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多篇)

讀後感2.61W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多篇)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1

特意選在春節前夕,辭舊迎新之際,讀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並在節前的大掃除中真正實踐斷舍離。它再次提醒我處理好物我關係,打掃房間,同時也釋放心靈;整理物品,同時也整理自己;捨棄廢舊物品,也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一番忙碌過後,在整潔如初的家裏,喝一杯陳年的普洱,吐故納新,何嘗不是一種更好的迎新方式!

這本書從2013年出版,到2018年已經是第30次印刷,何以如此銷量不俗?想來是中國人從物質匱乏走向購買過剩,從饑荒年代走到美食天下,從缺衣少戴到選擇困難症,在買買買之後面對雜亂無序、堆積滿屋的困惑,以及需要不斷收拾、挑選所造成的困擾,已經過多地消耗了我們的精力、耐力,甚至成爲煩惱之源。於是我們開始返樸歸真,我們確實到了需要斷舍離的時候,通過斷、舍、離,釋放空間,解放心靈,舒適自處,極簡歸本。

什麼是斷舍離?山下英子告訴我們,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也就是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裏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初聽起來,斷舍離似乎很簡單,就是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把關,解決掉多餘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解決心理上的執念,真正到實施的階段,你會發現你忙了一天,只是對物品做了收納,卻總也難以扔掉那些似乎還有用的東西,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其實是一場內心的自省與革命,是一種動禪。

的確,現在做家務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主婦深有同感。把龐雜的物品反覆整理、歸類,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恢復原貌,亂七八糟,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項幾乎沒有附加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讓人痛苦極了。

春節即至,又要爲大掃除大動干戈了,是不是想起來就腰痠胳膊疼?那麼,什麼是大掃除?我們通常只是打掃、整理、歸納,卻沒有洞悉“除”的真正意義。在斷舍離裏,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纔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纔是整理,以及表現爲掃、擦、刷的打掃。

先來說說我們當下要面對的如何解決“舍”的問題,爲什麼總也扔不掉那些不用的東西?數一數家裏有多少東西多年不動、不用又不捨得扔掉?斷舍離的分析讓人恍然大悟,斷舍離是以正確處理“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來決定取捨的,也就是說不是以“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爲考慮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我要用,所以它很有必要留下來”,主語永遠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而不是“萬一以後用得着呢”。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迴歸原本的生活態度,擺脫物品的綁架,只用精緻的品質的適合自己的,放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留在記憶裏的,活在當下,將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只保留必要的,才能夠促進生活的代謝和循環。那些有年代感扔不掉的東西,不僅僅是可惜,那裏面也許藏着你的過去,你的初戀,你的回憶,你的各種放不下,但是仔細想想,這些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呢?它是不是你心裏不願觸碰的黑洞?那就快快丟棄這些包袱吧!

解決好了“舍”的問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斷“的問題,解決了“斷”的問題,就解決了物品的入口把關問題,這是源頭。爲什麼總想買買買?是撿便宜心理還是折扣陷阱?你真的需要嗎?有多少東西買回家一動不動又過期了?又有多少次買回來的折扣衣服發現並不適合自己然後棄置一旁?仔細盤點一下是不是庫存資產竟然佔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折舊隨了流年,你還捨不得處置掉?我們就這樣生活在這個“不斷涌進來,但卻只進不出的水池”裏,最後淹沒了自己。癥結在哪裏呢?沒有就會不安?你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夠好吧!便宜就想入手?你掉進了折扣的陷阱,想想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吧!要真正精挑細選,只選擇當下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不要買來存儲以備將來不時之需,畢竟,家不是倉庫。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如何達到“離”的終極目標。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大量長時間的存在,人就會感到壓抑,爲什麼房子越買越大,因爲我們的物品越來越多,物品佔據了我們的空間,又佔用了我們的時間,實在是不划算的事情。人的住所狀態往往呈現出本人的一些問題。通過斷舍離,做到自察自省,讓自己變得更美好。以“住育”爲目標,讓家確保健康與安全,讓家成爲最棒的放鬆地。斷舍離認爲,居住環境是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與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能夠讓人徹悟覺醒,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垃圾念頭呢?那些回不去的過往裏積累的怨與恨、愧疚和遺憾呢?讓我們繼續心靈篇的《斷舍離》吧,停止負面的思維模式,順從自己的本心,割捨既有,簡約生活,放下一切執念,迴歸輕鬆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起跑線上,輕裝上陣,帶着愉悅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2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爲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爲中心,第二以當下爲時間點,除此以爲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

