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命若琴絃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7.38K

命若琴絃讀後感【精彩多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一

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講述了一個70歲的盲人帶着一個17歲的盲人從一個鄉寨走到另一個鄉寨,涉水過河,不怕辛苦地說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一根又一根斷掉。五十年前,老盲人的師傅曾說,僅有當琴絃演奏到一千根時,用它們作爲藥引子,使眼睛重見光明的藥方纔會起作用。這位老盲人帶着“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貌”的信念,以彈琴賣藝爲生。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攢夠了一千根琴絃,他興奮地拿着藥方去拿藥,但別人告訴他,藥方只是一張白紙。

作品中師傅的臨終遺言:“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琴絃斷了,心也碎了,但你享受了彈琴的過程。

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努力奮鬥,努力工作,也是爲了我們心中的目標。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夠拉緊,心絃也是如此,一個是追求,另一個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拉着歡樂的琴絃,不用再看那張白紙。

事實上,生活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夾雜着很多的挫折和痛苦,在人類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堅強地走下去人活着,就必須有目標、期望、信念和動力。當全世界都誤解你的時候,你依然能夠一步一步來。無論你對這個世界多麼失望,你都能夠微笑着拍拍自我的臉,告訴自我,繼續前進!

人們能夠在物質生活中追求,不必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必須要豐富多彩,必須要有自我的精神支柱。給自我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不懼怕天地,不懼怕死亡。人活着,就害怕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生存的力量。這樣的人活着有什麼意義

我們必須找到支撐我們的力量,也就是如何繃緊我們的心絃,因爲僅有演奏和演唱一首充滿活力和活力的心靈之歌,我們才能在無助和痛苦的時候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人生,真的是一出大戲,唱的是同一首歌,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起起落落,誰比誰更執着誰比誰更無知但有些人有勇氣承擔職責,有些人善於逃避。總有理由去承擔,總有理由去逃避。無論發生什麼,人們總是給自我的目標和期望。

人的一生就像這一根弦,拉緊了才能夠彈好,彈好就足夠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二

命若琴絃,很淡雅的四個字,卻繪出不同的生命。

對生命的猜想,對宇宙的好奇與探索,對美的描繪,從古至今,精神這兩個字引導人們的靈魂,去追逐!哪怕渡過忘川和三途河,也無法忘記!

命,是生命?還是命運?

琴絃,琴上賴以發聲的絃線。

首先這四個字,是對有生命是物提出的,這裏特指人。

人,有了生命纔會有命運

不同的生命,譜上不同的命運!

命若琴絃,把我們的生命染上浪漫的色彩,每個不同的生命,因爲琴絃而彈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個人經歷,不同的喜怒哀樂

因爲,我們的生命有了琴絃,纔多姿多彩,不是單調的黑白!

生命,是很脆弱的。

對琴絃,太過用力,它會斷掉!對琴絃,太過輕拂,它不會發音,連嘶啞的聲音都沒有。我們在生活過程中也是,只有張有弛,恰到好處,我們的生命纔會充實自然,我們的命運纔會錦瑟合音!

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時候不該做,人生纔會有規劃,不至於糊塗,渾渾噩噩。

命若琴絃,生命是一首優美的流音。不管我們經歷過多少痛苦,磨難或是不幸,我們都應該感謝命運,感謝生命,柳岸花又明!感謝那些苦難和痛苦,它讓我們學會成長,學會關愛,學會活着

命若琴絃,生命是一首婉轉多情的曲譜。有開始的'平淡真切,緩緩的流動我們的生命,有中間的波折曲回,激盪我們的命運,有結束後的回想與深思,慢慢的流出我們的生命,刻進我們的骨骼!

命若琴絃,生命只是一具軀體,活着就不要懼怕死亡,我們本從無中來,又何懼無中去,靈魂給了生命有精神的思考,有了靈魂,我們才能撥動我們生命中的那根琴絃!

活着

我感謝生命!

死去

我祭奠生命!

因爲活過,哪怕命若琴絃,時間也不會讓生命褪色!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三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蹟。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爲它爲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爲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爲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爲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爲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爲身殘,他……所有這些,爲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我更加知道爲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盲人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盲人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盲人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盲人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盲人,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盲人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盲人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爲老盲人和小盲人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爲實現,等於破滅。老盲人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盲人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爲小盲人相信了。這時,老盲人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爲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麼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爲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爲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爲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爲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爲我活着,我纔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餘華的《活着》。餘華說:“活着就是爲了活着。”這不是一種行屍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餘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爲什麼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衆,也許爲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餘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爲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餘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

因爲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爲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鍊。

在爲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爲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爲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盲人。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四

命在琴絃上,只空留感嘆罷了!

