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居安思危》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11W

讀《居安思危》有感【精品多篇】

觀看《居安思危》有感 篇一

雖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舊事,蘇東劇變仍然是今天的人們會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就像一場無法預知結局的電影,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它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整個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給世界格局和人類歷史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原兩大陣營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一直試圖描述和解釋這段歷史,但並沒有達成一個共識,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但不管怎麼說,蘇東劇變結束了冷戰的對立格局,也重寫了人類合作與抗衡的永恆主題。

《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就是一本以社科院爲主角,代表了中國主流學術界對蘇東劇變看法的書,該書匯聚了大量對蘇東劇變史料的研究分析,最終得出蘇共的蛻化變質是蘇聯解體根本原因的結論。雖然我認爲這本書也避免不了中國學術類專著先有結論後作分析論證的套路,但這本書翔實的內容還是給了我很多啓發,並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對蘇東劇變的研究和寫過的一篇文章。重新拿起這篇文章來看,當時的立足點更偏向經濟,認爲蘇東劇變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化推進的太快,當然這是我分析複雜問題的一個角度,而蘇東劇變的原因顯然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上這麼簡單,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及歷史因素。用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來涉及這麼多方面顯得面面俱到,也失去了研究價值,一個角度能解釋清楚,已經殊爲不易,從這點上來看,我對《居安思危》這本書的立意是認可的。

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應該更加關注於分析蘇東劇變本身,還是要糾結於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中選取所謂最有價值的角度,即書中所提出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書中把大量篇幅用於證明蘇聯的解體不是由於蘇聯的制度有問題,而是由於蘇共的領導集團逐漸脫離乃至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談到“一部蘇聯解體、蘇共垮臺史,同樣是一部階級鬥爭史,並且是一部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史”,話說到這兒,剛好應證了作者曾經提出的“對蘇共垮臺、蘇聯解體根本原因的不同解讀,本質上都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的研究立場”。作爲中國主流學術解讀的權威性躍然紙上、旗幟鮮明、不容反駁。

但這個社會的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聲音一個觀點一個角度可以睥睨天下的時代,在這本書之外很多分析討論蘇東劇變的資料中,我找到了東歐經濟轉型問題專家金雁博士的文章《蘇聯解體20年祭》,學生時代對經濟轉型問題的研究看過不少金博士的文章,曾給我很大啓發。這篇《蘇聯解體20年祭》站在一個和《居安思危》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引用了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的話“我不認爲我們有別的什麼道路可走”,認爲蘇聯體制的垮臺有其內在邏輯,並不能歸罪於哪個個人。蘇聯“以人爲代價的現代化”、國家干預無所不及、混同民主與福利的需求,最終導致了這個體制的崩潰。描述東德情報機關史塔西監視和竊聽持不同政見者的電影《竊聽風暴》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東國家對國家的公權與個人信息自由之間界線的無視,社會國家化、權力集中化,這一切讓半數的蘇聯人不認爲自己生活在“一個有社會正義的社會中”,喪失了蘇共的執政基礎。

不管是《居安思危》,還是《蘇聯解體20年祭》,都提出經濟學家一直強調的斯大林模式或僵化的蘇聯及東歐計劃經濟模式,並不必然引致整個體系的分崩離析,這當然是合乎情理的判斷,但不可忽視的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隨着物質生活的改善,不可避免會帶來人們精神生活上更高的需求,以及對個人權利和保障的重視,這一切如果能推動體制向着有利於普羅大衆的方向轉型,這種經濟層面的轉型就是可持續的,反之則會因爲體制的固化或利益集團的裹挾最終影響到經濟轉型本身。羅傑斯在他環遊世界的遊記裏提到,蘇聯用價格管制和出口控制保證了國內的低物價和幾乎爲零的通貨膨脹率,但蘇聯的物資還是匱乏,體現在生活用品上極爲明顯,一方面能買到的東西少,另一方面能買到的東西與國際比價格極低,這種封閉的計劃經濟帶來的低效率、官僚主義和腐敗最終葬送了不僅僅是蘇聯人民而且也包括蘇共黨內,甚至領導集團對體制的信心。