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

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

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爲中心,並且以當下爲時間軸。因此:

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爲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3

老師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斷舍離》,一本在網絡上傳的很火的書。當天晚上我就從淘寶上買了,然後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書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應該兩個小時就能看完。總之,第一感覺很失望。趁閒暇的時候讀完全書,然後就徹底失望了。

這本書通篇就講了一件事,就是“扔東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將這三個字擴展成一本書,並且還能讓千萬讀者爲之推崇。或許,大家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需要“斷舍離”的東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妄想通過讀一本書來改變這種壞習慣。其實,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只要不能減少內心的慾望,讀多少斷舍離的書,都是白搭。

其實,從今年開始,我已經開始了物質上的斷舍離了。把不重要的東西扔了一部分。然後,把我喜歡,不喜歡的書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書架也拆了。書房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接着,又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四五張銀行卡全部註銷了。(別問我爲什麼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爲銀行的辦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隊都一個小時以上。)手機軟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費時間的App全部刪了。等我斷舍離的差不多了以後,堂妹推薦了這本書,我看後,發現我的做法與書中的不謀而合。

可是,當做完這些後,我發現內心還是不輕鬆。後來我才發現,物質上的斷舍離好做,但是內心慾望的斷舍離難捨。生活在塵世,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慾望填滿,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慾望,不過是虛榮心在作祟罷了。對人生的進步起步沒有一絲一毫的意義。而心裏的那些正能量也被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盡。魯迅說過一句話,我感覺很有道理。他說:“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義的朋友。”所以,我又從內心真正的審視自己。哪些是該擁有的,哪些是該捨棄的,一一列出來,逐一整改。

從此,我將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餘的時間都用來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違背內心去討好那些不值得去討好的人,不在毫無意義的飯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關注那些明星八卦去獲得所謂的談資,不再去趨炎附勢而建立所謂的人脈。真的,當自己真正去遵從內心的想法去做這件些事情的時候,才體味到斷舍離的真正的意義,才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內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質和精神的斷舍離感覺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個階段,我不想再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情上,我只專注於做自己喜歡的事,只專注於愛自己喜歡的人,只專注於讀自己喜歡的書,只專注於和自己喜歡的世界朝夕相處。”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於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爲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麼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製造,我們有着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於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着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於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爲自己疏於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裏形容的那樣,“暫且收着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着我們買了太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又捨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鬱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就能辨別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於書寫。然後問問自己,對於筆,我不能捨棄的功能是什麼?——好用。然後,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爲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捨,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瞭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捨,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於現在的當下就成爲了空洞。最後,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爲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後,還依然存在於那裏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後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僞裝和粉飾,然後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於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矇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髮現自己,挖掘自己,放鬆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5

首先要了解斷舍離的深刻含義。斷,即斷絕想要進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身邊氾濫的破爛兒。不斷地重複斷和舍,最終達到離的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要做到斷舍離,自己需要深刻的意識到,物品的存在僅僅是爲自己服務的,對於人來說,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它們都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時間裏陪伴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可能因爲存積或愛護了它們多久,在自己死後就能帶走它和它永遠在一起。所以不喜歡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因爲它本身還能用就讓它陪在自己身邊。

當我很快的開始實行斷舍離時(其實做到斷舍離是相當快就能進入狀態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有幾點:

1、活在當下。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專注於自己手上的事情,對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認真、上心。因爲想着的就是趕緊做完這件事,然後放下它。真正的活在當下。

2、生活的精緻感。更加喜歡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在意識到和自己打交道的東西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留下的的時候,生活的精緻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識的眼光也再跟着變化。以前老想着以後要做什麼,學什麼,卻因爲眼下的堆積的事情太多,無法輕鬆地開始。

4、淡然對待不能擁有的東西。對於進入自己生活的物品的選擇更加慎重。不能只因爲它還不錯,而不是因爲自己真正需要它,喜歡它(可能沒用,但是至少自己看着就舒服),就要去擁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帶給你的回報或許遠遠比不上你在維護你和它的關係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邊的物品,還包括過時友情,愛情。過去的情感或許美好,偶爾回憶也會讓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讓你回到當初地狀態,卻很可能已變了味兒。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意識到,寫下的這些感受,也是一種應該被捨棄的東西。我寫的知識博客,讀書感受,很多時候都是希望能一勞永逸的記錄下,曾經我意識到了某個深刻的道理,體會到了某個難以體會到的感受,但是,任何知識與感受,都不可能因爲你寫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擁有它。如果不時時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賴於"我寫過這樣的博客,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來麻痹自己,那麼這些博客對於當下的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寫總結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爲要捨去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總結提煉它,然後讓它融解爲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義就在於,自己要時刻溫故而知新,在已經總結的基礎上再一次次總結,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刪除它。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6

