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88W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精品多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 篇一

標準與衡量

徐子棋

從《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有很多的感同身受。我從他幽默又嚴肅的語言和話題中找到了我曾經想過或沒有想過的答案。

對於朱光潛先生,我並沒有過多的瞭解,但從他的文章、他的觀點中不難看出,他是集理性與感性於一身,且很有主見的人。

從他的《談多元宇宙》中就可以發現世界是一個很矛盾的空間,對於很多事是沒有完全的標準的。比如所謂的“道德宇宙”,它與法律並不完全相同,很多人對它的模糊意識就是以善惡去衡量,但它的標準是什麼呢?這讓我想起了莊子的話。當你和一個人的觀點不同時,你怎麼確定誰的觀點是對是錯?找一個和我們有相同觀點的怎麼可能公平,找一個和我們觀點都不同的,那更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公平。所以,朱光潛先生的“科學的宇宙”“戀愛的宇宙”“美術的宇宙”這些。過虛過實的東西,都充滿了與“道德的宇宙”有所不同,有所排斥的地方。

在從《談在盧佛爾宮所得到的一個感想》與《無言之美》,這些對藝術的理解讓我很驚喜。在《盧佛爾宮所得到的一個感想》中,作者光潛先生就重點講起了達芬奇。他批判那些虛僞的,不懂裝懂的遊客,從而來反思現在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危機。在我讀來,我覺得作者更想告訴我們,什麼是“努力”,什麼是“價值”,什麼是“效率”。在你的成果中無法看出價值,要從過程中去探索價值。那些浮於表面的,只是一發煙花,再驚豔也只是一瞬。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爲它是最不完美的。”這句話在書中的第六十五頁。看完這句,我的心怦然一動。這個世界不可能完美,也沒有標準的不完美,這讓它變得獨特,變得美好。這種朦朧的感覺不就是完美?在列奧那多·達芬奇身上,他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此他有嚴重的拖延症。可這些種種都造就了一個神話般的達芬奇以及絕妙的作品。

關於世界,我認爲是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如光潛先生想的那樣,有着無限可能。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200字 篇二

蔣湛恩

讀正文前,映入眼簾的是關於作者的簡介。朱光潛,生於189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他24歲,新中國成立時,他53歲。他經歷了中國物質最貧乏,卻精神最富足的時代,見證了中國從災難深重到獨立自主的變遷。他以十二封書信展現出一個學者對當代青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十二封信,十二個主題,十二個期許。作者與青年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浮宮所得的感想,談人生與我。我每讀一封信,都像是走進了一個哲思的天地。

書信在手,感覺字字珠璣。作者對青年的關心是那麼誠摯,敘述的語氣是那麼親切,宛如家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輩,在教我怎樣對待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怎樣處理問題、怎樣樹立三觀。掩卷而思,隱隱地,關於讀書、動與靜、內省與反思,均有些清晰的思考在我腦海中慢慢醞釀開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究竟怎樣進步呢?在第一封信中有了答案。首先要解決的是時間夠不夠的問題,“難道你比那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孫中山先生)還要忙些麼?”這一反問可以說堵住了全天下以“忙”爲藉口而不好好讀書者的悠悠之口。是啊,古有李密牛角掛書,今有聞一多醉書,我們有何理由“沒時間”呢?魯迅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其次,是要解決如何選書的問題。作者告誡,對於選書要“慎加選擇”,專家、學者可以推薦與介紹,但選擇在於自己。不過首先可以將“不必讀”的書(不能撼動我心靈、不能激勵我思考的、談書的書)排除在外。同時,讀書要講究方法。第一遍需快讀,第二遍需慢讀,還要做筆記。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一半得之於感受”。在談動與談靜的兩封信中寫道:閒愁最苦,而愁勝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閒時生機靜止,便有愁之感。因此,作者說“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對一代代青年人的要求。晉人陶侃,朝夕搬磚於齋裏齋外之間,便是如此。而前文的“感受”,是靜,也分“強弱”。“天才之所以爲天才。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強”,心似“方塘”,天光雲影印在腦中,源頭活水便是其中之趣。而領趣的能力,便天資、修養兩等分。我認爲:靜是文,動是武,光是文,哪怕是天才雲集,那也不過是一羣書呆子而已;光知道武,哪怕個個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那也難免成爲一堆有勇無謀的蠻漢。只有能文能武,纔是我心中的標準的青年。統而言之,“文武之道,一張一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我認爲唯有文武雙全、動靜結合,方能品到生命的況味。所以我應該要求自己“好好鍛鍊身體、時時學習思考”。

