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局外人》讀書筆記

《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局外人》讀書筆記

《加繆文集》譯林出版社/郭宏安譯/1999上5月第1版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爲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爲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幹脆,卻有那麼一點的單調敘述並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裏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後,矛盾步步升級。《局外人》是怎樣一則故事?介於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並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的社會得以繼續維持而又去展現。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願意俯首於繁文縟節,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係當中重要的一環,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囉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麼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爲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着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菸。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爲“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爲殺了人,不如說因爲被指控“懷着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爲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爲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爲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於人性,對於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爲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麼容易,但是更爲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

最後,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麼指望,因爲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鬆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鉅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啓發,因爲我已意識到某種神聖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爲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p79-80)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爲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就會成爲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遊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爲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爲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爲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麼?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20世紀西方文學

---------讀書筆記姓名:哈尼亞.塔爾道學號:2014041059班級:08漢文5班指導老師:牟學苑

第二篇:讀書筆記《局外人》

讀完小說《局外人》以及一些評論文章,我來寫寫對這篇小說的總體理解。

首先是關於“局”,也就是這個世界。加繆認爲世界是荒謬的。其實這個咱中國人理解起來是最簡單的:想想身邊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這個局之後,也就有了局外人默爾索——他的“出局”是由於一次意外的殺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個遊離在這個“局”邊緣的怪人:冷漠,貌似遲鈍,對一切事物感到厭煩。甚至連母親死了,他的反應僅僅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但默爾索對這個“局”的認識是清晰、準確無疑的: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在殺死人之後,他認識到:那卻好像是在我的苦難之門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許僅僅是處於厭煩,他才生性孤僻,什麼話都懶得說,什(推薦訪問本站:)麼事都懶得做。

之後他參加的法庭辯論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這個“局”的對立日益尖銳,“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顆流彈打死”。讀到此我總是悲觀的。荒誕的世界,出路是沒有的,可能的選擇有:一是死,自殺或者被殺;二是妥協,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殺。但是不對,局外人默爾索在最後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媽媽,他明白了她爲什麼在死之將至,時日無多的時候仍然玩起“重新再來”的遊戲,他醒悟了: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是幸福的。(他當然沒有“在精神上殺死自己的母親”,檢察官對他的指控在這一刻顯得多麼可笑!)他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通過人們的仇恨,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並以此爲幸福。他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真實存在完成了對這個荒謬世界和悲慘人生的一次打擊和勝利。

顯然,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爲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那很好;但要從小說角度分析,我認爲還是不夠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麼?

第三篇:局外人

兩個天地:不自由?自由

和《一九八四》及《訴訟》相比,《局外人》向我們展示了生活在另一番天地中地苦楚與樂趣。在這裏,愛與被愛,行爲與思想,法律與道德都交織着兩種不同的聲音。這是一場對抗,一場無聲的戰爭。相比之下,我更願生活在《局外人》的世界中。

1、 不自由

在《一九八四》中,不自由是社會的自然秩序——黨員們深受禁錮(從少年反性同盟的“薰陶”到黨員間淫亂的禁止,這是對性慾的禁錮;從家裏、辦公室等隨處可見的電幕到無法感知的思想警察的存在,這是行爲的約束;從記日記自我傾訴的禁止到新話的出版發行,這是對思想的禁錮;從兩分鐘仇恨到公開處決間諜,這是對於信仰的主導),無產階級生活在愚昧之中(在政府的一手打造下,他們深陷庸俗與墮落的泥潭,自由於他們而言已毫無意義所在,或者說他們的自由是政府的創造而非他們的追求);而在《訴訟》中人們的不自由也恰恰來自於他們的自由,正是因爲自由,約瑟夫走入了訴訟的怪圈而自己卻渾然不知;正是因爲自由,夏洛克幾乎傾家蕩產。這是法的偉大成果,當他們“自由”的走入了這場爭論,自由便就不復存在。

