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象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68W

象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象人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他,是一個頭部畸形,右臂膨大,右腿沉重的人,在他的周圍,人們都叫他“怪物”或是“象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僅此而已。他叫約瑟夫?梅里克,一個愛看書,彷彿一個大男孩一樣,天真,善良,純潔,真誠的人。

他有一段不一樣尋常的經歷。他在小時侯,母親就將他給了一個店鋪老闆:西爾科克。西爾科克並不把他當作人看待,反而靠讓人們參觀他當作做生意來賺錢。人們嘲笑、譏諷他,他很悲痛。最終,他在作者弗雷德裏克?特里夫斯醫生以及衆多好心人的幫忙下,在醫院中有了第一個家。每一天都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好心人來拜訪他,他都很高興,因爲,他渴望身邊有朋友。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忙下,他去看電影,去鄉下居住玩耍……甚至連當時的英國女王也來拜訪他。他漸漸覺得自我不再孤獨,彷彿一個正常人。有一天,他躺在牀上靜靜地死去了,含着微笑,含着滿足,死去了……他的朋友們爲他悲傷。

讀這本書前,我以爲“象人”有些可怕,但隨着我繼續閱讀,我卻覺得他很好,比我們一些正常的人類都好。我痛恨那些嘲笑他、歧視他的人,他們這些人沒有憐憫之心,總嘲笑其他事物,異常是那個店鋪老闆,內心骯髒,“狼心狗肺”這個詞語來形容他再適宜可是了。象人雖然外表醜陋,但他的內心卻比我們許多人都更善良,純真。那些人真不應當以貌取人,這是他們犯的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可是,那些好心人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像他們看齊,學習他們的閃光點,像他們一樣,擁有一顆愛心。

我想起了前段時光的一則新聞。一個村莊中,不知誰把很多流浪貓關在許多籠子裏,想過段時光殺了他們賣貓肉。那些貓在籠子裏低聲哀叫,十分可憐。許多人看到後,都無動於衷。但一位好心人看見後,迅速向派出所報了案,隨即將自由還給了那些貓。我認爲,這個人很有愛心,就像書中幫忙“象人”的人們一樣,十分善良。

這本書很感人,我認爲我們也要富有一個愛心,做一個好人。也許就在你幫忙別人時,會結交到一些朋友。

經過這次閱讀英文課外讀物,我積累了一些詞彙,增長了許多英文知識。以後,我還會買這種英文課外讀物來閱讀,讓自我的英文水平更上一層樓。

讀《象人》有感 篇二

最近在讀《象與騎象人》,有個有趣的比喻。一個個體的情感與理智並不統一,而是分裂的。感性,或者情感的部分被作者比喻爲大象,理性的部分被喻爲騎象人。

大部分情況下,人類自認爲自己行爲主要由騎象人控制,但事實上,這是騎大象不是騎馬,大象可比馬難駕馭多了。騎象人會感到無法在違背大象意志的情況下行動。

大象,包含了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等。這些心理歷程大部分都是自動發生的,無需我們有意識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識控制它是很難的。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大部分行爲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們只有少數時間會開啓“專注模式”,大部分時間開啓的是默認網絡模式。我們的大腦會對很多情況進行“自動化處理”,而不是經過專注、仔細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的力量強大。爲何強大,因爲那是你難以抗拒的默認網絡模式。要打破一箇舊的默認網絡模式,建一個新的,十分困難。

這與《認知覺醒》中提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人類的大腦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腦,主管情緒的情緒腦,以及主管認知的理智腦。表面上看理智腦是最先進的,但實際上,主管認知的理智腦形成時間最晚,最年輕,因此在原始腦和情緒腦的面前往往會陷入雖然正確,但力量不夠的困境。

粗暴地將原始腦和情緒腦理解爲“大象”,理智腦理解爲“騎象人”。理智腦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的應該是原始腦和情緒腦,但常常,反過來,原始腦和情緒腦會擺佈理智腦,因爲它們“力氣大”。

人們常常認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希望通過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腦和情緒腦,那你一定會收穫滿滿的挫敗感。

唯一的辦法是對原始腦和情緒腦深入瞭解,循循善誘,讓它們理解和認同理智腦的邏輯,巧妙驅動原始腦和情緒腦。就像團隊領導,雖然是發號施令者,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和資源分配,隊員也很難配合。因此,訓練大象達到身心平衡統一的狀態纔是最重要的。

以後行動前可以試着多想想,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還是騎象人,還是他們一起。多去聽聽你心裏的那頭大象,它們想告訴你什麼。

希望你早日達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飛起。

讀《象人》有感 篇三

《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研究影響人們幸福的因素。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後獲得了全球知名媒體,以及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通過讀此書我有以下感悟:

