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22W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精品多篇】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一

問:喪鐘爲誰而鳴?這個問題有意義嗎?答:不是所有東西都必須有意義。

最近讀完了《喪鐘爲誰而鳴》的中英譯本,說實話,我很少寫讀後感,但這一次我不得不將這幾天的心情記錄下來,以便後瞻,同時也爲了做一次總結。

故事的主線很明確,一名熱血青年Robert Jordan參加了西班牙志願軍,在戰爭的硝煙中與Maria墜入愛河,沒有身份與世俗的羈絆。短短三天的故事裏,愛情,責任,信仰,恐懼不斷髮生着碰撞,Robert Jordan也在不斷成長爲一名真正的戰士。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獨自留下狙擊敵人,掩護友軍撤退,向這片異國土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了一個今天已不被人們所樂於提及的西班牙內戰時期,因爲他遠沒有一、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對世界的前進起到多少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正是爲什麼歷史總是留下它想要留下的而刪減掉其它,我們總是習慣去解析一些大的時代背景,卻往往忽略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也許正是一些我們所不知的前進的原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實際上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也是進步派與法西斯頑固派之間第一次的正面交鋒,雖然最後西班牙人民的反抗失敗,但這場內戰無疑是反抗強權的最好代表,沒有之一。在這樣一個龐大的歷史襯托下,整個故事猶如一部自傳性的回憶錄,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段至死不渝的信仰都變得無比堅貞。

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何方,失敗是否也就毫無意義?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場革命,西班牙人民還是甘願沉淪在法西斯武裝政府的統治下,人們不會知道建立一個自由的,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政府的重要性,這些思想會歷久彌新,最終會形成一個共性,這個國家所期盼的未來纔會儘早到來。

我沒有寫到主人公,沒有寫到他的成長,他的愛情,但我知道我並不需要去記錄它,而那些處在故事以外的故事纔是我真正關心的問題。在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目的是爲了人,人權,人道,人民,他們反抗着本不敢反抗的東西,他們纔是那個國家真正的主人。喪鐘爲誰而鳴?喪鐘本不需要鳴響,因爲這一次的失敗正是下一次反抗的開始,向死而生。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二

第一遍看的時候渾渾噩噩,到一半時才驚醒了一般地激動了起來。看完時大概處於一種混沌的驚歎之中,什麼也說不出來。

於是很快又看了第二遍,原本模糊的場景清晰了起來,理解似乎也是有可能了。喜歡羅伯特,喜歡比拉爾,喜歡安塞謨爾,甚至巴勃羅也覺得不錯。比拉爾和安塞謨爾太讓人喜愛了。可以理解而無法感受的,大概就是瑪麗亞了,於是就好好的想了想瑪麗亞。

極度溫柔的瑪麗亞,卻完全不是男性力量的陪襯而存在的。作爲羅伯特喬丹,你受過教育,見過世面,你有理想,你來赴他國的國難,和當地的地痞流氓潑婦打成了一片。你做到了這些,是因爲你自己的聰明嗎?如果反過來呢,當安塞謨爾那樣的窮人,比拉爾這樣的神婆,巴勃羅那樣的流氓到了羅伯特的家鄉,他們也會受到歡迎嗎?他們是真的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運,還是這一切是戰爭的幻象?可是你處在戰爭之中,你在這些人當中,你不會想着帶比拉爾去見自己的朋友,也不會想請巴勃羅去你家喝一杯,你卻很自然的會想着和瑪麗亞的未來。你想過帶瑪麗亞見自己的學生,見自己的老師。

於是故事在此延展開了,到了不現實又儘可能現實的未來。你知道瑪麗亞沒有受過教育,你希望她的苦難能震懾住他人,就像那些苦難震懾住你一樣。你深切地這麼希望,你能想象帶她去見你的學生,可你不敢帶她去見卡可夫。不過你不可自制地這麼想,你覺得這樣可以讓你更容易相信這愛情的真實性,讓你覺得不是死亡的迫近把你們逼在了一起。