《局外人》中不自由來自於道德的拷問,法律的約束。首先莫爾索就同時面臨着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對於他是否愛母親的道德質疑,二、對於他是否故意殺人的法律約束。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真正的約束力應爲後者,然而令我們大爲吃驚的是,恰恰是前者讓莫爾索徹底敗訴。當道德評判大於法律評判,莫爾索所面臨的將是永遠無法逆轉的黑暗。但我們還可以發現被判決前的莫爾索並非道德的對立面,他所謂的不道德只是來自於對個人自由的追求,而道德不正代表着一種大衆化的自由嗎?莫爾索的不自由恰恰源於大衆化自由的衝擊抑或打擊摧殘。其次,再看其他人,因爲道德,預審推事、檢察官把“攻擊”的重點放在了對於前者的辯論上,這樣可以說的是,由於道德的約束力超越了法律的約束力,法律的整個程序都是不自由的;還有瑪麗、門房他們之所以作出對莫爾索不利的證詞,也恰恰來自於這種約束。

小結:《一九八四》的不自由是一種社會秩序;《訴訟》的不自由是一種被扭曲的自由;《局外人》的不自由來自於大衆化自由對個人自由的打擊和摧殘。

2、自由

讀過《一九八四》,很難討論自由。自由的星火不可燎原,當溫斯特“自由”的在日記裏傾訴時,當他和裘莉亞“自由”的享受愛的過程時,其實他們仍是不自由的,他們的心中始終存在忌憚,他們始終是在自由主宰者的監控中,自由將被消滅,自由正在被消滅,自由已然被消滅;而在《訴訟》中約瑟夫——即使被捕之後依然能擁有自由(他可以去上班,他原有的生活可以絲毫不受影響),即使在審判中他可以“擊敗”預審法官而成爲主導者,但是我要說的是約瑟夫的自由,是一種大衆化的自由,社會的自由,他所享受的,商人夏洛克也在享受,他在接受的,很多人都在接受。他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

《局外人》則不然,首先真正的自由是存在於每個人心底的。它是屬於個人的,不可喪失,與無法摧毀。即使是法庭上站在另一邊的院長和門房,屬於他們自我的自由也是存在的,在剛開始莫爾索初到養老院的談話中,對於莫爾索送母親到養老院一事,他就給予了極大的理解與贊同(他打斷了我:“您無須解釋,親愛的孩子。我看過您母親的檔案。您無力負擔她。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又很菲薄。總之,她在這裏更快活些。”p15);同樣的門房在面對莫爾索表示不想看母親的時候,也同樣做出了“我明白”的答覆,甚至在延期安葬親人的事情上他們還達成了心靈上的一致(他告訴我他在巴黎住過,而且怎麼也忘不了巴黎。在巴黎,死人在家裏停放三天,有時四天。這裏不行,時間太短,怎麼也習慣不了才過這麼短時間就要跟着柩車去下葬。我覺得他說得對,很有意思。p17)。對於其他人而言,如瑪麗、

萊蒙、馬鬆、薩拉瑪諾、賽萊斯特,他們則堅定地站在了莫爾索的立場上,他們的辯護即使有些對於莫爾索是不利的,但都是一種有別於另外一種聲音的,他們是用他們心底的自由來辯護,是與不是除了客觀約束,他們更願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是的,莫爾索並非無愛,他不止一次的憶起母親,並充滿柔情。一句“媽媽”,道出了他潛意識中對於母親依戀般的愛;在即將到達養老院的時候,他“真想立刻見到媽媽”(p15);他細心的記得“媽媽並不是無神論者,可活着的時候也從未想到過宗教。”(p16);他理解母親的心理,“在這個 地方,傍晚該是一段令人傷感的時刻啊”(p22);而且在母親去世後,他會不自覺的想起母親“我不知道爲什麼忽然想起了媽媽。”(p37);同樣的在獄中莫爾索也會時不時的憶起母親來,“媽媽常說,一個人從來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的痛苦”(p84),憶起母親眼中的人和事“我想起了媽媽講的關於我父親的一段往事”(p82)。而對於莫爾索,他則完全融入了他個人的自由之中。對於他的冷漠他曾解釋說“肉體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亂”(p52),但並非如此,真正的原因來自於他的自由,他的自由讓“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 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麼一點兒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p89),真理即自由,“未來的生活並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實。他人的死,對母親的愛,與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種命運選中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都同他一樣自稱是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p89),莫爾索收穫了真正的自由,一種不以外界人和事而轉移的自由,自然的自由,純粹的自由。他享受着這種自由(莫爾索在母親去世後度過的第一個週末,p26、27),依戀這種自由(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滿天星斗照在我的臉上。田野上的聲音一直傳到我的耳畔。夜的氣味,土地的氣味,海鹽的氣味,使我的兩鬢感到清涼。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靜,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這時,長夜將盡,汽笛叫了起來。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個從此和我無關痛癢的世界,p90),更創造着這種自由 (屋子裏暖洋洋的,咖啡使我發熱,從開着的門中,飄進來一股夜晚和鮮花的氣味。p18)注:此處情景是與母親去世的氣氛截然相悖的。一種解釋是這是養老院製造的,另一種解釋是這是存在於莫爾索意念中的。相較之下,我更傾向於後者。這恰恰證實了甚至於他內心的自由與個性,他可以享受這一切,同時又能創造這一切。

