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85W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精品多篇

林沖風雪山神廟讀後感 篇一

水滸一百零八將中最喜歡的還是林沖。

認識林沖是在小時候看水滸的時候,那時候不懂,就只是覺得林沖很厲害,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那時候對英雄總是有種盲目的崇拜。

所以很喜歡看水滸。

現在讀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我對林沖這個人又有了新的瞭解,而不僅僅是那種盲目的崇拜感。

林沖,東京(現河南開封)人,原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生性耿直,愛交好漢,武藝高強,慣使丈八蛇矛。

金聖嘆這樣評價林沖:《水滸傳》中林沖是第一忍人,也是第一狠人。

讀這篇課文,讀懂了林沖,也讀懂了那個時代的黑暗與污濁。

生於官家,曾任京官,空有一身正氣與高超的本領,卻遭人陷害,淪爲囚犯,被流放到風緊雪驟、蕭瑟荒涼之地,處境是何等悲慘;被至交好友出賣、無辜受禍,心境是何等悲涼;與家人分離,獨上滄州,林沖又是何等的孤獨;報國無門,護妻無力,林沖是何等悲哀!岳廟燒香受辱,他怒髮衝冠卻忍而不發;白虎堂無辜被陷害,他爲保家人忍痛休妻;解押滄州路上被百般虐待,他咬牙掙扎委曲求全;野豬林險些命喪黃泉,他大義保下差役;風雪之夜,草料場無處安身,他爲求苟安還是忍耐。

當他終於發現這一切都是一個陰謀,終於忍無可忍,他胸中積壓多時的怒火如火山爆發般噴涌而出,在山神廟殺了差撥,富安,陸謙三人,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林沖在我心中留下的總是一個又一個背影,沉鬱,緩慢,行走艱難。

當他的妻子被調戲而他又沒能爲妻子出氣的時候,每日喝酒買醉,在長長的街道上鬱郁獨行的背影;發配途中被燙傷了腳,艱難地走向野豬林的背影;風雪夜上梁山,中途喝醉了酒踉踉蹌蹌倒下的背影。

林沖形象的經典就在於他的真實,他的那種不幸是可以激起我們共鳴的不幸。

君本忠義善良,奈何落草爲寇?到底是怎樣的黑暗使得這樣一位錚錚鐵骨、豪氣干雲的英雄走上了一條反抗官家的不歸路?

昏庸的政治、黑暗的現實生活,是扼殺英雄豪傑的劊子手。

林沖,本是安分守己、一等一的良民。

他拿着朝廷的俸祿,奉公守法,安於朝廷的統治,對不平事雖有不滿不敢反抗……可以說,他是統治者的忠實僕人,是最最不應該也不可能反抗的人。

即使遭到各種接踵而來的誣衊、陷害,也多次妥協忍耐,委曲求全。

可是,這樣一個對朝廷,對社會,都妥協的人,最終還是走到了反抗這一步。

這說明林沖對社會、對朝廷都已經絕望了。

殘酷的現實把他對朝廷的忠誠和幻想都粉碎了!可憐林沖這一位錚錚鐵漢,生不逢時,處於亂世,更未遇明主,空有一身好本領,卻報國無門。

是腐 敗的朝庭、黑暗的社會壓迫把那個原本真正善良的林沖給殺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尸位素餐的酷吏佞臣,把林沖往死路上逼,逼到了野豬林,逼到了滄州,逼到了草料場,最終逼上梁山,落草爲寇。

天蒼蒼,野茫茫。

天地如此博大,竟然只有小小的梁山能夠容得下一個林沖!可憐!可悲!可恨!

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有感 篇二

在那一個風雪交加的夜裏,一個靈魂在黑暗的深淵裏悲慘地呻吟着,那是多少人的心聲啊?他譏笑着,笑着那社會的黑暗,多麼諷刺啊!——題記

他曾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本與世無爭,只願安然度此生,卻忘了世事難料,慘遭小人陷害,刺配滄州。他一忍再忍,卻未曾換來半步退讓反而步步緊逼,無奈之下,最後走投無路,走上了唯一一條擺在他面前的活路——反抗之路!他是林沖,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之一。

在《水滸傳》中,林沖的人物性格特點是塑造較爲成功的一個,也是真正體現了“官逼民反”這個主題的一個人物形象。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對於林沖則是一個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全文以林沖的性格轉變爲主線,塑造了一個從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形象。

首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開篇以“滄州遇舊知”爲序,簡介了林沖與李小二的關係,爲後文李小二告知林沖陸謙要設計殺害他埋下了伏筆,使得故事的發展看起來更加地順理成章。序目中還簡單地介紹了林沖與高俅的矛盾,更好地呈現出一種官逼民反、步步緊逼的形勢。

而後,便是“陸謙預謀,林沖買刀尋仇”的情節,這裏是林沖性格轉變的'一個開始,他的思想動搖了,產生了反抗的慾望,但很快就忘卻了,那憤怒隨着時間漸漸地消逝了。他還是想着:好好地把刑服完便罷,還可以回去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緊接着,林沖被任命接管草料場,再次將故事漸漸推向高潮。隨後便是“風雪之夜,怒殺害其者”,此處林沖深知自己已被逼到了絕境——“不反是死,反亦將死”的地步,心中的憤怒不斷噴涌而出,怒殺陸謙。似乎有那麼一個瞬間他的靈魂在吶喊着:爲何我步步退讓,汝等小人卻步步緊逼,把我逼於至此!

