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紅與黑的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紅與黑的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一

這顆頭顱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麼富有詩意。

在讀完《紅與黑》後,某個書評網站中看到的這句話,使我愣在當場,幾秒鐘裏——或者甚至一分鐘裏,像一塊石頭一樣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簡短,而富於美感與深意,好像於連的一生都凝結在這句話裏了。幾乎與從冰凍狀態中解脫的同時,我決定將它放在我讀書筆記的開頭——倘若不摘抄下來,我該有多遺憾。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過了一半多才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紅與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實上《紅與黑》出現在我的書單中很久了,由於中學期間繁忙的學習任務一直被擱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來是絕佳的機會,又由於我對《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長度的錯誤估計,計劃中排在第三與第四位的《呼嘯山莊》和《紅與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後,直到現在。以下就是我閱讀《紅與黑》時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首先,關於標題——這可以說是有關於本書的討論裏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了,百年以來,衆說紛紜: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火紅的理想與黯淡的幻滅,體內沸騰的鮮血與身上拘謹的黑袍,革命的激情與結局的死亡,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勳章……司湯達本人也給出了一種方案:書中主人公於連想去當兵並且建功立業的理想即是“紅”;迫於生活與社會環境,不得不成爲僧侶,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贊同司湯達的觀點,而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對此有一些想法。——“紅”象徵着火,熱烈、光明,又有恐被灼傷的危險。有如於連身上如熾烈的熱情,正直的品德與智慧,一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的衝動。“黑”則是陰影,隱祕、黏連、無處不在,吞噬一切。有如於連心中深藏的自卑與不安,對人的疑慮警惕,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與爲實現虛榮的虛僞。“紅”與“黑”相互對立而相互成就,形成於連——這位人性代表,表現出人的雙面性。

當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一千個紅與黑。種種解釋層出不窮,實際是不必要強辯的。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先後與兩個女人墜入愛河,那麼,誰纔是他的真愛呢?從書中的結局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在監獄中,於連癡迷於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對瑪蒂爾特(講到這裏,我不得不提一點,我對本書的翻譯不甚滿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選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動)的來訪展現出冷漠的態度。於連的兩段感情,其實都有着同一個起點:於連通過運用外貌與學識征服這些高階層的女人,獲得打敗貴族的快感,並證明個人的才能與知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儘管分享着同一個開頭,兩段感情卻由於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與於連的心境變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單純,深情順從,而彼時的於連尚是個初出社會的青澀男孩,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在與身爲市長夫人的女郎比起來更顯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與不安,對包容與認可的需求幾乎達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對瑞那夫人的感情更爲依賴、信任。我曾看到一種說法,認爲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其實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無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結果是無限絕望和無限憤怒,因而產生了後來的行刺事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瑪蒂爾特,這位與瑞那夫人基本是兩個極端,她有獨立的思維與獨立的人格,機敏果斷。於連本身也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斷強化,人格不斷完善。從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狀態,到瑪蒂爾特站在與自己相對更爲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與瑪蒂爾特的感情中更爲冷靜自持,時刻自審,偶爾在熾熱的感情中癡迷,又很快清醒過來,因而在最後的相聚時光中顯得冷淡。

《紅與黑》全文不過兩百多頁,在西方名著中實在算是比較簡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卻有不少,我今天在這裏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值得細看、精看,反覆鑽研、探討。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二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這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三

說起來《紅與黑》這本書我好久之前就聽過這個名字了,國中語文老師說《紅與黑》是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裏面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社會環境發熱渲染和性格的描述等細節描寫的非常細緻,讓我們在寫作中多多學習。雖然知道,但是一直沒有機會拜讀,看到那麼厚厚的一本書,內容冗雜,就令人失去了細讀的興趣。

這次有機會拜讀《紅與黑》這本書,感覺這就是一個強迫自己讀下去的機會。Scarlet and Black這部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內閣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主人公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誠實,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特徵,使於連成爲一種特殊的典型。但是,在死亡面前,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但是他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於連挺身慷慨赴死。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的理想有這樣的大無畏精神嗎?