小結:《一九八四》和《訴訟》中的自由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自由,一種變形的不自由;而在《局外人》中自由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莫爾索,他自然的自由,本真的自由,如一股亙古不變的泉流蕩滌着每一個親近它的人。

綜上,我願意生活莫爾索的世界中。

2014010217水工21賈國強

第四篇:局外人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 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爲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說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爲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莫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爲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爲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裏,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莫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爲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爲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所以在讀者看來有罪的倒不是莫爾索,而是法庭和檢察官。(加繆)宣傳無神論和幸福主義倫理學,也最早提出社會契約論。難怪別人把加繆當成莫爾索,以爲他也同樣對世界採取如此冷漠的態度,加繆感到十分惱火,因爲他和莫爾索是截然不同的。當然,他反對資產階級、反對法西斯,同樣也反對共產黨,他的政治態度的變化在從《鼠疫》到《反抗的人》等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但是無論如何,加繆不像莫爾索那樣對一切都無動於衷,而是對社會有自己鮮明的態度。他以同情的筆調讚揚莫爾索蔑視宗教、蔑視死亡的傲然態度,正是對30~4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揭露和反抗。這種反抗雖然是消極的,然而深刻地反映了二次大戰爆發後西方社會中蔓延的對世界感到不安和絕望的心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但是主人公又從不分析他內心的思想感情,所以是內心描寫和外部描寫巧妙的結合,表明加繆掌握了美國作家福克納、海明威等人的寫作技

巧。關於審訊和判決的段落則顯然受到了卡夫卡作品的影響。主人公在自己不自覺的情況下犯罪,會使人聯想到西默農的偵探小說。總之《局外人》的奇特而又新穎的筆調包含了不能以世俗之見和從字面上來理解的意義:塑造了一個顯然與衆不同的反面人物,卻是一個不指望有別的社會,不想和別人有任何聯繫、只想保持自己個性不受干擾的人物。

加繆的小說風格介於傳統小說和新小說之間。一方面,存在主義文學是反傳統的,作者從不介入小說,從不干預主人公的命運,從來不發表自己的議論;另一方面欠缺而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薩特把這個概念運用到哲學,小說的語言又極其簡單明晰,可以說具有古典主義的散文風格,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局外人》這部前所未有的小說的成功表明了加繆深厚的藝術造詣。當然,與新小說和荒誕派戲劇相比,包括《局外人》在內的存在主義文學,都由於其流暢可讀而應歸入傳統文學的範圍。 小說 局外人 加繆 梗概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傑出作品之一,該書以一種客觀記錄式的”零度風格”,粗線條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繆的世界中經歷的種種荒繆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誕體驗。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而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個象徵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個血紅色的燈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然而,局外人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由這個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而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本書寫於二次世界大戰其間,這個時期,西方世界正處於戰爭的恐慌之中,人們對社會充滿迷惘,精神沒有歸宿。默而索們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他們孤獨、痛苦、冷漠,但又不甘於被現實的世界如此凌迫,於是他們變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們以冷漠來反抗生活,卻最終未能逃脫在命運面前的慘敗,悲劇是註定的,但蔑視悲劇的態度卻讓他成了一名挑戰荒繆的英雄。

可以說,局外人並不是指默而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默而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做爲一個人,他是特別的,但是普通卻往往寓於特別之中,他的身上有着太多人的影子。爲了進一步瞭解生活,瞭解從前的人或許也是我們現在身邊的人,默而索的個人的世界也便成爲一類人共有的特質,通過對默而索的探知,才能更加深入的認識”局外人”現象。

