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項羽本紀讀後感2多篇

讀後感2.14W

項羽本紀讀後感2多篇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爲九五之尊也是衆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爲。韓信的“背水一戰”,那纔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爲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

合上書本,靜靜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節,如電影中一些破碎的鏡頭一點一滴慢慢拼湊起來。

你聽到了嗎?

一條大江,在這兩千多年裏,一直髮出雄渾的嗚咽聲。它並不是在不滿着什麼,而是想要喚醒沉睡了兩千年的你——英雄項羽!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你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磊落、豪邁!當所謂的故人趕上來追命索魂時,你說:“吾爲若德。”好一個“吾爲若德”啊!說罷,你便砍下自己的頭顱,拋向呂馬童,我相信在此時,這如千金重的頭顱定能把呂馬童砸成一攤肉泥——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訴世人的。

微風輕輕地撫過我的臉,感覺是如此舒適。我想,這風或許曾在兩千多年前輕輕地撫過你,可能你會受不了這麼詩意的一刻。因爲你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有人認爲你過於霸道,過於迷信武力。而我卻認爲你坦率粗獷,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你纔是最貼切的。

帳逢內,燭光散滿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間,儼然是個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劉邦顯然遜色一些。

項莊在舞劍。一招一式是如此的乾淨利落,彷彿劍劍都能擊中敵人的要害。只是主人還沒有下命令。

然而機會是不等人的。我突然想問你:多年後,你站在烏江邊上身臨絕境時,你有沒有後悔?後悔沒有在最佳時機裏殺掉劉邦?

或許此時多說已無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裏沒有聲音,彷彿是帶着某種溫柔。收音機裏播放着某首淒涼的小曲,隱隱約約地透露某種情感。這種婉約,與你的豪邁相比,我顯然更喜歡後者。

司馬遷真是一位伯樂,若是沒有他寫的《項羽本紀》,或許在文學長廊裏就不存在空前絕後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蒼天既然造就了你,歷史就不會磨滅你的。

只是到最後,心愛的女人已持劍自刎,寶馬烏騅也隨亭長無奈離去,一馬一劍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這混濁的空氣中,讓人看不見,也摸不着。

而此時,雨卻越下越小了。隱隱約約地嗅到了空氣中瀰漫的新土氣息,明明應該是舒適的感覺,但心裏卻是無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嘆惜。一切,只因思念項羽罷了。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3

彷彿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項羽的身影、模樣,他的每一句話,每一言語,都清晰地浮現在我的心底。最後,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烏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輪似血殘陽。

雖然本該成爲一代王儲的他,卻無法成爲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在這個“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沒人,他一樣也沒有得到,哪怕他心愛的寶馬烏騅也沒有留住,到最後,幾十萬劉軍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劍,還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劍。一代英豪到最後,擁有了什麼?而他卻被這烏江的山山水水的“擁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氣,他那年輕時不羈的夢想,他那付與虞姬和愛馬的愛,都飄散在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烏江自刎後,誰還能瞭解這一切?

當我剛剛在字字扉頁中觸碰到他時,我就覺得“此時他是一介英豪,今後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與願違,他那當初震撼我的豪氣漸漸淹沒了,而那洶涌而來的潮水卻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傲慢與自負……”都將他緩緩推入失敗的深淵。而作爲要成天子之氣的他,剛愎自用,在關鍵的時刻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儘管身邊有範曾這樣的雄才爲他謀算,但是歷史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英雄。

做事我們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讓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動。項羽是我們成長中一個鮮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們要成的是比他還好的“英雄”。他雖失敗,卻也死得雄壯,他那對虞姬的愛,仍在感動着我們。他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爲他有真性情,他是個真男子!他那“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豪氣仍迴盪在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歌中,我們聽懂了很多……或許項羽矣成爲千百年來的歷史,他的靈魂只能存在卷卷書簡,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社會這個角度來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從書本里看他,是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在現實裏看他,是個真男兒,只是於他,並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他的性情,對於我們的成長,最值得肯定的是給我們的啓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磕磕絆絆。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會有絢爛的彩虹,爛漫的鮮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顆沉靜的心,有自信,有歡樂,有力量,那麼,當我們回首成立時的人生是,我們婉然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4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在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項羽。也許是受了李清照的影響,她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着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遊於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着豪氣。雖然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不禁想要爲他拍手加油。

鉅鹿之戰前,由於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後,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於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爲,這樣的他會成爲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麼。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字,一個規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爲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還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爲己所用。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爲他着急。

隨着時間的流逝,他的聲望越來越大,戰功也更加顯赫。他的自信心也開始膨脹。鴻門宴上,再次因爲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爲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爲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脫。劉邦讓出咸陽城之後,項羽屠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他把劉邦那個“下三濫”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稱王,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沒有想到,如果自己稱王,誰還不知到他呢。可以說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爲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垓下之戰時,他不檢討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我在想,這時的他爲什麼不去多多思考?爲什麼不鎮定的想一些作戰計劃?他在矩鹿之戰時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從項羽的性格特徵、行爲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爲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爲一個將軍。縱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像劉邦,一個“下九流”的人,就是因爲他能隱忍,會籠絡人心,會算計讓他成爲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從後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爲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個乞丐搖身一變,也成爲了皇帝;雍正,在九龍奪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夠坐上皇位。而項羽與他們相比完全像是一個武夫,沒有算計人的心思,只是憑着自己的戰功,讓他最初的時候在楚漢相爭的亂世中佔據着領導地位。最後的落敗,也證明了他不適合成爲君王。

雖然項羽沒有成爲一代帝王,雖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點,但是,我還是崇拜他。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5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思想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不記得是誰說了這番話,但覺得這話特別正確,且特別適合拿來考量項羽。

《項羽本紀》可算是《史記》裏的一篇奇文:從史記的體例看,“本紀”是不該爲一個失敗的“草頭王”作傳的,它屬於坐了江山君臨天下的封建帝王。項羽沒有坐江山自然也沒有君臨天下,卻享受了“本紀”的待遇,不能不說這個“待遇”是司馬遷給他的。然而正因司馬遷給了項羽高級待遇,我們纔看到了一個有着悲劇性格的失敗的英雄形象,司馬遷以其悲劇感極強的審美眼光給了我們一個血肉豐滿的項羽,從項羽的身上,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可以汲取一點精神營養,當然有的是從正面汲取,有的是從反面吸取。