在此基礎上的轉型顯得順理成章,在蘇聯卻又來得迅雷而不及掩耳。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討休克式療法和漸進式改革的利弊,中國的專家學者詬病薩克斯的休克療法把俄羅斯帶入了一個難以恢復元氣的低谷,而中國“摸着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卻一步步取得巨大成就。從短期經濟效果來衡量這種說法也許沒錯,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俄羅斯是長痛不如短痛的爆發式解決問題,而中國卻把真正的難題推向了以後。陳志武也提出中國漸進式改革難以爲續的原因在於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推動改革的動力消失了,中國很有可能會掉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反觀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在體制轉變完成之後經濟逐漸恢復增長,部分東歐國家甚至步入發達國家隊列,市場的基礎一旦確立,要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都是不可能的了。

在蘇東劇變發生之後,冷戰剛剛結束之時,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中預言到,最後的歷史是自由民主的歷史,在自由民主階段,人類獲得了平等的認可,歷史也就終結了。但蘇東劇變後二十年的今天,歷史並沒有終結,從俄羅斯政治轉型的經驗來看,從獨裁到自由民主的過渡也並非一蹴而就的必然歷程。蘇聯解體之後,許多所謂第三波民主轉型的國家都未能如外界所期盼建立起一個健康的民主政體,而產生了一種結合了民主原則和威權治理的“混合體制”,有人說這還處在過渡階段,但這種穩定的狀態卻往往讓我們質疑過渡階段將持續多久,這也使我們回溯到弗朗西斯。福山的老師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構》中所強調的文化傳統在文明衝突中所起到的作用,即自由民主的文明在西歐__文化之外地區的適用性問題。

蘇東鉅變前的二十年,是利比亞的八月革命,卡扎菲奪權上臺,而蘇東劇變二十年後的今天,埃及、突尼斯、利比亞的威權政府紛紛倒臺,卡扎菲不知所終,有人把近期的政權交替稱作“阿拉伯的春天”,但看看蘇東劇變後的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千差萬別的政治局面,我們很難判斷春天之後是燦爛的盛夏、蕭瑟的秋日還是西伯利亞平原的寒冬。世界歷史的滾滾巨輪不會爲一兩場變革而止步,人類文明也不會因爲政體的更迭而倒退,我們在這裏探討蘇東劇變,一方面是要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戰略眼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從更多角度、更廣範圍得到一些啓示,能幫助我們去思考。畢竟,解釋歷史的價值不在於真正拿歷史指導現在,而是爲了不忘卻,唯有不忘卻,纔不至於重蹈覆轍。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二

俗話說:“再富也富不過三代。”正如魏徵對唐太宗的告誡——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人們總是安於享受美好生活,而忘記這個時代與時俱進,適者生存是自然的一條法則。人一安於現狀,就難以沉思,等到災難來臨就後悔莫及。人人都有一方天地,都需要居安思危作支撐,因爲誰也不知道哪天它就那樣的塌下來。只有居安思危,纔能有備無患。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青蛙放在鍋爐溫水之中,一開始它會十分享受並不會掙扎,當水溫慢慢上升到了100度,足以讓它死亡之時,當它反應過來水太燙了,危急到它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可是,你要一開始就把青蛙放到100度的水中,它一定會掙扎,並且可能會跳出危境之中。人也是這樣的。人在逆境中容易覺醒,容易沉思。而越是安逸的生活,很容易沉醉在紙醉金迷。所以只有居安思危,纔能有備無患。

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只有不斷的居安思危,纔能有備無患。翻開歷史長河,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勾踐臥薪嚐膽、范蠡成功而退、劉邦勵精圖治。國家如此,個人成長何嘗不是這樣?邁克爾。戴爾曾說:“我有的時候半夜會醒來,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你很快就會被被人幹掉。”正是因爲他居安思危,積極進取,纔有如今戴爾電腦的輝煌成就。

南唐李後主的亡國曆史,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就是因爲他沉溺於美色,荒廢政事,才導致國破的悲劇。李煜前期的詩都是描寫男女之間的情愛和宮廷生活。不難看出當時的李煜是多麼的享受生活啊!大臣們多次的進諫,都無效。他只認爲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後半生淪爲亡國奴。就是沒有居安思危,纔會淪落到亡國的悲慘結局。如果當時的他能早點醒悟,早點沉思,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一個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總是想當然的認爲自己很優秀,不可一世。其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努力,遲早被人超越。當你還在爲你現在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別人已經摘到了夢寐以求的草莓了。海爾張瑞敏也曾說過:“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這樣纔會時時意識到自己有災害。纔會提前準備。正是由於這個理念造就海爾打不倒的傳奇。現在雖然有很多牌子出來了,但是海爾還是立於不敗之地。

