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放慢腳步,給教學來點“慢鏡頭”》

第一篇:《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放慢腳步,給教學來點“慢鏡頭”》

新學期開學,會有很多變化。孩子轉進轉出,老師調進調出……最近,因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位家長的訴求,着實讓我對我們家長無度的愛而感慨萬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調動,**班兩位帶班老師均離開本園至外園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日子裏,園長室對這一班級的孩子發了一個前期預告,告知家長這一變動,希望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在報名這一天,班中一家長還是以孩子不能接受兩位新帶班老師找到園方,反覆針對園方的這一決定表示不滿。這位家長如此的着急和處事的態度,不禁讓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長工作的難做,同時也讓我想到了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處理“家長投訴”。確實,現在的家長,在對待自己寶貝的獨苗的教育中,往往因爲知識的缺乏或過於溺愛,導致產生家園教養的不一致。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站在科學教養、爲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處理

1.正面應對:對於園方不能規避的情況,明確答覆家長回到原來狀態是不可能的。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孩子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爲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2.科學教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突然發生的事件,並快速地適應,這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當然,首先,在做到這一點前,家長要學會運用這一技能。如果家長都不能適應這種必然的變化,談何教育引導好孩子。

3.曉之以理:如果孩子確實因爲這一變化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應,那麼說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環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面對困難的解決能力較差,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與家長在今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關注並多進行適應性教育,而不是讓孩子迴避一些變化。

4.動之以情:從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並與家長共同承擔起幫助孩子的責任,多關心幫助孩子,使其儘快適應新環境、新老師。

讓家長理解教養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辦、過度地溺愛,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師專業的眼光和科學的教養方式,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第二篇:幼兒教師《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讀書筆記

一、怎樣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教育策略)

1、 幫助幼兒建立合理的一日常規

吃飯、穿衣、睡覺、洗澡、如廁是幼兒的基本需要,也是他們習慣養成和行爲學習的開始。教師要在滿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時,幫助孩子在不斷重複和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建立一種生活秩序,並內化爲自身的需要,使幼兒形成規律的一日生活習慣。

2、 對幼兒生活和衛生習慣的培養可以採取遊戲化的方式,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督促。

要採取適合孩子的方式將枯燥的習慣養成變成符合孩子需要的、輕鬆有趣的活動。如:吃完飯後由用布袋木偶做的“小老鼠偷油吃”的遊戲,讓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中逐漸養成飯後擦嘴的習慣。

3、 家園要協同一致地培養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

可以請醫生爲家長講解不良衛生習慣的影響,對本區域或本園孩子的身體狀況與衛生情況進行分析,引起家長對孩子衛生習慣培養的重視。通過與家長交流,讓家長理解、支持,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家園共育,營造出一個更適宜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4、 從成人自身做起,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樹立榜樣。

有意識地與幼兒一起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如:外出遊戲、解大小便後對孩子說“來,我們一塊洗手,把該死的細菌洗掉!”“準備吃飯,大家一起去洗手吧!”

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成人要有不影響別人的好習慣,才能要求孩子做到,如說話輕輕,走路輕輕,拿放東西也輕輕。

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恆,不應按成人的意志而隨意改變。如:要養成午睡的習慣,午睡時間到了就要讓孩子午睡。

5、 通過多種途徑,使幼兒明白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的好處。

學習有關良好衛生習慣的兒歌、故事。如:將《白雪公主》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如果白雪公主參加宴會時,穿的衣服髒兮兮,手臉都不乾淨,王子就不會喜歡她了。

與孩子一起做實驗。用顯微鏡觀察洗手後的水,使孩子看到不講衛生的結果,從情感和認知上明白爲什麼要講衛生。通過開展“講衛生之星”的評比,激發幼兒講衛生的興趣。

直接告訴孩子該怎樣做。飯後用紙巾擦嘴,儘量保持桌面清潔,保持衣服的整潔等。不隨地亂丟紙屑,這些行爲不僅自己舒服,而且還保持了環境衛生。

6、 幼兒在生活習慣的養成中遇到困難時,成人要適當幫助而不是替代。

當孩子解大便不會擦屁股時,要鼓勵他們並教會辦法,而不是幫忙去擦。在穿衣有困難時可以示範,而不是直接幫他穿好。

二、怎樣讓幼兒成爲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

(教育策略)

1、給予幼兒自己做事的機會,不包辦代替,滿足幼兒自己做事的願望的願望,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

給予機會。對活動區的收拾整理,如果教師給予幼兒表現的機會,幼兒將會迅速地完成整理工作,因爲對他們來說這個任務和玩一樣有趣。

給予時間。當天氣轉冷時,要給幼兒留出多一些時間穿脫鞋子、大衣,雖然教師能幫他們扣扣子、拉拉鍊,會使這些事更快地做完,但如果給幼兒時間來練習與掌握這些技能,可以增強他們的自理能力,養成自理的習慣。要記住:幫助幼兒學會自理是教師能爲幼兒做的最重要的事。