引言

《局外人》是加繆的一大經典之作,其中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默爾索孤獨、冷漠、荒誕並且麻木不仁的形象特點,也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中所謂的荒誕性。在荒誕的世界裏表現出荒誕的思想行爲,把人生看作無意義的,世界是可笑的不抱希望的,對一

切事物都無動於衷。這就是我們眼中的默而索。他的不幸,在於他覺醒於生命之花枯萎之時,已沒有給予他重新開始的生命之泉。《局外人》把這束漠視一切的目光射向每一個人的心底,給予我們以靈魂的沉重叩問:在荒誕的世界裏,我們將何去何從?荒誕哲學是資產階級文明遭到嚴重衝擊的哲學表現。荒誕的對立面是理性,當理性的規範走到了極致的時候,世界就變得荒誕了。面對這種荒誕的巨大勢力,有人抗爭,有人妥協,但大都以死亡來結束。

《局外人》中近似於靜態的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帶着我們走向一個不回的深淵。也許對於小說中的“我”而言,每一個現實的事件都無關痛癢,但正是這一連串的事件引出了後來的悲劇。

(一)荒誕性

加繆在主人公莫爾索身上勾勒出了這一主要思想輪廓——荒誕。

“局外人”默而索的荒誕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流一滴眼淚,在女友求婚時無動於衷,在被告席上還若無其事地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甚至還在臨死前“執迷不悟”。被視爲“異類”“冷血動物”的他,不是對此反駁和抗議,而是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理解。而且,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竟然還放棄了唯一上訴的機會,這實在叫人難以理解。

也許,正如加繆對莫爾索淒涼的結局的總結:“在我們這個社會,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流淚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可能。”由此看來,莫爾索無疑是荒誕之神腳下的一份祭品。

儘管如此,但莫爾索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之徒。他深知自己在他人眼裏的形象,對此他只是豁達地抱以平淡的眼神和心境。正如加繆在《局外人》一則序言中寫道:“我認爲,默而索並不是一個窮途潦倒的人,他是窮人,不加矯飾的人。他酷愛不留陰影的陽光。他遠不是沒有感情的人,他內心深處到處充滿深情,那種追求絕對和真理的深情在激勵着他……”是的,正是這樣,才讓他與這個世界漸行漸遠,最後纔會對這冷漠的人間全無留戀。而他意識到荒誕的那個黎明,卻是他生命中所能看到的最後一線光亮。當神甫慈愛地說:“我的兒子,我是您的父親。只是您不能明白,因爲您的心是糊塗的。”沒想到,一貫沉默的莫爾索突然勃然大怒,揪住了神甫長袍的領子。“他的任何確信無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頭髮。他甚至連活着不活着都沒有把握,因爲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好像是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就在這一刻,他明白了什麼是荒誕:“我抓住了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

(二)意識化

故事中的莫爾索擁有的是一種變態的人格,而現實中的大多數人的人格都是健全的。莫爾索的思想和行爲和魯迅筆下的阿q有某種層次上的類似性。他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擁有着屬於自己的個人意識和自己的思考角度。當然,他們不需要去顧及別人的想法和評判,他們只想做自己和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計後果和代價。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可以說莫爾索這就是一種自欺,一種自我欺騙罷了。他不企圖獲得任何事情的真相,也不想隱瞞任何事情。當然,就連他自己都不想知道事情的答案和緣由。哪怕是莫爾索最後被判死刑的時候,他都不曾願意讓自己徹底醒悟。他的意識是一種自在式的存在,而正是這種意識固化了他的自我,不願改變。

莫爾索的意識認爲“重要的不是治好病,而是帶着病痛活着” “人生越沒有意義越值得過”,這表現出了莫爾索荒誕的思想意識、精神的扭曲,又表現了他所遭遇的人生悲劇。

從表面上看來,莫爾索的故事是一個不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案例。這種意識所導致的人格變異和精神悲劇在現實中畢竟只是極少數,但恰恰是這極少數深刻地觸及了每個人的精神內在。表面看來,莫爾索的悲劇是個別性的特殊性的,但實際上這一悲劇卻並不是偶然的,因爲他所走過的精神軌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在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或明顯或含蓄地表現出來。這在道德上是一種消極的行爲,但實際上從哲學的層面來看,卻是意識上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表現。這種意識活動可能表現在許多方面,如人生理想。

