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下冊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示例一(精品多篇)

下冊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示例一(精品多篇)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篇一

作爲整個封建社會來講,它是創造了燦爛文化,但同時它也有很多的、包括一系列的上層建築,它有很多違反人性的這樣一些不合理的東西。因此呢,你是農民也好,你是市民也好,對於這一些不合理的東西,表示抗爭、表示反抗,這個是應該歌頌的。<水滸傳>裏的108將,他們都是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走到了水泊梁山的。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裏的這個豹子頭林沖,他上梁山真正是最典型意義的逼上梁山了。明代的一些評點家,包括金聖嘆、懷林有些人的評點,說林沖這個人物,用兩個字來評價他:一個就是“忍”,一個就是“狠”。金聖嘆說這個人簡直不得了,太可怕了,“忍”也非常可怕。高俅、高衙內那樣的欺負他、那樣的那樣的侮辱他、那樣的坑害他,但是他都可以忍下來,到最後把他弄到草料場,他還是在忍着。他總是想,我將來能夠還回到東京去,還怎麼樣,還能維持這種正常人的生活,忍耐。這個林沖的“忍”實在是驚人。一步一步地他都忍了下去,只有到最後了,到了火燒草料場以後,他的幾個仇人還要來殺他,一定要把他置於死地。這時候林沖纔起來了,而這一起來,就不得了,就“狠”。殺人上山,態度是非常堅決的。他就是這麼一步一步的。到了山上。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篇二

說起這篇文章,還要從讀研期間做家教的經歷談起。爲了養家餬口,讀研期間帶了幾個國中學生,指導他們學習語文。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對他們閱讀的指導,鼓勵他們多讀書。我幾乎給每一位同學都講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小說,當時《水滸傳》也是會考必考內容,而我也希望通過一篇的“解剖”,爲學生提供閱讀經典小說的方法。果然,幾位同學在我的指點下,將整部《水滸傳》讀完了,還時不時交流心得體會,我自然十分自豪。既然要講這篇小說,我就想一定要讀出自己的體會,也要給學生講出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理解,讀了幾遍之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但畢竟不夠系統,也不夠深入,這時我想起了金聖嘆的評點本,於是便去圖書館借到了金聖嘆的注本。不得不說,金聖嘆是一位藝術感非常強的評點家,他對細節的揣摩、對人物的分析以及比較閱讀的方法,都很有啓發性,可以說他纔是施耐庵的“知音”,是理想的讀者。隻言片語的評點,往往包含着十分豐富的信息,我正是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金聖嘆的點評有機融合,形成了自己對這篇小說的獨特解讀。

20xx年,我開始試着發表文章,首先便想到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及金聖嘆的評點,於是便糅合成一篇文章《金聖嘆的評點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能這篇文章更像是材料的堆積,後來一直沒有發表。過了三年,當我把粵教版語文教材的部分篇目研究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人教版教材。20xx年大學聯考之後的20天,我又對這篇文章進行重讀,連續寫成了4篇論文,分別是《細微之處見功力》《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以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前3篇文章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是屬於“細讀文本”的產物,文章題目中雖然都有“細節探究”的字樣,但內容並沒有什麼重複。第一篇抓住了“營前”“迎着朔風與揹着朔風”等細節,對作家的縝密心思進行分析;第二篇專門闡述“此間東門外十五里有座草料場”中的“十五里”的妙處,爲什麼不是三五里或者四五十里,這個“十五里”肯定不是作者隨便虛構的,而是經過了生活邏輯方面的推算。第三篇專論李小二的“狐疑”,即透過李小二的眼光來看兩個陌生的客人,即陸虞候和富安。這些心得,多數是在讀研期間研讀的成果,現在按照中學論文的模式,將其形成了教學論文。第四篇專門闡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敘事視角,是借用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成果。文章寫成之後便陸陸續續投了出去,但剛開始效果並不理想,很長時間文章都沒有機會面世。

20xx年11月,終於等來了第一篇關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論文的發表,即《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細節探究》,發表在《語文報·教師版》第310期。過了三四個月,《中學語文》雜誌要發《十五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處細節探究》,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學語文》雜誌上發表文章,當時感覺很開心。20xx年的5月份左右,《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張曦女士通知我《<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事視角探究》通過了複審,如果通過終審的話就會發表在該雜誌的第8期上。20xx年9月初,我剛到教研室上班,有一天突然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上看到了《細微之處見功力》的發表,當時感覺很意外。這四篇文章的發表,說明了我對文本細節研讀的方向是正確的,中國小教材的文本解讀確實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而且,文本解讀與我讀研時期的專業高度契合,最終成爲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說,這些文章的寫作與發表,正是對文本進行“窮追猛打式”的解讀的`結果,是“秋風掃落葉式”的解讀。這種解讀,不是一般的教學閱讀,而是“細讀”,抓住文本的細節,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從細節之處探究文本的精妙與藝術成就。

