪些人、以怎樣的方式來悼念魯迅先生?這又表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交流,結合課後“閱讀鏈接”感悟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尊敬和愛戴,指導感情朗讀,齊讀本段。

師:魯迅先生爲什麼會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和愛戴呢?

師引導明確:後面四件事從不同方面表現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談《水滸傳》表現他對青少年的關愛,談“碰壁”表現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助車伕表現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則表現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總之,是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麼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後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係,第一部分寫果,後面幾個部分寫因,最後一句話點題,揭示本文中心。

五,總結全文 佈置作業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爲孺子牛”,對敵人橫眉冷對,對人民俯身爲牛他的愛憎分明,堅忍不拔贏得人們由衷的敬仰。下節課,我們將深入課文,走進血肉豐滿的魯迅先生,感受他的風趣,智慧,頑強和博愛吧

作業:1,熟讀課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寫感想。

2,抄寫生字詞。

板書設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悼念伯父敬仰果

談《水滸傳》

笑談“碰壁”爲自己想得少因

救助車伕爲別人想得多

關心女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國小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爲專題編排。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二,說目標 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本課內容及學生認知特點,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擬定爲:

1 掌握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擬小標題,理清全文脈絡

本課重難點爲:整體感知課文,擬小標題,理清全文脈絡

三,說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要重視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活動,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本課中我主要採取的教法有創設情境法,導讀法,歸納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法,使學生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環節:1 創設情境 揭題導入 2 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3細讀課文 自擬標題 4學習“悼念伯父”梳理脈絡5總結全文 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 揭題導入

班班通播放紀念魯迅逝世的視頻,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敬仰,“未成曲調先有情”拉近了學生與魯迅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情感。我順勢導入:爲什麼魯迅先生受到人們如此的懷念呢?在他的侄女周曄女士心中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揭題並齊讀課題,然後質疑課題:“伯父”我們都好理解,爲什麼還要稱伯父魯迅爲先生呢?感受到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愛戴,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調,爲先生理解下文作了鋪墊。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

良好的預習是學好課文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我首先電腦顯示生字詞,讓學生指名讀,齊讀,解決字詞障礙。

通過開火車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正音或指導錯句朗讀。 下面自由朗讀課文,並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說說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有所思,有所得 爲下文進一步理解打好基礎。

(三)細讀課文 自擬標題

自擬標題是本課訓練的重難點之一,爲了達成這一目標,我作了梯度設計,首先讓學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我注重引導點撥學生語句簡潔凝練,再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擬小標題。我提示學生方法:既可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爲小標題。擬好後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這樣設計,降低了問題難度,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教給學生學法,讓自主學習好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思維與學習能力,通過人本對話、人人對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突破了重難點。

(四)學習“悼念伯父”梳理脈絡

我認爲“悼念伯父”是本課畫龍點睛的關鍵部分,是理解本文的觸發點,所以我引導學生重點賞析這部分,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魯迅先生逝世後有哪些人,用怎樣的方式來悼念魯迅先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一部分,結合“閱讀鏈接”使學生感性理解各行各業、男女老幼對魯迅先生的無比崇敬與愛戴。我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齊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通過設置問題:魯迅先生爲什麼受到人們如此的愛戴呢?啓發學生找出中心句,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我引導學生簡要分析下面四件事中所體現出的魯迅先生的這種崇高品質。學生就明白了魯迅先生受到人們如此愛戴原因,理解本文的因果關係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總結全文 佈置作業

魯迅先生愛憎分明,所以我的結語緊扣本課內容,採用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名言,讚頌他是一位具有俠骨柔情的鬥士,他的崇高風範贏得人們由衷的敬仰,下節課我們深入課文,走進血肉豐滿的魯迅先生,感受他的風趣,智慧,頑強和博愛吧。結語簡練充滿激情,爲下節課學習蓄勢。

作業:1,熟讀課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寫感想。

2,抄寫生字詞。

作業側重字詞和讀文,即是鞏固本課,也爲下節課理解作鋪墊。

第五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實錄)(兩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女士在魯迅逝世九週年時所作。文章以一個孩子和親人的視角,通過作者印象最深的幾個場景的回憶,展現了魯迅先生的一個側面。

