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我的哈佛歲月》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我的哈佛歲月》讀書筆記

《我的哈佛歲月》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李歐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讀大學,第一次捧讀《鐵屋中的吶喊》時的震動和愉悅,及至讀到他的《狐狸洞囈語》,始在語言的輕鬆機智和見解的獨到深刻背後瞭解到歐梵先生“狐狸型”的治學方式和爲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學術之外的親切。近來歐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歲月》面世(江蘇教育出版社,xx年5月第1版),我耳聞後忙找來一睹爲快,同時也在關注網上報端的書評;其間有兩則評論、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是9月7日《中華讀書報》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學者的“二流”著述——評李歐梵的新著〈我的哈佛歲月〉》,其後半月餘,《新京報》“書評版”又登出了一則與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學者的“三流”著述——兼與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讀完《我的哈佛歲月》,我原本想寫點什麼,一時沒有下筆,正巧看到這兩篇評論,還是把自己的一點想法寫出來。

這兩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點繞,先要解釋一通。徐文題爲“一流學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關於“刺蝟型”學者和“狐狸型”學者的論述,坦言“我寧願相信,事實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學者”,同時他認爲“李先生的這本《我的哈佛歲月》,即使不用學術的眼光審視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題中的引號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隱隱體現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學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堅持稱《我的哈佛歲月》是“二流” 學者的“三流”著述,其實是以退爲進的法子,說到底還是想讓人承認《我》是“一流”學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這個問題首先向徐文發難:李先生在書中明確地說過自己只是“二流學者,三流作家”,(書中歐梵先生說的是和“西方傳統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師級的尺度來衡量”,“有時自嘲”,以此自況,這其實是看似自謙實則自負的說法),你非把他歸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對象來擡高自己”?進而以此猜測竟得出結論:“國內的批評界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評家專門喜歡拿名人開刀,藉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評的對象不夠一流,也非要把他說成一流,否則自己的批評便會顯得缺乏分量”。看完這段話我大吃一驚,徐慈威的文章寫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處顯得尖酸),我竟沒有看出包藏了這樣的禍心,忙按圖索驥地把徐文又讀了一遍,除了讀出諸如“由於李先生骨子裏是位學者,所以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還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蘊含的或者說內斂的學術價值”等句子和爲文的坦率真誠外還是沒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虛驚了一場。其實舒先生的話也並不新鮮,是文壇上的故伎了,前幾年有個滬上文人就慣用此術,把一切批評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這種話的惡劣之處就在於以自己已獲得的話語權力而制止別人開口,幸而不是歐梵先生本人;我看到這類話一向有些憤懣不平,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發此舊論,讓人不免驚訝,不過聽來既頗爲耳熟,就不會如小兒女羞赧而退,還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兩大問題,剖辨清楚,許多問題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類問題在於往往把一個問題推向極端,或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這樣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導致謬誤,他再緊抓不放加以發揮,結果討論的其實不是一個問題;我無暇指出文中無數的邏輯漏洞,僅舉兩例。

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認爲“以一個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而與哈佛女孩的媽媽去比試,去打擂,起點就不高”,舒平先生則說出這樣一番話,“如果一個人總喜歡戴着有色眼鏡看人,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問題了”,“哈佛女孩的媽媽怎麼了,人家能把女兒培養成才難道沒有資格將自己的經驗與衆人分享嗎?”前者提出的問題是歐梵先生作爲在海外多年的學者、知識分子在書寫個人記憶時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高度,這種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論者認爲李先生不應以一個暢銷書作家——哈佛女孩的媽媽作爲參照(至於到底應不應該,下面會詳細討論),後者並沒有在這個問題的本質上作出迴應或駁難,而是粗暴地給對方首先扣上“總喜歡戴着有色眼鏡看人”,“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問題”的大帽子,然後是近似胡攪蠻纏的發揮,回頭一看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什麼時候前文中講哈佛女孩的媽媽不能寫書了呢?

另有一處,徐慈威舉“罄竹難書”一例稱《我的哈佛歲月》文字水平未免有些粗製濫造。至少在大陸一般的用法中,歐梵先生確實把這個詞一連兩次用錯了。應該說徐慈威所指的“文字水平”就是指單純的遣字用詞,到了舒平的筆下,卻頗爲高調地稱“我輩喜愛李先生文章,恰恰是喜歡李先生那種隨意、瀟灑,揮灑自然,天馬行空的文風”,由“文字”到“文風”,舒先生偷換的概念可謂大矣!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舒平在文中提出,“徐先生認爲李歐梵水平粗製濫造(看官注意,這裏 ‘文字’又被置換成了‘水平’),我也想在此‘不知天高地厚地說一句公道話’,僅從徐先生的這篇文章來看,徐先生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必堪稱‘一流’,至少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都沒能被說服!”云云,且不說這裏的“文字水平”又不知何時變作了論理的水平,也不說徐慈威先生論理的水平到底怎樣,批評對象和批評者之間有無可比,需不需要比,這大概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請舒平先生恕我言語稍有不遜,因爲這裏實在有些離譜了,“商榷”到最後卻質問起批評者的水平以壯聲勢,實在有些不妥;我其實想說明的還是,當一個概念反覆被置換時,討論已經沒有意義了。