乍看到《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只覺得說的似乎應該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其實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斷舍離說的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一下就讓我想到了收納。在收納方面,我雖不是什麼專家,卻也不是將家裏搞得髒、亂、差的專家,然而這種整潔卻是建立在花費大量時間上的,剛剛將衣櫃整理好,也就是兩三天,衣櫃就又恢復了原樣。這也是常常令我苦惱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辦法,隔一週,依舊將所有的衣服翻出來,摺疊好,繼續進衣櫃。三五天後,又會變得亂糟糟的。對此,我常常責怪領導,是他找衣服時,給翻亂的,而同時,翻亂後又不及時整理。

書中所說的斷舍離,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須、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決、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看到這裏,我不得不說我是一個十分戀舊的人,整理衣服的時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舊的衣服,卻從來不會將其扔掉而是依舊疊好,放到衣櫃裏,總覺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嗎?其實也沒用。雖然想着或許哪一天舊物改造的時候,會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時間去做舊物改造,舊衣服收了兩三年,甚至更久,卻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這些年,造成家裏繁亂的直接原因就是這些無用的東西所佔據的空間,與收納整理它們所花費的時間。

在沒有看《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我總覺得茶几上的東西不能再精簡,雖然看着總覺得有些不美觀,可是菸灰缸是平時用來放瓜子皮、果核等廢物的,紙巾肯定是不能精減的,吃了水果後,拿一張紙擦手非常方便,剩餘的三種零食,更不能移動,放到其他地方會忘記吃,久而久之就會壞掉。可是,看了《斷舍離》後,我做了新的改變。將瓜子、榛子現南瓜子換到了小容器裏,這樣佔據的空間比較小,看起來也整潔了不少。菸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時候再拿出來,或者在看不到菸灰缸的時候,就會直接將果核扔到垃圾筒裏。如此一整理,茶几上,雖然沒有做什麼精簡,卻也比原來看起來整潔了許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購物袋,我常常會保存下來,捨不得扔掉,可是這些東西卻佔據了很大的空間,而基本用不到。將這些東西清理掉,發現空間多出了許多。

在看《職來職往》的時候,有一個女生,說她喜歡整理電腦,將文件夾分類分得特別清楚,其實這也是一種整理術,如此可以讓工作變得很輕鬆。

書中,用圖表的方式、簡潔的語言,將家居整理的方法說得非常詳細。本書適合那些家裏凌亂卻不知道如何整理,家裏雖然整潔卻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整理的人,從書中可以學到非常實用的家居整理術,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7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爲中心的觀念轉變爲以人爲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爲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爲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爲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爲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說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爲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爲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爲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爲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8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說過,當時聽說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說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爲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纔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臺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臺筆記本電腦,一臺放在單位,一臺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臺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臺新的臺式電腦。那兩臺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臺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爲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臺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xx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說,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爲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說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說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爲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方面,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9

雖然書名叫《斷舍離》,但我覺得“舍”應該放在首位。

之前看不完整版電子書的時候就深受啓發,還一直糾結買不到繁體版,還好國內現在終於出了。

我最近基本沒讀什麼新書,因爲我基本每天都在重看這本書,並且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最開始,我是切實的受困於我購物狂的惡果,所以一心只想着“丟東西”。丟了一部分以後,我有了2個感悟:“我的東西真太多了!”以及“丟到一定程度的話不是又要買了嗎?”由於當時我看的是不完整版,所以對於後者我很茫然,但至少在當時就很有效的控制住了自己的購物慾。

看了完整版後,我才發現我搞錯了重點:“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也就是說,數量不是重點,自己的需要纔是重點。到這,我意識到我對自己的很多事情沒有清晰的定位,例如穿衣的風格、閱讀的風格、做事的風格等等,也就是說,我對自己的“需要”其實並不清楚。

這個過程持續了近半個月。在這半個月裏,我處理了2抽屜的衣物、近一半的護膚品和彩妝、1/3的鞋子,還有各種零碎東西,但,我生活的環境其實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並且我一直沒意識到這點,直到上週末,我下班回家走進自己的書房,發現書桌的桌面連個放包的地方都沒有。

我不是一直在“舍”嗎,爲什麼書桌還能亂成這樣?