在中國從來都是成者王敗者寇,成功的讓後世景仰,世人稱道,而失敗者則會被萬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項羽卻是一個例外。項羽最後敗在了劉邦的手下,自刎在烏江邊上,雖然他敗了,但項羽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將軍,一個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大英雄,劉邦雖然勝了,但我們聽到的更多的人們的貶低;項羽雖然敗了,但我們給予他的卻多是同情與獎掖。有人說是劉邦打敗了項羽,有人說是韓信打敗了項羽,但我認爲是項羽自己打敗了自己,在那個年代,除了他自己,沒人可以打敗他。

項羽小時候學文但不感興趣轉而習武,他叔叔對他說武學習得再好不過是敵一人敵十人,要敵萬人就得學習兵法,項羽聽後很感興趣,轉而苦讀兵書,同時也習文練武。那時候有一句話叫“楚人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說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戶了,最後也一定會滅掉秦國的。項羽從小志向遠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曾有個故事,說是項羽年少的時候看到秦王帶一幫人浩浩蕩蕩在江中游玩,秦王被衆人護擁好不氣派,項羽看到了就對身邊的人說“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驚失色,他叔叔在邊上聽到了,知道項羽非常人也,志存高遠他日必成大器。

項羽精通兵法,力能舉鼎,文武雙全,同時具有先天的領導力和不凡氣度,他懂得帶兵最重要的是要立軍威,項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過人,有萬夫不擋之勇,同時能征善戰,足智多謀,帶兵打仗所向無敵,彷彿出世就是與衆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項羽除了上述特徵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堅強、果敢、威猛,這樣無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別人,他只相信自己。他個人能在萬敵之中進退自如,百萬雄兵指揮起來同樣應對自如得心應手。但同時他也剛愎自用、性情暴戾,他的能力優秀,使他常常目中無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裏都是凡夫俗子,極少有人能讓他敬佩。

項羽最大的錯誤不是鴻門宴上沒殺掉劉邦,而是對於韓信的輕視。韓信本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韓信熟讀兵書,有謀略有膽識,對軍事之事瞭如指掌,能忍他人胯下之辱就是爲了不負生平所學,爲了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他在項羽帳下時雖是小兵一個,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對項羽的作戰思路瞭如指掌,後來在鍾離昧推薦下到項羽帳下,讓項羽授他一個好職位,可是項羽偏偏對自己過份自信,目中無人。他雖然知道韓信有謀有略對作戰之事更是有獨到之處,但他看不起這個曾經的“胯下小人”,他認爲韓信這樣的人如果也當了將軍那將對他項羽的不敬,會給他項羽丟人,這使他沒有重用韓信——他的最大對手。這是項羽最失敗的地方,雖然英雄一世,但沒能逃過世俗的偏見,以有色眼睛來對待一個天才。

項羽是一員名將,他的致命傷是不懂政治,卻在打了幾場勝仗之後,忽然間自以爲很懂政治。政治比軍事複雜得多,絕不是一個習慣於發號施令、政治資質平凡的軍事將領所能勝任。項羽不但自認爲他能夠勝任,而且還遊刃有餘,他就註定的要付出代價,並連累千萬無辜的人,跟着付出代價。

秦末是一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項羽、韓信、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都是英雄,但他們是不同的英雄,劉邦屬於政治,張良、陳平、蕭何屬於謀士,韓信屬於軍事,而項羽,我認爲他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英雄行爲,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

司馬遷以他的雄健之筆,動搖了一個幾乎不可動搖的俗見:成王敗寇——最起碼項羽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是英雄。他的悲劇顯然是性格悲劇,然而司馬遷筆下項羽的不完美性格恰恰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審美價值。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6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於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後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爲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後楚漢相爭並於漢。歷史在這裏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爲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爲不忍看到士卒忍飢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楚軍破釜沉舟九戰破秦軍於鉅鹿城下;因爲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爲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爲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於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嘆。爲什麼,因爲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後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爲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爲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爲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爲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誌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複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爲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爲一個官職,把已經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卻不捨得給;雖然他會因爲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爲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但是誰又能說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衆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出的“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後,細心去撿拾,會發現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7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懾四方,其一生榮辱情仇,如同狂風驚雷向我襲捲而來,不禁讓我恨、怨、羨、悔交織於心,不能釋懷。

恨,不能與你衝鋒陷陣,披甲斬敵,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自有鉅鹿之戰,彭越之戰的輝煌凱勝,讓我更清楚瞭解你用兵如神,驍勇善戰,勢如破竹之勇猛氣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賊叛徒,闢除自傲魯莽之氣。自有項梁,彭越,陳平等人先後背信棄義,投奔敵軍,讓我更懂得你孤立無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緒。

羨,不能像你一樣擁得虞姬美人爲知己伴侶替自己分擔憂慮。自有霸王別姬的悲劇上演,讓我更能感受你空虛寂寞,雙目落淚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勸你急渡烏江,重振旗鼓,捲土重來。自有東城之圍,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烏江自刎,讓我更能感悟到你知恥重義,純樸仁愛之大將風範。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風雲人物的飲恨逝去,其詩句如同陰風細雨般叩擊我心門,任憑無盡的惋嘆隨之逝。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8

讀《史記》項羽本紀篇,鉅鹿之戰、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等,都可看出項羽是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猛將,但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最終導致了英雄末路,自刎烏江。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迴天,感嘆“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臥薪嚐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

說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比如,項羽求學無恆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嘗試,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纔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於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自己堅毅的性格。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敬大英雄!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9

你的名字叫籍,你的表字是羽,世人皆喚你楚霸王。你是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之子,當之無愧的將門之後。你早在千年一前便死去,聽不見千年以後我的訴說。但我還是要說,就當我傻了罷。

