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看《建軍大業》歷史電影觀後感作文(多篇)

觀後感6.41K

看《建軍大業》歷史電影觀後感作文(多篇)

看《建軍大業》歷史電影觀後感作文 篇一

《建軍大業》成爲繼《建國大業》(2009)、《建黨偉業》(2011)又一部主旋律獻禮片。把獻禮片拍得好看不容易,《建國大業》可謂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試圖把主流價值觀和商業類型片技巧相結合,在儘量尊重歷史原貌的同時也力求故事的驚險性傳奇性,人物塑造力求平民化個性化,並且邀請了百餘位明星零片酬出演,效果也相當不錯,影片打破了觀衆對主旋律概念化的既定印象,爲主旋律電影樹立了新的標杆。

但是到了《建黨偉業》,卻又感覺把之前創下的品牌拉低了,影片由韓三平、黃建新、李少紅、陸川、沈東五位導演分別執導,多條線索並進,造成了影片敘事的紛雜混亂,影像風格的不統一,節奏慌亂失衡,一會兒像黑幫片、一會兒又像間諜片,整個事情發展脈絡沒有交代清楚,也很難得到一個集中統一的觀影情緒。

很慶幸,今年的《建軍大業》爲“三建”獻禮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領略了《建黨偉業》的凌亂紛雜,再看《建軍大業》就覺得敘事結構工整得多,沿着《建國大業》開創的“數星星”路線,這次啓用了一大批人氣正盛的年輕演員,多數表現得還不錯,尤其是朱亞文塑造的青年周恩來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演出了少有的英武氣,沉着冷靜幹練,頗具一代英明領導人的氣魄。還有黃志忠扮演的朱德,英勇磊落大氣,還帶點老練的江湖智慧,他率領將士們打得三河壩戰役頗爲悲壯,戰爭動作戲場面宏大,節奏感相當強,乾淨利落,體現了香港導演劉偉強的強項,整部戲激情熱血,令人扼腕。武戲精彩,設置的文戲也與之互相映襯,戲中有不少煽情點,惹人落淚,有些情節不經意打動人,比如毛澤東告別妻兒的戲,本來極平常,可一想到這一別就是生離死別,觀衆就禁不住流淚。那個時代真是戰火中的青春啊,而此片也給人極爲青春的感覺,無論從演員還是從劇情上都是“革命青春”的絕佳演繹。當然,也有一些槽點,比如歐豪飾演的葉挺在動作表演上太像現代的古惑仔,而關曉彤飾演的鄧媽媽也太年輕太貌美了,與歷史人物相差太遠。

《建軍大業》觀後感 篇二

7月27日,《建軍大業》上映,我也趕着熱潮去看了建軍大業,看完第一反應是:震撼加熱血。我看過劉偉強導演拍攝的《古惑仔》、《無間道》系列電影,他對於反叛、不羈的拍攝異常到位。這次電影展現的是意氣風發的一羣年輕人,爲了信念而不斷努力,勇於獻身的無畏。脖子繫上紅巾胳膊纏着白布的戰士,鬥志昂揚,喊着口令:“河山統一”的壯志雄心,一羣年輕人拉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工人和學生被北洋軍閥慘烈殺害,橫屍遍野,這一幕看得我觸目驚心,在歷史的方面我確實知識面太窄,對於各位偉大的戰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來看,氣勢磅礴,看完讓人蕩氣迴腸,先一輩的開拓者讓我們無比的敬佩,我們慶幸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時代。

在這部影片中,兩個小時的時間裏,需要安插各個角色,着實有些困難,但坐鎮指揮的周恩來、劉伯承,還有槍指華燈震懾全場的朱德、在德勝門與藩臺衙門衝鋒陷陣的賀龍與葉挺,是讓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輩還年輕,毛澤東當時僅僅是作爲湖南代表,在會上都沒有發言權,粟裕大將軍還僅僅只有19歲,只是作爲守衛兵在門口鎮守。賀龍大將軍還在爲入黨而苦苦掙扎。他們意氣風發,進行了武裝革命,有着捨我其誰的陽剛,憑藉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

朱亞文飾演的周恩來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總理形象比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殺事件之後,站在窗邊發誓的一幕,讓我深深感動,或許這只是電影橋段,但是我覺得真實的周總理就是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不然也不會有“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壯觀景象。

葉挺將軍後人葉大鷹曾發微博成:“對於腿都站不直女裏女氣的小鮮肉來演葉挺是一種對葉挺的羞辱。”,而我作爲一個觀衆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歐豪演葉挺有功有過,他在整個片子裏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帶領軍隊在進入南昌之時,面對城門守衛的阻攔,依然是霸氣直前,對方說沒有接到命令,他就現寫一個命令,帶着他訓練得讓人畏懼的的鐵軍進入南昌,這點演技雖然比較浮誇,但演出了那放蕩不羈的感覺;還有在面對軍痞挑釁自己的兵時,毅然站出,他感動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樣;南昌起義的時候,去增援賀龍將軍部隊,在那炮火煙彈中,聲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將軍應有的血性與無畏體現了他的硬漢氣質。