愛情如此,友誼又如何?書的名字並不是一句設問,在看完之後,我依然會疑惑,

每個人是不是一座孤島,

散佈在廣袤的海洋中。

清晨的薄霧中穿來陣陣的鐘聲,

那鐘聲是不是爲你而鳴?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三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讀書是智慧的源泉,書中蘊含着許多人類的智慧及思想。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了記錄文章中自己喜歡的句子以及閱讀文章的感受,寫一篇讀後感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喪鐘爲誰而鳴》(精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它就是爲你而鳴。”他只是個外人。他不出生於西班牙,不成長於西班牙,他的家鄉與西班牙隔着一整片大西洋;可他深愛着西班牙,它的語言、風景、人情無一不吸引着他,他爲了這個國家可以放棄自己的家庭、事業、生活中的一切安穩與幸福。他,羅伯特喬丹,真的只是個外人嗎?她只是個女人。雖然她長相醜陋,身材魁梧,嫁給了曾熱情滿滿、現已偷生怕死的游擊隊隊長巴勃羅,可曾經,她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熾熱的愛情;現在,她蔑視膽小的丈夫,一心向往共和黨,誓死保衛自己的家鄉。她,比拉爾,真的只是個女人嗎?他只是個老人。身爲一個獵人,他已經步入晚年,是游擊隊裏最年邁的成員;可他卻一動不動地蹲在寒風大雪中,只爲完成羅伯特喬丹交給他的勘探敵人崗位的任務,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只爲爲戰爭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安塞爾莫,真的只是個老人嗎?讀完《喪鐘爲誰而鳴》,我們就會知道在戰爭中,沒有什麼你我,因爲戰爭是個可怕的漩渦,它將全世界的人都吸進去,無人能逃脫;在戰爭中,沒有什麼好壞,因爲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滿了鮮血,或許敵人只是個普通人,是個被母親擔憂的兒子、被妻子掛念的丈夫,卻成爲了戰爭的犧牲品;所以,當戰鼓敲響,就是喪鐘在鳴,當置身事外的人們還在幸災樂禍時,他們不知道,這鐘聲其實就是在爲他們敲響。海明威用了他篇幅最長的一部小說卻僅描寫了三天半的故事,其中的意識流佔了許多篇幅。開戰前,羅伯特喬丹會想到自己以前在馬德里的時光,會開始奢望自己以後回到馬德里後過上安穩的日子,還會想到曾經也是士兵的祖父和自己膽小而自殺的父親;在自己腿被打傷、留在戰場等死時,他的頭腦已經不太清醒,可是他卻堅定地想着一件事:讓敵人快點來,我還能爲西班牙做出最後的貢獻。這種意識流細膩地寫出了戰爭之中人們慌張、緊張、不安的心理,雖然羅伯特喬丹總給人一種冷靜穩定的感覺,可只有讀者知道,他的內心早已是波瀾起伏,又談何冷靜呢!他的思維早已不受他控制,這是他的本能,也是一種人性,脫離現實殘酷的戰爭,“齣戲”到過去、未來的生活!海明威成功地用意識流營造了戰爭時真實的緊張感,讓我在讀書時心絃緊繃、不敢動彈!羅伯特的結局令人遺憾卻又無奈。也許,上天註定他要爲西班牙犧牲,否則比拉爾也不會從他的手掌中讀出死亡,否則也不會偏偏在戰爭前下了大雪,安德烈的信也不會送晚那麼一步。.。.。.羅伯特炸橋任務成功了,本次偷襲也成功了,他甚至安全地送走了瑪麗亞、比拉爾、巴勃羅。.。.。.可是就差一步,就差那麼一小步,他還是倒在了戰場上,倒在了西班牙,倒在了他註定離不開的地方。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四

週日的一天光景下來,我是足不出戶的那一種,儘管校園裏這陽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勝收,但我還是更貪戀室內的恆溫,更能給人一種安妥的感覺,晚上睡的比較晚,好像已經習慣要在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睡纔會好好的睡着。