可是,當某些理想已經不可實現時,思想意識上的自我保持就會顯得仍執迷不悟、脫離世俗了。莫爾索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距離甚遠,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不肯接受現實,於是便只能在精神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臨着精神意識畸變的可能,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謹慎地維持理想意識與現實之間微妙而又脆弱的平衡。

(三)存在主義

加繆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爲世間的混亂和荒謬是必然的,人作爲一種存在,是沒有他的必然的意義與目的的。存在主義本身就否定了“意義”,把人放逐到了荒蕪的沙漠。當然,存在主義不是一種理論體系嚴密的流派,而是一種包容了各種各樣思想的一種思潮,在各種公認的存在主義思想之間也存在着尖銳的矛盾。存在主義反映的是人面對世界感到的一種孤立無援的情緒和被拋棄的境地,對於無意義的世界的掙脫。

在故事中,加繆描寫了一個神甫的兩次佈道,從而否定了宗教的可以帶來的意義。他通過主人公的態度表明了一個人面對虛無的人生的態度,就是以愛情、友誼和最重要的同情心來充實內心。

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存在指明人都具有社會性,這是不可避免和逃避的。儘管莫爾索一再表現出對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的冷漠,但他仍是具有社會性的,他仍需要與他人一起才能存活。比如說馬鬆、萊蒙和瑪麗,都是他生活中存在的一部分。

加繆曾說過:“默爾索,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着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這正是對真實生活地執着追求。荒謬的世界裏沒有希望,沒有上帝,所以他拒絕現存的世界,因爲反抗,所以他存在着。

(四)人生價值

就在臨刑前的那個黎明,默莫爾索忽然激動了起來:“我過去是幸福的,我將來也是幸福的!”“事實上大家都是幸運的!”他終於流淚了,或許是平生第一次。一直以來,他用自己的方式對抗着所處的社會。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幸福地流淚了。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正是因爲自己有其存在的價值,屬於自己人生的價值,而不隸屬於任何他人,不被任何思想邏輯牽絆。

他的一生,是如此的荒誕不羈,卻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即使在他的一生中出現了像瑪麗那樣愛自己的女人和萊蒙那樣的朋友,他的人生也不曾有太大的變化,他的人生還是如此繼續着。

也許,他人生的價值所在,便是沒有價值吧。

後記

誰也不曾明白這樣一個不能爲常人所理解的人,誰也不曾明白他活着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但他卻仍然是個有追求的人,追求絕對也好,追求死亡也罷,他的執著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他只能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把做人的純粹演繹到了生命的極至

《局外人》內容提要莫爾索是阿爾及爾一家法國公司的職員,他接到離阿爾及爾80公里的一個養老院發來的電報說他母親死了。他請假到了養老院,糊里糊塗地看着別人安葬了他的母親,他只覺得很累,不想在封棺前再看一眼母親的遺容,也不知道他母親到底多大歲數。 下葬的第二天是星期六,不上班。莫爾索到海濱浴場去游泳,碰到了從前的女同事瑪麗,兩人一起游泳後,晚上又看了一場滑稽電影,然後留瑪麗過了夜。 莫爾索的生活十分單調無聊,於是他和同事去追趕一輛卡車取樂。他有個鄰居叫雷蒙,被情婦的弟弟痛揍,想讓莫爾索代筆寫封信把她臭罵一頓。莫爾索答

應了,其實他對於做不做雷蒙的朋友是無所謂的。 瑪麗到星期六又來和他一起游泳,還問他到底愛不愛她,他覺得這種話毫無意義。雷蒙和情歸打架,驚動了警察,雷蒙要莫爾索到警察局去爲他作證,莫爾索也覺得無所謂,反正照雷蒙要求的意思去說好了。 老闆要莫爾索到巴黎的分號去工作,莫爾索覺得在哪裏生活都一樣。晚上瑪麗來問他願不願意和她結婚,他說這個問題毫無意思,她要結婚就結婚好了,這畢竟不是什麼嚴肅的大事。