提供活動。爲幼兒提供離開父母在外住宿一天的機會。幼兒自己帶洗漱用品,在幼兒園住宿一晚上。這一活動能很好地鍛鍊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

2、留心觀察、研究幼兒

當幼兒發生消極情況時,要了解原因並及時進行鍼對性教育

3、尊重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接納幼兒做事的過程中的不完善

4、幫助幼兒逐步掌握自理生活的方法。

提供造作的材料。

運用遊戲給予幼兒不必備的技能練習。如運用“我是阿姨來餵飯”“我幫娃娃穿新衣”等遊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孩子們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 、整理玩具等的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自然親切,收效較明顯。

用兒歌幫助幼兒熟悉和掌握做事的方法。不僅可以強化記憶,還能提高做事的興趣。

5、以鼓勵爲主,不斷提高要求,並給予適當指導

“喲!今天你自己穿衣服了,真能幹。來讓老師瞧瞧!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儘管幼兒洗手帕時弄了一地的水,還是要誇他:“洗手帕這麼難得事,你都會做了,棒極了。下次我們一起來試試怎樣洗水纔不會灑出來,好嗎?”尊重幼兒“自己來”的嘗試,讓幼兒有持續自理的信心,敢於嘗試。和幼兒一起找出不足之處,並鼓勵他們下次更好地完成。

三、怎樣讓幼兒愛說會講

(教育策略)

1、 創設讓幼兒自由表達,有話就說的語言環境

尊重幼兒的任何自由表達行爲的行爲,包括他們的自言自語,有的幼兒直到6歲自言自語也常常會伴隨着他們的活動進行,這是兒童語言發展區的一個重要特徵。

教師不宜過多地評價幼兒說了什麼,說得是否完整貼切等,吸引幼兒願意自由表達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爲重要。

不輕易對幼兒說“不”,如果她的表達總是被排斥和否定,會使幼兒有挫折感而失去表達的願望和興趣。

2、 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意識拓展幼兒語言交流的內容。

引導幼兒廣泛地接觸自然、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活動,不斷豐富幼兒的各種經驗、感受,使幼兒有樂於表達、交流的內容,真正有話可說。

成人要重視幼兒的提問 ,認知回答他們的問題,或利用各種渠道(如書、互聯網、有關人員)和他們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或鼓勵幼兒向相關人員詢問。

爲幼兒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和條件,比如鼓勵他們買東西、借東西,在與人交往時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願望,提醒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3、 創造個別交流的機會,引導幼兒學會與他人平等對話。

以聊天的方式。善於捕捉幼兒生活中有趣的事件、突出的事例、明顯的物體特徵等,激發幼兒把自己的見聞清晰講述出來的願望,練習表達的技巧。

用問答的形式引導談話,對三、四歲的孩子提出的問題要具體,趣味性要強,如星期天誰帶比去趕集,路上你看見了什麼?媽媽買了什麼東西?對5歲以後的孩子提出的問題可以概括些,如你喜歡什麼動物?它長什麼樣?

4、 利用文學作品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幼兒朗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其充分感受到語言的豐富與優美。

鼓勵幼兒講故事、續編故事,學習用不同的詞語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經常和幼兒玩“詞語接龍”“說相反”“說詞造句”等遊戲,一起念兒歌、順口溜、繞口令、民俗諺語等

5、 鼓勵幼兒進行合作交流的活動

多給幼兒自由交談的時間,鼓勵孩子之間互相接觸,互相對話。

和幼兒一起模仿廣播、電視、電影中的人物對話、片段,模仿節目主持人主持節目,學說相聲、廣告詞,爲大家介紹食譜、預報天氣等,會讓幼兒感到說話很有趣,也很有意義。

組織和支持幼兒圍繞某一問題展開討論,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不同意義和建議,並說明理由。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尋找理由,以使自己的觀點得意成立。

6、 通過設計、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有話可說。

可引發討論的問題。最好是兩難的問題,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相應的觀點,由此展開熱烈的討論。如你聽了這個故事,你認爲小明做得對嗎?爲什麼?這些問題能促進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積極思考,使他們帶着問題思考,有話可說。

能激發想象的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促使幼兒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地回答問題,如出太陽的時候你想做什麼?