二、教學目標:

立足於以魯迅文化爲核心的課程觀。在深入研讀此文的基礎上,着力於打開學生的視野,通過相關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構建開放的、有內在緊密關聯性的課程視野,展現一個相對立體的真實的魯迅,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一顆偉大心靈的跳動。

三、課程資源:

備課時曾參照下列資源: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簫紅《回憶魯迅先生》、林賢治《人間魯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嬰、魯迅本人的相關作品,如《“碰壁”之後》、《“碰壁”之餘》等。

四、教學設計:

一、不能不說魯迅

師:同學們,談到中國文學,談到中國的歷史、文化,恐怕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他就是——魯迅。你們對魯迅有哪些瞭解?

生:我們學過的《三味書屋》上提到,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了,他就在課桌角上刻了一個“早”字。

師:從小就愛學習,通過課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魯迅的原名叫周樹人,他媽媽姓魯,他爲了紀念他媽媽所以取名叫魯迅。 師: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魯迅寫的文章非常尖銳,如果有誰寫了批評青年的文章,他就說在苗圃裏面遛馬,如果誰寫了愛情小說,他就說鴛鴦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說是亡國之音。我看過他寫的小說,我非常喜歡他的文章。

師:你知道得更多了!讀過他的什麼作品?

生:《吶喊》小說集。

師:厲害!也讀過他的雜文是嗎?我通過你的發言就聽出來了。的確,魯迅的雜文像匕首,像投槍。

大家知道書本上對魯迅評價的最常見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

師:你看課文了是嗎?在我國,在所有提到魯迅的資料當中,都有這樣一句話: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就是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一個評價。但是閆老師在這裏並不是要把這句話當成一個概念灌輸到大家的腦子裏,我想通過今天這節課請同學們試着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樣得出來的結論纔是自己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思考魯迅是個怎樣的人物,爲什麼我們今天還是不能不說魯迅?

二、向魯迅走去

師:1945年,在魯迅先生逝世九週年之際,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用滿懷深情的筆觸,寫下了一篇紀念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板書課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採擷關於伯父的點點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裏行間的深情。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通讀順。 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請學生任選課文一個自然段讀讀,隨機糾正、點評。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關於魯迅先生,在侄女周曄的記憶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難以忘懷?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將有關內容板書在黑板上:

痛別伯父談《水滸》 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

三、人們眼中的魯迅

板塊一: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曄眼中的魯迅

師:不論是痛別伯父、談水滸、談碰壁,還是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現在,就讓我們隨着周曄的記憶走進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曄的眼中魯迅是個怎樣的人。你想先談哪件事?我想把選擇的權利給最勇敢的同學,誰第一個舉手我就把選擇的權利給他。

一生舉起手來:我想先談第二件事,談“碰壁”。

師:好,尊重你的權利!我們就來談談“碰壁”。自由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場面?

學生自由讀這部分課文;交流:

生:我看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周曄興致勃勃地與伯父談起“碰壁”這件事。 生:我看見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

師:談笑風生!一家人團團圍坐,共進晚餐,伯父與“我”談鼻子,談碰壁,衆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們一起來再現當時的情景好嗎?

師生共讀這部分內容。

師:這個夜晚充滿溫馨,這個夜晚談笑風生。但是,我們在感受這份充滿幽默與風趣的同時,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或者說哪句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生:我認爲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師:其他同學還有什麼問題?

生:魯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嗎?如果不是,他爲什麼要跟周曄說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誰注意聽了,把這個問題再說一遍?

生:魯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師:他聽得多仔細啊!還有問題嗎?

生:周曄爲什麼要寫這件事情,這件事爲什麼會讓她記憶深刻呢?

師:是啊,周曄回憶伯父的時候爲什麼要寫下這件事?還有想問的嗎?對於伯父所說的話同學們都明白嗎?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同學們剛纔提出的問題。有一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與直,扁與平,與碰壁真的有關係嗎?

