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精選27篇)

觀後感3.09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7篇《拉貝日記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拉貝日記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拉貝日記觀後感(精選27篇)

篇1: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淨化着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爲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髮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扞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着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於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裏就有30具屍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着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衆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屍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一個細節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衆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後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乾渠裏大約有3000具屍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爲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於奉獻的人。

爲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爲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彷彿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篇2: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 人性在戰爭中洗禮,昇華

從德國西門子住南京辦事處經理約翰拉貝來描敘。約翰拉貝的身份在那個背景下十分特殊。按道理他應效忠於--元首。可是在中國生活的27年,讓他把自己最黃金的時間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也同樣獻給了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他有深刻的認識,他比那些遠在德國的納粹軍人更瞭解周圍的環境。對工作的執著讓他執意留在中國,但在殘酷戰爭的現實中讓他認識到自己需要做到更多,因為人性的善良讓他需要犧牲更多。拉貝也是人,對死亡同樣有恐懼。環境與個性造就了這一切。失去親人的痛苦[ 後來發現她的妻子沒有死 ]以及無時不刻死亡的威脅讓他無法入眠,對待日軍的暴行很多時候他也是勢單力薄,只是需要他的時候一定會站出來。他不是最超人或者蜘蛛俠,他只是一個熱愛工作,生活,愛自己老婆的平凡人。戰爭對他精神的壓迫超出了許多人能承受的範疇,他的決定可能就失去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生命。約翰拉貝值得人敬佩。

百人斬,讓人很受刺激。直白的讓其他一切表達都顯得無力。日軍的人性已經在這場戰爭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連輿論媒體也同樣。就如一道閃電照亮黑夜,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131分鐘來描述一個歷史背景下的人物相對足夠。通過他來間接反襯這段歷史。影片最讓人動容的是編劇不僅僅在描敘日軍的殘酷行徑,還在對--政權進行抨擊。不過對張靜初這個角色還有些不明白,難道就因為中德合拍增加賣點?

篇3: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的鏡頭對準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建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普通百姓的德國人約翰·拉貝。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並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多年來國內都有一種聲音,呼喚能有一部既真實反映史實又能爲全球觀衆所理解的電影作品出現,併爲此給出了一個參照的榜樣——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被譽爲“作爲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的經典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拉貝日記》在德國上映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不是在技術層面討論電影的好壞,而是驚訝於通過拉貝知道了歷史上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拉貝日記》實現了它最本真的願望。在世界電影潮流傾注重表現人性和進行歷史反思時,曾拯救過數十萬生命的拉貝,被再次用來拯救現代人所具備的共同病症——麻木與遺忘。

《拉貝日記》帶有傳記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細節營造上,通過一些好萊塢式的表達方式,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豐滿人物形象,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貝,而是一個有着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點的拉貝。送夫人逃離南京、被國際安全區管理委員會舉手選爲主席、與醫生威爾遜之間的口舌之爭……這些情節的設置,或悲傷、或戲謔、或幽默,在緩和影片沉重氣氛、增加影片觀賞性的同時,也爲拉貝從猶豫不決到堅定信念的心理轉換過程,作了巧妙中的鋪墊。各國大使和媒體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貝在日軍要摧毀安全區的危急時刻,帶領同事站在了日軍的槍口前面,影片用這緊張的一幕將拉貝定格爲正義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煥然而生。

《拉貝日記》中也有救贖主題,良心受到撼動的日本軍官,在知道日軍將要摧毀安全區的時候,將消息通報給了拉貝。許是篇幅和電影重點並不在此的原因,電影中日本軍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誘因並沒有展開講述,因此救贖主題在電影中只起到了點綴作用。

《拉貝日記》是一部有關紀念的電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喚起更多人對那段悲劇的關注,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紀念那些曾經在艱難時刻幫助過我們的人。但在表現人性真實和反思戰爭殘酷方面,救贖在藝術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勢力還在否定南京大屠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想以救贖的角度拍攝南京大屠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還需要時間慢慢將罪惡洗滌,等待沉睡良知的甦醒。