人爲什麼要居安思危呢?因爲有些事情是人們無法預料的。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福禍。”這種意外突發事件,往往讓人們處於危難之間。當你只想像陶潛一樣“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卻說不定有一天戰火會燒焦你的菜園子;當你希望靜觀天外雲捲雲舒,卻說不定有一天空氣中都是漂浮着血色的顆粒……這些都是人們所謂安逸中的危。說不定的事,想不到的事多着呢,卻都由不得你!就像被關在籠子裏四年的禿鷹,“錦衣玉食”慣了,它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它會被放飛,也想不到它會死於飢餓。你可以追求安逸自在,但世界卻不會因爲你想安逸而讓你安逸。

所以我們得居安思危,時時刻刻思考自己的處境,時時刻刻思考接下來的事,這樣你纔會立於不敗之地。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三

林中一隻野豬不停地在松樹上蹭,松脂粘在身上,然後它在地上打個滾,讓泥土裹住身體。接着,野豬又在山石上磨它的兩顆獠牙。松鼠好奇的問:“林子裏沒有危險呀,你爲什麼拼命的磨牙?”野豬停下來回答:“我磨牙並不是爲了現在,而是爲了將來。萬一哪一天,我碰上獵人或獅子,再想磨牙就遲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準備的人。文中的野豬在別人都悠閒的時候,做好安全防備,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它就不會慌張。我們如果能平時下功夫,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緊張。或者作業提前完成,就不至於到最後手忙腳亂。就像這次暑假作業,我因爲開始沒抓緊時間做,所以到現在快開學了便慌了手腳,心裏直着急,真是深刻的教訓呀!以後,我一定要什麼事情都要早早完成,不拖拉,做個有計劃有準備的人。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四

處於一個和平而又富足的社會中的我們,可能沒有經歷過過多的苦難,但是,我們仍然要培養我們居安思危的意識。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杞人憂天的故事,故事中的那個杞國人每天都會擔心天會掉下來,把自己給砸死,這導致他每天都十分地不快樂,而對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意見。有些人會說:這個人就是沒事找事,給自己找麻煩;有人會說:他這是居安思危的表現,我們應該學習他,但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這個杞國人的表現是居安思危的一種體現,而居安思危也正是我們所缺乏的,這是無可置疑的。有人可能會說,這種意識不重要,我們又用不到它,但這是不正確的。華爲,我們都知道,在之前的貿易戰期間,美國禁止本國的芯片公司把芯片賣給華爲。美國本以爲這樣就可以使華爲屈服,但事實上,華爲旗下早已有了另一個芯片公司,他們完全不懼怕美國的各種封鎖。這一切都歸功於華爲的董事長任正非的深謀遠慮。正是因爲他居安思危的意識,才擺脫了步入“中興通訊”後塵的命運,由此可見,杞人憂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同時,“杞人憂天”又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不能只擔憂那些沒有價值的問題,我們應該着手眼前的事開始“憂”,而且我們不能一直只“憂”,而不做些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就以我們學生的學習來說,有些同學每次考完試,看見自己的分數,只是想着“我該怎麼辦呀?”“怎樣才能把成績提上去呀?”但卻不做出一點行動去努力把知識學好,每天就只是抱怨,把自己搞得愁眉苦臉的,這樣下來,他的成績不僅不會有任何的提高,而且他也不會變得開心。由此看來,我們在居安思危的情況下也要做出適當的改變。

讓我們一起學習去“居安思危”,一起做“先知者”吧!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五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居安思危就出自其中。

通過觀看視頻《居安思危》,感觸頗深,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和上網搜尋資料,諸多觀點表明《居安思危》對蘇聯和蘇共敗亡的歷史教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觀後最深的一點是,在戈爾巴喬夫當時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沒有黨組織和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在各種誤導中民衆也都以爲,採取西方民主制度就能夠使國家更加富強,他們的生計會更好。但是,歷史證明,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人民的生活倒退了幾十年,俄羅斯的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亦無往日雄風,國際聲望也無法與美國分庭抗禮。如今的前蘇聯人(包括那些埋葬前蘇聯的人)在現實面前終於明白了蘇共下臺和蘇聯解體是他們的災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目的不是通過所謂的民主制度使前蘇聯變的更加強大,而只是把蘇聯分化,使之衰敗而已。