舒文的第二大類問題,也是根本的問題在於舒平本人對於價值的評判缺少一種內在的尺度,這才導致了形形色色的不一致和整個文章的“格調不高”。舒文中至少出現了三種類型的著述:回憶錄、暢銷書和學術著作,對於它們評判顯然不能執行同一標準:回憶錄有自身的精神維度,暢銷書要符合的是市場的準則,學術著作也自有一套學術的規範,當然回憶錄也可能是暢銷書,但總是要遵循最“本己”的價值尺度。舒平本人意識中這種尺度的缺席造成了文章的混亂和可笑,一方面質問“哈佛女孩的媽媽怎麼了?……”,另一方面又毫無道理地假借正義之名批判所謂“所謂的學術著作”;尺度的混亂導致對所提及的諸種著述都缺少應有的尊重(誤讀也是一種不尊重)還是很表面的問題,我說的“內在”是指一本好的回憶錄應是一部優秀的精神傳記和心靈自傳,而不只是身體和經歷的紀錄,歐梵先生部分地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魯迅的研究者,作爲“中國公共空間”和“人文空間”的實踐者,作爲海外“芝加哥大學中國思想者部落”的酋長,歐梵先生所代表的文化趣味、精神傾向和價值立場值得、也引起了無數的關注,人們有理由對歐梵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高度提出更高的期待。舒平試圖否定這種期待不僅沒有擡高反而降低了這本書應有的品格。我們希望看到一個以西方精神爲背景、在俄羅斯思想燭照下的真正的“狐狸”,而不是一個在多元文化中棲身或逃避的供人玩賞的畫了大花臉的波斯貓——難怪舒平先生那麼津津樂道。

最後還是回到歐梵先生的這本新書。爲寫這篇文章,我把《我的哈佛歲月》又仔細讀了一遍,無論是知識還是情感,在這本隨性的小書中都很豐富,我認爲其中寫得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幾篇回憶老師的文字,如《史華慈教授》、《普實克》,《退休記事》也頗爲感人,然而畢竟《我的哈佛歲月》是本匆促寫成的書,沒有來得及耐心地打磨,裏面確實存在正如徐慈威先生所指出的一些不妥之處;至於書中“每每津津樂道的男女情愛之事”,徐慈威認爲“未免不夠恰當”(作爲知識性的回憶錄),舒平則認爲是“率真”,是“真性情”的流露(作爲個人的自傳),我不作判斷,而更願意把它看作“道德判斷被延期的領地”。不過舒文中說“今年終於讀到了一本真正值得一讀的書”,我還是覺得有些誇張了,如果舒先生真得這麼以爲,那實在是井中之論;而在其文末還有一段近似挑釁的話,我看後觸目驚心,真真無言以對,其實舒先生多看幾遍《我的哈佛歲月》中所論的書與人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東漢馬援在《戒兄子嚴敦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深以爲是,並同樣以此爲戒,願與舒平先生共勉: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重之愛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爲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飽學之士大多周慎守禮,膚淺之輩大多騰囂猖狂。這裏我絕無嘲諷舒平先生的這篇文章“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思,我只是私下裏覺得徐慈威先生一番寓褒於“貶” 的平和之論可能恰恰是對歐梵先生的理解和尊重,不由讓人想起書中寫普實克教授和夏志清教授筆戰的一段,一對朋友間的“筆墨官司”不但沒有損害友情,反而見出了雙方的學術風度和風範;而舒平先生以劍拔弩張姿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誤解了徐文的原意,自說自話近乎無理,更爲令人遺憾的是與歐梵先生書中所透露的寬容平和親切的人文氣息相背離,同時也沖淡了回憶所彌散出來的可貴的溫情。

第二篇:我的法蘭西歲月讀書筆記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曆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並沒有下力氣去表現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並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的。由於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衆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給觀衆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裏嘈雜、骯髒、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縴的縴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境強烈地展現出來,也爲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衆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後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峯一下子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衆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徵,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

爲了表現人物的情感,在細節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並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覆表現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都輕輕撥動着觀衆的心扉,也拉近了觀衆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同時也再現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第三篇:《哈佛瑣記》讀書筆記