篇4:拉貝日記觀後感

1937年,拉貝在南京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大老闆,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當時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傳開了,拉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爲什麼南京還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納粹德國將領帶領着中國軍隊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軍隊正準備發動進攻。

1937年12月5日,拉貝去見了幾位德國納粹黨員。所有黨員讓拉貝快回德國,因爲日本軍隊馬上就要進攻南京了。但是拉貝不想回德國,因爲日本和德國是友國,還有,如果回了德國那他會傾家蕩產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轟炸機來了,拉貝看見後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後許多的員工和難民往場屋跑,但是警衛們不讓他們進。拉貝知道轟炸可是會要了人命的,何況還有自已的員工,他下令把門打開,門打開了但轟炸機如果炸着裏怎麼辦?這時他突然想起有黨員送給他的一個超大的納粹旗,他馬上叫人拿來了納粹旗在打開由4個人撐着讓難民員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轟炸機飛來圍着場房飛了一圈就飛走了,之後轟炸機全飛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們也知道,拉貝和別國人員的安全區只安全一點點,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飛機擊沉了拉貝也傷心了好幾天。

他的私人司機張因爲不在汽車上被砍了頭,日本人說好了不殺戰俘的結果還殺。

這個電影寫出了日本人的殘暴,看出了拉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當時中國人的無能。但是,這是歷史,我們要銘記歷史,無能就要捱打。

1945年日本戰敗,拉貝將他拍下的當時的南京慘案,讓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們有多麼的殘暴,邪惡是打不過正義的!

篇5: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衆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衆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並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x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爲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爲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爲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爲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後,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

篇6:拉貝日記觀後感

我不會因爲一部電影的平庸而否認拉貝的偉大,而同樣我也不會拉貝的偉大而卻去承認一部平庸的電影。雖然《拉貝日記》在德國獲得大獎,但這並不代表這是一部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好電影。《拉貝日記》給我帶來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預期,在這部影片裏我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震撼,甚至沒有什麼感動。這部拍給西方人看的“拉貝小傳”雖然也只有兩個小時的片長,卻讓我感到是如此冗長,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過程中看了多少次時間,《拉貝日記》“循規蹈矩”到沒有任何驚喜,甚至沒有一個高潮點來引發觀衆的共鳴,影片如同流水賬一樣,平庸到沒有讓人想重看一遍的慾望,而在走出影片後,腦海裏那剛剛看過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貝日記》給我便是這樣一種極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國人

說到刻畫那場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國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導演陸川在接受楊瀾時採說道,那一個個特寫的中國人的臉龐是他照着真實的照片儘量尋找長相相似的羣衆演員來化妝扮演,而這便使《南京!南京!》裏那一張張茫然、無助卻帶着點剛毅的臉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貝日記》中,導演羅瑞·加侖伯格卻依然採用了一種最爲平庸的手法來塑造中國人。只有在拉貝選擇那20名士兵時,鏡頭了給了那些士兵一些鏡頭特寫之外,在大部分的時間裏,中國人已經完全淪落爲了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張靜初這個所謂的主演和拉貝先生的司機之外,我幾乎想不起電影中有哪張讓我難忘的中國臉龐。

當影片中的中國人無法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影片中浩劫給人所帶來的震撼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折扣。或者說,《拉貝日記》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轉移到了拉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說這場浩劫中在《拉貝日記》中已經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個拉貝的光輝形象的一個活動的背景板。

而同樣的問題也在屠殺橋段中可以看到。在預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諾骨牌屠殺”橋段則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爲難受的橋段之一。但這並不是因爲屠殺的殘忍,而是對該橋段中所表現出的造作感到難受。在橋段中,那些中國士兵已經完全徹底地被道具化,在機槍掃過之時,居然沒有一絲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導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時間並以相同的姿勢倒下,毫無生命的道具也不過如此了。