便於換位思考的問題。爲幫助幼兒理解文學作品,可設計、提出問題,啓發幼兒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爲及其心理過程,如假如你是xx,碰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

7、 主動與不愛說話的幼兒交談。

像幼兒的父母那樣利用一切機會和幼兒交談,如穿衣、如廁、吃飯、玩時要隨機與他們交流。

像父母那樣耐心地與幼兒交談。與不愛說話的幼兒交談要比愛說話的幼兒交談困難得多,因此與他們交談要有耐心,要堅持不懈,讓他們感受到別人想與自己交談的善意,收穫與他人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好處。

四、怎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育策略)

1、 爲幼兒創設有利於安靜閱讀圖書的良好環境。

讓幼兒有便於擺放自己圖書的空間,如小書架、抽屜或紙箱等。

每天固定半小時作爲全班讀書的時間。

經常爲幼兒讀書,讀書時先從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看起,看完後提出一些問題,使他不回答,也會感興趣並主動去思考。

成人要多帶孩子到書店、兒童圖書館(閱覽室)、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等場所,選擇合適的書陪孩子一起閱讀。

2、 積極誘導幼兒對圖書真正感興趣。

與孩子一起邊看邊講述家庭照片或活動照片,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憂和情趣。

和孩子一起到圖書館或書店挑選孩子喜歡的書,時常爲孩子做出熱愛閱讀的示範榜樣。

引導孩子一起閱讀信件、書報和周圍生活中常可以看到的標誌,如商標、路標、廣告、提示語、玩具、藥品、商品的說明書,請柬、電視節目單、電腦、電視、邀請信、報刊、雜誌中的文字等。

和孩子一起做自己的書,一起讀自制的書。

經常有意識地給孩子讀書朗讀圖書,這樣能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提高孩子語言學習的能力,並能直接引導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3、 正確指導幼兒閱讀。

有序地讀書,如按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往後地翻閱圖書,按頁碼翻閱,一幅圖一幅圖地認真閱讀。指導孩子學會從用手指標題或文字讀逐步過渡到用眼從左到右、轉行閱讀。

在閱讀中練習生活實際適時提出問題,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如將《小兔乖乖》時可以文:“如果大灰狼來到小兔加敲門,小兔不開門會怎麼樣呢?”“你也有想小兔一樣勇敢的時候嗎?”

試着與孩子交流讀後感。此時,最好一孩子講述爲主,成人必須很專心、很有興趣的親她,並加以及時引導,避免孩子說着說着就跑題。

4、 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看書時坐姿端正,書本與眼睛的距離適當,不躺着看書。

不在陽光下、走動中、吃飯時看書或圖片,看書持續半小時後要讓眼睛適當放鬆和休息。

不在書或圖片上亂塗亂畫,不隨意卷折書或圖片。

看完書或圖片後要放回原處,圖書有損壞要及時進行修補。

第三篇:放慢腳步

放慢腳步,捕捉風景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海曙中心國小曾敏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德龍應臺是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

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這裏的龍應臺全然沒有《野火集》裏的憂國憂民,呈現於書裏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着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爲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裏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爲愛,她並不遺憾爲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爲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羨慕安德烈和飛飛。在這個沒有冬陽的日子讀這本暖暖的書,整個人都暖和了,被溫情包圍許久感動。

“你在幹什麼,寶寶?”寶寶情急地喊出來,“媽媽,不要動??”一邊用兩隻手指撐開母親的眼簾。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安安專注地、深深地,凝視着母親的眼睛,聲音裏透着驚異和喜悅,一個字一個字地宣佈: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裏有我,有安安,真的??”

說着說着激動起來,伸出手指就要去撫摸媽媽的眼珠——“真的,媽媽,兩個眼睛裏都有??”

媽媽笑了,她看見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鏡子,像湖裏一泓清水。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嬰幼兒剛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不長,他們有着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純粹的淚與笑,這是上帝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麗的印記,這些印記還未經過歲月的沖洗,所以顯得如此動人。他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體格與內心才能不斷茁壯、強大。這本書不僅適合已經做或將要做父母的人看,也適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看,它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你會被慢與愛的教育藝術所感染,學會真正從孩子的需求出發,發揮孩子的天性,拋卻功利心,培養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

第四篇:放慢腳步

放慢腳步

1、友誼父親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放慢腳步

人生總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別忘了,再不瘋狂我們都老了。旅行,提起這個詞,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它是孤獨的,自由的。但是,有沒有人想過,我們能在旅行中學到什麼。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方爲大道。”可人生不也是一場旅行?我們不妨放慢腳步,用心聆聽,看看沿途的風景。也許,我們會有些不一樣的收穫。父親,是旅途中最重要的風景之一,父愛如山,所有人想到父親這個詞,心中總會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你可曾看見,父親的新添的白髮,你可曾看見,父親的額角又多了幾條皺紋。我們都已長大,父母都在漸漸蒼老,我們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我們就該活得輝煌,活得燦爛,活得自由,活出一片我們自己的天地。友誼,是人生中另一處獨特的風景,它常常伴隨着感動,友誼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是沙漠裏的一泓清泉,是跌倒時攙扶我們的一雙手。人生旅行,旅行人生,這難得的純潔,願我們且行且珍惜。

第五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爲:“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爲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爲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爲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纔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纔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纔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纔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爲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