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做那樣一個夢,關於自己的死亡。

夢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歲,但可以明確是比現實中的我要大,但模樣還是沒變,奇怪的是外婆的年歲和模樣都還和現實中的一樣,我們不知道從哪裏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歲,並且我們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我並沒有得什麼重病,當我得知這一點時,我也並沒有傷痛欲絕,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內心裏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暫,在這一生,我似乎是一無所獲。

夢裏的我已離死期不遠,外婆決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邊,那裏有條巷子,原先是很乾淨的,我和夥伴們小時候經常在那裏玩耍,後來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們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外婆說:“就埋在這裏吧!我們可以天天陪着你,省得你孤單,受欺負,”夢中的外婆哭了好幾個來來回回,走路時拖着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裏充滿了悲傷,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撫摸着我的臉頰,我知道,外婆是極捨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個小洞,弄了個墓碑,無字碑,外婆說她以後不會和任何人說這是誰誰誰,裏面要弄整齊、乾淨,這樣我死後才能舒適的待在在裏面。

我走進屋子拿鏟的時候,我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要笑着把自己的墳墓弄好。

夢到這裏就結束了,夢裏的我面對死亡很平靜,只有外婆一直陪伴着我。

我不知道這樣的夢代表什麼,或者說能說明什麼,對於這個夢,我不想深究,夢只是一個夢,對待這種夢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爲一個聽聞來的好故事就好。

可是,我想,這也許是我目前爲止做的第二個可以銘記一生的夢,第一個是我讀七年級的時候做的,我夢見我比現實中的我要小,媽媽比現實中要老好多,頭髮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顫顫,她走進我們宿舍,像小時候一樣幫我穿衣服,溫柔的看着我,並對我說:“以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要聽話,”我看着媽媽蒼老的臉,揪心般的疼,疼着疼着,我忽然就驚醒了,便是一場無眠。

我記得,那幾天,我一直惦念着媽媽,直到她打電話回來,我知道她安好,激動的就快要掉下眼淚,心裏那塊懸着的大石頭才落下里,這兩個夢都是講訴着生命的盡頭,一直相互陪伴着的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外婆。

在我的意識裏,家人的重要程度遠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五

雖然本書的“廢話”有點多,但羅伯特·喬丹孤獨地死在阻擊敵人的戰場,並由一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一具冰冷的無頭屍體,的確讓一個身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感到莫大的震撼。

戰爭的殘酷不言而喻,我很難想象萬物之靈怎麼會做出比野獸還兇殘的行徑,而施加者與被施加者都是同一個種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人類,他們信奉不同的神靈但無論哪一個神靈都不會慫恿這同類相殘之惡。

海明威真是敘述故事、描寫細節的高手,短短的三天時間裏發生的事情經他之手,化作了一本四十八、九萬字的小說。大量的對話、大量的心理活動、大量的思想糾葛堆積在一起,將一次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軍事行動描寫得真實細膩,從一個文藝青年接受任務、推進任務到完成任務後犧牲,其間發生的一切都只是這場曠世持久的戰爭裏的小插曲罷了,可對故事的主人公來說,這是他生命裏最寶貴、最精彩的三天。在一場戰爭中,飛機與大炮狂轟亂炸,將軍與元帥紙上談兵,而無辜弱小的小人物們卻是最活躍的棋子,他們有的爲信仰而戰,有的爲仇恨而戰,而更多地卻是出於一個不得不爲之的原因——革命像一場暴風雨似的發生了,你不殺人,別人便要殺你,你不反抗,別人便要壓迫你,總之你只能選擇投入戰爭,爲你選擇的一方而戰。

而戰爭究竟是什麼呢?“戰爭就是個爛婊子,我恨死它了。”對於一切無辜的生命來說,戰爭把人分成了正義的一方與不正義的一方,可正義的一方又的的確確摻雜着不正義的人,不正義的一方也多多少少有正義的人,當“開戰”的命令響起,當槍炮刀劍互相沖撞的時候,冷熱的兵器都是不分青紅皁白的,而一個個生命,一個個唯一的生命,將迎來它的非正常死亡,這是多麼可怖的事情!無論殺人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大惡人千刀萬剮都不足惜,而無辜者的慘死永遠都是不能被寬恕的罪惡,可是在一場殺紅了眼的戰爭裏,又有誰可以來得及考慮這些呢?戰爭就是戰爭,它註定要造成無數的悲劇,它註定要成爲人類的噩夢!