現在回過頭再看,如果中國像前蘇聯那樣全面西化,中共下臺,中國將會走向何處?不得而知!前車之鑑,值得深思啊!當然蘇共下臺有深刻的主、客觀原因,最主要的是蘇共背離了立黨宗旨、逐漸脫離了羣衆,西方勢力的推波助瀾也加速了其滅亡;我想作爲每名蘇共黨員都應該對照現實好好的反省自身------入黨誓詞是如何履行的?信念、理想是否堅定?使命、責任、愛國心在那兒?作爲一名中共黨員應從中汲取什麼教訓?在大是大非面前應怎樣去做?在國家的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應作出何種抉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沒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不行的,沒有敏銳的政治鑑別力是不行的,沒有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和竭力維護黨章的自覺性是不行的,沒有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無限忠誠的責任心是不行的。爲此,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學習,要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牢記黨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

危險無處不在,只是有時候它隱藏得很好,我們看不見罷了。因而,我們要提高警惕心理,而非身在福中不知苦。

紀錄片《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六

全片分爲“蘇聯最後的日子——世紀大悲劇引起了反思”;把自己推向滅亡的政黨——多黨制引發的惡果”;“被‘休克’的國家——經濟私有化帶來的衰敗”;“阿爾巴特街的迷牆——指導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亂”四集。該片運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傾聽並記錄了二十年前那場劇變的親歷者、當事人和普通民衆對那場劇變及其後果的訴說,通過深入地理性分析和理性思考,揭示了蘇共執政七十多年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迅速垮臺的深刻歷史教訓。

看完該片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震撼,使我們對蘇聯解體和蘇共滅亡的內幕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時隔二十年,回頭看蘇聯的興衰榮辱,我內心深有感觸,它讓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警示教育,尤其是看到了一個執政如此之久的政黨日漸脫離羣衆、黨的主席戈爾巴喬夫背離組織、丟棄信仰、叛黨賣黨、由黨內產生的分裂和動搖,“民主派”逐步將一個偉大的政黨推向了滅亡,最終導致國家的分裂,讓我感到惋惜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要求我們每個共產黨人要時刻以歷史爲鑑,永葆黨的純潔性,永遠牢記當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人,履行職責,開拓創新,永不叛黨。

其次,我們共產黨人必須艱苦創業、帶頭落實改革開放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放眼長遠,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敗思想,要經常深入羣衆,瞭解羣衆傾聽羣衆的心聲。

最後,利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的大好時機,努力學習與聯繫羣衆,查找不足,提高遵守黨的紀律重要性的認識,居安思危,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踐行宗旨,爲黨的事業、國家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七

自古以來,心繫天下,居安思危,位卑未敢忘憂國,修身治國平天下,一直都是高尚人士的追求;是諸子百家思想的交集;是古代社會中便存在的智慧感悟。故憂患意識不可忘,家國情懷歷代傳。

古人有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道理小至個人,大到國家。無論皆可被驗證。似發於畎畝之間的舜,舉於版築之間被傅說,更似賣過草蓆的劉皇叔,平民出身的明太祖。而反之亦有把杭州作汴州南宋享樂派,帶給大宋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的無力哀嘆。可見憂患意識一直都是長治久安,爲人立命之本。人生之路跌跌撞撞,曲曲折折,磕磕絆絆想要少犯些錯,少留些遺恨則要求我們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清醒意識和未雨綢繆的先見之明。

先賢曾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其中是對家國情懷的高度概括,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具體體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站在民族家國生死大義的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匯成海的水,一束驅散陰霾的光。只有每個人都心中有信仰,民族纔有力量。只有家國情懷內化於每個公民心中,外化於每件小事,每句言語,每個舉動之間,人類社會的追求才得以實現,個人生命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生在當代中國,我們有權利和義務去秉持家國情懷,銘記危機動盪。把握好新時代契機,立足當下,心中警鐘長鳴。相信謙虛使人進步的至理名言,在風雨裏奔跑,陽光下燦爛。

同時,在自己性格里加入幾分天地情懷,活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沾着三分日月天地入我懷的豪情之人。苟視個人生死於家國之下,危急關頭能夠挺身而出,前仆後繼。由此便可無愧於人生,成全於道義。

家國情懷是一種習慣,一種榮辱與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種斷頭今日亦如何的忠肝義膽。危機意識則是時刻保持理性的清醒,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根本原因,是通過僞裝看真相的最佳途徑。由此,倘若一個人想要完整且遠矚,希望永垂而不朽,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便是他不可或缺的兩個基底。

