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荷馬史詩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3.1W

荷馬史詩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一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西方的古希臘處於同一時期。有人稱那是人類精神史上的黃金時期: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孔子,墨子,老莊等等一系列的天才在一個時代相繼出現,成爲人類思想的先驅。同樣在這個匪夷所思的年代誕生了東西方最偉大的文學鉅著荷馬史詩與《詩經》,這兩部記錄了兩國不同的民族性格與對戰爭的不同理解。

在《伊利亞特》中作者是抱着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戰爭的:“雙方的戰士們吶喊着如洪水般在殷紅色的戰場上搏殺,盾牌的肚臍撞在了一起,長矛像一條餓急了的巨蛇一樣顫抖在武士的手中。等待着吃上人肉。很多人忙着剝下死者的鎧甲,流出的肚腸也被匆匆經過的人羣踩踏。一個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上欣賞着這場戰爭,就像看他的山羊角逐一樣。望着山間的瀑布如同傷口處的鮮血般飛流而下。”不計其數的暴力細節描寫使整部書都充斥着這樣對肌肉與武力的極端崇拜。以致於偉大的英雄有力量與權利去傷害衆神,讓阿瑞斯痛苦地吼叫着離開戰場,讓阿芙洛迪忒哭着奔向母親的懷抱。

而在《詩經》中對於戰爭的描寫則都是十分含蓄的。一般來說,作戰的細節都會略去不提而濃墨重彩地鋪陳王師軍容的華麗:“牧野洋洋,檀車煌煌……”並且有十分強烈的反戰情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靡靡。行道遲遲,載渴載飢。”這也直接影響到後來文人在戰爭題材選取時更多地突出征夫恨,閨婦怨這樣的主題。如“嫁女於徵夫,不如棄路旁。”“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春花落兮春日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這種對戰爭的厭惡使我們對戰爭英雄的看法與西方截然不同,否則呂布就已經站在阿喀琉斯的高度上了。而假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是衛青說的話,霍去病可能就黯淡在歷史的星空中了。因爲中國對軍人的要求是寬和仁厚,而不是西方的唯勇至上。

另外,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荷馬對雙方的英雄都給予了同等的肯定,而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則必須首先確定正邪立場才能開始戰鬥。

這一切的原因或許都可以歸結中西的民族性格上。歐洲是個相對貧瘠擁擠的地方。無法承受大量外來人口的壓力,這種壓力就演變爲對外侵略的動力。因此,希臘人財富的來源不是土地,而是掠奪。強大的掠奪並奴役弱小的一方。對那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只有奴隸主與奴隸兩種人,自由的對立面就是被壓迫。一次次異族的入侵,一次次血腥的戰爭,一次次殘酷的壓迫,導致了希臘人尚武與追求自由的性格,告訴他們只有武力才能帶來財富,自由與尊嚴。(因此某位西方哲人曾說:“自由,民主,博愛是人類在一次次壓迫與反壓迫之後衍生出的對自我權利的追求)就這一點而言,希臘與特洛伊同時具備了強大與追求自由這兩大英雄標準,於是纔有了荷馬對交戰雙方的雙重肯定。

但戰爭對中國人來說就不是這樣的了。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過上小康生活。戰爭則只能帶來對原有勞動成果的破壞。漢人的財富源於土地而非戰爭。

而且,中國的征服者對百姓採取的都是相對平和的撫慰政策,不會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統治者是誰並不重要,只要不破壞勞動成果便是好皇帝。所以,在中國絕大部分戰爭中正義的一方,總是反侵略一方。

民族生活環境的差別決定了民族性格的差別,民族性格的差別造成了文學作品的差別。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兩本書都是民族原始性格的一面鏡子,反射着兩個民族古老智慧的火花。

荷馬史詩讀後感 篇二

它正式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包括兩部史詩,一部爲《伊利亞特》(又譯《伊利昂紀》),另一部是《奧德修紀》(又譯《奧德賽》)。史詩的內容來源於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島南部地區的阿開亞人和小亞西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生的一場10年的戰爭。戰爭結束後,民間便有了許多傳說,傳說以短歌的形式歌頌戰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蹟,並與古希臘神話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人口頭傳誦,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就在氏族官邸中詠唱。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至8世紀,盲詩人荷馬(約前9?8世紀)以短歌爲基礎,將之加工成演唱本,於公元前6世紀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紀至2世紀,亞歷山大城的學者對它進行完整的編輯和審定,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荷馬史詩》。《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爲後世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促成了無數鉅著的誕生。

恩格斯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因此,《荷馬史詩》這一部過渡時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蠻的東西如殺戮、殘暴、無休止的戰爭、視女人爲私有財產等都要從特殊的歷史時代背景去認識,否則就會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畫英雄人物的果斷、勇敢、堅強,展現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馬史詩》的主旨。《伊利亞特》一開篇詩人就說出“阿呵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史詩以此爲主線組織安排材料,着重歌頌了氏族英雄的高貴品質。全詩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寫阿可琉斯拒絕參戰的情形,這樣就爲表現其他英雄的形象留傳了足夠的空間。無論是希臘軍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還是特洛伊軍中的赫克託耳,他們的英勇善戰都是在這一部分得以表現的,這種寫法也爲最後突出阿可琉斯的無比威力奠定了基礎。一旦阿可琉斯參戰,戰局立即扭轉,殺死赫克託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現出最高的英勇。