“貧賤不能移”,革命,就更需要堅韌的意志與追求真理的精神。這個“意志”與“精神”如何養成與樹立?一是升學後,“不染着時下習氣,不侈談高遠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寬大穩固。且不能不懂裝懂”。二是學會擺脫,懂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無法兩全其美時,便要學會選擇與放棄,並不後悔,如果無法選擇或後悔了,我認爲就是擺脫不開。三是要勇於開創,勇於革新——作者在《談十字街頭》中寫道:“習俗的背叛者比習俗的順從者較爲難能可貴。從歷史看世界,都是靠着幾個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這般人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臺”。是啊,自古以來,多少變法官員,只因一心爲人民,誓與落後的制度作對抗,就算沒有好下場也在所不惜;現代科學的認知改變,像“日心說”與“地心說”的摩擦,迸發的火焰燒傷多少科學家呢,但他們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啊!但世間若沒有他們這羣先驅者,人類豈非烏煙瘴氣、停滯不前?

當然,求知的過程,並不是全盤接受的過程,而應該有思辨精神。孟子早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趕上了一個多元化的開放時代,提問,或否定權威,都不用害怕會迎來“十字架”、“斷頭臺”了。那碰到教科書上存在的問題,或對老師所教的知識進行質疑,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曾有這樣的念頭:講這些大道理給我們這些才十多歲的孩子聽是否合適?讀完後,我有了答案: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樹立理想的教育,是不怕早的。相反,千千萬萬普通的中國少年、青年的家長,可能從來就不能如此全面地對下一代進行教育。這十二封信的後面,站着一個偉大的人生導師。

這十二封信,紙短意長,處處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感謝這本書,它促我自省,也激我向時間、向社會、向世界去尋找答案。與其說是學者對青年的期許,不如說它將化爲我今後對自己的期許,獲得挑戰自我的力量。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篇三

青年的抉擇

朱書浩

青年的抉擇影響着整個人生。

我們的老師常說:“人爲什麼要讀書?”這都是爲了提高人的判斷力,能更正確地抉擇。朱老先生也說過,“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需費點功夫去搜求。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在寧靜的下午或朦朧的早晨,細細品讀朱光潛先生所著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那些樸實溫暖的話語讓我明白了青年寶貴的抉擇意見,讓我更好的抉擇,清楚後果與影響。

在這本書中,有兩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是《談讀書》和《談升學與選課》,其中關於選擇的說明和理解,給每一個選擇困難,迷茫方向的學生吸取了撥雲見日的力量。在中學這個特殊的時期,腦力和體力發展的黃金時段,要珍惜每一個鍛鍊的機會,“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後來要發願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這是做爲一個“過來人”的勸誡。無論你是否優秀,品格良好或者惡劣,中學青春的抉擇都是一次改正和進步的機會,不容放過。

面對我們的青年時代,升學時期的升學與選課都是一個重大且不可逃避的抉擇。貪多嚼不爛,先生並沒有像老師、家長那樣要求十全十美,而是發言,“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都可以有效於社會”。所以我們不必有過多的煩惱,自信地選擇你所愛的,你的天賦所在。

作爲青年的我們要放眼長遠,慎重地抉擇,不要有太多的枷鎖,禁錮住方方面面,放手一搏。所有青年的抉擇都是爲了最後人生的成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四

在現代高速度發展的社會,人們的交流,工作,學習越來越快速。雖然說這樣的“高效率”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物產,使我們的社會經濟不斷髮展,讓中國離實現“偉大復興夢”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心浮氣躁了。正如朱光潛先生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這一封信中所說的“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是一樣的。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想自己投入與別人相同的時間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成年人希望賺到更多的錢,學生們希望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爲“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若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導致了“在這個現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裏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裏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

沉靜的苦心和長久的熱情,原是藝術創造、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如今卻成了極爲稀有的品質。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五

在朱光潛的給青年的12封信中,其中有十二談,分別爲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在談讀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認爲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從前還是現在,都是合適的。社會中有很多流行文化,但我們不能盲目跟風。我們應該多讀有用之書,找尋讀書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動靜結合,乃爲平衡之理。談動與談靜都有其特色。在談動中,是圍繞閒愁來講。愁生於鬱,鬱由於靜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動。裏面講到,要想消除閒愁就應該多活動活動。在談靜中,談到人生境界。作爲青年,要學會靜,要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這有利於求學處事。

對於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當中有一句話“救國讀書不可偏廢。”這讓我想到“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注重實踐,不可空談,將學習與社會相結合。然後對於談十字街頭,我認爲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十字街頭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從容抉擇。