初次相識時,我並未見過你的音容笑貌。只是聽說過一個故事——“霸王別姬”,感嘆:哦,原來故事裏的霸王,他叫項羽。那時起,我便傾慕於你,像所有可愛的女子一樣,傾慕着心中的蓋世英雄。但我又可惜,爲何我只得在千年以後聽聽你的故事,在腦海裏想象你馳騁疆場的樣子。

我知你少年有志。

十幾歲的少年胸懷大志,甚至敢說“取代秦王”的狂妄之言。我知道,你是有資本的。力大無窮,十四歲便能舉起一口大鼎,同鄉的子弟都怕你,一如司馬遷所言“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可我的心中並無恐懼,原來我傾慕之人可“力拔山兮氣蓋世”。

我知你驍勇善戰。

鉅鹿之戰,你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威名遠揚。耽於飲酒作樂的宋將軍,宋義,你敢取了他的項上人頭領兵作戰。我知道,這未免有些草芥人命,但還是不得不佩服你的敢作敢爲。後來,你彭城的那一場戰役又勝了。我彷彿看見我的英雄迎着霞光歸來。“我要在西邊採一抹火紅,渲染你那凱旋的披風。我還有一吻要賞英雄,印證這一切不再是夢。”

我知你並非完人。

你在戰場上是常勝將軍,是馬背英雄,可你在政治上缺乏了遠見。你將諸侯分封,卻未想到這會給你帶來災難,你心中念舊,有義氣,卻不知人心難測,他們是虎豹,隨時都可以跳起來咬你一口。你將劉邦放虎歸山,你以爲的義氣,你以爲的忘年之交,全都是謊言。世人說你無遠見,只是一介莽夫。可人無完人,若你心中城府極深,也不會有楚漢相爭,百二秦關終屬楚。到底是,人無完人啊!

我知你鐵漢柔情。

垓下之戰時,你最愛的女人,你的青梅竹馬,你的妻,虞姬死了。她是忠於愛情而死的。我知道,你是鐵血漢子,所有的也是唯一的柔情全部都送給了虞姬。我在千年以後的星河彼岸傾聽着少年飛揚的心動。你的愛情很美:虞姬能歌善舞,具備了所有好女人應有的優點,她甚至能穿上戰靴,披甲上陣,做你的定心丸。這樣的女人,你怎麼能不愛呢?我的少年郎啊,虞姬死時,你該有多傷心。可我除了哀嘆,什麼也不能爲你做,而她,能輕易撫平你皺起的眉頭。

我知你颯爽英姿。

當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我彷彿隻身躍進了時間的長河。我聽見雜亂的戰馬奔襲的聲音,長槍劍矛穿透我的魂魄,相互碰撞,發出金屬敲打時獨有的鈴音。我看見,有個人銀甲着身,一抹豔紅,穿梭於戰場之中。我一眼便認出是你,不會錯的,我知曉你的颯爽英姿。我想說這些話給你聽:

“如果你出征,我以酒相送,帶三分醉意去馳騁縱橫。我要在東邊掛一道彩虹,妝點你那閃亮的行程。”

世人皆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開始,你便不是爲了自己爭天下而反秦,你爲的是天下蒼生,過了那烏江,你便不是你了。“我還有一吻要賞英雄,印證這一切不再是夢,來爲你撫平所有的傷痛。”項羽,你自刎烏江邊遭天下人冷眼,但我敬你,敬你是個英雄。只是,恨君生早我生遲,不能日日向流光。(盧家嵐)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0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敘述的主要是在鴻門宴會上,劉邦赴宴,而項羽沒把握住機會而導致劉邦逃脫的故事。自此,楚漢相爭便開始了,最終也是以項羽的失敗爲結局,而項羽也在江邊以死謝罪。

那麼爲什麼堂堂西楚霸王竟一敗塗地呢?項羽自殺前說:“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也就是說項羽認爲他的失敗是命運不濟:也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應爲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對待手下的態度。對於這兩種觀點,我更同意後者。

的確,不得不肯定的是項羽是破秦的中堅力量,很大作用於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註定了他的失敗。

項羽一生之中最嚴重的失誤毫無疑問就是在鴻門宴上沒用聽從謀士范增之言,導致劉邦最終逃走,這無異於放虎歸山。宴會之前,項羽通過曹無傷了解到劉邦欲稱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這種喜怒形於色而不會隱藏的性格讓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罷,便集結兵力欲取劉,而此時的得知即將要面臨強敵的劉邦並沒有選擇也項羽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籠絡項伯,以他來轉達自己對項羽的敬意,謳歌項羽,以致在鴻門宴上,項羽數次將范增的數目置之不理,而導致劉邦逃脫。

項羽對待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可以說是不以爲意,與劉邦對於張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謂是天壤之別,這兩種對待賢士的態度也爲其兵敗自刎埋下伏筆,劉邦的善問,善用對於項羽的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是巨大的優勢,幫主一句話就將其手下的臥底忠臣曹無傷置於死地,而對於樊噲的理論,他就無言以對。

無論是相遇的失敗抑或是劉邦的成功,一切皆取決於性格和態度。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1

夜漫漫,星燦燦,意綿綿。燃一盞孤燈,賞一彎殘月,思一位故人。

面對秦王朝的統治,百姓們怨聲載道,你有懷仁之心,有惻隱之心,你亦不甘讓你的凌雲壯志,天地豪情,遠大理想被埋沒。於是你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欲還百姓一片安寧盛世。果然,你年輕有爲,迎着狂風暴雨,逆着歷史的潮流,涌上歷史的大舞臺。

鉅鹿之戰中,你英勇無畏,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你是歷史的典範;你破釜沉舟,以寡敵衆,置之死地而後生,你是歷史的傳奇;你一戰滅暴秦,一戰救天下,你是歷史的豐碑。

世人嘆你太風光,你笑世人看不穿。世人只知表面的光鮮,熟知你的心酸無奈與執着付出?你無怨無悔,終成就了一代千秋霸業,你讓後世無比讚歎與敬仰,你是當之無愧的真英雄!