一代接一代都是滿懷希望地拼命地彈着琴,那希望就是他們彈斷八百根、一千根甚至即將出現的一千二百根換來的“藥引子”——一張無字白紙!

這個故事有很強的虛構色彩,兩代人的故事,生命在不斷地延續與輪迴,難道這就是瞎子們的宿命麼?於我們,則是感覺上蒼的不公和生命的偉大;於師徒而言,則感覺生命的可貴。他們在困境中並沒有退縮,而是相信生命曙光的存在,他們頑強求生,無不投射出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我被他們完全地折服了。年輕的徒弟憧憬着愛情,年長的師父憧憬着光明,他們在奮鬥着。

但他們兩個的希望都被現實給殘忍地扼殺了,師傅被現實擊破了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終結之時看一眼世界,徒弟被現實無奈地與蘭秀兒分開;結果是徒弟有了看世界一眼的願望,師傅完全服從命運了——希望傳承的目標又達到了。接下來又是舊事重演吧!

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境地,我們都不能放棄生命。每當在街上看到殘疾人時,我都會對上帝滿懷感恩,不爲別的,就是因爲他給了我一個正常的大腦、健全的四肢,讓我能在這美好的人世間做一個正常人。師徒二人對生命的渴望爲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利用這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不要待我們束手無策時才知道能做那些事是多大的幸福!

如今,現實中有多少愚蠢的人動不動就拿生命開玩笑,有人上吊,有人喝農藥,有人跳河等等,各種死法。

也不知道是爲了什麼大不了的事,原因無非就那幾種,要麼就是情侶分手,要麼就是家人相處不好,要麼就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這些情況下,我們都可以自我安慰一下,然後找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找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去呆,但親愛的朋友,千萬不能那生命開玩笑,那生命開玩笑,你玩不起!

一個人在世界上存在着肯定有他存在的意義,假設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心,以你爲圓心,都會有個圈子在圍繞你,或許有的人的圈子大,有的人的圈子小,但就是因爲有你這個圓心,才把圈內的所有人聚集起來,假如沒有了你這個圓心,那這個圓就自動會散的,所以得出結論——你,對!就是你,至關重要!所以請珍惜上帝給我們活着的機會,抓緊這機會,好好地活出個不一樣的人生,我們要學他們師徒二人,在自己的世界裏當個強者,不枉此生!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五

人的命像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我盡力了,所以沒有遺憾。這段話選自史鐵生的《命若琴絃》,這篇短篇小說寫自史鐵生34歲。挺有緣分的年紀,我結婚時34歲。他於30歲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從而走上了文學道路。他後面又發表了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陸陸續續又有散文,隨筆等作品。他寫的每一個字都是活的,無一不透漏着對生死的解讀。

《命若琴絃》裏講述了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的故事,他們是師徒倆,一落生就瞎了眼睛,從沒有見過這個世界,靠彈三絃琴說唱爲生。整篇小說透露着悲涼的氣息,闡明瞭人生即苦熬的過程。老瞎子跟他師父的願望一樣,就是彈斷1000根琴絃後,買藥治眼睛,睜開眼看看這個世界。結果老瞎子真的彈斷了一千根琴絃,可他從師傅那兒得來的藥方卻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絕望,臨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於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講,要彈斷1200根琴絃纔可以看見光明。因爲他的師傅彈斷了800根琴絃沒能見到光明,他彈了1000根也沒見到世界,他認爲自己的修行還不夠,又給徒弟加了200條琴絃。不知道他的徒弟會不會堅持彈下來。我認爲自己就某件事很難堅持很久,原因有多種,第一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第二沒有激勵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擾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錯過了。現在我終於結婚安定下來了,慢慢地我會養成自己的習慣,先養活自己,再談愛情。不是人有慾望,而是人即慾望,想滿足自己的慾望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樣都不行。現在我們知道做眼科手術可以使人返清復明,但是在那個年代,能找到對症的藥就不錯了,然而老師傅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來只續了個徒弟接着傳遞手藝,然而老師傅真的是在認真彈,並且彈好了,真想看到史鐵生寫個續集,寫徒弟功德圓滿,重建光明瞭,並把三絃琴普及開來。

書中的師徒倆生來殘疾,他們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見世界,然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牆的存在我們才能好好過完自己的一生。與人交往中,輕最是可怕,每個人都有自尊,都不願意被別人輕視。我覺得我如果被人輕視了,徵兆很大,血會一股腦兒迸進頭部,臉漲的通紅,但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以還擊。現在漸漸收斂了許多,因爲接受了現實。即使殘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爲家人的累贅。張海迪是殘疾人的楷模,現代又出了個史鐵生。他們那麼奮力的活着,有影響力的活在讀者心中。科學證明99%的人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學會某個手藝,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義的活,活出自己的價值,煉出自己的本領出來。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六

