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清相國》讀書感3篇

讀後感1.74W

《大清相國》讀書感1

《大清相國》讀書感3篇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是沒有設立丞相或者宰相這一官職的。但我們熟悉的明珠、索額圖,都被稱爲明相、索相。而同爲正一品的漢人官員陳廷敬也是三殿三閣大學士,所以也稱他爲大清相國,其實並不爲過。

近年來國人對王躍文的《大清相國》推崇備至,作爲歷史小說,講述陳廷敬的爲官一生,雖是有藝術加工,但是他都是可追根溯源,有據考證的。其實爲官和爲人一樣,先爲人才能後爲官。前清入關的這幾十年,漢人一直被打壓,但陳廷敬作爲一個漢人,還能成爲正一品的官員。同時能夠經順治、康熙兩代近七十餘載,想必肯定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書中概括陳廷敬的一生爲五個字——“等、忍、穩、狠、隱”。第一是“等”,其實並不是讓大家傻等着。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在等待中應該不斷去吸納總結,不斷去充實自己,等到機會才能去把握住。第二是“忍”,簡單的理解是忍耐,忍性是一種修行,堅韌不拔才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疾風可以摧朽木,但絕不能摧稻麥,更不能摧勁草。第三是“穩”,穩穩當當,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爲本是如屢薄冰,如果再不穩當那麼滑一跤,那肯定是必然。尤其穩當,就是不能過急。喜極而泣,樂極生悲,穩當就不能做事太過。如果太過了。那事物肯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第四是“狠”,其實就是嚴格,對敵人狠心容易做到,但最難的是對自己時刻也恪守要求。第五是“隱”,在達到一定目標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樣的人生的哲理,其實是大半輩子受用的。在無論職場、學習、甚至在生活與家庭當中,用他的這些方式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也可以自己去想一想,看一看。

《大清相國》讀書感2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說我以前看過,再次閱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後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後主動全身而退,安全着陸。在老家頤養天年併發揮餘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縱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後再幹大事,陳廷敬爲後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有棱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衆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鬥,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於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穩,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黴。”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穩”(要謹慎且低調)

第三重境界: 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瞭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乾淨利落,不優柔寡斷,事後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於總結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係,修身與齊家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當、約束、涵養。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覆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最後被家裏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爲沒有管好自己家裏的人,在他死後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過特殊途徑,甚至打着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後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說:“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爲四類:德才兼備的稱爲聖人,有德無才的稱爲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爲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爲愚人。在找不到聖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願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對於工程結算審計人員來說,提升我們的業務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養也不容忽略。我們每天面對的複雜的工程項目,每天都會與工程老闆打交道,會遇到太多的誘惑,工作過程中也會迷惘,難免受委屈,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格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時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與治家,懂得簡單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長久。這樣,我們才能慢慢提高、慢慢進步。

《大清相國》讀書感3

一本好書,總能像良師益友一般,給人以深刻的觸動和啓迪。近期,我認真拜讀了省委黨校一位老師推薦的《大清相國》一書,該書用小說的手法講述了以陳廷敬爲主要代表的大臣羣相,再現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雲;尤其讓我對一代帝師陳廷敬輔國安邦、爲民解憂的格局與建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封建王朝,宦海難測,有清一代,大臣鮮有善終,然而陳廷敬其人,從政53年,歷經28次升遷,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一直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成爲康熙時期的政壇常青樹。從《大清相國》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陳廷敬不單單是有着卓絕的政治智慧,更是其爲官的品格和才幹深得君心、更得民心,爲匡扶社稷、治理民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大清相國》書中的主旋律是頌讚主人公憂國憂民、從善如流、治吏舉賢、清正有爲的高大形象。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國有企業黨員幹部提出了20字要求:“對黨忠誠、勇於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爲、清正廉潔”,古今對照、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陳廷敬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幹部典範,他的作爲和精神,於我如醍醐灌頂,令我感觸頗深。

一是清廉自持,兩袖清風。陳廷敬在爲官期間,不貪污不受賄,不拿羣衆一針一線,克己奉公。黨教育我們,黨員幹部要守住底線,領導幹部要帶頭約束自己。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對憲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學習陳廷敬,從廉潔自律、清正自持開始。“反腐倡廉”在如今更是國之大業、黨之大業,對於企業而言,強化巡視巡察,抵制微腐敗,強化追責等工作,更是要警鐘長鳴;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堅守原則,發現問題,要敢於面對、敢於發聲。學習陳廷敬,從黨風廉政、作風建設開始。

二是宵衣旰食,勤政爲民。陳廷敬的“勤政”品格同樣知名,53年長此以往,未敢廢弛。今天,我們講廣大黨員幹部要發揮先鋒帶頭作用,敢爲人先,以身作則,尤其是要學習廣大黨員模範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獻精神。學習陳廷敬,從積極熱忱、甘於奉獻開始。

三是體察民情、造福於民。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陳廷敬深知,他來自於民間,爲官一任,必須要造福於百姓。我們每一名領導幹部都來自於羣衆,不能高高在上、脫離羣衆,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利民便民”爲指揮棒,把服務羣衆作爲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羣衆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日常工作中,只有真真切切地“身入”一線支局、“心入”一線員工,才能真正瞭解員工的生產、工作實際情況,才能爲政策的成功制定提供參考,並推動政策優化和改革,進而真正幫助區縣公司和支局發展。學習陳廷敬,從深入一線、投身實踐開始。

陳廷敬被康熙帝譽爲“完人”,是和他以上的優秀品格分不開的。通讀全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做工作如同做人,首要的是責任心,對公司負責,對部門負責,對團隊負責,對員工負責。在工作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環節,都要服務公司發展大計,都要恪守原則、克己奉公,都要悉心研究員工的利益,關心員工疾苦,都要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做到與一線員工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爲企業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本好書,一個良師益友,覓得良言,與大家共勉。

標籤:相國 大清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