鴻門宴上,亞父數次望向你,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可你卻默然不應。亞夫怒斥:“豎子不足與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若不是有你的默許,項伯怎能有如此大的膽量護住沛公?若你決意要刺殺沛公,沛公焉能逃脫?人們說你,放走沛公是沒有政治遠見,是自掘墳墓,那是他們不明就裏。衆所周知,沛公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正是因爲你顧念當日的兄弟情誼才放走了他,你是何等的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啊!你是一個俠骨豪情,無比偉岸的真豪傑!

垓下一役,你徹徹底底的敗了。無數人詰問你爲何不捲土重來,爲何不東山再起。可孰知你是爲了江東父老,爲了天下安寧而敗。“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胸懷何等坦蕩,氣魄何等宏大,使得易安都爲你扼腕嘆息。“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圍垓下,你縱情一歌。你滿腹怨憤,無可奈何,氣衝雲霄,情深似海。英雄淚,紅顏殤,你一聲長嘆,自刎烏江!何其慷慨,何其悲壯,何其有骨氣!你義薄雲天,胸懷天下,值得舉世長嘆,千秋景慕!

風吹起,塵飛揚,思項羽,來世也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2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與自知之間,當屬自知最難,何者,當局者迷也。不自知而強爲之,則不免陷於人生之困地也!

讀太公之《項羽本紀》,長嘆息於項羽之悲也!卿本良將,奈何爲王?良將據帝王之位,焉能不敗乎!

《孫子。計篇》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項羽者,識時機而斬宋義,可謂智謀上位;封劉邦率山東之軍盡往巴蜀之地,士卒遂皆歌思東歸以渙散其軍心,可謂棋國中着矣。孰能謂之不智乎?與劉邦約爲鴻溝爲界,分而治之,便信以爲真。當欲烹殺劉邦之父時,劉邦只一句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便棄之不爲,孰能謂之不信乎?鴻門宴中,置范增數目而不顧,孰能謂之不仁乎?破釜沉舟,以一當十,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孰能謂之不勇乎?八千人起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孰能謂之治軍不嚴乎?智信仁勇嚴必備,孰能謂之不良將乎?

如此良將,若逢良主,功名之盛,可知之矣!奈何,項羽不自知,亦無人使知之。勝者之驕,終陷垓下之圍,人之將死,仍嘆之曰: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不亦悲夫!良將與帝王,或曰軍事家與政治家,領域不同,道亦相異也!史之良將者,不可勝數,李廣,霍去病,岳飛,林彪之倫,史之佼佼帝王者,劉邦,唐太宗,康熙,毛澤東之屬。二者區別,迥乎天地。

所謂佼佼帝王者,要者有二,一曰眼光,二曰氣度。所謂眼光者,一爲知人之智,劉邦自知謀略不如張良,鎮撫不如蕭何,軍事不如韓信,而能知人善任,可謂眼光之獨到也!二爲高瞻遠矚。不爲一城一池而意氣用事,着眼大局,當林副統帥質疑紅旗能打多久之時,毛澤東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政治家眼光之長遠。

所謂氣度者,能屈能伸,不爲名利世俗所苑囿。毛澤東言不可沽名學霸王意即在此。

天下四方,帝王眼裏一盤棋而已,能跳進,亦能跳出,故能丟卒保車,丟車保帥。各種資源,政治傢俱能各安其位,各施其能,五味調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焉能不垂拱而治乎!以上兩者,項羽之匱乏也,眼光短淺,一謀士范增而棄之不用。氣度缺乏,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能不敗乎!

世間萬物,各有其能,或曰:垃圾者,錯置之資源也!誠哉斯言!人之處世,不自知,不知人,猶如盲人瞎馬臨深淵,豈不深以爲戒乎!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3

讀羽紀,我們都會感嘆太史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觀。但是在歷史長河中,成(功)了也不見得英雄,(失)敗了也不見得就是小丑、懦夫或敗類。所以英雄不英雄,除了言辭之外,還要看品行,對歷史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不要忘記,《項羽本紀》的傳主本姓項名籍,字羽,題目卻定爲“項羽本紀”。這已經看出太史公對於項羽本人歷史功績的褒揚了,要知道漢高祖早就下令不許稱項羽,只准稱“項籍”,違背之人都會受到懲罰(詳情參看《史記·汲鄭列傳》)。所以,成敗論英雄放在史學裏就不夠專業,放在文學裏也說不通。我們還是來看看項羽都做了什麼吧。

剛纔說,英雄不英雄,要看品行。太史公對於品行簡直太看重了(詳情參考要離不能入選《史記·刺客列傳》的理由)。在羽紀裏,太史公記錄了兩大事件,讓本可以縱橫天下,佔據道德制高點的項王一下子崩塌了人設。我總結是鉅鹿受降章邯忘親,長江弒殺懷王背國,封建社會,頂上無父無君的罪名,什麼樣人也架不住這麼轟啊。

羽紀開篇並沒有把項羽放到傳主的'位置,而是細緻地記錄了項梁的活動。項梁是項羽的叔叔,一手培養了項羽,本該寫一寫,但是羽紀那段似乎有些喧賓奪主了。其實不然,項梁的事實則都是爲了表現項羽而服務的。寫項梁,自然而然的就把項氏家族的背景和起事的背景都交代清楚了。也就相當於交代清楚了項羽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成長環境吧。

項梁因爲獲罪被囚禁在會稽監獄中,司馬欣對項梁卻照顧有加,曹咎和董翳也都是那個時候在監獄中照顧過項梁之人。到了後來,就因爲這件事,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將司馬欣封爲“三秦”之一的塞王,曹咎和董翳也都封王了。可見,項羽這個人很懂得感恩和報答。可是“三秦”中還有一位雍王章邯呢。你說對司馬欣等人是感恩,那麼對章邯是不是就是忘親呢?