談多元宇宙,聽上去像物理學那樣深奧,其實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來說,每個領域,每項專業,甚至個人,它們的宇宙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籠統地用某個詞彙去衡量其價值標準。我很喜歡裏面一句話“我爲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爲縱慾辯護。”

接下來是談升學與選課,作者認爲是大學還遠遠不夠,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爲準,而選課更應注重個人的享受。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因爲在學習中開心快樂才最重要。在談作文中,我瞭解到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真正學作文,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離不開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無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過分衝動的。比如說孝不只是一種義務,更是出於情感。這便是我對談情與理的理解。陶淵明做澎澤令,不願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說:“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他擺脫祿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從某些東西中擺脫,但若人人都擺脫不開,生命便成了悲劇,這便是談擺脫後的感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家興。作爲青年,任重道遠。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篇六

嶽晨昕

在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潛先生用書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來了讀書、升學與選課、情與理等我們容易困惑的問題。“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後一句話的祝願中,我抱着汲取知識,獲得力量的態度讀了這十二封信。讀過之後,發現這本書給予了我的心靈極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談讀書中,作者說“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嗎?”當作者計算着一天都三四頁一年都好幾本書時,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點時間讀書的必要性。在《開講了》當中,何鏡堂院士也對我們說過,他每天十一點鐘制完圖開始看書,看到了深夜一點,第二天正常七點鐘起牀。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書海中遨遊的場景。是啊,我們真的抽不出一點時間讀書了嗎?我們有時間刷朋友圈,有時間打遊戲,真的就沒有一點時間讀書了嗎,還是對書籍的渴望遠沒有對遊戲的渴望強烈呢?這些話語對我的觸動很深,讓我開始思考應當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利用每天的時間讓自己更多吸取書中的精華,每天都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

此外,再談動靜中我明白了要行動起來也要能靜下心來,再談情與理中我明白了應兼顧理智與道德。“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幸福。”真的很感謝先生的十二封信,讓我懂得在學工科之時也應當持有的那份對文學,對書籍的熱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500字 篇七

學業如何選擇

繆語薔

我有個疑問:學業究竟該如何選擇?

朱光潛老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七封信講了《談升學與選課》,他的這篇文章雖然只寫了升學與選課,卻又概括了人生中別的選擇。其中有一句話就是寫,“我把生活看作人生第一樁要事,所以不贊成早談專門,早談專門便是早走狹路,而早走狹路的人,對於生活不見得面面俱到”。

現在的人往往都在爲升學和選課煩惱。不少的人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只考慮某所學校的一點優點。朱老先生也說過,“許多人因爲站在狹路上,只能見到諸方面的某一方面,便說他人所見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確”。

在這個時代,不少的青年對這社會一無所知,或略懂皮毛,極容易選錯了學校,然後糊糊塗塗地上完,又混混沌沌地過日子。有的人過早地考慮,剛國小畢業便渴望着以後的生活,中學畢業心就飄了,基礎都沒有打好。

然而有的人在爲選課苦惱。他們的興趣常常與生活所需衝突。於是,又有不少人以生活爲準,放棄自己。其實只要你的興趣你能發揮好,那麼你走入社會也不至於處處碰壁,丟了飯碗。

我覺得選擇學業就要選自己喜歡的、擅長的,這樣才能走上自己的路。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任何科目只要和你的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都可以使你效用於社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篇八

擺脫

吳昊洋

在每個人的不同人生道路上,難免都會有歧路,將人帶到別的地方,離大道越來越遠。

這時,就要擺脫。那何爲擺脫?如何擺脫?

朱老先生在第十封信中寫道:“擺脫爲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一切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祕訣。”在信中,朱老先生也舉了幾個他朋友的例子,一個叫禾的大學生討厭考試,但又每天準備考試。一個幼時同學喜歡上了一個女子,家人來阻止,不知到底應該捨棄哪一方,猶豫不決,整天叫苦連天。

以上這些人都是因爲擺脫不開,並不果決。正如朱老所言:“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難,而事業也不能成就。”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可見也只有擺脫,做到果決,才能免除煩擾。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但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正所謂,“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可也”。人去擺脫時,也要去想想哪個好處更大,更珍貴,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比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印度當王子時,看見生老病死的苦狀,便恍然大悟,認爲讓人們擺脫苦難比學習如何成爲一位成功的國王更重要。於是,他把父親、妻子、兒女還有王位所帶來的榮華富貴全部擺脫開,遁入深山之中,靜坐菩提樹下,明心淨想解脫人類苦難的方法,最終創建了佛教。正因爲他選擇恰當,擺脫了歧路,做出了比原本更有意義的事情。

只有擺脫得開,生活纔不會成爲一場悲劇。也許因爲擺脫得開,你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