朱德在1927年時已經40歲,在相比於其他年輕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穩與內斂。南昌起義前晚,他杯酒交錯的巧妙周旋,冷靜的掌握着場內所有人的動向,牽制住敵方的力量。在三河壩戰爭中,運籌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錢大鈞三萬兵,臨危不懼、大敵當前、英勇抗戰、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三河壩戰役第三天決定撤退的時候,朱德站在滿是屍體的戰場上,上一次的硝煙還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襲可能就要來臨,需要留下200人斷後爲主力部隊爭取時間,大家都英勇獻身。在那個年代裏,都願意去送死,是爲什麼?因爲這些經過戰火洗禮的靈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要把生留給新生代的希望,他們有奉獻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都是把頭拴在褲腰帶上的。我記得影片中有一句臺詞:什麼是倖存者?倖存者就是把別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頭、在三河壩裏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電影裏的爆破場景讓我無比的震撼,如果我們身臨其境,該是多麼恐怖的事情,雖然距離那次的事件已經過去90年,感覺戰爭離我們很遙遠,但是縱觀世界,不太平的國家很多,前幾年的利比亞事件、伊拉克的戰爭,傷亡慘重,而作爲中國人,我們該慶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沒有戰爭的國家。

整部影片整體不錯,但是結尾比較倉促,有些動作都有戲劇程式化的感覺。

影片的最後,井岡山會師,看見中國共產黨隊伍的龐大,我的心也激動起來,那是勝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帥說的:萬難險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軍的90年,爲了緬懷偉大的革命先驅,讓我們看到那年輕無敵、心懷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們,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像解放軍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運自己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也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

《建軍大業》觀後感 篇三

電影中有這麼一個場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戰後,幾位革命偉人舉杯慶賀,觥籌交錯間略顯失態,磕磕碰碰地唱起國際歌,末了老淚縱橫。他們醉夢中所希冀的'場面,應該是無數紅軍戰士們衝鋒陷陣時,或醉臥沙場時,或臨刑就義前所夢寐以求的畫面——國將一統,普天同慶,父老鄉親圍着篝火縱情地跳舞,歌聲與笑聲交織,再也不用把冰冷的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觸手可及的是眼前闔家團圓的溫存,你笑中帶淚,右手痛飲一大白,左手灑在戰友的碑前。

夢想照進現實的代價,我們無從得知,只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視他人如己出,正如《與妻書》中所言——使天下人愛其所愛,以天下人爲念,爲天下人謀永福。

所謂戰士,不單單指在前線扛着槍桿;堅守民主陣地上的各界人士,也在洶涌的暗流中不斷掙扎,在反動派血腥的打壓中勇敢地發聲。可想而知,反動派獨裁統治下的世界,就如同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正是有這麼一幫人前赴後繼地爲民主事業傾注一腔熱血,才讓這個世界得以清明。

在信仰的道路上,赤色的旗幟終究櫛風沐雨而屹立不倒。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它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它做江湖,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殘的慘劇,多少無辜的將士淪爲反動派企圖獨裁的犧牲品。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我們需要信仰,這個信仰早已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歷史的證明,歷久而彌新。

那一代人的理想是多麼純粹和崇高,他們雙手握拳,嘴脣翕動,把鏗鏘誓詞鑄成錚錚鐵骨,烙在心底,融入血液,用血與肉的代價誓死捍衛心中的領土。我們有幸生活在這一盛世,無法真切地體會到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裏,我們的黨帶給先烈的是怎樣一種驚喜和希望,我們也無法理解爺爺輩們每次談及這段歲月時目中閃爍的信仰,那些過往的沉重甚至成爲某些非主流聲音中的輕佻和不屑,但我們要學會正視淋漓的鮮血。動盪和紅色的年代成爲他們的記憶,太平昌明的時代構成我們的生活,但請不要忘記塵封在歷史中的這段過往,因爲信仰的接續和傳承不能出現斷層,這片美麗的山河滲有他們血液的餘溫。

豈曰無名?他們的名字,正是這片大寫的山河。

《建軍大業》觀後感 篇四

1927年的中國是一個有着三個政府的國家,國家分裂軍閥割據,國民黨發動“清黨運動”,共產黨員被瘋狂絞殺。共產黨在生死存亡之際,陳獨秀總書記犯了右傾主義錯誤,主張繳槍請求汪蔣政府的保護以減少共產黨員的死亡。然而李大釗先生的死,驚醒還心存僥倖的共產黨人,武裝反動鬥爭在南昌打響了第一槍。毛主席曾在片中說道:“見過鬼的人不怕黑,況且我們都知道這是黎明前的黑暗”。通過影片有三點感觸頗深:

一。優秀理論經驗不能畫地爲牢,要走中國道路。影片中,身爲總書記的陳獨秀與湖南代表毛澤東大吵一架,毛澤東被趕出會議現場。其爭端則由於陳獨秀認爲黨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工人爲革命的主體,而毛澤東認爲中國有四萬萬農民,是不可多得同盟軍。中國農民深受地主壓迫,解放農民,動員農民,農民階級的加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里程。任何時間,任何地域都應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過於盲動刻板則容易錯過最佳時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的深度融合,是中國要一以貫之的中國道路。

二信仰的力量。在戰爭中,多少革命戰士,多少共產黨員前赴後繼。他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三河壩戰役中,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代理團長蔡晴川爲保護主力部隊安全撤出,帶領部分戰士英勇就義。在身中數槍還費勁力氣點燃炸藥包時,所有的觀衆都爲之動容,此乃真英雄。朱德同志曾對他所說的:做勇士,不要做烈士。大家都知道,這一別可能就是真的再見。走過了漫漫長征,走過了烽煙戰火,走過了戰爭的崢嶸歲月,黨員幹部應保持隊伍最初的純潔性,對黨忠誠,以松柏之質隨時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三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巴黎公社運動是共產主義的先驅形成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而後俄國十月革命也取得了偉大勝利更是振奮了各地共產革命的鬥志,爲呼應南昌起義,湘西地區發動了秋收起義。但是,秋收起義失敗了傷亡慘重的隊伍不得不挺近井岡山。魯迅先生曾在書中寫道: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毛澤東同志也曾說:共產黨就是在一次次失敗中走過來的。此後,中國共產黨改變了最初向俄國學習的城市包圍農村,改爲了農村包圍城市,利用游擊戰擊退了一次次圍剿,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生命已落幕,英跡垂千古。我們現在的和平年代美好生活,是他們用生命支撐起來國家的未來,歲月流逝,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運也要銘記戰爭中那一盞盞孤燈讓它們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永世長存。

建軍節《建軍大業》觀後感 篇五

昨晚和好友阿梅一起去博納影城觀看了近乎集聚半個娛樂圈明星的鉅作---“建軍大業”,作爲一名近兩年黨齡的黨員,我的內心還是有很多感想的。

一、端正入黨動機

在影片中,賀龍同志的入黨積極性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顆紅心向黨,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成就一番大事,爲受苦受難的農民伸展正義,解救他們於苦難之中。在周恩來同志拜訪他,希望他能加入南昌起義中來,賀龍同志非常誠心誠意,抵制了蔣介石的整個漢陽兵工廠及各種軍領銜榮譽,願意協助工廠黨,但是,他提到自己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時,非常遺憾,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後來,在周恩來同志的鼓勵下,他積極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周恩來和賀龍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聯想到現在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是真的應該多向老一輩的同志的學習,那股熱情,那股渴望,那股爲天下百姓謀利益的堅韌不拔之志。那個時代的人,積極入黨,是希望能找到組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滅敵人,建立共和國。現在,我們積極入黨,是繼承傳統精神,共建中國夢。

二、黨員要嚴格要求自己

影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粟裕等等同志,都是非常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時刻牢記天下蒼生,不忘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各個黨員同志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組織工農幹革命。他們有的遠離家鄉,有的不怕吃苦。與國民黨的軍有明顯不同,驕奢淫逸不是他們的作風,艱苦樸素纔是他們的本色。他們關心其他黨員同志,他們積極在工農羣衆中起模範帶頭作用。作爲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身份,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時何處,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誘惑。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能活多久,而是能給多少人帶去溫暖!

三、黨員要敢於創新

一個民族要發展需要創新,一個國家要興盛需要創新,一個人要走的高遠需要創新。影片中的毛澤東同志敢於在大會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來同志一次次的脫險,一次次的廣納人才,是因爲他敢於創新和靈活的大腦。還有三河壩大戰中的朱德以三千人抵擋敵軍三萬人,是因爲他敢於創新作戰方略,是因爲他敢於做出堅斷的決定。看到他流下的兩行淚水,我對這位將軍肅然起敬。還有劉昊然飾演的粟裕也是很贊,敢於分辨敵我的真僞。可謂是少年才俊。作爲一個黨員,更要敢於有自己的聲音,敢於走出一條不樣的路。在以後的教師崗位上,將迎來新課程改革,如何將走向教師專業化?如何培育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生?如何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需要自己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定教育信仰,不斷努力實踐。

兩個小時的影片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歷史的長河裏,此生不悔入華夏。在這和平時代,更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肩負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