象與騎象人如何左右我們的幸福?海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人類心智兩套系統。海特認爲人的心理有兩套系統在運作:自動化和控制化處理過程。自動化系統就是一頭大象,就是人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有意識的思考、控制後的理性抉擇,則是騎象人。區別在於:自動化系統<大象>一次能處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統“騎象人”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大象和騎象人,直覺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擁有聰明才智,若無縫配合,則大腦智慧運行,心靈自在;若配合欠佳,則狀況百出、內心矛盾。海特認爲阻礙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間的衝突。控制化處理系統的發展需要語言,在進化中較晚纔出現,而自動化處理系統在生物誕生時就已經存在,因此要比控制化處理系統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所以如果騎象人與大象發生衝突,往往會是騎象人失敗。

騎象人和大象之間常發生的衝突有三種:

1、無能的意志力

我們經常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充滿幹勁,但時間一長往往選擇了放棄,因爲意志力薄弱而失敗。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着手在立目標定計劃,或讀書,或減肥,但是到了年尾回頭去看目標的時候發現正因爲各種原因,選擇了放棄。

特別是減肥這個目標,這是和人類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爲從人的進化開始,人有儲存熱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龍蝦,蛋糕等高熱量高糖分的東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減肥失敗。

2、心理干擾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失眠的人總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對於傷心的回憶,我們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爲我們很多想法和判斷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大象>做出的,一旦我們需要對這些想法和判斷做出解釋,我們就可能根據已做出的判斷編個理由出來。此外,因爲生存的需要,自動化處理系統會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

比如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同樣是新聞我們卻往往更關注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和看別人出洋相一樣能更多地引起我們的興趣,甚至讓我們覺得開心。像某某明星出軌,某某明星自殺,這種負面新聞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也就傳播得比較快,比較廣。

另外一方面,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有安全意識的表現。因爲負面的東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安全。這是一種本能性的關注。當我關注之後,我們會將這些信息跟周邊的人去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也無形當中增加了傳播效果。

負面新聞分兩類,一類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這類消息,我們會津津樂道,因爲它使我們開心。另外一種,跟我們有一些關係的,這種消息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是本能性的防禦。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它的傳播都相對來講正常的新聞要來得更快更廣。

而過多關注這些負面的東西和以上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容易不幸福。爲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感覺過得不幸福?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過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內求,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心外無物!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只有你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纔會時時感覺到幸福。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描述她對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牀。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裏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當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寒冷時一件禦寒的大衣。身體不適時一杯溫開水。飢餓時一半白麪饅頭。孤單時一個問候的電話。黑夜裏一束希望,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星光。

象人讀後感 篇四

1·象與騎象人的意義·象的層次:身體、右腦、非理性、潛意識、自動化;騎象人的層次:心靈、左腦、理性、意識、控制化·用進化理論來解釋這個比喻比較好理解,而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也確實符合這種種模式·所以這個比喻對我們理解及控制情緒很有幫助,我也根據這個理論寫過一篇關於憤怒的文章·

2·自我監控目標理論·這個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壓制情緒的結果,越去不要想某件事情,或者剋制不要出現某種情緒,大腦越喜歡去確認這件事情完成的情況,這就是我們無法做到一分鐘內不在大腦裏想小粉象的原因,不信你試試?

3·很難說服他人·情緒走到理性的前面,最開始的想法都是內心潛意識的東西,或許表面上我們被說服或者說服了別人,而實際上,大象還是喜歡按之前自己的決定行事·所以沒到必要的時刻,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跟別人做無謂的爭辯·(那什麼時刻是必要呢?當他人的大象還沒有做出決定的時候·)

4·負面偏差·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我們現在心理學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喜歡研究負面的東西,因爲負面情緒是爲了更好的讓我們遠離危險,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和接納負面情緒,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現在環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經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緒帶給我們的幸福·

5·改變情感風格·文中提供了三種方法:認知療法,冥想和百解憂·對於心理健康人來說,懂得運用認知療法是最快改變情緒的方法,如果認知理論用的好,一個人也幾乎不太有煩心事·冥想是根據大腦的可塑性更進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雖自己有在嘗試,不過可能還需要大師指點·而百解憂代表的是藥物上的方法,在無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時候,藥物解決也是一種好辦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爲理性的人肯定會冷靜的看待一個人的外表,而實際上根本沒有人能夠逃脫印象管理的影響·所以以後還是得認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時的衣着打扮,畢竟每個人都是帶着有色眼鏡在看世界·而我認爲自己可以做到,而實際做到了嗎?應該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別人的小刺,卻不會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義·有了這個理論就能明白拿破崙爲什麼沒覺得自己是對的,雖然他憐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讓手段合法化卻矇蔽了他的雙眼·讀後感·這也讓現在的社會出現了很多的道德綁架,希望我們都能冷靜的看待道德,雖然每個人都有私心,可是畢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個世界,不能完全脫離他人的聯接·

