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大儒王陽明》有感

讀後感7.86K

平生山水是課程

讀《大儒王陽明》有感

——讀《大儒王陽明》有感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之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上文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個著名片段,是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先生論述其心學主張“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下無心外之物”的一段精彩闡釋。王陽明因主張“知行合一”,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主張而被譽爲“明第一流人物”,清朝著名學者張載說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近日,讀了《大儒王陽明》一書,深爲王陽明的坎坷經歷、厚重思想所吸引,更爲先生高超的教育智慧而折服。正如郭沫若在《王陽明禮讚》中說的那樣:“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每多一致。”正因爲陽明先生教育智慧深厚,他的學說才爲當世弟子們傳承下來,並在各個領域發揚光大。細究陽明先生的教育藝術與主張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善用譬喻,生動形象。

陽明講學,一點也不死板,而是極重譬喻,能將高深的理論講得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又意味深長。比如有弟子問他“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意蘊。陽明便就“孝敬老人”一事打比方說:“好比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纔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再去種根。”以此來說明“孝即是心”的含義。而我們當今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語言乾巴,毫無美感,很多抽象的概念、知識越講越是虛幻,又怎麼能抓住學生們的心呢?

二、巧用情境,隨機指點:

陽明講學,隨時都能來上一段,用當時的環境來引導弟子們悟道求真。比如,有一天陽明先生與學生們正好走到一個池塘、一口井旁,他指着池塘和井說:“與其爲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爲數尺之有源之井水,生意無窮。”一下子便將做學問要有源頭活水的道理講明白了。而我們當今的很多老師對學生講道理時,常常關上門空講一番,令學生似懂非懂,最後並沒有弄懂,只會培養很多書呆子出來。其實,大道理講得再多,若不能講到學生心坎上,也難以落到實處。

三、善於激疑,不搞灌輸。

陽明先生儘管滿腹經綸,所悟出的道理讓天下人耳目一新,並能用心行動起來。可他並不一味地對學生灌輸自己的學說,而是更注重讓學生髮問,自己再相機點撥。所以,他常常對學生們說:“你們近來很少提問,爲什麼?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爲已知,以爲只要這麼做下去就可以了……只管閒講,何益之有?”實際上,因爲善於激疑,陽明的弟子們思辨、感悟能力極強,王陽明的很多新穎、深刻的觀點便是在弟子問、先生答的過程中揭示了出來,明晰了下來,也將“心學”一步步向前推動着。

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最糟糕的一點便是讓學生沒有了疑問,只是在老師的灌輸中維持着教育的形式,又怎麼會推動社會前進呢?

四、開發資源,形式靈活。

陽明先生爲傳播自己的學說,創建了許多書院,用於集會、交流、講學。但他的講學絕不僅僅限於書院這一固定場所的束縛,而是更擅長開發“院外資源”,到自然山水中去講學論道。比如他在滁州當太守時,常常領着學生白天去遊當地名勝琅琊山、玩釀泉水。夜裏就與學生環山中的龍潭而坐,百十人“歌聲震山谷”。他的學生回憶起他時,說他“點化同志,多得之登遊山水之間”。這樣的教學方式,比之於現在學校的“封閉式管理”、“班級授課制”靈活多少倍,不用說就能看出來。可惜今人頭腦死板,頭上盡是“安全”利劍,腦中又都是分數的功利,把教育搞的機械死板,學校裏滿是厭學之生,讓人不能不悲哀呀。

當然,陽明先生還有“隨才成就”等教育主張,亦十分擅長“因勢引導”的教育藝術。細究王陽明先生的教育智慧,我們切不可再灌輸下去、“閉門做學問”,或者只向“外國”學習了。教育要突破,傳承老祖先們的智慧必不可少。

“平生山水是課程”,願陽明先生的主張能帶給我們些許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