這是一個故事,也是無數個故事。大多數人管這些無限循環的故事叫“輪迴”,但我以爲這不過是身陷囹圄的靈魂在受刑,永世不得超生。

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他們每人帶着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他們東奔西走一輩子,只爲彈斷足夠的琴絃作爲藥引,以求治好眼疾,重見光明。你以爲這是溫柔的童話?不,這是殘忍的現實。到頭來,老瞎子的藥方是白紙一張,小瞎子的蘭秀兒嫁出山外,失了目的,斷了追求,奏不出生命的絃音,兩頭空空。最後呢?老瞎子悟透了,看穿了,把藥方——活着的目的,生息的盼頭傳給小瞎子,這三絃琴就再奏起來,琴絃有一根根地斷了……

這個故事很好,這是身陷大山囹圄的“追夢人”的故事。史立茲說:“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對這羣瞎子,抓藥治眼疾是他們的星辰,彈琴說書是他們的船隻,世人偏見是他們的動力,大山村落是他們的航程。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依着對光明的慾望,流水般滾滾向前又隨暗流返回。

他們是幸運的。雖然也常認爲熱鬧與己無關而孤獨,但他們寄生命於三絃琴,保存了一份手藝生活的自尊。三絃琴和說書即是他們的命,靠這,他們搭火車去遠方,買電匣子,喜歡姑娘,尋取藥方……世界是黑的,世界又很多彩。“白晝之光,豈止夜色之深。”正常人難以體味他們翻山越嶺的歡樂,失戀的斷腸,聲音的敏感,深奧的哲學。每一任老瞎子終將明白:故事的結尾並不重要,生活唯一確保我們的就是死亡。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無法預測這故事將走向何方,但我能確定,身陷囹圄,爲執念矇蔽的善意謊言是弱者的生存之道。我不希望,也不需要這樣的囚禁自我來求生活。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七

憶起作家史鐵生的散文集《命若琴絃》,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在這部書裏,作者用他殘疾的身體說出了最爲豐滿而健全的思想;用他所體驗到的生命的艱難困苦,表達出了存在的明朗與快樂。依稀記得那睿智的言辭似陽光般照亮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有人這樣評價史鐵生和他的作品,“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蹟。”曾經數度讀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字裏行間酣暢淋漓的融入着自己的生命。讀他的文章就像是進行一次精神的沐浴,而閱讀他的人生,就像過山車,體味着從生命的低谷爬到生命的高峯。

對於身體殘疾的史鐵生而言,開始並不是那麼執着堅定,他一次次的想過自殺,輕薄生命,而最終變得堅定、永不低頭,是因爲他找到了活着的充分理由,那就是寫作。正是這個理由和目標支撐着他走下去,而且走得很遠。人生必須有目標,目標帶給我們力量與勇氣。

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精神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古方不過白紙一張,他絕望了,他不想再動彈,坐在臺階上幾天幾夜不吃不睡,他開始懷念過去的日子,懷念過去翻山越嶺彈琴的歲月,即使心焦,可是那麼的歡樂,因爲他懷有理想,懷有目標。此時,他才明白師父的良苦用心,但他的夢想已破滅,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的生活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於是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讓他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

史鐵生或許早已讀懂了生命,它將對生命的堅強理想與信念寫在琴絃裏,他看透了生命的輪迴,於是纔有地壇的大聲吼叫,他也早已領悟生命的意義,所以纔有那命運的謊言。

文中作者爲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爲實現等於破滅,破滅之時方悟其奧妙。記得《周易》之中有一卦爲“既未濟”,意爲永遠沒有盡頭。人永遠功利地希望在現實中得到實在的好處。老瞎子深知這一點,所以代代流傳了這個美麗的謊言。其實不僅是他們,人生不都是這樣的嗎?事實上你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如果希望達到了,那麼,那時的希望已經不成爲希望,人又有新的希望了。因此人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滿足。希望正如那遙遠的不可抵達的地平線一般,這也就有了命運給予我們的虛設的目標。無論是一千根還是一千二百根,這個命運的謊言讓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彈唱生涯得以繼續,“揹負謊言—追逐謊言—揭穿謊言”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正是這樣一個謊言,一個往復的過程,才能使他們一代代帶着殘缺不完美和心靈的創痛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支撐着穿行下去,能夠去和命運抗爭,去領悟生命的真實意義。

目的是虛設的,但虛設的目的卻能引導着實在的過程,人們相信有一天可能會實現,所以纔有了活着的動力。可是當老瞎子發現藥方實際上是一張白紙時,“他的心絃斷了”,準確地說,是有一端空無所繫了。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這樣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的過程上彈響心絃。追逐生命的意義與接受命運的謊言雖有矛盾,卻內在哲理。活下去的理由與生存的目標不僅僅爲我們活下去存在,更是爲了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彈斷琴絃”這樣的目標,它們的存在讓我們有勇氣與力量活下去,而我們在追逐時,生命變得更加富有意義。