莫爾索爲雷蒙作證之後,雷蒙情婦的弟弟帶了一羣阿拉伯人來報復,在海濱和他們打了一架。雷蒙被刺傷了胳膊,把手槍交給莫爾索,莫爾索不知道應不應該開槍。後來他被太陽光曬得頭昏眼花,感到天旋地轉,恍惚之中向刺傷雷蒙的的阿拉伯人開了5槍。 莫爾索因爲殺人被捕,又不願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懺悔,於是案子拖了11個月。他逐漸習慣了監獄的生活,時間對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最後,檢察官指控他在母親死後不但不哭,還和女朋友去看滑稽電影,亂搞男女關係;爲了逃避責任,還作爲靠女人生活的雷蒙的同謀從犯去蓄意殺人,因而沒有一點人性,是一個人面獸心的動物,是一個妖魔。法庭據此判處莫爾索死刑。他自己並不感到後悔,只是對檢察宮這樣纏住他不放感到驚訝。 莫爾索拒絕向神父懺悔,他覺得20歲死和70歲死沒有什麼區別,像神父這樣活着也等於一個死人。但是別人的死活也好,母親的慈愛也好,對他都沒有什麼意思了,有一股氣息會把生活的歲月吹得一乾二淨。臨刑前莫爾索閃過願意重新生活的念頭,但他仍然覺得現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時會有很多人來看,來咒罵他,他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第五篇:《局外人》讀後感

《局外人》讀後感

看完《局外人》,覺得心裏有很多的東西想要表達,在莫爾索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內容提要如下:

莫爾索是阿爾及爾一家船運公司的職員,因爲和母親無話可說,自己僱不起人照顧就把她送到離阿爾及爾80公里的一個養老院,近一年幾乎沒去看過她。直到養老院來的電報說他母親死了,他才請假到了養老院,接下來他在養老院的一些舉動爲他今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直到安葬了他的母親,也不想再看母親一眼,甚至連母親的年齡也不清楚,在母親遺體前吸菸、喝咖啡,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沒哭。

安葬了母親後的第二天剛好是星期六。莫爾索就到海濱浴場去游泳,碰到了從前曾想弄到手的女同事瑪麗,還跟她一起游泳,晚上又一起看了一部費南代爾的滑稽電影,最後留瑪麗在家過夜。

莫爾索有一個名聲很不好自稱“倉庫管理員”的鄰居叫萊蒙,萊蒙對莫爾索說了他與情婦的兄弟打架的事,又說情婦欺騙了自己,於是叫莫爾索替他寫信羞辱他的情婦,莫爾索答應了。之後萊蒙與他的情婦打架,驚動了警察,雷蒙要莫爾索到警察局去爲他作證,莫爾索也覺得無所謂,就那麼做了。

莫爾索爲雷蒙作證之後,雷蒙情婦的弟弟帶了一羣阿拉伯人來報復,在海濱和他們打了一架。雷蒙被刺傷了胳膊,把手槍交給莫爾索,莫爾索被太陽光曬得頭昏眼花,感到天旋地轉,恍惚之中就向刺傷雷蒙的的阿拉伯人開了五槍。

莫爾索因爲殺人被捕入獄,他逐漸習慣了監獄沒有瑪麗,沒有煙,沒有自由的生活,時間對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最後,檢察官本末倒置死咬住“莫爾索在母親死後不哭,還和女朋友去看滑稽電影,亂搞男女關係,還作爲靠女人生活的雷蒙的同謀從犯去蓄意殺人”這些指控莫爾索。法庭據此判處莫爾索死刑。可是他自己並不感到後悔,只是對檢察宮這樣纏住他不放感到驚訝。

莫爾索拒絕向神父懺悔,並扯着喉嚨大叫,罵他,揪住他的長袍的領子,把內心深處的話,喜怒交迸的強烈衝動,劈頭蓋臉地朝他發泄出來。他覺得20歲死和70歲死沒有什麼區別,像神父這樣活着也等於一個死人。

臨刑前莫爾索閃過願意重新生活的念頭,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並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甚至還希望處決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局外人》主要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的描述從內容上看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其客觀而平淡,甚至說像是稍會寫點東西的人都會寫的流水賬,似乎根本就沒有必要這麼大費周章地去寫它。但這恰恰是作者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平靜的水面上偶然現出一點兒微

