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之《探究式教育教學指導》

第一篇:《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之《探究式教育教學指導》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讀書筆記

在今年暑假期間,我讀了《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我認爲,《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1、什麼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誌。科學原指自然科學。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定義,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國小科學中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質等。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爲: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希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簡介

讓兒童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達到以下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

動性;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學習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關“做中學”的很多資料,可以登陸漢博中國少兒科學教育網。

4、什麼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5、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瞭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爲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 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繫。

在知識社會裏信息的綜合和生成數據本身一樣重要。因而,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

他們分析和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的意見、教育理論的支持和學習科學(神經教育學)的啓示這三個方面都認爲如此。

7、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置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爲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瞭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兒童在他們原由想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常常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而是需要設置一系列的課來實現。設計系列的課,有助於瞭解概念之間的聯繫,爲學生制定一個連續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稱這樣的系列課爲一個模塊。

8、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學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這表現在:

學習者分享了最初對特定時間或現象的看法和解釋; 學習者收集到其他人對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學習者檢查支持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證據;學習者提出問題;

學習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現象的探究計劃;

學習者進行數據收集、解釋

學習者根據實證來確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見或解釋;

學習者想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解釋;

學習者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提出合適問題的注意點

(1)探究的內容與方式符合兒童實際的認知水平

完並不等於探究。那種把探究式學習簡單解釋成爲“玩中學”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問題應該和一個通過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學的概念有關。最好一次探究活動集中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想學生提出一大堆問題,或是不明確的科學問題。

(3)不宜向兒童涉及複雜系統的探究題目

(4)在提出的題目所包含的探究過程中,儘可能包括定量的測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們不主張在國小階段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

10、如何組織討論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境。教師將學生引入探究的環境,瞭解學生的想法,指導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估,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和啓發,都主要靠討論。

討論是發展兒童思維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對比不同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同意見的過程;討論是培

養學生語言和表達能力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敢於爭辯和進取的過程。

11、關於觀察的策略

(1)教會學生圍繞一個概念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學生會學得更有效;

(2)設法改變某些事物,並觀察發生了什麼,儘可能用多種感官來進行觀察,學生會觀察得更深入;

(3)觀察是探究的一個環節,要和學生的語言發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12、關於科學表達和記錄

在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時,我們強調學生應有一本連續使用的記錄本,這是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記錄可以幫助我們對探究的過程進行評估,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激烈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幫助學生觀察、表達、用詞和寫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二篇:《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讀後感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讀後感

在前些日子裏,我讀了《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這本書,我認爲《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瞭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爲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繫。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爲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爲,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爲,國小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啓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採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麼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置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爲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瞭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時,我們強調學生應有一本連續使用的記錄本,這是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記錄可以幫助我們對探究的過程進行評估,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

第三篇:“探究式”課堂教學之我見

“探究式”課堂教學之我見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是以探究爲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是幫助學生搞好學習的催化劑,是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激情的興奮劑,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能打破教師的自我中心論,促使其在探究中“自我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整個教育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傳統教育還屢屢可見,教學改革顯得十分緩慢。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下的幾種現狀:(1)學生的知識面狹窄。(2)學生自學能力差。(3)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沒有養成。(4)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等。造成這些現狀的主要因素就在於教師,他們總是不經意地給學生帶來太多的限制。例如:讓學生彙報時,總是盡攬對結論有效的信息,甚至對一些探究的信息作出徹底的否定,嚴重地扼殺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試問這樣的課能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嗎?因此,只有落實探究性教學,讓課堂始終處於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滿足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要求,才能在課堂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何開展“探究性“課堂教學呢?就這個問題簡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教師是探究性教學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要求改革課堂教學,不能再停留在傳統教學上。但課堂教學改革難,很大程度上就難在教師自己本身,事實上也證明這一

點。新《大綱》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不少教師口頭上也接受了,爲什麼一到課堂上還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死氣沉沉地聽;教師接二連三地問,學生咿咿呀呀地答。學生忙來忙去還是處於被動地位,還是教師的觀念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教師“自我中心”的頑固性和傳統性影響了課堂改革的進程。因此,教師必須下定決心去改變自己,怎樣改革呢?我認爲有以下的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有關的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新課程標準,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其次,教師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風,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勇於質疑,大膽創新,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師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他們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開始。

“探究始於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經歷探究過程,並從問題開始。當然,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也許大多數已是人類知識系統中已經解決的問題,但對於天真活潑的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新問題。那麼,教師如何引發問題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徵,採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運用懸念、實物、實驗、故事、錄像、遊戲等富有趣味的教學手段,也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具有啓發性的問題,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

題······不管採用哪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問題。比如在學《海濱小城》一課時,圍繞“鳳凰樹開了花,開得那麼熱鬧,小城好像籠罩在一片片紅雲中”這句話。學生提出:“籠罩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鳳凰樹開的花用‘熱鬧’來形容呢?”“作者把鳳凰樹的花比作紅雲而不比作紅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學生就是這樣帶着自己發現的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三)生活是探究性教學的源泉。

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天性又可驅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師就應該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時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景,把探究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以喚起他們生活的體驗,學生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探究的自信心也更爲強烈。

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課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人只要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我在課室創設一種臨時的家居擺設,讓幾個學生飾演“我”、“父親”、“母親”,讓他們先想想父親把汽車還給庫伯後,一家人說些什麼,並飾演出來。在探究中也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

(四)時間是探究性教學的保障。

衆所周知,大多數教師考慮教學設計時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40分鐘內使教學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爲此,教師不得不縮短探究問題的時間,或者是草草收場,甚至在下課時有未探究的問題,卻往往在課後不了了之。這種做法表面上

實施了新課程標準,實質上仍是步入“牽着鼻子走”的死衚衕而難以自拔,從而使課堂教學轉化爲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成爲一句話。事實上,以40分鐘來實施探究式教學,其功能是難以發揮。因此,教師要善於把侷限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通過上網、看報、到圖書館、到社會生活中繼續去探究,尋找答案。通過課餘時間與教師、同學交流和分享。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蒐集資料的能力。所以,從探究實質出發,合理地調控時間,纔是讓課堂精彩起來的良好途徑。

獲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師的嚮往。教師在開展探究式課堂中時有必要樹立服務意識,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探究式”課堂教學仍是處於試驗階段,但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們教師必須試着去“愛”,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有愛的碩果。

第四篇:有效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有效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理論思想使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着很多的實際意義.在讀了《有效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課堂教學,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寫下來,供大家商榷.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和諧互動的前提.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怎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爲,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麼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慾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遊刃有餘.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是和諧互動的保證.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爲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係.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爲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爲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

教師應成爲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爲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

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教師更應成爲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三,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和諧互動的基礎.

成功的課堂或者說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爲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爲.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藉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着學生,同時,學生作爲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教師是學生年長的夥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衆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着學生,感染着學生,引導着學生.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閱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

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四,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和諧互動的重要條件.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爲師生互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熱情耐心,對待學生

要一視同仁,多關心,多鼓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平等相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得以在民主,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他們感到教師的平易近人,親切可信,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

第五篇: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讀《愛的教育》有感

申豔

《愛的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