章邯何許人也?章邯的部將王離是滅楚的功臣,章邯更是在定陶大敗項梁的秦軍指揮官,而這定陶之敗就逼得項梁自刎而死。章邯和項羽真乃“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啊,鉅鹿之戰,就連章邯也真是被逼走投無路,才抱着必死的決心投奔項羽的,章邯看到項羽時“……終遲疑不決……雖降,猶見羽流涕,作乞憐狀”可是項羽卻輕鬆赦免了章邯。估計章邯的嘴都會笑歪掉。這件事,天下的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因爲章邯是關中人,受降章邯,無非是在示好秦人,想要用章邯爲前鋒,快點打進關中,在關中稱王。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瞭。

鉅鹿之戰,項羽矯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進了關中後,公然自封西楚霸王,置楚懷王於何處?楚南公曾言“楚雖三戶能亡秦”,楚懷王畢竟還是有個名號的,當初楚人能隨着項羽南征北戰,也正是因爲項氏是楚之舊臣。項梁用了楚懷王的名號號令天下的。現在暴秦滅亡,按照當初的約定就該各安職分,可是項羽非要政由己出,殺掉楚懷王,分封封得有失公允,弒君還是那樣的肆無忌憚。楚地的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項羽看到秦始皇都想取而代之,楚懷王更不會放在眼中,一朝權力在手,天下收歸我有。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瞭。

當初讀鉅鹿之戰,佩服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今日再讀,感慨項羽的短視。當初讀截江弒君,奇怪項羽兇相畢露的行動,今日再讀,感慨項羽的短視。

夜深至此,戛然而止,改天再續。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4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翻開司馬遷著述的《史記》,它顫動着我的心靈。

其中《項羽本紀》更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爲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願讀書,不學習擊劍,更不願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這爲他能成爲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能成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個眼色,立刻拔劍殺死了殷通。混戰中,以一殺百。他的果斷,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驚。“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爲所爲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現在司馬遷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義士令我顫動。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愛美人。項羽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認爲他既愛江山也愛美人。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爲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何況項羽身後這個如此乖巧的女子,難怪得到他歡心。這出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兩軍對戰,拼死一搏,“所當者破,所擊着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是在項羽本紀裏,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項羽的一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會中發揚,那麼會多好?地震當中如果官員也秉着這種精神,那麼我想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傷亡人員。這爲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滅秦功臣讓我感動。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爲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爲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麼重要,情誼是多麼的可貴,精神是多麼可嘉。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殘暴不仁,妄自菲薄。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對於項伯私訪張良,泄漏軍機,項羽卻沒有誅殺,導致往後與劉邦在求封漢中成了憂患之處。啊!爲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是如此愚蠢的行爲啊!

項羽在每次戰爭之後,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經投降了,還要這樣塗炭生靈,難道這值得肯定嗎?這種濫殺無辜的行爲難道知道讚揚嗎?

劉邦,一個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將相項羽打敗,這似乎是出乎預料。但我覺得是在情理之中!項羽自伺高貴,能力超羣,看不起劉邦,就是因爲他的嫉恨上頭,才被劉邦看準了弱點,擊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賢才都歸心於漢。這使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成爲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樣,因爲一時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後悔!三思而後行啊!

項羽的濫用私情,殘暴,衝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讚。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着。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5

過了漫長的一天,今天總算把《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給讀完了,之前我讀《五帝本紀》《周本紀》和《秦始皇本紀》的時候都感覺沒什麼好寫的我還在發愁今天看完啦《項羽本紀》終於有了靈感,我就輕鬆了許多。項羽是個英雄。

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爲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有人說項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於當時的百姓無益,這樣的人出任首領註定就是個悲劇。

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6

在中國歷史中,項羽無疑是個傳奇人物。他沒有尺寸的封地作爲根基,硬是憑藉自己的勇猛善戰,不出三年,就滅亡了秦朝。雖然最後天下還是落入劉邦手中,項羽的這份偉業也是“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根據太史公描述的項羽的事蹟,他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從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標。項羽小的時候,便有雄心壯志。他不學寫字不學劍法,認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他看到秦始皇出遊,不假思索地就說出“彼可取而代也”。項羽的霸氣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小就有一統天下的志向,這也是他東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動力。

要打勝仗光靠雄心壯志是遠遠不夠的,項羽的勇猛果敢、堅決果斷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當面對強大的秦軍時,項羽做出了驚人的破釜沉舟的舉動,不給自己和士兵們留後路,於是楚軍無不以一當十,最終大破秦軍。當楚漢久久相持時,項羽對劉邦發出挑戰,項羽派出的壯士都被劉邦的神射手射死,但當西楚霸王親身上陣時,神射手被嚇得目不敢視,手不敢發。當四面楚歌,項羽已註定失敗時,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後一仗,他的隊伍殺死了近百個漢兵只損傷了兩名自己人,他自己一個單槍匹馬地就殺了數百個漢軍。如此的英勇與霸氣,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擁有這樣的先天條件,也註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雖然他曾轟轟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終也敗在了劉邦手下。這樣的結果也是有跡可循的。

驕傲自大是項羽顯著的性格特點,也是他的致命弱點。鴻門宴中,項羽不聽范增的再三勸說,不肯殺死劉邦,輕視了劉邦對自己的威脅,最後吃下了自己種的苦果。佔領了咸陽後,他不聽勸說,沒有藉助咸陽地勢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建都稱霸,非要回到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爲王,分封領地時又沒有公平公正,這樣也難怪王侯們會背叛他。太史公也評論道:項羽誇耀自己的戰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經驗教訓,只想着成爲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經營天下,結果五年的時間,國滅人亡。相比之下,劉邦就謙卑寬厚得多。酈食去勸說劉邦時,劉邦因爲自己一開始的傲慢而賠禮道歉,後來獲得了酈食的幫助。對待張良、樊噲等忠臣,劉邦虛心聽取他們的謀略,凡事徵求他們意見。劉邦也說,重用了賢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所以最後被自己打敗。