8·進展原則·大家都喜歡制定計劃,當時都以爲達到目標就可以讓心情愉悅,而事實卻是實現目標的過程比完成目標更快樂·過程的存在是在目標的制定之後纔有的,所以制定計劃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標之後制定一個更大的目標也是必須的·只是我們的目標要符合自己的內心,也要符合社會,更要符合人性·相關:象與騎象人讀後感1000字

讀《象人》有感 篇五

《象與騎象人》把人的“心”比做一頭放任的大象,把“智”比做騎象人。大象和騎象人的協調,感性和理性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與感受,影響我們去體驗和判斷,要使大象與騎象人協調必須對大象進行良好的訓練,並日積月累,不斷重複,方可湊效。訓練大象騎象人必須參與其中,這樣騎象人才能駕象前行,終達幸福彼岸。

讀《象與騎象人》一書和以前讀的書不同,我讀起來有些吃力,儘管我一字一句的讀,總覺得讀時清楚讀後又講不出來。我仔細地讀了兩遍還有讀不懂的地方。但是讀後還是感想挺多的。這裏我寫三個方面:

一、本章第一部分,講了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我懂得了人的心理是若干部分組成,它們會相互衝突。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緒和主張;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腦專司語言處理及分析,右腦比較善處理立體圖形;人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因爲只有充滿情感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控制化系統的功能就像一名顧問,它就像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可以幫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選擇;騎象人和大象只有配合良好才能創造傑出的人類,但是兩者的合作關係總是狀況百出。所以導致出了影響幸福的三個障礙,即:無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擾,冠冕堂皇的理由。

懂得了人對於自己經歷的一切事情都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反應,即使在下意識的情況下也是一樣的。

懂得了人都有負面情緒的偏好,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

懂得了人的個人特質基因有一定貢獻,腦波的不對稱的現象跟人積極及消極情緒有關聯。

受到自己過去對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不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差的太大,還有一些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想不通會生氣、憤怒、情緒不好,我也會對自己的親人發脾氣。現在明白不要再想不通不要再生氣憤怒。因爲人各有異,人人都有壞脾氣。也感受到也不必對自己的一些壞情緒以及改掉自己的壞脾氣這麼難而內疚了。因爲,自我是分裂的而非一體的,都有消極情緒和不同情感。想改掉並非易事。我要用“冥想”的方法去改掉原有的需要放棄的不好的情緒。只要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慢慢改一定能改掉的。

二、本書第二部分講了我們如何相處。用了兩章分別講了互惠和自以爲是。讀後懂得了人跟人之間彼此互惠是一種深埋在我們心中的本能,也是羣體生活的基本往來之道。人有一種無心自發的互惠本能反應。

懂得了人腦中有對互惠應用的“策略”:(一)以牙還牙,就是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待對方。而“以牙還牙”裏還有報復與感恩的道德情緒。“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二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不會報仇的人最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道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二)語言造勢。在別人背後說長道短是人得以建立羣居社會的關鍵因素,人類只所以會進化出語言是人要靠語言說長道短。讀後更驗證老人們說的一句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

懂得了人的“自以爲是”,人性本自私或只要知道自己不會發現,人有時就是會騙人。人一講道理就頭頭是道,但可悲的是人自己總是誤用道德,最慘的是誤用道德後還渾然不知。我們對別人的評價其實相當精確,而自我的評價卻常常扭曲失真,因爲我們往往透過玫瑰色的眼鏡去觀察自己。

懂得了人都有天真自我的態度,即“天真實在論”,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感覺到的世界是最真是的世界,我們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每個人也都看到,所以別人應該跟我一樣的想法。人還有“強做判斷”的內心毛病,每個人都看到對方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讀後深深的知道了這都是人的本能反應,由於自我的“強做判斷”而會使自己憤怒、苦惱以及會發生衝突。要改變自己的自動化反應,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靜下來,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以前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發生大的憤怒和苦惱時,我常常會將此記錄下來。冷靜的找出自己不對的做法,去合情合理地思考,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事情,這樣就化解了我的憤怒和苦惱。但我不知道其道理。讀後才懂得只要我們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再會那麼受自身偏見所困,不再會那麼容易與人爭論與人衝突。只要我們懂得人都有這樣本能的反應,都有自私偏見的天性,都帶有玫瑰色的眼睛觀察自己。就不要去計較別人挑剔自己眼中的刺,對於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不順心事都不要太在意。但是我也懂得了這個道理。改變很不容易。我們要冷靜,要堅持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三、學習了一、二部分後,我瞭解了接受了大象的力量,我就理解懂得了如何駕象的一些道理:

(一)不求事如己願,但求凡事順其自然。

(二)我們的生命需要別人才完整。

(三)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不是用“教”就學得會的。智慧不是別人給的,一定考自己去發現。

(四)人只要活的快樂就一定有明智、高貴、公正的人生,同理,人只要活的明智、高貴、公正就一定有快樂的人生。

總之,讀這本書收穫感受很多很多,我懂得了象和騎象人就是我們本身,我們心理健康取決於兩者的協調合作、互取所長。結論很簡單:幸福之道在中庸。

讀《象人》有感 篇六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爲什麼活着,什麼纔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爲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着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爲?爲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爲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着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爲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峯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裏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爲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爲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

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於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並不快樂,他們對於學習似乎只是應付,究其原因跟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或者說是價值觀上的一種偏見。

改變才能適應。在慢慢成長過程中,我承認我在不斷改變,比如價值觀。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跟我以前是一樣的,如果我問大家“你們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爲他怕回答“感性”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與責備。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閒雲野鶴’”,大家的態度一般是都是鄙視。而殊不知有時卻是“閒雲野鶴天地寬”。沒錯,在我們傳統教育中,這樣的“三觀”是主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但是社會是多元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多元的。

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爲,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重新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有時候,我們會以爲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意識是難控制潛意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能讓意識順應潛意識。即理性服從於感性,我們的感受纔會舒適。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爲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着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慾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學自然在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麼想要上出一堂學生喜歡、教師認同、效果良好的課是很難的,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讓我們的潛意識和意識來共同發揮作用,這樣纔是新課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老師在上課時,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學生當然不願意聽。唯一的解決途徑也是提高我們的創造性,擴散我們的思維。他也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試問如果老師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創造改革,學生如何先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往往理論與實踐總會出現一些脫離,如何讓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我們來動腦筋了。如果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做一隻簡單、快樂的“大象”。

象人讀後感 篇七

初看《象人》的時候,一是自己慣來對黑白色的偏愛,二是衝着導演大衛·林奇(DavidLynch)的名字,這次的《象人》,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讓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動物,象人是人。這是影片的主題,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進絕望的夾角時最後的呼喊,卻尋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緩慢拉開的序幕:一個相框中的美麗女生,一個接下來絕望的可人兒的母親,一羣喧囂的大象。伴隨着背景聒噪的喇叭聲,一個女生的身體被象羣踩過,踐踏。這個女生,一位母親,這熱帶雨林中荒誕的經歷,故事的起源就用這樣的蒙太奇給抽象帶過。然後是冗長的兩個小時。黑白畫面。伴隨讓人產生自然的生理嫌惡的哮喘聲,變形的身體,醜陋的皮膚,碩大的頭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隻還是本來面目的左手,醜陋面貌下的美麗聖潔的心靈,夜夜禱告神經的羔羊,被屠殺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無辜的,他像個孩子一樣膽戰心驚,他害怕人們對他的鞭打,對他嘲笑,他害怕窗戶外突然出現的那些不懷好意的人的臉,他害怕哪怕只是一個突然的關門聲,他害怕的不敢說話。他隨身帶着他母親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生,然後他又悲哀的說:如果我的母親還在,她必須不會想見我,她……會以我爲恥,我,我讓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態般的接近他,他卻受寵若驚,開心的像個孩子,他會說:那是真的嗎,真的是這樣的嗎?他不敢堅信,他以爲他一生會真的像一個動物般的在陰暗潮溼的低層度過,伴隨着衰弱的身體,和沉重的哮喘聲。他對窗外教堂的期望,來自於他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的渴望,但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遠的地方,那麼近,他看不見,他只能在心裏畫出它的輪廓,運用自己的想象來打造他的理想,一個對於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傷感個性簽名女生冷淡

我以爲這只是大衛·林奇編造出來的借畸形人來嘲諷這個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聖母院》的延續和再造,用殘酷的軀體面容來歌頌內心的聖潔。當我開始搜尋更多關於象人的資料的時候,我搜尋到了Joseph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據JosephMerrick的真實經歷改變而成。這是讓人震驚並且讓人悲哀的一個事實。一百多年前,象人以前真實存在過。事實上,現實遠比影片所表現的要殘酷,Merrick在死後,其身體一向被倫敦皇家醫院保留,用做實驗,他罕見的病理成爲困擾醫學界100多年的難題。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醫生最後的良心發現來證明完美的一面,只是依舊無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Merrick曾親手用紙板做了一座教堂,華美易碎。

JosephMerrick說:“如果不是這樣,或許我能更好的取悅你,取悅這個世界……。如果我能……如果你能用一個人的靈魂來衡量他的價值……影片最後是重回開頭的抽象和虛幻,正因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並不能得到解答。一個聲音說,那是象人死去的母親,她說:nothingwill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