生:沒有!

師:很顯然,這是一個常識。鼻子的高與直,扁與平與碰壁並不存在着必然的聯繫。但既然如此,魯迅先生爲什麼還要這樣回答周曄的問題呢?他究竟想說什麼呢?我想先不講這個問題,讓同學們先試着說,看大家能說出多少。

生:其實我覺得“四周圍黑洞洞的”,是指中國舊社會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們都想走出黑暗這堵牆,魯迅先生經常被封建思想束縛了!當時周曄比較小,對伯父所說的話領會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曄長大了以後就能漸漸領會到其中的意思了。

師:這個同學回答了幾個問題?大家注意聽了嗎?

生:第一個問題是成年後的周曄爲什麼還要把這件事寫到文章裏來,第二個是伯父所說的“碰壁”隱含的意思。

師:他隱含的意思是結合什麼來談的?

生:結合封建社會的黑暗來談的。

師:也就是說是聯繫當時的——

生:環境!

師:我們把這稱爲社會背景。這個同學讀書很多,他在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的時候,他就能夠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談。我想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也是從這個角度來想問題的?

生:那時候的中國很黑暗,窮人走不出黑暗,他對周曄說這些就是希望周曄長大了以後能夠建設祖國,幫助祖國走出這種黑暗的境界。

生:我覺得他現在說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說你很有才華,但周圍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覺得你的才華是白費的。當時的人對魯迅的看法是這個人不值得一提,還給他處處設置障礙,魯迅的才華就無處發揮了。

師:你是不是課下查了相關的資料?

生搖頭:沒有啊!

師:那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生:靠腦子想出來的!(聽課教師與學生笑。)

師: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魯迅作爲一個用筆猛烈抨擊當時黑暗統治的文學家,作爲一個苦苦尋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爲一個有着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魯迅在現實生活中可謂處處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發表,他多次面臨被暗殺的危險,爲了順利發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個筆名。魯迅對“碰壁”真是有切身的體會啊!他曾經憤然寫下了《“碰壁”之後》、《“碰壁”之餘》等文章,與黑暗勢力作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師:當你結合這一段歷史來思考這一段話的時候,再來讀讀這部分課文,從這個談笑風生的場景之中,在這風趣、幽默的語言背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呢?

生: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魯迅!

生:看到了一個不畏艱險的魯迅!

生:看到了一個堅持不懈、不怕艱險的魯迅!

生;看到了一個擁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魯迅!

師:你是怎麼體會出來的?

生:我是從文章的涵義體會出來的。

師:能具體說說嗎?你怎麼想到了愛國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夠建設祖國,走出這片黑暗。

師:所以你就想到愛國了是嗎?好,你能自圓其說。

生:我想把魯迅比作一種動物——裹在繭蛹中的青蟲!

師(驚訝):再說一遍?

生:裹在繭蛹中的青蟲!

師:爲什麼呢?

生:青蟲如果要變成美麗的蝴蝶,就要掙脫繭蛹的束縛,要拼命地衝出繭蛹,纔會變成美麗的蝴蝶。魯迅先生當時就處在一個黑暗的繭蛹中,他必須要堅持不懈地拼搏才能衝出黑暗! 師:大家覺得她的比喻怎麼樣?

生熱烈鼓掌表示讚賞。

師:這個比喻太好了,同學們用掌聲鼓勵你。魯迅先生曾經把這個黑暗的社會比作一座鐵屋子,他的比喻與剛纔這位同學的比喻有相似之處。我還在想,魯迅先生處境那麼危險,多次面臨被暗殺,連發表文章都不自由,還要使用120多個筆名,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在與侄女一起談笑風生,這是一個怎樣的魯迅呢?

生:一個樂觀的魯迅!

生:一個堅持不懈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魯迅!

師:一個堅強不屈的魯迅!

生:一個不屈不撓的魯迅!

師:面對危險堅強不屈,處處碰壁還是不屈不撓。但是面對家人,他又表現得充滿了樂觀精神。剛纔有一個同學提到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是伯父爲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方式去說,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周曄?