坦然的接受命運的謊言,經歷對虛無目標的追逐,真正從對命運的抗爭中體驗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去探尋人的意志,人的精神,這纔是對自我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生存的困境是個體生命歷程中的必然過程,如何去擺脫困境和命運相抗爭纔是突破困境的關鍵。前途是光明的,它只存在於理想狀態之中;道路是曲折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把生命力耗費在曲折的道路上。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在克服困難不斷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價值已體現,生命已證明。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八

在《命若琴絃》中,講述了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着美好的願望,說書爲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老瞎子的師父臨終時告訴老瞎子:得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副復明的藥方,而他自己記錯了,只彈斷了八百根,所以不靈了。老瞎子緊記師父的話,彈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小瞎子則是期盼着和心愛蘭秀兒幸福的生活。然而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着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但是當他想起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蘭秀兒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想到了小瞎子的心情,老瞎子想到了“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在這一瞬間也深深的領悟了。於是爲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老瞎子沒有把藥方是一文空紙的事實告訴小瞎子,而是告訴小瞎子,是他記錯了,得拉斷1200根弦纔可以去抓藥方,琴絃數從1000增加到1200,不僅是數目的遞增也是生命的遞增。這番“美麗的謊言”,給予了三代人活下去的希望。讓這三代人爲了這個希望去拉緊琴絃,彈奏下去……

餘華說:“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卻並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希望。對於老瞎子來說就是琴匣裏的張白紙。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全來源於那張白紙。或許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如此,當我們驀然頓覺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是一張白紙時,我們該爲了什麼而生存呢?

其實,就如同史鐵生所言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其過程,《命若琴絃》中,老瞎子和小瞎子正是在日奔波忙碌地彈弦說書中發現了生命的價值和快樂,所以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因爲人總是要死的,對於必死的人來說,一切的目的便顯得很空虛無。那些被人視爲“目的”的東西隨着人的死亡都將不復存在,都將轉化爲虛無。史鐵生曾這樣說過,目的皆是虛空,人生只有一個實在的過程。對於像老瞎子和小瞎子這樣的殘疾人而言,雖然活下去的目標是一個虛幻的,但卻是他們活着的足跡則是真實存在的。當然,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但是目的仍是很重要的。但是目的不僅僅是純粹的目的,而是爲了引出人活下去的動力,從而創造精彩的過程。正如文中所說的:“目的雖然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當我們拉緊琴絃開始彈奏的時候,就不必去看那無字的白紙了。因爲過恆永在,美麗終會逝去,但卻改不掉曾經美麗的事實。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九

人生路上,我們追逐的,是太陽。

――題記

《命若琴絃》,琴絃是命。瞎子的信念,便是彈琴。那麼,我們呢?有的人的目標,像風一樣,因爲碰了壁,輕易地改變了方向,變幻不定。從堂皇的天宮,落入凡間,最終墜入深淵――掉進了炙烤不斷的地獄。於是,志存高遠變得甘於平凡,最終自甘墮落。

有的人的目標,似雲霧一般,虛幻飄緲。付出與夢想成反比,已是渺若塵埃,仍心想着宏闊宇宙。這種人,志在千里,可是自己壓根不願擺脫槽櫪――他只想着享受馬料,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做着白日夢,“真正成爲”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爲這兩類人感到悲哀,並衷心勸告:

人的目標,應該像太陽,永遠的東昇西落,即使有烏雲密佈的時候,請相信,萬丈金光潑灑的景象會降臨的。旭日東昇,我們能夠感受到夢想的活力,觸摸夢想的溫暖;日至中午,你能摸到願望,發現它的絲滑,從手縫間穿過;日落西山,你能看到漫天繁星,他們是陪你逐夢的路邊美景。

夸父逐日,也許我們的腳步永遠追不上夢想,也許我們的慾望早已飛出天際,但是請你正面巨浪。夢想實現不完有什麼關係呢?只回首你走過的路,不願辜負,過去那個對你滿心憧憬的少年,逐夢,我們不能止步,更不能退縮。至少,別悔恨:我本可以!

某電影臺詞這樣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努力了,卻沒有收穫,那就再努力一點。”瞎子彈斷1000根弦,這種執着,這份持之以恆,我們有嗎?

太陽,燃燒自己,所以發光發熱,因而纔有了生機勃勃的地球。瞎子說書,一世不見人間,但讓世間閉塞山村歡笑不斷。我們常常懷疑活着的價值所在,殊不知這個價值就在於你對他物無私,無償的奉獻。

夸父逐日中,有明確的目標,有不懈的奮鬥,有不凡的價值。琴絃是命,逐日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