他忘了……小人,終究是小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終於,最後一絲憧憬也沒留下,曾經一起長大的朋友,且之間並無冤仇,今日卻成了要害自己的人,多麼悲哀啊!只因是主人命令,不得不從。這個故事非常真切的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上的勾心鬥角,百姓們的無力反抗、任其欺壓……

最後,他提起花槍,投梁山去了。白衣翩翩,在風雪中翻飛,那高大的背影,只得道:“好一個英雄!”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讀後感 篇三

說起這篇文章,還要從讀研期間做家教的經歷談起。爲了養家餬口,讀研期間帶了幾個國中學生,指導他們學習語文。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對他們閱讀的指導,鼓勵他們多讀書。我幾乎給每一位同學都講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小說,當時《水滸傳》也是會考必考內容,而我也希望通過一篇的“解剖”,爲學生提供閱讀經典小說的方法。果然,幾位同學在我的指點下,將整部《水滸傳》讀完了,還時不時交流心得體會,我自然十分自豪。既然要講這篇小說,我就想一定要讀出自己的體會,也要給學生講出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理解,讀了幾遍之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但畢竟不夠系統,也不夠深入,這時我想起了金聖嘆的評點本,於是便去圖書館借到了金聖嘆的注本。不得不說,金聖嘆是一位藝術感非常強的評點家,他對細節的揣摩、對人物的分析以及比較閱讀的方法,都很有啓發性,可以說他纔是施耐庵的“知音”,是理想的讀者。隻言片語的評點,往往包含着十分豐富的信息,我正是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金聖嘆的點評有機融合,形成了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獨特解讀。

20xx年,我開始試着發表文章,首先便想到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及金聖嘆的評點,於是便糅合成一篇文章《金聖嘆的評點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能這篇文章更像是材料的堆積,後來一直沒有發表。過了三年,當我把粵教版語文教材的部分篇目研究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人教版教材。20xx年大學聯考之後的20天,我又對這篇文章進行重讀,連續寫成了4篇論文,分別是《細微之處見功力》《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以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前3篇文章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是屬於“細讀文本”的產物,文章題目中雖然都有“細節探究”的字樣,但內容並沒有什麼重複。第一篇抓住了“營前”“迎着朔風與揹着朔風”等細節,對作家的縝密心思進行分析;第二篇專門闡述“此間東門外十五里有座草料場”中的“十五里”的妙處,爲什麼不是三五里或者四五十里,這個“十五里”肯定不是作者隨便虛構的,而是經過了生活邏輯方面的推算。第三篇專論李小二的“狐疑”,即透過李小二的眼光來看兩個陌生的客人,即陸虞候和富安。這些心得,多數是在讀研期間研讀的成果,現在按照中學論文的模式,將其形成了教學論文。第四篇專門闡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敘事視角,是借用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成果。文章寫成之後便陸陸續續投了出去,但剛開始效果並不理想,很長時間文章都沒有機會面世。

20xx年11月,終於等來了第一篇關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論文的發表,即《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發表在《語文報·教師版》第310期。過了三四個月,《中學語文》雜誌要發《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學語文》雜誌上發表文章,當時感覺很開心。20xx年的5月份左右,《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張曦女士通知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通過了複審,如果通過終審的話就會發表在該雜誌的第8期上。20xx年9月初,我剛到教研室上班,有一天突然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上看到了《細微之處見功力》的發表,當時感覺很意外。這四篇文章的發表,說明了我對文本細節研讀的方向是正確的,中國小教材的文本解讀確實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而且,文本解讀與我讀研時期的專業高度契合,最終成爲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說,這些文章的寫作與發表,正是對文本進行“窮追猛打式”的解讀的結果,是“秋風掃落葉式”的解讀。這種解讀,不是一般的教學閱讀,而是“細讀”,抓住文本的細節,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從細節之處探究文本的精妙與藝術成就。

後來,我將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的確定結合了起來,這一點也成爲我教學研究的新方向。順着這個方向,我寫成了幾篇關於教學內容重構的文章,也陸續發表了一些。20xx年12月份,我開始寫作《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重構》一書,這時我就在想,可否將此前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解讀成果有機轉化爲“教學內容”的研究,過了一個月,我將想法付諸實踐,形成了《轉變“要素板塊框架”,重構小說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20xx年第4期上。至此,五篇文章形成了一個從文本解讀到教學內容研究的內在脈絡,最終全部發表。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機會給學生講這節課,教學設計與教學課例一直沒有寫作。

去年10月份,我從廣州二中跟剛回來,有一次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突然對“管營”這個不起眼的人物產生了興趣,因爲這個幕後主使、罪魁禍首最終安然無恙,對文本進行前後勾連,寫成了《一個被忽視的人物——略論<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管營”》,不過這篇文章還沒有發表,是一條“漏網之魚”。

這幾篇論文的寫作,我有兩個心得體會。首先是要有獨立的文本解讀的意識,通過行動與實踐,形成過硬的解讀能力,最好能夠在細節處深挖,讀出作家的匠心所在。教材篇目,還有大量的“空白”,等着教師去“填空”。當然,這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靜下心來,真正回到文本本身。第二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用一定的語文觀或者教研觀,去指導論文寫作。例如我自己最基本的語文觀就是,要通過文本解讀確定這節課“教什麼”,即教學內容。我在寫文章時,便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去指導我的教學研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便會形成一個系列,將來出版成書,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