高爾基曾說過:“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這本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其實我們要讀的不僅僅是書中對人物,對社會環境細緻的刻畫,更應該看到的是,當年面對醜惡的時候,是否有敢於保持自己純潔本性的勇氣,對自己的理想是否有堅持不懈,不怕一切困難的膽量。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四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

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

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

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着於連。

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這在於連接受科拉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爲突出。可以說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爲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爲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五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裏轉悠,發現了書架上這本《紅與黑》,作者司湯達。名字好熟悉,是啊,讀書的時候熟記了許多國家許多作者的許多代表作品,但是幾乎都沒怎麼看過。一時興起,就借回家了。

在司湯達47歲的時候,《紅與黑》這部作品終於與世人見面。在一兩百年的時間裏,這部作品經久不衰,我想它有它存在的理由。只看了一遍,說實話,我並沒有辦法完全參透。以後有時間,我會重新再讀。先記錄下目前的一點短淺認識。

環境改變着於連。索雷爾,超越階級需要付出慘痛代價?

一個成長在康忒州維鯉葉普通木匠家的兒子——於連。索雷爾,就是整本書的主人翁了。一個年輕人從17歲—22歲的生命歷程,在這段旅程中,他以一個打工者的身份一步一步升級着自己階級角色,經歷着兩段因爲純愛,因爲利益攪動的愛情。

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嗎?會的,我認爲。在個人地位上,他從卑微——假裝高傲——欣喜有錢人——野心權利地位,雖然作者一味要把於連。索雷爾塑造成與階級貴族、紅衣教士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因爲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文中讀到韻味,還是讓我想到他的所做作爲發生着悄悄地改變。於連。索雷爾的理想偶像拿破崙正好反應了他的動機和願望,一個生活底層的會拉丁文的普通市民,崇拜拿破崙的反叛和權利,在階級晉升的這條路上,他不僅沒有辦法控制他內心的自卑和渴望,還要洋裝自己適應上流社會的外在表現。在內外糾結中,他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得何其辛苦。

來自紅色——紅衣天主的拉扯,來自黑色——貴族階級的打壓,怎麼可能讓一個普通人,一個不屬於上流社會的人輕易越級,給他劃出了重重牢籠。假入沒有發生搶殺德。雷納爾夫人的事情,或許他能成爲德。雷納爾先生那樣無趣的人,那樣作者司湯達設計的主人翁與衆不同的人物個性也就完全崩塌了,死刑的不幸恰好保留了於連還純正的光環。

於連。索雷爾搶殺德。雷納爾夫人時候,他在思索什麼?衝動?怨恨?野心?

現在,我還是很難理解於連。索雷爾用槍殺害情人的想法。那一刻,到底他在思索什麼?估計認爲是對信任的人“背叛的衝動懲罰”吧。槍殺的結果如果是德。雷納爾夫人當場死亡呢?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他會傷心嗎?他會自首嗎?還是他會真正成爲馬蒂爾德小姐的丈夫,這個不得而知。

在現代,我們也會因爲衝動對親近的人做出許多過分的行爲。情侶之間彼此說出一些狠心的話傷害對方,母女之間因爲一些小事爭論不已,,繼子因爲口角殺害自己的繼母……我們的情緒不被我們自己控制,往往就總是做出一些情緒越軌的事。我還是願意理解於連,理解爲對“背叛的衝動懲罰”。

馬蒂爾德小姐是作者司湯達的希望之筆嗎?

馬蒂爾德小姐的出場時間較晚,但並不影響我喜歡她。就算你們說她是依靠階級背景也好,說她是依靠鉅額財富也好,在我看來她的行爲更像現代女性的標榜。可以去愛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人,可以在勞燕分飛的時候站出來,可以在情人離世的不捨不棄。在愛情裏,她單方面的付出顯然比於連更多,在一個階級觀念劇烈的法蘭西,對一個陌生男子從俯視、仰視、依從、跟隨、救助……

紅與黑讀後感:真正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嗎?在付出裏找到自己的幸福。也許,馬蒂爾德後來嫁給了某位伯爵,也許馬蒂爾德依靠豐厚的年金孤寡終身,也許馬蒂爾德再次遇見了她的愛情,誰說得準呢?現代社會裏,女性在多種頭銜下,在多種角色中,在無數條件的考量下已經不能獨立作出思考了,經常有別人、家人、朋友出來插足管理她們的關係。像馬蒂爾德這樣的思考和行爲,還是不那麼順溜。在中國的今天,沒有外在的法蘭西階級禮節,依然有內在的階級枷鎖,隱形壓迫。只要有政治,有國家,這種階級關係就不會消失。