當有的電影試圖還原那張浩劫中的每張臉,而有的電影卻用粗糙的大筆將中國人一筆畫過。《拉貝日記》中的中國人都在拿着聚光燈,只不過他們都站在聚光燈的背後,光芒全部落在了電影中的拉貝身上。由此不得不說,有時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誠意。

惡俗橋段的放肆堆砌

陸川在將五個小時的電影剪到了兩個小時之後,原本劇本中存在着三角戀劇情被完全刪除,以至於我們在現在公映的《南京!南京!》裏完全看不到有幾個角色之間原本存在的感情糾葛。

事實證明,刪除比保留更加困難。

誠然,加入幾個主角的感情糾葛後,會讓影片顯得更商業更吸引觀衆一點,然而這必須要看是什麼影片。將這種無謂的感情戲摻雜在以南京大屠殺爲題材的影片中,便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膩味。商女不知亡國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殺這場浩劫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眼中似乎仍然太過遙遠,從他們徹底將中國人淪落爲一個個只會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們似乎還遠遠沒有了解到這場浩劫給中國人帶來那種難以抹滅的痛,而是在用一種純國外的思維來打量這場浩劫,因此他們更關注這場浩劫上的外國人,對發生在這場浩劫上的莫須有的異國戀則更加有興趣點。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態度甚至是霸道不負責任的,這不禁讓我對《拉貝日記》的誠意表示懷疑。因爲在影片中將張靜初的愛情戲份刪除,對影片的劇情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相反會讓劇情更加緊湊點。而偏偏就是這對錶現影片主題毫無幫助且和歷史完全無關的惡俗劇情,在影片中以“戰場中的浪漫”的名義肆無忌憚地遊蕩在血和屍體之上。

而影片中的惡俗之處遠不止這一處。

我不明白外國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這場浩劫中出現所謂的歡呼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劫後餘生固然可喜,但遠遠不會達到影片中那樣歡呼雀躍的程度。這種將人從死亡線上拉回的激動更多的是一種悲樂,而不是影片中那種沒心沒肺的狂歡。然熱這種歡呼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現。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便是最後拉貝離開南京的橋段,且不論這場戲是否符合史實,單單那些那些衣冠鮮亮的且滿臉紅光的羣衆演員,就讓我難以感受到他們剛剛經歷過一場死掉無數中國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無論拉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這場死了30萬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歡呼都是刺耳的。至此,這部影片中的中國人已經完全成爲襯托拉貝光輝形象的元素了。

《拉貝日記》的結尾,必然成爲09年最惡俗的橋段之一。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這八個字就是我對《拉貝日記》最直接的印象。這是一部無論從尊重史實的程度上還是從一些虛構的劇情上來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這部耗資2000萬美元的“大片”,空有還原歷史的想法,卻缺乏還原歷史或者是傳達真相的能力。對浩劫缺乏足夠尊敬的描述,而影片裏和日軍的交涉以及安全團內部的矛盾這些本可展開的劇情又淺嘗輒止。這部平庸到極點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萊塢標準流水線的作品,至於比肩《辛德勒名單》那更是天方夜譚。雖然影片中的演員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宮鳩彥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沒有這些演員,那麼這部影片甚至連平庸都談不上。

拉貝是偉大的,但這部《拉貝日記》卻離偉大有着太過遙遠的距離。

篇7:拉貝日記觀後感

一部《拉貝日記》讓許多中國人知道了John Rabe,一個曾經在南京大屠殺中幫助過我們的外國人。無論他當時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幾個外國人建立的安全區保護了大量中國人的事實是不可磨滅的。