《奧得修斯》突出了希臘印象奧得修斯的智慧,並通過他講述的驚心動魄的漂流經歷,展現了古希臘人同自然的鬥爭,其中包含了許多遠古時候的神話。《奧的修斯》前半部分寫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後半部分寫家庭生活,富有現實色彩。如誤入巨人島,用智慧殺死獨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將他的大勇大智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當他回宮後並不是毫無防備的撲入妻兒的懷抱,而是仔細擬訂了向求婚的貴族子弟們復仇的計劃。

史詩展現的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讓我們感到既陌生又羨慕的時代。對英雄的重視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頂峯。英雄的交鋒包含着最獨到的理解、最大的溫柔和最極端的殘酷。如得勝的阿可琉斯將赫克託耳的屍體拖在車後,繞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來哀求歸還屍體時,他被這位老人的哀傷打動了,將他兒子的屍體還給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時這個時代也讓現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樣被屠殺和買賣,女人被當作財產一樣轉讓,神與神之間彼此猜忌和互相鬥爭。

史詩的結構異常精美。兩部史詩的時間跨度都長達10年,但前者只描寫了4天的戰鬥、21天的埋葬儀式和26天的空閒時間共計51天;後者也只集中描寫了41天的活動。與主題有關的事件構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會活動、貿易往來、宗教活動和生產作爲穿插。

史詩以自然的質樸的口語寫成,運用了大量“荷馬式的比喻”,這些比喻新鮮、奇特,極富表現力。世俗刻畫人物簡潔明瞭,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並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荷馬史詩》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是古希臘文學中的瑰寶,對後世的影響極爲深遠,是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

荷馬史詩讀書筆記 篇三

一位教授說:“追溯西方經濟思想,最早使用”經濟“一詞的是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他的代表作是《經濟論》和《雅典的收入》。但是西方最早的經濟思想應該是出自荷馬史詩。”所以我懷着追尋人類之和最原始經濟思想的目的,拜讀了荷馬史詩,本以爲荷馬史詩就是一本詩集呢,可是找到它是才知道,原來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長篇敘事詩,據傳是由盲人荷馬根據人們的口頭傳說整理,潤色而成。由於時代久遠,資料不足,所以關於詩人本身我們所知甚少,但要在世界文學史中提起《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鉅著,卻幾乎是無人不曉。它們不僅生動地對我們描繪了當時氏族社會最繁榮時期的情況,而且對後世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兩部書都取材於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特洛伊戰爭,不過不是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而是以戰爭爲背景,各取其中一小部分來敘述。

《伊利亞特》描述的是戰爭最後一年中51天內發生的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希臘國王斯巴達的妻子海倫,引起雙方酣戰10年。天上諸神各助一方,或從旁觀看。一直到第十年的時候,因爲希臘統帥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族中最勇猛的的首領阿基里斯爲爭奪戰俘發生爭執,於是阿基里斯一怒之下拒絕出戰——這就是著名的“阿基里斯的憤怒”——並請求天上的神懲罰阿基門農。護佑阿基里斯的神讓希臘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而讓特洛伊軍*連連獲勝。看到這種情況,阿基里斯的密友帕特洛克斯力勸阿基里斯出戰,但結果不遂人意。於是他便穿上阿基里斯的盔甲親自上陣,企圖藉助阿基里斯的威名嚇退特洛伊人。結果卻被特洛伊著名戰將赫克托爾識破。赫克托爾立即將帕特克羅斯殺死。阿基里斯聞訊悲痛萬分,下定決心要重返戰場,爲好友報仇。英勇的阿基里斯在戰場上殺死了赫克托爾,並把他的屍體綁在戰車後面繞城而行,慘敗的特洛伊城哭聲震天。赫克托爾的老父前來哀求,要贖回兒子的屍體,阿基里斯不準。但在神的幫助下,阿基里斯還是終於醒悟,把屍體歸還給了老人。

《伊利亞特》的故事寫到這裏爲止。以後的故事在另一部史詩《奧德賽》中得以描述。按照神意的安排。阿基里斯亦戰死,再後來,阿凱亞人用木馬計攻破特洛伊城,洗劫了這座昔日富裕繁華的城池。阿凱亞的戰士們班師回朝,回到自己的家園,開始了新的生活。《奧德賽》就以這種返鄉行成爲背景,描寫了希臘聯軍將領,伊達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海上因得罪了神,而經歷了種種風險和磨難,後又得到神助,最後終於靠着非凡的才華與英勇,平安返家,與妻兒團聚過上了美滿生活。

《荷馬史詩》是最早反應古希臘奴隸主階級經濟思想意識的著作,古希臘早期的經濟思想屬於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佔有制轉化時所出現的初期奴隸主階級的思想意識。從《史詩》中可以看出,古希臘人認爲財富就是土地、牲畜、穀物等等具體的使用物品,這是從奴隸制自然經濟的角度得出的財富概念。從《史記》還可以看出,當時的奴隸主還不鄙視體力勞動,甚至以自己有高超的生產技能而驕傲。這是因爲當時還處在家長奴隸制階段,奴隸的數量還不多,勞動生產率又很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還沒分離,剩餘產品還不足以使奴隸主擺脫體力勞動。但是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已經開始,《史記》中就曾提到對奴隸必須勤加督促,還經常使用“高貴的主人”和“卑賤的奴隸”這樣的詞句。

古希臘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佔有制轉化的完成是以梭倫改革爲標誌的。梭倫改革是公元前594年由雅典執政官梭倫所發動的一次經濟和政治的改革。這次改革在經濟方面消除了所有制關係上的氏族殘餘,在政治方面原則上廢除了氏族貴族的特權。這次改革調整了自由民內部各階層的經濟政治關係,確立和鞏固了奴隸制國家,奠定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基礎。

此後,雅典出現了一些奴隸主思想家,其中,色諾芬、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經濟學說方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