讀完了,還感受到些什麼?有事故事離我們遠去,有些道理還離我們很近;有些人離我們很近,有些心卻離我們很遠。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六

在這個寒假裏,我響應了我們行知國小老師佈置的作業,在讀多的衆多書籍中,被這本《紅與黑》所吸引,便進行了認真地閱讀。

通過閱讀這本書後,讓我感受頗深。書裏寫了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於連,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爲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辛苦奮鬥着,期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爲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目標是指引我們前進的動力,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的鋪路石。在我們生活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把目標定的太高的話,那麼和使用雙刃劍就沒什麼兩樣了。

首先,先來談點對我們有利的,巨大的目標有時會變成動力的源泉,讓我們更加奮發向上,朝着目標去努力。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前途從此一片光明。那麼這時目標對你來說就是一把得心應手的寶劍了。

其次,再來講講對我們不利的。如果你一但把目標定的太高太大,甚至都有些離譜,那麼,這時的目標就會像一粒粒雞蛋大的冰雹,只要你稍有閃失它就會劈頭蓋臉地向你砸來,頃刻間讓你粉身碎骨。

最後,我奉勸大家不要像於連那樣一味地不切合實際地制定自己的目標,而應該制定一個適合自己,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目標纔是最好的。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七

對於拿破崙我是不瞭解的,閱本書都有拿破崙的影子。但於連的內心就住着一個拿破崙,包括每一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拿破崙。於連是一個出身困苦的木匠兒子,極其渴望改變命運去當了家教老師,在上層社會中他的才華顯露無疑。爲此他也碰上了他的愛情,瑞那夫人是危險的愛情,想好了就馬上去做的衝動,讓這個不被世人認可的愛情銷聲匿跡。再次得到神甫的幫助,上了學院也當了別人的祕書。由此結識到馬娣兒特小姐,學識與精神的交流,由此碰撞出了火花,馬娣兒特小姐的主動加速了故事的發展。讓有婦之夫的瑞那夫人成爲他的情人,讓高貴出身的馬娣兒特小姐成爲他的情人,多麼的瘋狂,瘋狂的背後是毀滅。愛情裏是不能兩全的,他幸福了兩個人,同時也毀滅了兩個人。內心的鬥爭,衝動的行爲,讓自己上了斷頭臺。

如果於連能控制好自己,那他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他的才華就不會白白浪費,他的未來就可以前程似錦,不必擔憂金錢與地位。如果瑞那夫人能遠離他,那她就可以依舊當她的高貴夫人,相夫教子,享受生活。如果馬娣兒特小姐,不被博尼法斯特拉穆爾與瑪葛麗特。特。納。瓦拉生死相戀的故事傾倒,遠離他,那她個人的高貴生活與繁花似錦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打擾,結局也不會和生死相戀的故事相呼應!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八

與其說紅色與黑色分別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或分別象徵着“拿破崙英雄時代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與“浪帝王朝的復辟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倒不如直截了當,通俗地將紅色看作感情,把黑色喻成榮譽。自然前者會更官方地詮釋《紅與黑》,因爲這是由歷史引發的結論,然後這只是其背景,一條貫穿事件發展的線索,而後者則是書中不斷提及與真正內涵所在之外。

關於感情。於連一生中兩段感情無疑是極其瘋狂與用情至深的,他的情感是極其多變的。他那偉大的感情有時勝過他一心追求的榮譽。與德·瑞那的夫人的私情,儘管他之後遠赴貝藏鬆,後又去往巴黎與德·瑞那夫人在無聯繫,他總不忘回想她那美麗的眼睛與軟弱的小手 ,以至在牢中的最終幾日裏滿腦子都是她,他們的感情是純情的真摯的。而他與馬蒂爾德間的戀愛又是如此不一樣,這就像是一段嵌在開頭與結尾之間的感情。這個女人與德·瑞那夫人一樣瘋狂的迷戀與深愛着於連,以至於放下自身高傲的姿態,到處位於廉謀求一條生路。於蓮也曾逝掉榮耀與自身的追念向她示愛。然而感情總會讓人喪失理智,也使得於連走進囚室。

