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米格爾街》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11W

《米格爾街》讀後感精品多篇

《米格爾街》讀後感 篇一

前些天在網上買了很多哲學社會學的書,作爲贈品拿到了一本V.S.奈保爾的`《米格爾街》,最初並不知道作者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只是覺得一本有漂亮封面的贈書是不能錯過的(海南出版公司版本),前晚上無聊時隨手拿起發現竟然發佈下去了,於是一面閱讀,一面做筆記,在兩天就看完了整本書,今晚就用我在書中寫的評註簡單拼成寫一篇《米格爾街》的讀後感吧。

就像我前文提到的,奈保爾獲得了2001年的諾貝爾講,和英國大大小小的很多獎項,《米格爾街》是奈保爾的初期作品,成書於1959年。我在這裏不想過多的介紹作者的生平或其他,只想簡單介紹與本書相關的一點信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查看作者的相關資料。

美國的社會學家爾文戈夫曼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提出,一個社會性的人的社會生活其實就像是一場表演,這場表演包含了臺前和幕後。社會的公共機構(集會,工作,家庭,宗教等等)就是一個前臺。人們的表演包含了別人期望與自己的期望,換句話說,人們在這裏表演給別人看,也表演給自己看。在這場表演裏,最重要的概念就“自我”。米格爾街,一個作者虛構的在西班牙港的一個“平民窟”就是這樣的一個大舞臺。與其說是一條街,不如說是一個大千世界,這裏〈WWW.〉住着爲數不多卻又各種各樣的人們,這些人們喜歡編造自己和別人的傳奇,並樂此不疲的傳播着這些消息。這裏有冒險家,有哲學家,有機械師,有花炮手,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雖然他們各不相同,卻又都做着同樣的事——他們有懷有理想,卻無時無刻的不以不同的方式向生活妥協。

《米格爾街》讀後感 篇二

看完了奈保爾的《米格爾街》,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1959年寫的類似於自傳體的小說。短短13萬字的書,卻讓我看到幾乎窒息的感覺。以前厚厚的一本書,我可以一口氣讀完,可是這次我卻是放下了幾次。爲什麼? 我痛心 感傷,無法讀下去。

本書是奈保爾回憶他離開印度去英國之前居住過的米格爾街的生活。短短几篇,每篇都是講的他的鄰居, 開垃圾車就是一個很體面的職業;一個女子有8個孩子,那些孩子有7個爸爸;不被理睬的瘋子;顯得很有學問卻怎麼也考不到資格證的年青人;從來沒有賣出自己的詩的落魄詩人……一個個小人物,在生活中,不得不避開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以此來維持自我尊嚴。他把每個人物描寫的如此豐滿,把當時印度的生活寫的如此鮮活。辛酸的生活融入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最後他離開了,因爲奈保爾親眼目睹着悲傷的一切, 想着如果不能憑自己力量改變它, 最後的離開是註定最好的結局。

讀完此書我被作者的才氣擊倒了,寫此書時他才22歲,但文字卻已如此純熟,他無疑是一個玩弄文字的高手,但是是我喜歡他的風格,像一杯新泡的茶,文字簡練而飽滿,細細品味無比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