在《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勝,這是項羽所擅長的。然而治理國家就得講究順應民心了,秦朝滅亡的這一個教訓,項羽卻沒有吸取借鑑。秦國的降兵軍心動搖時,項羽當晚就把他們二十幾萬人統統活埋;他佔領咸陽後,大肆燒殺擄掠;項羽稱霸後討伐叛亂的齊、趙國兩國時,一路上剷平城牆,燒燬房屋,對於一切降兵統統活埋。對於所佔領的地區,項羽大開殺戒,用屠殺的方式來佔領城池,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會引起百姓的極大恐懼從而孤注一擲地反抗。再對比一下劉邦的做法,在項羽死後,楚國紛紛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劉邦曾想發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軍民這樣做是出於守禮儀,爲主死節,便派人拿着項羽的頭給曲阜人看,最終使他們投降。對於項家的人,劉邦也不殺,甚至分封了幾位對自己有功的項家人。

楚漢爭霸一直是中華歷史中一頁引人注目的篇章,通過太史公的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很多關於這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蹟,領略他們爭奪天下時的風範。依我看來,項羽的作戰能力強於劉邦,但是綜合其他方面,勝利的天平還是傾向於劉邦。在太史公的筆下,重現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現了一位悲劇英雄,他有無與倫比的霸氣,也會錯失良機、誤信他人。歷史選擇了劉邦,但也沒有忘記項羽,這樣一位特點鮮明的人物將永存於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7

說起項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他24歲時舉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通過鉅鹿之戰中的神勇表現,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卒,或者是一個百夫長。項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秦軍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幾萬楚兵與十幾萬秦軍對抗,結果打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而且項羽還憑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在那時,項羽的人氣大漲,有許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很快就滅亡了。

以上都是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了,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太過魯莽,在鉅鹿之戰時,他直接進軍敵人的內部,可他卻沒想過,如果兩翼的敵軍包圍起來了,那麼項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中。那麼他也只能戰死沙場了。當在“鴻門宴”那一個場景。項羽在軍事上的不足已經被暴露得很明顯了。在自己的勢力中有謀略家,而且還是對於自己比較親的親人———范增。但是項羽卻不聽自己的義父范增的意見,而是去聽信劉邦的謊言,這是很不明智的。應爲在當時,咸陽已破,劉邦的軍隊雖在霸上,但當劉邦的任何舉動有反常時,項羽就應該小心提防着劉邦啦,應爲在這時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現身奪權的時候了。所以項羽應該立即殺掉他,永除後患,不給劉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機會。再者說,父親是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兒子的。但是項羽還是相信了自己所爲的兄弟。這表明了項羽的重義氣,同時也體現了項羽的單純。

總而言之,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兵。他用他的勇氣,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氣,但是他的軍事謀略很差,如果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斷送幾千條生命,所以他不適合當一個謀略家,在軍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陣殺敵,但有時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敵方十萬大軍,由此可見軍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才之人。張良,韓信等當代名人從他的手中溜向了劉邦的手中,變成了劉邦的心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惋惜的。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8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以殘暴,霸氣的一面爲世人所認識,然而我認爲,項羽的個性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他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他能容忍樊噲的頂撞,卻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卻能寬恕呂馬童的背叛,寶馬送長亭,割頭送故人。

項羽在年少時項梁曾經請人教他書法詩歌,他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於是項梁又請人教他舞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一開始項羽學的很開心,可是沒多久項羽又厭煩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沒耐心也爲之後項羽的失敗做下了鋪墊。

項羽的一生,是一個“人”的一生,他不靠顯赫的家世,不憑異端祥兆,只憑着自己的雄才偉略,寫下了一個大寫的“人”字!項羽,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現欲,他敢於在秦王朝最強大的時期宣稱:“彼將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風流!他有勇而少謀,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氣,卻缺乏一個成年人的圓滑,他生平戰勝了無數英雄,最後卻敗了,實乃悲劇!

鴻門宴,他敗給了劉邦,他太"任“,太輕信! 封漢王,他再敗給了劉邦,他太低估了劉邦!至於四面楚歌,他已經一敗塗地。

別虞姬,自刎烏江,項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後的塑造。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驚天地,泣鬼神!

項羽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9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爲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壯詩篇。

項羽,名籍,字羽。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古人評價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其性情銳志霸猛,勇武氣概千古無匹。他的豪爽性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着獨特的光輝。

但是也有人說項羽太過婦人之仁,興趣行事過於天真。但我認爲着正是項王性情的具體體現。他如此的有愛有恨,有仁有義,纔有了他與虞姬悽美而又深切的愛情故事,纔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情節,經歷戰爭無數,最終頓悟“楚漢相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所以毅然放棄了征戰。

項羽的性格的深層蘊含着對人性倫理的深刻關懷。其中著名的典故鴻門宴就是項羽人性倫理的最好體現。從深處看鴻門宴,它其實就是一場榮譽,權利和人性倫理的激烈鬥爭。而最終項羽遵從了他內心人性的選擇,雖然這導致了他最後在權利鬥爭中的失敗,但在人性上看,項羽一直都是贏家。他的內心,一直都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可悲的是他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個不太講人性的戰爭時代。他的出生便註定了悲劇的發生,當然,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時代的境況。最終使其隕落。有了烏江自刎的悲劇,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王的悲劇不禁引發其我們對人性的深思。我們應不斷的汲取他人性格的優點,避其缺點。才能在不斷了歷史進程中,漸成軀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當下的時代裏存活下來。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0

在歷史的塵埃中,對於前人,人們的看法是迥異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國的殘暴統治下,他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輝,當然,項羽的朋友劉邦,也是一位豪傑,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項羽。

在“家天下”的時代,他勇於去推翻他的“主人”,因爲他,許多人崛起抗秦,以至於他以後有了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去討伐暴政的秦王,結果,他贏了,他的名聲也被世人所知,並被人們尊稱爲“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麼何以得到這種殊榮?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

當然,對於劉邦的說法在歷史上也是各有千秋,雖然劉邦很聰明,很會召集人們,並且會善用他們,計謀也被他用得活靈活現,顯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與劉邦相比,我更喜歡項羽,雖然項羽不懂去使用什麼計謀,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現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英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許多文獻,他的性格非常鮮明,鉅鹿之戰中的果斷、勇猛,鴻門宴中的仁義,當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於吸取他人建議,剛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點,但這也體現了項羽不是神,他也有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項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許他當領導人是個錯誤,如果他當將軍的話也許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爲他善於軍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劉邦,也就註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敗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1