波,讓人在潛意識中有種恐懼感,由於這種恐懼感是不被察覺的,因此仍然不由自主地像中邪了一般朝着那個看似平靜的地方前進,不惜冒險去證實這種潛意識。而最後的事實是平靜不是真實的,危險也是假象:莫爾索的內心不是他所呈現給世人的那樣淡漠,他對生活懷着一種奇特的熾熱的感情,讀者在潛意識裏是這麼設想的,並希望在最後的時刻這種設想可以得到證實,但結果是我們可以判斷莫爾索不是沒有感情,但這種感情直到最後也沒有真正的被證實它的存在。從文學功底上看,作者用詞普通,沒有非常精彩的人物或景物的描寫,語言平實,實在看不出來這前半部有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寫的比這生動形象的文字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那麼它又奇特在什麼地方呢?讀者在讀完後半部分後自然就會找到答案。

《局外人》的後半部比前半部多了主人公莫爾索的社會意識。莫爾索在監獄中的生活的這一部分描寫讓我對莫爾索有了全新全面的認識,也越來越喜歡莫爾索。

不難判斷莫爾索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而細膩,但他卻是個沉默的人,沉默的理由僅僅是“懶得說”:“可是,這一切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用處,而且我也懶得去說。”然而,沉默的力量是可怕的,它會讓人不安,讓很多心虛的、不懷好意的人不由自主地對他進行惡意的揣測,這也是莫爾索不見容於社會的原因之一:推事訊問莫爾索時,首先就把莫爾索描繪成生性緘默孤僻的人;在審訊期間,檢察官問塞萊斯特(莫爾索常去他的飯館吃飯)是否注意到莫爾索是個緘默孤僻的人,可是塞萊斯特只承認莫爾索不說廢話。

莫爾索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對周圍的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是個可以清醒地控制自己情感的理性的人,他的理性程度已經超過社會所能接受的範圍。而一方面的極端必然襯托了與之對應的另一方面的不足,即過度的理性讓人覺得他是沒有感情的動物。但事實是,莫爾索的感情一直都隱藏在他的理性之下。這些,在文章中時時都有體現:

一、他媽媽死了,他沒哭,理性告訴他這是自然規律,沒有哭的意義,甚至到最後面對自己的死亡他也是這種很理性的態度,但同時後者恰恰也證明了他並不是因爲“不愛媽媽”而不哭,而且在媽媽死後,他有多次地想起媽媽,比如在聽到老薩拉瑪諾因爲丟了他的狗而哭泣的聲音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了媽媽”,他在監獄裏時想起“媽媽常說,一個人從來也不會是百分百的痛苦”,“不過,這是媽媽的一個想法,她常常說,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想起媽媽講的關於父親的一段往事等等這一切說明了他對媽媽的愛不比正常人少;二、他說:“我有一種天性,就是肉體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亂。”這說明了他的理性往往總是佔上風,比如在預審推事對他進行審問,激動到推事的“聲音完全變了,幾乎是顫抖地大聲問我”的程度時,莫爾索卻覺得:“說真的,他的這番推理,我真的跟不上,首先是因爲我熱,他的辦公室裏有幾隻大蒼蠅,落在我的臉上,也因爲我有點兒怕他。”在安葬媽媽的時候也是這樣:安葬媽媽的那天,我很疲倦,也很困,我根本沒體會到那天的事的意義。但他又能夠肯定地說“我更希望媽媽不死”。也就是說莫爾索在理性上是知道自己對媽媽是有感情的,但理性同時也告訴他此時他很熱、很疲倦、很困,所以他表現不出感

情。

另外,莫爾索還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從始至終他時時刻刻都在以他驚人的敏銳的洞察力“旁觀着”周圍的不管與他有關還是無關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物、自然、環境,哪怕是在監獄中,在臨死前。

“一會兒,一個老頭兒醒了,使勁地咳嗽。他掏出一塊方格大手帕,往裏面吐痰,每一口痰都像使盡了全身的力氣。”

這只是對一個門房的動作的觀察。

“乍一睜開眼睛,屋子更顯得白了。在我面前,沒有一點兒陰影,每一樣東西,每一個角落,每一條曲線,都清清楚楚,輪廓分明,很顯眼。”

這是他對周圍環境的敏銳感覺。

“他就是貝萊茲先生。他戴着一頂圓頂寬檐軟氈帽(棺材經過的時候,他摘掉了帽子),褲腳堆在鞋上,大白領的襯衫太大,而黑領花又太小。鼻子上佈滿了黑點兒,嘴脣不住地抖動。滿頭的白髮相當細軟,兩隻耷拉耳,耳輪胡亂卷着,血紅的顏色襯着蒼白的面孔”