二戰中,有幾萬猶太人在上海避難,只是由於德國和日本之間的分歧,使得他們僥倖存活。但是在戰後這60多年裏,以色列和整個猶太世界,都時刻在感激中國人民,在最危及的時期曾經接納過他們。儘管當時的.上海已經被日本人所佔領,儘管當時的中國人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就是一種感恩的態度,哪怕一絲一毫的舉動,或許能救到許多人,別人都會永遠記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來,這部片子雖然是中德合拍,但導演是德國人、劇本也是德國的,可以說是一部完全的德國電影,只不過用了一些中國演員。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貝日記》沒有常規的中國思路,也沒有對南京大屠殺的血腥進行大量描寫,電影突出的還是拉貝這個人,從一個親民的資本家轉變爲幫助中國難民的人道主義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貝的日記,換個角度講,其實就是拉貝在帶有主觀的說故事。他的視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無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觀的記錄下整個慘絕人寰的過程,同樣也不能指望德國電影能拍出中國思路。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永遠的痛,通過第三方的視角,再次經歷整個過程,也是種反思;同時更應該學會要感恩,要感激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無論他的膚色、他的身份。

篇8:拉貝日記觀後感

97年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剛建立的時候,我就參觀過,當時給滿屋子的骨頭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給嚇倒了,沒敢多看就逃了出來,仍清晰地記得那面牆上的幾個大字——遇難者 遭難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讀書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聽到那長鳴的防空警報,在那一刻,彷彿聽到了死難的同胞們的悲悽。一直以來關注這段歷史也關注國際上對這事的反響。值得慶幸的是,這段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貝日記》、《南京南京》、紀錄片《南京》(NANKING)以及紀錄片《南京大屠殺》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寫實類影片,看了之後都讓人心靈震撼。從時間上來說,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張純如)最老,也最不具備電影拍攝技巧,僅從影片觀賞角度來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卻最寫實,大量的真實歷史的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那段歷史。紀錄片《南京》(NANKING)是從國外友人的口述歷史視角,紀錄和描述那段歷史,整個片子試圖還原當時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國佬的電影手法和效果比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有了質的提高,看過之後讓人悲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寫一處處血淋淋的殺戮和日本鬼子的殘暴,以及偶爾用那不純熟的心理描述技巧爲那並不存在的所謂個別日本軍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膽問陸川一句:日本鬼子會自殺嗎?拉貝會向中國人下跪?你會選人嗎——用個喜劇演員來演這麼嚴肅的電影!(我不是說範偉演得不好)。《拉貝日記》則從拉貝的視角記錄了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導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顰《辛德勒的名單》。《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號化,《拉貝日記》中的人物刻畫得更具有個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節大部分虛構,《拉貝日記》則真實記錄了百人斬等事件。

《拉貝日記》中有幾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萬中國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萬中國人!(這是拉貝對中國人的理解,在某人說國際安全區只能容納10萬難民的時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譯得很隱晦很和諧,說希特勒膽子很小,當然英文也有這一層意思,這是拉貝無聊時和威爾遜醫生一起唱的歌)。

篇9:拉貝日記觀後感

這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但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裏,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後,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故事的完全跟整體的可託。並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訴,並用了許多的篇幅重複強調:那就是――戰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說大一點是態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鬥中的人,但並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樣的場景展現此觀點;最後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錶決並由外國的聖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於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並在看過之後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

兒,但是看拉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於屠殺的鏡頭並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並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餘印象還有張靜初的主角,基礎就能夠沒這個主角;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衝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四年將粒粒頑石磨製成的寶物,只等着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於我們的聖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此刻看來很對,陸川說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一樣,我也沒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南京南京”裏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鐘,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佔,還要在你們的國都裏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麼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麼大的國家爲什麼被殺的那麼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篇10: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羣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爲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爲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裏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裏,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篇11: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羣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爲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爲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裏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裏,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侷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裏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篇12: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衆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衆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並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爲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爲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爲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爲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後,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