中華民族的汗青源遠流長,翻開司馬遷著述的《史記》,它顫動着我的心靈。 項羽是中國古往今來第一將。他並不是智勇雙全,光看鉅鹿大戰,彭城大戰,足以顯示這位霸王的韜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若何怎樣,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詩就是項羽的絕句了。

他的一生真的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只不外他走上了馭人之路,而他應該是被駕馭的人。他的失敗就是過於幼稚。而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劉邦,此人甚爲陰險,能忍人所不克不及之忍。從一個無賴到一代帝王。這一路上他基本用的滿是假面目。到打敗項羽後,方見此人真面目。

狡兔死,走狗烹。韓信就是這個倒黴鬼,他笑項羽婦人之仁,可他又何嘗不是呢。死在婦人之手。如果韓信當年獨立,可能三國就不是曹劉孫來主演了。我各人還是比力喜歡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若何怎樣,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中《項羽本紀》更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鳴驚人,威服天下,主宰百姓,英雄莫敢仰望。但大起事後即大落,大喜事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爲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願唸書,不學習擊劍,更不願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書,這爲他能成爲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豈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克不及樂成。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敦睦士兵。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鳴驚人,威服天下,主宰百姓,英雄莫敢仰望。但大起事後即大落,大喜事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爲悲情英雄。

秦二世二年,一個眼色,立刻拔劍殺死了殷通。混戰中,以一殺百。他的堅定,他的驍勇不得不使我震驚。“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爲所爲起大事”他出色的體如今司馬遷眼中也失掉了充實的肯定。這位灼爍磊落的千古義士令我顫動。

愛山河,他才南征北伐,迷戀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由於美色而在八方受敵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對存亡一另外邊緣,誰不愛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2

翻閱《史記》,滿滿的都是對司馬遷的敬佩。他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寫活了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也讓我們清楚地瞭解了歷史,認識了每一個時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後的故事。是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項羽。

司馬遷爲項羽寫了《項羽本紀》,而《項羽本紀》讓我在恍仿若穿越時空界限,隱隱約約看到了那個在亂世中血染戰衣卻依然揮戈兵器於千軍萬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個本該成爲英雄卻無法成爲真正英雄的項羽。項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楚、漢戰爭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前期,他順應歷史潮流,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氣,一步步走向事業巔峯,滅秦稱霸;後期,則恃一己之勇,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後走向滅亡。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選取項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鉅鹿之戰、鴻門宴等,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生動的展現了項羽的悲壯人生和複雜性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楚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

在鉅鹿,面對秦軍他率領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場面之震懾,讓我在看書時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鉅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自那時開始,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見得到應驗。

在《項羽本紀》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鴻門宴"。說的是劉邦和張良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在這兒款待了他們。范增幾次向項羽使眼色,可項羽並沒有理睬。沒辦法,范增只好讓項莊進去舞劍,乘機吧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後,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叫馭手告訴項羽,( )劉邦假裝上廁所趁機逃走。正是這一次的放行,項羽註定與這江山失之交臂。項羽的桀驁不馴讓其孤注一擲,讓其呈匹夫之勇,讓其兵敗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鴻門宴中釋放了劉邦而唾你爲婦人之仁的人們,可是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聲巨吼扛起了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在這長城內外,他揮臂奮殺,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蕩蕩,敗爲賊寇勝爲王。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別樣的光華,只是這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永遠的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入烏江,流入這家鄉的水中,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是他宏圖開始的地方。他的鮮血讓着江水擁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而這也使後世的我們就如李清照所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了《項羽本紀》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的邊緣,無論歷史曾是有多麼洶涌、多麼燦爛,我都只是這茫茫千年歷史旁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消逝,而烏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捨生取義是他離開那亂世的方法。自負毀了一切,這也是項羽給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沒有完美的結局,而這畢竟不是故事,無法有美好的結局讓人如願。一切已過,歷史不將會再現。項羽也有這烏江水歸處,也許這也是一種屬於他的榮耀吧!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3

項籍,子羽。自刎烏江而死,項籍出生於將門貴族。

項羽善戰,憑藉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謀略,只可謂“有勇無謀”。他太過信任自己的武力,並沒有軍事謀略的天賦——說到這裏,還能回想起一個細節:項籍小時候學書學劍都因“不能敵萬人”而不用心;後又習兵法,卻也只略知其意就罷了。過於自滿,缺乏耐性,從小胸懷大志的項籍,也在此時註定了失敗。

籍做事風格粗暴,甚至殘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體恤民情,沒有紮實的羣衆基礎,贏了戰場,卻輸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個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氣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後爲了不拖累項王而自刎;駿馬烏騅隨項王一生,項王死後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隨,但他終是敗了。

籍敗於垓下,聽四面楚歌,以爲漢已取得楚地,失了決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圍,迷路之時又被路邊老農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烏江邊,心愛之人離他而去,又中了韓信的“四面楚歌”。無法容忍自己的兵敗,這位氣概不凡的英雄,決定死在自己手下。

許多人對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這也許是項王最好的選擇——若項王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那麼他也同樣無法改變結局。這是歷史的選擇,是項羽性格的註定。他是一位英雄,卻敗給了自己。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4

大概是以前電視連續劇“神話”看多了,總是對項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現便可改朝換代;他是那樣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懸殊也照樣戰無不勝;他是那般的重義氣,就算可能被他人滅國也不會想着去殺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項羽本紀》,史作巨家司馬遷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筆法,如同穿越時光般的將那個血染夕陽的項羽展示在我們面前,也讓我對項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羽堪稱一代梟雄,在當時歷史同樣賦予了他一個當英雄的機會。項羽出生爲楚國帝王世家,秦滅六國,項羽自然要擔起復興楚國的重擔。秦王遊歷會稽時,項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時項羽雖然年青,身邊也只有項伯一人,卻顯示出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姿態,他的志向和氣魄實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數月之間,項羽麾下士兵六七萬,並且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秦軍向來稱爲虎狼之師,但是鉅鹿之戰中項羽卻可以以少勝多、大敗秦軍,這足以彰顯項羽的軍事能力。項羽面對強大的秦軍,毫不畏懼,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下令中軍“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於是楚軍士氣大震,勢如破竹。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項羽的勝利歸功於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義,除暴安良。項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將士來投,才能使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借楚王的名義斬殺宋義,收其黨羽,軍力更加強盛。汗水之戰,鄣邯招降,最後直搗秦都咸陽,項羽立下千秋偉業。