《哈佛瑣記》其實也是對母校深深的眷戀的成果,到底有多深情,這裏就不贅述了,男人的世界要靠心去才能體會。在這本書中我再一次見證了梅貽琦老先生所說的 “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是真正的。國內大多數大學都曾提過這事,但卻基本是“講到”而已。哈佛能有如今成金,靠的就是這許多大師學者們,他們形成一種氣場,一種能讓人潛心向學的氣場,一種讓人敢於追求自己內心自由的氣場,敢於保持自己獨特的氣場,這些人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大事,在教學上也毫不含糊,反觀國內大學的教授學者院士們,真正學術教學雙馨之人不知幾何。這也不能全怪這些學者教授們,在國外教授的收入和社會認可度絕不比任何一個官員差,但國內教授學者們雖然衣食無憂,但卻也算不得寬裕,若是需要買個房子車子什麼的,壓力的確也不小。對物質的追求是人之常情,專家學者們也是人,大學的教學越發顯得萎靡,雖然教育部一直都在強調,但檢查起來卻也不過是大水不衝龍王廟罷了!

哈佛的可貴之處,便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氣氛,讓每個人嘗試去表達自己,發覺真實的自我。早哈佛,每人受到鼓勵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除了個體層面的解放之外,哈佛還能夠承接西方知識的傳統、使置身其中的人隨時可以與古人精神相往來。威廉·詹姆斯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說:我相信,就培植自主與孤獨的思想者的苗牀而言,除了哈佛大學,無出其右者。哈佛的環境不僅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獨立獨行之中尋找快樂。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這將是哈佛的末日。如果詹姆斯的話正確,那國內大部分大學都將陣亡,爲什麼還不滅亡呢,只有一個理由足夠,因爲他們都是公立的。現在中國很多家長拼着命地把還在往國外送可能就是不想作爲亡校之生,但這羣人去了會不會把國外的學校亡了還得拭目以待。但從這一說法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高等教育,我們的高等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從唐朝確定科舉制度,設立專門考試科目開始,中國就致力於培養一批思想高度統一的管理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好管理,千年之後的今日依然還是這般,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卻還是以同樣的標準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甚至一個成年人的成功與否,從前是功名利祿,現在還是功名利祿,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可能也不大喜歡改革,反正曾經都過來了,接下來繼續這麼過也沒關係。真正的大師可能是從走出學校之後開始的吧!

《哈佛瑣事》中提到很多的大師,大家比較熟悉的斯金納、科爾伯格等世界聞名的人物,他們在治學上都是那麼嚴謹,當然不乏濫竽充數之輩。作者吳詠慧自己做學問的精神,在其朋友寫的後記中可見一斑,問伊學會開車體驗沒有自由自在生活否?沒有!去過賭城沒有?沒有!到過情人酒吧沒有?沒有!小電影看過沒有?沒有!異性朋友交了沒有?還是沒有……那平日裏有什麼消遣?讀書!讀書之後呢?還是讀書?讀書如斯,書蟲也,但看其文章其並不見迂腐之見,可見深有心得。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只是在做之前都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根本就沒有希望,把結果想象得太過透徹,自己把自己嚇退了。

治學之道,在“敬業”,在“堅持”,但卻很難。

第四篇:崢嶸歲月讀書筆記

書名:崢嶸歲月

編寫: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三師靜安區聯絡組、上海靜安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好詞:

狂轟亂炸 惱羞成怒 終身難忘 不得安寧 大快人心 倉皇逃竄 大獲全勝 日益壯大 落荒而逃 毫無察覺

好句:

1、 我們在正面以少量兵力牽制他們的主力,主要兵力則埋伏在側面,等到敵人長蛇陣的拉開向我撲來時,我們主力部隊就像三支利劍從敵人的側面頭、中、 尾同時發起進攻,敵人頭尾不能相顧,敵陣大亂,落荒而逃……

2、 當時寒風凜冽、夜色陰沉、伸手不見五指,各聯防隊都安計劃行動。

3、 許多重大事件雖已過去幾十年,今天回憶起來,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

好段:

1、 敵又策反某縣參議長做內應,對我圍剿,被我線情報員偵知。中心縣委決定,立即抓捕,就地鎮壓。

2、 七月初,張派幫手翟大德送情報後就走。以後翟來了說有重要情報某日親自送來,要等張就不走了。定的震球無法開展工作。

第五篇:哈佛心理課讀書筆記

《哈佛心理課》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是哈佛三大優秀畢業生之一泰勒·本-沙哈爾所著,此書中具體系統的詮釋了心理的全變化過程,給人以另一種心靈的洗禮,令讀者從中感受到另一種奇妙的新體驗。 (陳炫辰)