生:如果直接說了,周曄可能還不太明白,而且這樣對她會是一種負擔,如果她慢慢長大了她就能夠承受這種負擔,她就會慢慢明白的!

師;處境的危險,鬥爭的殘酷,形勢的複雜,這些都是伯父不想讓周曄知道的。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魯迅又表現了他的慈愛。別小看這簡短的幾句對話,我們卻讀出了一個這樣複雜的魯迅。我們現在再來讀讀這部分課文。

(師生合讀這部分課文。)

師:這一幕充滿溫馨的情景,多年之後的周曄回想起來,她可能和我們一樣已經瞭解了伯父談笑風生的背後面臨的危險處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經體會到了,現在我們也已經體會到了。現在我們再讀這部分課文,試着與魯迅先生那顆偉大的心靈靠近些,再靠近些。 (學生再讀這部分課文。)

師:與伯父談鼻子談碰壁這件事,在周曄的腦海中記憶非常深刻。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還有哪些也讓她難以忘懷?

生:一起談讀書!

師:談的是一本什麼書?

生:《水滸傳》。

師:周曄讀過這本書嗎?

生;讀過!

師:但老實說她是怎麼讀的?

出示下列句子學生讀:

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一遍,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複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安在那個人身上。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

師:其實只用一兩個詞語就可以說明“我”是怎麼讀書的,你能找到嗎?

生:“囫圇吞棗”、“張冠李戴”。

師:這兩個成語其實很容易理解,不用當場查字典,也不用問老師和同學,你只要再讀讀這段話就能明白什麼是“囫圇吞棗”,什麼是“張冠李戴”。

生:“囫圇吞棗”就是讀書只把大致的內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細微的情節。

師:用周曄的話來說就是——

生: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複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這就叫“囫圇吞棗”!師:後來人們就把讀書等不加分析的籠統接受叫做“囫圇吞棗”。

生:“張冠李戴”就是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安在那個人身上。

師:比如,我說“林沖景陽崗打虎”,你同意嗎?

生大笑紛紛搖頭。

師:你們都笑了!是啊,哪來的林沖打虎,應該是武松打虎。我剛纔犯了個什麼錯誤? 生:張冠李戴!

師:是的,後來人們常把這類弄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的事稱爲“張冠李戴”。正因爲讀書囫圇吞棗,所以才張冠李戴。面對周曄的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說——

生:“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師:這是批評嗎?這是怎樣的批評?

生:這是婉轉間接的批評。

師:或者說這是委婉的批評。

生:伯父用風趣的語言教育“我”讀書不能馬馬虎虎。

師:用風趣的語言去批評是一種批評的藝術,這種批評的效果如何?

生:從此“我”讀什麼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師:這種批評儘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曄從此讀什麼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養成了一生良好的讀書習慣。透過這樣一件小事,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先生?

生:善於教育子女的魯迅先生。

師: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風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關心下一代的學習。

師:很好!幽默風趣是魯迅性格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即使是批評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這件事在周曄的腦海中的確印象深刻,因爲這件事使她養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讀書習慣。但還有些事情也讓周曄難以忘記,尤其是對一位車伕的救助。其實,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多少複雜的情節,但有些細節卻讓我們不能不怦然心動。你看看,是哪些細節打動了我們?默讀這部分課文,邊默讀邊圈劃。

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細節描寫,教師巡視;集體交流:

生:伯父不想讓“我”懂得當時社會這樣黑暗,當“我”要他詳細解答的時候,他也沒有回答“我”,而是皺起眉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你是說伯父當時的嚴肅和沉默給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動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要他在家休養幾天,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我覺得那時候他們這些拉黃包車的是受人鄙視的,而魯迅先生認爲他們也是人,所以他非常關心這些窮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認識這個拉黃包車的人,已經幫他紮好繃帶了,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可是他還把自己的錢給他,讓他接着去治療,我覺得伯父是十分關心窮人的。 生:那時候拉黃包車的是受人鄙視的,是迫不得已,情況肯定是十分迫急??