也許上天給項羽的使命就只是滅秦而已,他註定要做一個亂世的悲劇英雄。項羽滅秦走上人生的巔峯,自此其榮耀的光芒便開始消散直至烏江自刎了此餘生。項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錯誤,才讓他成爲了亂世的失敗者。

一、鉅鹿之戰中項羽坑殺20萬秦兵,這是他失敗的起點。因爲項羽多疑坑殺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殺的不僅僅是20萬的秦兵,更是千千萬萬的民心。“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項羽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二、火燒咸陽。咸陽作爲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方面,項羽焚燬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寶,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對楚國的仇恨。

三、優柔寡斷,當斷不斷。當初天下初定時,項羽本應該聽從範曾之言,以四十萬兵力從鴻門進攻霸上,殲滅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更不應該放走劉邦養虎爲患。

四、項羽太過自負。韓信曾今投靠項羽,卻不被項羽看重、反而被趕走。項羽多疑,纔會遭受陳平離間計。項羽趕走范增,落得孤軍奮戰。項羽如此,則身邊無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後卻落得霸王別姬,當四面楚歌之時,項羽已註定兵敗垓下。然而項羽並沒有醒悟,依然引兵進攻漢軍,這些只是爲了證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後漢軍圍攻時,項羽卻自負的以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東,亦可東山再起,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劇。以史爲鑑,可以明得失。項羽的失敗留給我們後人的應該是教訓、是經驗。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5

這幾天看了《史記項羽本紀》,讀了之後,不知怎麼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爲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衆突圍,也只有項羽纔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纔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6

也許是你的柔腸,也許是你的寡斷,也許……一出烏江自刎譜出了千古絕唱,從此,世人記住了你的名字——項羽。

你憑着自己的無雙勇力,傑出才能,輝煌功績成爲反秦英雄之首。

壯志雄心推動着你步步走向爭霸的征途,你就像終日奔騰不息的長河,在戰火連天的年代,盡情地涌動你的浪花。蒼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夠奔馳在沙場上,愈戰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爲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載史冊,你啊,也不例外。爲了自己的事業長年疲於征戰,有誰能在深夜裏爲伏案的你端茶送飯,又有誰能知道像你這樣的霸王在赫赫戰功光輝背後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複雜而又沉重的嘆息聲中,那股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齧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戰鬥中,你始終懷着英雄的豪氣。眼看着自己的事業灰飛煙滅,一切夢想成爲了泡影。絕望的你無限哀傷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時的你變得蒼白無力,前途消逝,你這曾經爭雄一方的王啊,也揮不去對虞姬的深情。無論你有多麼英勇無敵,縱然你有多麼舉世無雙,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這塊心頭烙讓你憂慮。

面對滔滔江水,你依然選擇了死,生前你是歷史的焦點,死時你依然展現出壯美,一揮長劍,霎那間,時間定格,那一幕被烏江的水載着流向未來。

你就這樣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氣永存天地之間,日月光輝不及你的豪情,萬物競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27

我認爲項羽之所以沒有打敗劉邦,就是因爲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單純,沒有經驗。沒有學會君王應有的——忍從本紀看出,司馬遷對項羽有很多惋惜之情~項羽支持無降論,滅掉20萬降兵,各有各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讀完後的感覺,本人還是喜歡項羽的,喜歡他的霸氣~~烏江的水滔滔流着,他身負重傷,接他的船就在江邊等着他。劍鞘不知去了何方,他倚着劍,仰天長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後,拔劍自刎。

遙想項羽當年,“力拔山兮氣蓋世”,馳騁中原,縱橫大河上下,函谷關內外,以破釜沉舟的膽略,消滅秦軍主力。所向無敵,叱吒則風雲色變。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可見其少時志向之遠大。 鉅鹿之圍,“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他以其過人的卓識和非凡的膽略,以他視死如歸的英雄氣魄,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使得“百二秦關終屬楚。”如此一位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令“諸侯將莫敢仰視”的將軍,是何等的威風凜凜,豪氣沖天! 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莊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莊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他不是小人,而是君子,是男兒,是大丈夫,他不行小人之計,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世間無常勝將軍。 垓下之戰,項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兵無糧,馬無秣,外無援軍。在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無險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堅守戰的。他是軍事天才,深知這一仗的敗局以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圍求生。打成這樣的結局,他心中異常難過。然而,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夜已深,他無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才能夠明白。他坐在帳中,與虞相對而飲,由於他此時正處在極度煩惱而又極度興奮的狀態中,學書“足以記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豪邁詩句。虞姬則和唱說:“漢兵以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愛有恨,更何況項羽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當虞姬拔劍倒地時,不流淚地蓋世英雄,萬感交匯,抱住他心愛的虞,放聲痛哭。 誰說劉邦是英雄,爲了自己能夠活命,不顧老父生死,將與自己同車而坐的兒女雙雙推下車,這樣的人能是英雄嗎?大家請看,英雄懷抱愛姬,以劍掘土,然後,將虞的首級埋了下去。最後,淚流滿面的項羽霸王別姬。如此重情重義之人,英雄,他當之無愧! 烏江邊上,他笑着選擇了死亡“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試問天下能出此言者幾人?他寧死也不肯過江東,“不成功便成仁”,“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項羽是失敗了,然而他敗的豪壯,他敗亦爲英雄!不像劉邦,雖然他贏得了漢室四百多年的基業,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終究沒有贏得這個美名!項羽,我心目中的英雄!你無愧與“西楚霸王”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