士不可以不恢弘,任重而道遠。只有在人生路上不斷豐富我們的閱歷,拓寬我們的眼界,沉澱我們的價值,纔有更精彩的精神積累。從而一步步豐滿我們的家國追求和危機智慧,鋪就成至美人生的康莊大道。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八

在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竟然沒有一個蘇共黨組織、一個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從表面上看,這一現象似乎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爲這畢竟是一個有着70年執政史和2000多萬黨員,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領導其人民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大黨。

然而,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曾經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在它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實行個人專權、破壞黨內和黨外民主,漸漸脫離了曾經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蘇共垮臺前夕,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不僅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在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此時的蘇共已不再代表廣大蘇聯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僅由極少數人構成的黨內特權階層的利益。面對這樣一個不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黨,人民當然沒有理由爲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爭,這樣,人民的冷漠與無動於衷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悲劇再次重演。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的方面,還是在錯誤、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我國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成就固然欣喜,但我們也不能頭腦發熱,必須保持清醒和冷靜,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差距。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爲繁重和緊迫。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我黨對於現在國際形勢清楚的認識,以及對於自身的嚴格要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規律。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它關係着黨的命運,而黨的命運,決定着民族興衰、國家強弱和人民的福禍。面對現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黨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帶領中國走向富強,我認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蘇共垮臺、蘇聯崩潰並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失靈。

儘管蘇聯的悲劇已成事實,但中國等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儘管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實施了各種拯救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對資本、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類歷史的演進沒有終止,無論人類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本身具有科學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在講科學道理的基礎上,只有讓人民感受到,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制定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纔能有效地讓人民相信馬克思主義,接受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該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九

專題歷史片《居安思危》闡釋了蘇聯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特別是如何走向潰亡的過程,對蘇共的垮臺與蘇聯解體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竟然沒有一個蘇共黨組織、一個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

從表面上看,這一現象似乎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爲這畢竟是一個有着70年執政史和20xx多萬黨員,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領導其人民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大黨。然而,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曾經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在它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實行個人專權、破壞黨內和黨外民主,漸漸脫離了曾經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蘇共垮臺前夕,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不僅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在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

此時的蘇共已不再代表廣大蘇聯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僅由極少數人構成的黨內特權階層的利益。面對這樣一個不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黨,人民當然沒有理由爲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爭,這樣,人民的冷漠與無動於衷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悲劇再次重演。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的方面,還是在錯誤、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我國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成就固然欣喜,但我們也不能頭腦發熱,必須保持清醒和冷靜,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差距。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爲繁重和緊迫。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我黨對於現在國際形勢清楚的認識,以及對於自身的嚴格要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規律。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它關係着黨的命運,而黨的命運,決定着民族興衰、國家強弱和人民的福禍。

面對現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黨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帶領中國走向富強,我認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蘇共垮臺、蘇聯崩潰並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失靈。儘管蘇聯的悲劇已成事實,但中國等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儘管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實施了各種拯救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對資本、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類歷史的演進沒有終止,無論人類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本身具有科學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在講科學道理的基礎上,只有讓人民感受到,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制定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纔能有效地讓人民相信馬克思主義,接受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該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

二、緊密聯繫人民羣衆,將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蘇共的垮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蘇共脫離了人民羣衆,搞起了特權化。中國共產黨應吸取這一經驗教訓,時刻與人民羣衆保持緊密聯繫,將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爲人民羣衆謀求利益,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不斷髮展壯大。

三、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發展經濟建設。只有國家富強了,才保證國家的安全穩定,才能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提高,這樣纔會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十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偉大的勝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蘇共在執政74年後就迅速垮臺,蘇聯解體,世界政治地圖上一大片紅色區域消失。

時隔20餘年,再回看蘇聯的榮辱興衰,讓我們在感受到惋惜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深刻的教訓。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共黨內腐敗嚴重,莫斯科的特供商店達100多處,在這裏各種進口的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供高級幹部享用,黨的高層背離組織,丟棄信仰,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嚴重地脫離了羣衆,逐漸將一個偉大的政黨推向滅亡。以史爲鑑,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等各方面,它提醒着我們每個共產黨員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密切聯繫羣衆,加強學習,嚴格自律,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個曾經和人民血脈相連的政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不再代表人民羣衆的利益。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黨內高層的嚴重腐敗,漸漸脫離了曾經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悲劇再次重演。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錯誤、還是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就是堅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始終不渝的走羣衆路線,依靠羣衆,充分發揮羣衆的作用,使羣衆成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成爲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力量之源。

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我們也不能不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的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