師: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裏比較貧窮,如果魯迅不給他錢的話,他可能傷還沒好就會急着出去拉車。 師:魯迅不僅給他包紮了傷口,還給了他以後養傷的錢。對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魯迅的幫助是無私的、周到的。

生:我覺得魯迅給他的這些幫助可能救了這個拉黃包車的人!

師:你可能聯想到了什麼是嗎?

生:我想到了這些拉黃包車的人就是靠拉黃包車吃飯的。

師:也許他家裏??

生:也許他家裏還有老母和孩子都沒有人去養他們,所以他要拉黃包車去養活家裏人。他腳上已經受傷了,但他爲了養活家裏人,他可能還會帶着傷出去拉車,拉到最後直到自己累死! 師:由此可見,魯迅對黃包車車伕的幫助可謂雪中送炭!剛纔同學們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黃包車車伕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常受人鄙視,可是在魯迅的眼裏黃包車車伕與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無論幹什麼職業,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實,最讓周曄難以忘懷的還不僅僅是這些細節,多年之後她依然還記得,她依然還清清楚楚記得??

出示句子,學生讀: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那嚴肅的表情,那深深的嘆息,最令人難以忘懷。雖然伯父沒說一句話,但是,這嚴肅的表情背後是一顆怎樣的心呢?這深深的嘆息裏又有着多麼複雜的情感呢?魯迅究竟在爲誰嘆息呢?請同學們再讀讀這一段文字,試着去觸摸那顆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學生默讀這段話,思考;交流:

生:魯迅先生是爲社會的黑暗而嘆息。拉黃包車的車伕受傷了,這麼多人在街上來來往往,卻沒有人去關注他,他爲這個社會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爲拉黃包車的而嘆息。那時候社會黑暗,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分差很大,這個拉黃包車的人就連一雙鞋也買不起,光着腳在冷得像冰的天氣裏跑。

師:他在爲黃包車車伕而嘆息。

生:他一是爲了舊中國而嘆息,二是也有一種很無奈的感覺。因爲他想這麼多人來來往往已經看見這個車伕了,但沒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樣,他就想改變這個舊的中國,但他有感到自己沒這個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無奈!

師:一種無奈的嘆息!爲了國家、爲了民族的命運而嘆息,爲了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而嘆息!剛纔你還提到了魯迅——

生:他感到無奈,他覺得迴天無力!

師:是啊,究竟還能做些什麼呢?他在爲自己而嘆息!

生:他在爲所有的中國人而嘆息!當時的中國人被視爲下等人。

師:被誰視爲下等人?

生:被西方國家。

師:被帝國主義列強視爲下等民族。

生:他當時也懷着一種希望,希望整個民族團結起來拯救中國。

師:他在爲國家爲民族的命運而嘆息!魯迅生活的時期正是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的時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衆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對這些,一生尋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與黑暗勢力戰鬥,在爲民衆吶喊、在執著追求光明的魯迅先生,此時他的內心思潮起伏,多少憂慮,多少憤慨,都化作了一聲深深的嘆息!請再讀讀這段文字,試着去觸摸那顆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學生再讀讀這段文字。)

師:也許以同學們的年齡和閱歷,現在還無法真正深入魯迅先生的內心,對那份複雜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這個程度。但是這都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在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之後再來思考,可以在瞭解了魯迅先生的一生之後再來思考,也可以在今後的人生中繼續思考! 板塊二:與伯父訣別的時刻——別人眼中的魯迅

師:剛纔,我們與周曄一起回憶了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曄眼中的魯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魯迅。那麼別人眼中的魯迅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聽一聽魯迅先生家裏的女傭阿三是怎麼說的吧!

(學生接讀阿三的話。)

師:聽了阿三的話,我們再聯想到魯迅對那位黃包車車伕的救助,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的關心和同情是真摯的,無私的。其實,這其中還有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薦同學們閱讀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

師:聽了阿三的敘述,回想魯迅先生對那位黃包車伕的救助,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

師:是啊,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這是魯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個側面。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切偉大人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