後來,我將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的確定結合了起來,這一點也成爲我教學研究的新方向。順着這個方向,我寫成了幾篇關於教學內容重構的文章,也陸續發表了一些。20xx年12月份,我開始寫作《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重構》一書,這時我就在想,可否將此前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解讀成果有機轉化爲“教學內容”的研究,過了一個月,我將想法付諸實踐,形成了《轉變“要素板塊框架”,重構小說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20xx年第4期上。至此,五篇文章形成了一個從文本解讀到教學內容研究的內在脈絡,最終全部發表。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機會給學生講這節課,教學設計與教學課例一直沒有寫作。

去年10月份,我從廣州二中跟剛回來,有一次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突然對“管營”這個不起眼的人物產生了興趣,因爲這個幕後主使、罪魁禍首最終安然無恙,對文本進行前後勾連,寫成了《一個被忽視的人物——略論<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管營”》,不過這篇文章還沒有發表,是一條“漏網之魚”。

這幾篇論文的寫作,我有兩個心得體會。首先是要有獨立的文本解讀的意識,通過行動與實踐,形成過硬的解讀能力,最好能夠在細節處深挖,讀出作家的匠心所在。教材篇目,還有大量的“空白”,等着教師去“填空”。當然,這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靜下心來,真正回到文本本身。第二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用一定的語文觀或者教研觀,去指導論文寫作。例如我自己最基本的語文觀就是,要通過文本解讀確定這節課“教什麼”,即教學內容。我在寫文章時,便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去指導我的教學研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便會形成一個系列,將來出版成書,也就指日可待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篇三

逆風席捲,挾着漫天飛雪,將天地漸漸消隱。你滿目狂躁的瑩白,卻全然不知,陰溼處,血腥的羅網正緩緩張開。

你輕輕推開草料場的木門,嘎吱一聲,雪便尖銳地狂笑着、鋪天蓋地地捲了進去。你穩穩地邁步進屋,反身,鎖好門。黑暗重又聚攏,冷眼打量着你這個落魄之客,卻無法從你靜如潭水的眼中,洞察出絲毫暴戾的情緒。

你燃起一簇焰火,席地靜坐,孤寂的火苗在你的黑眸中躍動,也將你迷茫的心撩拔得惆悵感傷。

你是個大人物,曾任八十萬禁軍教頭,位高權重,卻仍能真心體恤尋常百姓的苦痛;你又是個小人物,面對奸臣的陷害,只會一味的逆來順受,嬌妻被佔,自己也被刺配滄州,卻仍恭敬地喊着“高太尉”。

你一身武藝,卻從不蠻橫魯莽;你善良俠義,卻又能殺人如碾蟻,果斷麻利得令人驚惶不已。

你處於如此的亂世,只要性情再直爽豪邁些,便可騰起一腔熱血,爲民爲己,幹出一番驚天動的偉業。只是,你是如此貪念着這亂世表面的繁盛與安定,如此便割捨不下曾擁有的地位與名望。於是,即使淪爲囚犯,你卻仍忍着,等待着,奢望上天能贈予你一個契機,讓你重回過去。

於是,這雪紛紛揚揚地捲來。這的確是天賜的契機,只不過,它卻讓你走上了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抗爭復仇之道……

你冒着大雪逆風而行,從外出沽酒路遇古廟,到雪壓草廳夜宿古廟,一切的危機都被你視若無物,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你勇迎風雪的身影或許有着天生的使人安定的力量,讓我們面容平靜地隨你前行,雪下得再緊又如何?波瀾之中,你仍可把日子經營得閒適安定……

復仇之前,你也並非未深思熟慮。你並非意氣用事的莽夫,你清楚地明白,了結了那幾人的性命,也就親自截去了自己的後路,斷了回到過去的可能。但現實卻提醒着你,你別無他路可走,只能奮起前行,只是這一次,未來於你,不再那麼飄忽不定,彷徨猶豫……

長天茫茫,那雪,正下得緊,滅不了你心中燃起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