篇13:拉貝日記觀後感

戰爭,是霸權者的慾望與貪婪;戰爭,是野心者的冷酷與殘忍;戰爭,是弄權者的自私與無情。膨脹的野心將和平與人性掩埋的`徹徹底底。

死亡?仇恨?無辜的生命的吶喊,襁褓中幼嬰的啼哭,家園支離破碎,滿目瘡痍,這就是戰爭。也許歲月能抹去那些斷壁殘垣,可是歷史和人們終將銘記那段血雨腥風的悲苦時期。不論是戰火紛飛的昨天還是看似風平浪靜的今天,戰爭都依然時時刻刻威脅着人類的生存。

有人說戰爭是爲了讓未來更加統一,可是有誰真正的看清過戰爭背後的代價呢?殺戮,無休止的殺戮,用鮮血洗滌鮮血,用罪惡掩飾更大的罪惡。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話,人性被抹殺的乾乾淨淨。那些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軀,那一雙雙渴望安寧的眼睛,那一聲聲絕望的吶喊卻被冰冷的炮火炸得粉碎。從二戰到日本侵華戰爭,從伊朗戰爭到最近的敘利亞戰爭,哪一次不是伴隨着哭泣和鮮血呢?人們渴望的和平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撕毀,道德和人性被膨脹的慾望鞭笞得體無完膚。

寬恕,是戰爭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次戰爭因爲野心而開始,冰冷的炮火,哀傷的哭號,沒有良知的征服帶來的將會是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的戰爭蔓延至今,沒有了烽煙可是依然着針鋒相對,笑臉的背後隱藏的卻是一顆不夠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們對過去罪惡的沉迷。

戰爭留下的陰影是人們心底一場永遠的噩夢,無法遺忘,時時刻刻用罪惡折磨着自己。沉迷於悲傷和仇恨中不可自拔,直到有一天內心的防線轟然崩塌。

悲憫,是對每一個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顆心懷悲憫之心的人構建的伊甸園,鮮花和笑語會沖淡所有的罪惡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諒和寬恕,有愛的心成爲了人們的良知,也希望遙遠的明天永遠像今天一樣和平安寧。

篇14: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繼電影《南京,南京》之後的又一部經典感人大作《拉貝日記》,一部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取材來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拉貝日記》,透過這個“中國版辛德勒”的傳奇故事,記憶的南京那段驚心動魄的慘痛記憶。

拉貝是一個德國人,任職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在他被調回德國前任期的最後一天,趕上了日軍空襲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貝組織大家在廠區裏避難,讓大家躲進大大的納粹旗下,才躲過了日軍的轟炸。中國人要靠一面納粹大旗來救命?看到這個場面,我既爲拉貝的應急潛力和俠義之舉感動,同時,又感到極爲悲哀。當時的中國國力太弱,根本就沒有潛力躲避日軍的轟炸,眼睜睜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處是殘肢碎體,我的眼角溼潤了,不因爲別的,只爲百姓所遭受的生靈塗炭感到悲傷和同情。

《拉貝日記》裏邊有這樣一個片段——拉貝的司機——張,被日軍拉去當殺人遊戲的靶子,成爲無數被砍頭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幅照片:兩名日本軍人手握軍刀,在進行殺人比賽後,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態。這張由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兩將校百人斬競爭”新聞圖片,就是南京大屠殺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斬殺人比賽”。“百人斬殺人比賽”是日軍殘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出的當年《東京日日新聞》,以“百人斬,大接戰,勇壯向井、野田兩少尉”“百人斬,超紀錄,向井106--野田105,兩少尉延長戰”爲標題,刊登了這次駭人聽聞的“百人斬殺人比賽”。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華日軍第16師團步兵19旅團第9聯隊第3大隊野田毅、向井敏明兩個少尉軍官,在從上海向南京進攻的途中展開了殺人比賽。當時《東京日日新聞》,連續刊登該報隨軍記者淺海、光本、安田、鈴木等4人分別從江蘇常州、丹陽、句容、南京發回的現場報道,詳細報道了向井、野田兩人在無錫橫林鎮,常州車站,丹陽奔牛鎮、呂城鎮、陵口鎮,句容縣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經過。這些報道不僅僅時光、地點明確,殺人過程及其數字清楚,而且還配發了圖片。這是一個史實,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史實。但從這一點,就