至於榮耀。於連本就出生於平民氏家,下層階級,所幸獲得較好的教育。但他有很大的抱負與決心。他很努力,也很出色,他的偶像是拿破崙,他畢生的夢想便是成爲像拿破崙那般勇敢的人。在那裏要說明一下,此刻的榮耀變非達官顯赫這般簡單而無價值,他所追求的,包括滿足自我的自尊心,及贏得他人的尊重(尤其被地位高的人所尊重)。似乎有些勢力,但那個社會,不願追逐名利的人將會被看作傻子,可是費盡心思,扭曲自身人格只爲課求自身利益,一個遭人唾棄。由於現實,他所呈現出的夢想是成爲一名神父。

他讀熟讀《聖經》也可是是爲迎合世人,這並非他所愛。他是有思想的,相比其他同行人,他顯得更獨特更有作爲。他確實有才。他的人生之所以如此順利,自然少不了他人的幫忙。能夠說,他的人生是幸運極了的。

作品中,幾乎無時無刻不透着人性的矛盾。於連的懦怯與膽小讓他悔恨卻正是所以使德·瑞那夫人着迷。於連一時衝動,拔劍想殺了馬蒂爾德,爲了使她不用在人事如此痛苦,那看是癲狂偏激與醜陋的行爲,更加使瑪蒂爾德堅言:於連便是他一生的摯愛。

總之,這是一本讓人深陷並有所思考的書。那一次的傳奇最終在頭顱落地,軀體葬山洞之後被泯友,被遺忘。或許這算不上傳奇,但至少,於連在應對死亡時,沒有一絲畏懼,他是那麼勇敢,未曾恐懼。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九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虛僞。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裏,爲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可是在侯爵家裏當祕書時,他卻時刻小心謹慎,提醒自己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鬆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僞。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己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情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劇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己出格的愛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着,可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擇軟弱,選擇放棄。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己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愛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己,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愛情裏無法自拔。

悲劇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悲劇,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愛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紅與黑讀書筆記 篇十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著名小說,記敘了主人公於連藉助個人努力與奮鬥一步步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

出身無名又怎樣?它不能說明你一生都默默無爲;希望渺茫又怎樣?它不能代表你離成功絕無可能;路途漫長又怎樣?只有走過才曉得苦盡甘來。於連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頭,敢於俯瞰權貴,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自命不凡,不顧他人的歧視而奮起追求一段夢幻般的愛情,他一路逆流而上,與苦難作伴,與驚險爲鄰。“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他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功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假如當初他放棄了這一場場激情四溢的冒險,他將一無所成;假如他放下這浪漫美好的愛情,他將永遠冷漠;假如他沒有足夠的毅力與勇氣去追逐夢想,他又何來的飛黃騰達?因爲他堅信風雨之後必有彩虹,因爲他明白夢想需要腳踏實地去爭取,因此他攀上了史無前例,不留遺憾的高峯。

於連的故事雖以悲劇告終,但他的奮鬥史激勵着千萬讀者。每當你準備演講時,你是否會因不自信而神色慌張?每當你準備出門時,你是否會因天氣惡劣而走“回頭路”?每當你下水游泳時,你是否會因寒冷而選擇退縮?其實,失敗與成功只在一念之間,就在於你是否把握且堅持下去。人生的道路只走一次,也只有一次,沒有回頭路,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只有那些堅定執著,敢於堅持自己的看法,懂得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讀了《紅與黑》,我也在不經意間想到了我們自己,在面對他人議論或權威影響之時,我們很難保持自己原有的思想,所以,我們應該從小鍛鍊自己的毅力,這樣,才能在挫折面前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學會一門與衆不同的語言,掌握一種不同他人的藝術技藝,嘗試一次有趣的經歷,這些多麼可貴!有時,放棄真的是一種奢侈,人的一生禁得起幾次放棄?

勇於面對,逆流而上,這個“棋局”上既沒有選擇題,也不能悔棋,希望我們每個人,在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就堅強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