羅伯特·喬丹本是一個大學講師,他義無反顧地參加這場戰爭,是爲了知識分子心中的自由與平等而戰。他熱愛西班牙這個民族,在投入戰爭接受任務後便努力去完成任務,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這個青年的思想起伏、情緒波動、意志的堅定與動搖、對人生的回憶與思考都來自那顆長在身體之上的腦袋,他不是神靈,不是上帝,不是將軍,不是元首,他只是一個青年爆破手,他的腦袋裏裝着需要執行的任務,也裝着各種亂七八糟的胡思亂想,當任務完成卻無法撤離戰場時,敵人割去了這顆腦袋把他變成了一具屍體。於是,這顆腦袋停止了思想,停止了痛苦,再也感受不到任何的波瀾起伏。短暫的愛情消逝了,他爲之奮鬥的共和國消逝了,他的信仰、他的思考以及思想都消逝了,這個年輕的生命就這麼結束了!沒有體會過戰爭的人很難想象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而經歷過戰爭還保持着英雄氣概的人的確令人信服。

戰地的喪鐘響起又結束,我知道故事總有個開始和落幕,而關於海明威的閱讀,也要告一段落了。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六

2008年春天,看了一篇海明威的短篇《三聲槍響》,那槍聲至今還回蕩腦際。零零碎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拿起中文的《喪鐘爲誰而鳴》隨手翻閱,跟隨西班牙戰爭,一天天行走在戰場中;在武漢返京的火車上,在回京後情緒-陰-鬱、沮喪的日子裏,把《THEOLDMANANDTHESEA》(英文原版)讀出聲音……當《喪鐘爲誰而鳴》看到第三十二章,《THEOLDMANANDTHESEA》看到第53頁。開始情迷海明威——偉大的小說、偉大的心、偉大的聲音、偉大的眼界、偉大的行文、偉大的文字。難得堪稱偉大的男人和偉大的男人的手筆!很幸運,在海明威的文字的伴隨下,跋山涉水,一路穿行,疲倦之後還能感受到一個男人心底深處的博大和溫暖。很多東西在海明威那裏是不存在的。此前,我一向在海明威的裏面尋找那不存在的東西。他已經爲每個人都減到了極致。“冰山理論”在海明威身上無處不在。這個男人,還有《老人與海》裏的那個老人,代表着一種被長期忽略、被一次次忽略的精神。所謂的“硬漢精神”——海明威爲美國精神的獨特的貢獻;所謂的“冰山理論”——海明威爲英語文學(世界文學體系中的英語文學或美國文學)——隱約傳達出一種偉大的品格。海明威小說裏的人物被指責缺乏個性*,形象不夠圓滿——海明威繞過這一點,正是爲了強調另一點

——作家書寫的自由中,文字所能代表的良心和品格——人物就在那裏,似乎不存在,但絕不是符號——海明威避開了所有現代主義的圈套——海明威是這種少見的能夠自由、能夠系統的文學!——當你被震撼時,已經觸及到冰山強大的體格了。這足夠你將震撼持續下去。而且就在你腦中,這冰山將一向跟隨你移動,直到你與之融爲一體。

補記:11月13日,讀完《喪鐘爲誰而鳴》,尤其最後的章節,讓人震撼!驚訝失神!整部小說撲面而來,整個人的精神被吸引進去。這種閱讀體驗,以前還從沒有過。我想,如果當時在中途因爲閱讀困難和乏味而放下了這本書,那該是一件多麼大的損失啊。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篇七

花了近一個月的時光看完了海明威的《喪鐘爲誰而鳴》,海明威是一個我比較喜歡的作家,很早就看過他的《老人與海》,十分佩服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尤其對人物矛盾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

《喪鐘爲誰而鳴》是一部以戰爭爲題材的小說,但作者並沒有描述戰爭的宏大場面,而是從一個十分小的角度,講述一個爆破手在敵後組織當地游擊隊執行一個在大戰開始前的炸橋任務。中間穿插着主人公羅伯特和瑪利亞短暫的感情故事。