我重看《斷舍離》,發現自己沒有按書裏的標準清理。而如果按書裏的標準,我連1/10的量都沒達到!我再次認真清點自己的物品,發現自己沒有預想的處理得多的原因很簡單:很多東西,例如筆,能用並且很多是我喜歡的,如果慢慢用,估計幾年後也能用得完,所以在處理時就會默默把它們放在清理名單之外。到這,我才明白書裏強調“現時”的意義,因爲按這個邏輯,家裏的大部分東西根本丟不了!

我用週末2天的時間再次清理我的房間,基本丟了我書桌裏2/3的物品,然後按書裏的標準重新擺放,生活真的頓時輕鬆了!並且,書桌真的不太會有再變亂的可能!(至少到目前爲止,我的書桌都一直乾乾淨淨、簡簡單單。)

我真的震驚於清理的效果。然後,就看見旁邊4個滿滿的書櫃……

“王子與公主最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結局真的只在童話裏,現實永遠是:問題一個接一個。

但是,我沒辦法整理我的書櫃。

清理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沒辦法清理我的書櫃。

我前晚站在自己的書櫃前一個晚上,問自己:爲什麼不行?

總會讀到的——真的會讀《資本論》?

都是好書——定義下“好”:名著,應該留吧。詩詞,也留好了。經濟學,真的還要看?心理學,之前看得還記得多少?社科類,真有必要讀?旅行類,好像已經沒興趣了吧?英語,真的需要這麼多本嗎?日語,還打算學嗎?

萬一丟的書很有趣然後又買不到了呢?之前就發生過!(雖然最後基本都再版了……)

前天一整個晚上,我就這樣站在書櫃前糾結,沒有結果。所以我不得不在今天寫這篇書評,因爲我知道唯有文字能讓我真正冷靜和深入思考。而現在,我終於想清楚了不能清理的原因是:恐懼。

我對於自己,內心其實非常的沒有自信。雖然我畢業於一本大學,也是我這個省最好的大學,但畢竟不是名牌大學。並且我大學四年過得非常懶散。潛意識裏,我總是認爲自己荒廢了四年的時光,在進入社會時就已經比別人落後,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趕、拼命學習才行。書於我,意味着知識。買書,雖然不見得讀了,但在潛意識裏,就意味着得到了知識。所以,清理書,就是在清理知識。而這,基本就等於“剝奪自我”。

平時讀完書,我都會送人或捐給需要的機構,所以我真沒想到我對書居然有這麼深的執念。

好在終於想明白。

對於截至目前的清理活動,我的感觸很深:

1、知道一個道理和使用一個道理真的完全是兩回事。所以,讀書真的要“用起來”。因爲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感悟。

2、也許在這個世界生存並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只要能真正吃透幾條就行。例如斷舍離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並運用在各個方面,那麼,肯定至少能在“物”的方面獲得真正的自由——人生將減少多少煩惱和麻煩啊!

3、由以上2點可以推斷:書真的不用讀太多,但要讀經典,然後不斷的體驗、重複、深入思考和觸類旁通才是王道。

4、清理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你丟掉了包袱,重新發現了自己。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10

最近閒來無事,將以前買的書重新拿起來看,其中一本我反反覆覆讀了幾遍,深受啓發,拿出來分享下。書名叫《斷舍離》,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常年佔據暢銷書榜前幾名的一本書。斷舍離三個字我們並不陌生,甚至有點火到爛大街的嫌疑。近幾年,日本的收納術、整理術正是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時候,BBC還專門出了一檔關於日本收納術的節目,跟這本書有類似的主張,有空也可以看看,但是劇情拖沓誇張,完全沒有書看起來過癮。

這本書不厚,比正常書略小一圈,裏面內容也不多,適合坐地鐵、高鐵時閱讀。讀第一遍時我沒看進去,爲什麼呢?除去我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類翻譯類的作品,讀起來比較拗口。可見好的作品雖然不分國籍語言,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欣賞,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翻譯。這本書還好理解,畢竟是通俗類讀物,一些專業類書籍的翻譯(比如上海財經大學翻譯的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直接將經典拉低幾個檔次,完全不忍直視,恨不得直接去看英文原版。