這是對人物的肖像的觀察,細緻到嘴脣的抖動、白髮的軟硬。

“車頂上,車伕的熟皮帽子就像在這黑油泥裏浸過似的。”

甚至車伕也沒能逃過莫爾索的雙眼。

“昏暗的囚室裏,我彷彿從疲倦的深淵裏聽到了這座我所熱愛的城市的,某個我有時感到滿意的時刻種種熟悉的聲音。在已經輕鬆的空氣中飄散着賣報人的吆喝聲,滯留在街頭公園裏的鳥雀的叫聲,賣夾心麪包的小販的喊叫聲,電車在城裏高處轉彎時的呻吟聲,港口上方黑夜降臨前空中的嘈雜聲,這一切又在我心中畫出了一條我在入獄前非常熟悉的,在城裏隨意亂跑時的路線。”

這一段話能讓你想起誰呢?我相信看過張愛玲的散文或小說的讀者肯定會想起張愛玲的那條街:哇啦哇啦響的無線電,咿咿啞啞拉着的胡琴聲,賣豆腐乾小販的吆喝聲??莫爾索和張愛玲一樣熱愛着

俗氣的俗人的俗生活,嘈雜、隨意、髒亂都是他們眼中的一道奇特的風景。這種聯想使我更喜愛莫爾索這個角色,而莫爾索其實就是作者加繆,因爲這一切都是他創造出來的,不妨這樣說:莫爾索是一個虛構的被誇張化的加繆。

也許你也會想到魯迅,因爲莫爾索在某種程度上看似乎有點“看客”的味道。有人這樣說莫爾索:(莫爾索)他對待親情、愛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表現出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性格。並把他(莫爾索)和魯迅在《阿q正傳》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冷漠無情、懦弱卑怯、愚昧無聊、盲目自大等性格的“看客”形象相聯繫。這種觀點讓我很難接受,莫爾索與“看客”有着最本質的區別,首先莫爾索是清醒、敏銳又聰明的,這怎麼是那些愚蠢可笑無知的“看客”能比的呢?而且莫爾索還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在監獄裏,他把一塊舊報紙上的一則新聞讀了不知幾千遍;在被判死刑後,他說:“我就怪自己從前沒有對描寫死刑的作品給予足夠的注意。”,還說“報紙上常常談論對社會欠下的債。”;在接受審判時他會本能地做出判斷:“我的”律師的才華大大不如檢察官的。

我對莫爾索的看法的徹底改觀其實是從他被判死刑的那一刻開始的,莫爾索依然是生活的旁觀者,但我們卻能微妙地而又確切地感受到他內心的不捨和對生活的眷戀。“我的生活到此爲止了。”“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還有一個非常細節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莫爾索接受審訊,塞萊斯特爲他辯護完後,莫爾索說:“但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想擁抱一個男人。”這無意中的

一句話細細品味,其中是包含了很多的耐人尋味的意義。首先,這句話說明了莫爾索對塞萊斯特的感激之情,“第一次”說明了他的感情是不輕易就可以產生的,它一直沉睡在莫爾索先生的心底;其次,莫爾索只是塞萊斯特飯館的顧客,不輕易產生的感情卻對一個關係不親密的人產生了,說明了莫爾索內心深處的孤獨,而在文章末尾有這樣一個細節:萊蒙是不是我(莫爾索)的朋友,賽萊斯特是不是比他更好,又有什麼關係?顯而易見,莫爾索對雷蒙是不是朋友是無所謂的,這正說明了莫爾索並沒把萊蒙當做朋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直沉睡在莫爾索先生的心底的感情爲什麼在這時卻露出端倪了呢?莫爾索又爲什麼感激賽萊斯特?感激是在別人幫助了自己的情況下自然產生的,莫爾索會感激賽萊斯特的辯護,不是從側面反映了莫爾索其實是很渴望繼續生活下去的?這一點,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莫爾索是熱愛生活的,但是既然活不成了,理性的莫爾索依然以不可理喻的理性面對死亡:他感到“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爲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加繆在爲美國版《局外人》寫的序言中也有說:“他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着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我很高興讀到這句話,作者,莫爾索的偉大的創造者給了我們《局外人》沒明確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