故事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初期,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法西斯的實力十分強,雖然大家革命的熱情用心高漲,但處處處於劣勢,前景還不太明瞭,在比拉爾回憶巴勃羅進行造反暴動的殘忍情景,反映了革命初期一些草根革命家的盲目錯誤思想,對革命的曲解,造成了一些無辜的殺戮,體現了一些草根革命者思想侷限性*。老向導安塞爾莫每殺一個人都要爲他禱告,從他的思想中體現了宗教的根深蒂固和一個人性*最樸實的對生命的珍愛,即使對敵人,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聾子”和比拉爾代表了毫無畏懼的忠實革命者,他們置一切於不顧,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對革命抱有十足的信心,併爲之付出一切。瑪利亞與羅伯特美麗的感情在殘酷的戰爭中穿插着,構成鮮明的比較。

故事時光跨度只有四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幾萬字,可見作者對細節刻畫的深入。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緒是混亂的,總會零零碎碎去想很多東西,這些思緒是片段的,毫無章法可言,作者卻很好的用語言將這種矛盾心理直觀的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進入人物主角*的心理,去體味人物那時的複雜心理。這種描述手法是高超的,會讓你不知不覺跟着書中人物的思緒去發展,猶如置身其中,成爲書中的一員。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1100字 篇八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早已成爲歷史陳跡,這天已不大爲人們所提及。然而它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線的序幕,是全世界進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進步力量在這場鬥爭中失敗了。以文學形式來反映這一頁歷史的作品爲數不多,而這天尚被人推崇、文學閱讀的恐怕就只有這一部《喪鐘爲誰而鳴》了。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節侷限於三天之內(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那時候,由於三月中政府軍在首都東北瓜達拉哈拉城附近大敗意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爲安。戈爾茲將軍這時正準備在首都西北向瓜達拉馬山區叛軍山上防線發動進攻,爲了切斷敵人的增援路線,派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到敵後深山中和游擊隊接上關係,等戰鬥一打響,炸燬一座鐵橋。本書即從老向導安塞爾莫帶喬丹到橋頭哨所偵察寫起,之後兩人就向游擊隊的營地進發。老人喚來了小組頭頭巴勃羅,喬丹和他立刻進行了交鋒,矛盾就一步步展開了。巴勃羅當年原是馬販子,給部隊和鬥牛場供應馬匹,之後在鬥牛場做幫手時結識了和鬥牛士菲尼託同居的比拉爾,菲尼託被牛挑傷死去後,她跟巴勃羅待在一齊。革命爆發時,巴勃羅率衆在家鄉小鎮包圍了民防暈的兵營,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們都處死了。三天後,遭到反動軍隊的反攻倒算,撤至深山中打游擊,一年來,襲擊了幾次敵人的據點,炸了一次火車,弄到了幾匹馬,開始酗酒,意氣消沉,只求能在這山區混下去。他得悉了喬丹的來意,當場提出他所謂的狐狸的原則:要在一個地區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別的地區去活動,不然會被敵人趕走。比拉爾

是個直爽熱情的婦人,和幾個苦出身的鬥牛士生活過來,多少嚐到了些人間的歡樂,因巴勃羅當初富有男人氣概而傾心於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墮落成個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膽小鬼,心裏十分懊惱,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擊戰士一樣,正苦於無法爲他們所熱愛的共和國作出貢獻。在這節骨眼上,共和國派來了爆破手。當晚大家聚集在山洞裏,比拉爾帶頭反對巴勃羅,贊成炸橋,大家一致表態支持她,她豁出來說:“這兒我作主。”在這劍拔弩張的關頭,喬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槍上,巴勃羅屈服了,但之後出爾反爾,處處只從他個人的安危出發,喬丹不得不在比拉爾和大家的幫忙下,克服了他的破壞活動以及敵機敵騎兵的干擾所帶來的困難,於星期二早晨及時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不幸以身殉職。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述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着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十分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