這本書一共五章,主要講了什麼是斷舍離,爲什麼斷舍離,怎樣斷舍離以及斷舍離的帶來的影響。斷舍離,顧名思義,就是斷絕、捨棄和脫離。斷舍離什麼東西呢?斷絕你家裏不需要的東西,捨棄你家裏用不上的東西,脫離對東西的執念,解放自我。爲什麼斷舍離?山下英子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證爲什麼要斷舍離,畢竟想讓改變人的行動要從改變人的思想入手。在物質氾濫的社會,我們家裏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在現在並沒有用武之地,我們或捨不得或沒時間或忘記丟棄這些東西,導致他們在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家裏的空間小了,就會有意無意之間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和運氣。因此,進行斷舍離,實質上是通過收拾物品清理自己的內心,爲自己心靈減負。當我們不知道怎樣斷舍離的時候,山下英子也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就是從自己的衣櫃入手,通過清理不穿的衣服來去除自己的執念。尤其到換季的時候,這個方法對於我們女生來說真的既實用又有效。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開始斷舍離,那麼首先我們要在頭腦中理清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斷舍離其實是有三個主體:我,物品和現在,現在我不需要的物品就要進行斷舍離。其次,就是從扔東西開始。考慮到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我覺得直接扔掉實在太可惜,有些東西雖然對於現在的我沒有用,但是對於現在的其他人或許是必需品。因此,我覺得這一步應該改成送人或者轉賣(閒魚,轉轉和各種轉賣羣),這樣不僅能夠實現物品的使用價值,還爲社會環保做出了一份的貢獻。扔完東西,剩下來的東西就需要仔細挑選和分類,這裏也是提到了一些收納術的方法,比如三分法,七五一總量限制法,總的來說,就是簡單分類,保證充裕空間。斷舍離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首當其衝就是東西少了。那東西少了會帶來什麼好處呢?首先,東西少了,空間就大了,家就會成爲我們最棒的放鬆地。其次,東西變少是我們精挑細選的結果,留下的物品不僅恰好能體現我們的品味,還能無形中推動生活品質的提升,通俗點說,用買十個塑料勺子的錢買一把不鏽鋼勺子。再者,上升到靈脩層面,山下英子認爲篩選物品也改變了人際關係,改變了我們和周邊環境的關係。物品的循環帶來了空間上的流通、自由,除去積攢的黴運、腐朽和停滯,讓好運和幸福源源不斷的涌入。有趣的是,書中講述了幾位日本女士斷舍離的例子,結果對家中物品斷舍離後,幾位女士都與丈夫離了婚。

看完了這本書以後,我確實身體力行的斷舍離了一下,一天之後,我收拾了五大包雜物,都是我一直捨不得清理卻又用不上的物品,無法想象自己剛畢業就已經積攢了這麼多東西,雖然我最終沒有得到心靈上的啓迪和進步,但是處理掉五大包雜物的感覺真的不要太爽,可以在地上打滾的那種。對於不知道怎麼樣斷舍離的朋友,我倒有一法子,你可以試試,假想自己正要搬家,挑必須帶走東西,剩下的東西你就要考慮是不是要斷舍離,其實每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東西都是不需要且被我們忽略了的。推薦日劇《我的房間空無一物》,跟斷舍離的想表達的思想不謀而合,甚至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有強迫症的同學看這個一定很舒服,沒有強迫症的人看了會變成強迫症。斷舍離的思想可以用到的地方實在太多,靜觀人的一生,難道不是一直都在斷舍離嗎?《我的房間空無一物》說得好,謹慎擁有,勇敢捨棄,珍惜使用,長久喜歡。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11

看《斷舍離》完全處於偶然,因爲豆瓣評分8.2,我認爲不值。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陳數在該書的序言中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個人以爲:這本書略顯嘮叨外,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和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樹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爲自己的感受纔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華的巴黎街頭有天當被子地做牀的流浪漢,他們中不乏大學教授、律師……再如《莊子·逍遙遊》中鵬啓程後,消息傳播。灌木林間有燕雀嘲笑說:‘那傢伙去南冥幹啥喲。瞧我,翅膀一拍,雙腿一跳,升到低空,隨即降落,不去他那九萬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遊玩在蓬草蒿草間,也算飛得夠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傢伙去南冥幹啥喲?’,燕雀可以在樹上棲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鵬展翅九萬里......

這些事例不勝枚舉,當然,我如此說並非否認人生需要斷舍離,如果有人喜歡,不妨嘗試,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切不可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