第一章節綱目-爲找到你的幸福感。幸福可以很簡單,不過也是相當困難的。有些人尋找幸福一輩子卻仍然沒有迎來幸福的降臨;但是有些人確已經說自己的生活是相當幸福。到底是有什麼因素導致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是財富嗎?也許,但是你可以說你的幸福來源於財富,但是你永遠無法說幸福就是財富。因爲真正令我們幸福的不僅僅是物質表層的滿足,更多應該是內在心理層面的另一種滿足。這種深層的心理幸福感,也許就是簡簡單單的感恩。從感恩中得到另一種新的感受。人生並非是一條直線,不僅有縱橫的變化,同時也會有上下(更多請你搜索)的波動。那麼要在不確定的人生中找到心理幸福感,首先應該要學會感恩。學會感恩,從感恩中理解幸福的深層含義,在快樂與自由中得到人與人之間的幸福。 在每個不同時期扮演自己的不同角色,在扮演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營造心理的天堂,是得到幸福感的第一步。(陳海峯)

感恩可以體會幸福的味道,感受心靈的快樂。但是並不意味着感恩就等同於心理的幸福。在此基礎上也需要對自己心理情緒的一種調控,一種控制。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性格顯然會有不同的個人在情緒上的不同自控力和調節力,這些又會作爲一種人爲的未知因素影響着我們對心理感覺的感知。爲此,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身上的壞情緒都會散發出負能量薰染周圍的人,在此潛移默化的不利環境,負能量很容易就會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旦到達無法承壓的境地,就有可能爆發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學會控制情緒,適當釋放壓力,這是獲得心理健康一項很重要的先決條件,也是人心齡成長所要求的一種能力。在自我控制中初步體會和感受心理最真實的感覺,從而在個人不同的情緒變化中也可以找到處理的途徑。(危兆康)

不同的情緒變化會影響我們心理狀況,逆境也會。逆境甚至比情緒變化更能摧殘人的精神意志。這是因爲逆境相當是人的低谷。在此逆境中屢屢碰壁,失敗,失落,乃至是墮落,一旦得不得正確的引導和自己的鼓勵,低谷就會成爲人生的噩夢。面對所謂的逆境,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和信心,逆境相當於彈簧的承受壓力的最底端,雖然壓力最大,但是一旦轉化,矛盾的兩端就會發生根本

性的質變,凝聚的壓力就會成爲動力。逆境如同畫紙,只要我們用名爲“勇氣”的彩色畫筆,就可以在畫紙上畫出自己的新色彩,描繪出希望的色彩。光芒背後總有黑暗的存在,逆境過後便是彩虹,便是新的生活和未來。直擊逆境,用擊退絕望的信念越過逆境,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成功中孕育着幸福的味道,滿滿的幸福果實足以讓我們昇華,綻放出絢麗多姿的人性之花。(詹然)

曾子在《大學》曾經提出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心,治國,平天下。”但是格物致知的初始動力是什麼?興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師。興趣猶如泉源,噴薄出無限的求知動力。在這最純潔的興趣之下,發現已經過去和即將到來的兩種不同情況中的箇中感受。從中讓自身得到體會,但是在這興趣的驅動力的影響下,還需要道德的指引。俗話說:“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高尚品德與品行低下所相比,就會更多的拋棄所謂的形式主義與虛僞。在此真正的興趣下,在此迸發出新的動力,驅使我們邁向新的人生。(鄒慧兒)

挫折是進步必不可少的,只有挫折才能讓我們意識到進步的需要,人才會不斷地向前。其實,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個卓越的成就背後,都是有成千上萬的挫折和失敗疊成的。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試驗電燈的材料,試驗了幾千次才最終成功。愛迪生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比普通人多出一份執着的心,敢於面對挫折,直到成功。是的,因爲心態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他可以使你從渾噩中奮起,也可以使你在安逸中沉淪腐化。人的未來是由自己來決定的,而你的人生是在你的心態的支配下選擇的。人生光陰短短几十年,除了無法改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選擇權是由自己掌握的。所以,不妨嘗試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磨難和考驗。(袁佩珊)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追求財富是人生致富的動力源,金錢可以滿足個人慾望的同時,更重要的一點,它可以給人帶來自信。獲得金錢有很多途徑,但是最正確的應該是要做到守信,務實,節儉,創新的基礎上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創富模式。(林璐)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潛能,就像一座挖不盡的金礦,所以我們要尋找真我,激發潛藏的能量。哈佛大學第22任校長洛厄爾曾說過,“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對什麼事情都懂一點,但對個別事情懂得很多”。的確,一個人的興趣在哪裏,那麼他的成功就在哪裏。(彭文森)

組別:吳厭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