能夠看出日本人有多麼的殘酷,是怎樣樣的無人性!多少條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在這兩個魔鬼的刀下抹殺了,留下的是被殺者家人的悲哀欲絕,有多少孩子因此成爲了孤兒?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軍官的行爲是慘無人道的,我感覺還沒有一種形容詞能夠用來形容他們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卻極力否認“殺人遊戲”。兩個侵華日本軍人的三名後人,以侵華戰爭期間報道所謂“百人斬”一事損害這兩名日本軍人“名譽”爲由,起訴日本《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兩家報社和原《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要求賠償3600萬日元。這是多麼可恥的啊!本來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後還死不承認,即使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看到這些,我不明白心裏頭有多麼的氣憤!!

一開始,拉貝也曾對日本軍隊抱着幻想,他認爲日本軍隊會盡量減少殺戮,直到之後日本對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殺害,還有親眼看見自我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軍炸沉,拉貝才認識到了日軍的殘酷。一羣外國的仁義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安全區,供平民避難,拉貝是這個安全區的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擔任安全區委員會副主席。安全區給了二十多萬人一個避難的場所,在那裏,日軍和中國軍隊都不許進入,也不許攜帶武器。就是這麼一羣外國人,一羣完全能夠置身事外的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給了那麼多的中國難民一個生命的期望。他們就像是沙漠裏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給了絕望中的中國難民一個活下去的期望。在安全區缺乏資金和物資供應的時候,拉貝主動把自我的存款拿了出來,爲了安全區的工作,使自我的糖尿病更加嚴重。羅伯特作爲一名醫生,不辭辛勞的工作,救死扶傷,作爲安全區的副主席,爲安全區付出了許許多多,還有一羣正義人士,爲了安全區的工作奔波勞累。這就是正義,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在我心目中,他們都是偉人,都是絕對的英雄!!不,就應說,我們中國人都就應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給我們國人的無私幫忙,他們救了那麼多的中國人,他們是我們的恩人!!

下方來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殺中的一些歷史數據吧!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屍江中,只有數人倖免。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複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餘骸骨投入長江。令人髮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後,“比賽又在進行”。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強姦、輪姦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倖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姦之後又遭槍殺、毀屍,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爲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後的南京,滿目荒涼”。

歷史給我們一個啓示,就如毛澤東所說的“落後就要捱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發展、免受外來侵略,首先就要先自我強大起來。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永遠只有捱打的份。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但它警示着我們,國家要發展,民族要進步,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所以,此刻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加強國防建設,爲經濟建設帶給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不斷髮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加強文化建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要時刻記住歷史的教訓,防患於未然。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呈現一超多強的局勢,許多西方國家對我們中國的發展虎視眈眈,對我們的侵略有了新的手段。我們還面臨這臺灣問題,新疆東突問題,西藏**問題。作爲一個高校的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我各方面的本領,爲將來投入國家經濟建設做準備。《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只是一個歷史的回憶,而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拉響警鐘!

篇15:拉貝日記觀後感

由於時光關係,沒有讀書籍版的《拉貝日記》,而選取了觀看影片。拉貝是一位被譽爲“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其它國際友人一齊建立南京安全區,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在拉貝離開南京的前一天,日軍入侵南京,本能夠帶着妻子回德國平安度日的他,義無反顧地選取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齊共患難,可見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之深!其實,像他那樣在危難之際向中國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還有很多,例如威爾遜醫生、杜普蕾女士、羅森博士等等,他們都是像白求恩那樣的擁有國際人道情懷的偉大人物!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商人、醫生、教師……出於對戰爭的譴責,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他們團結在一齊,不畏艱難困苦,盡最大的潛力保護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任何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勇敢而無私的愛心!比較日本軍官的殘酷無情,更襯托出他們人格的高尚!雖說時勢造就英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英雄。能夠成爲英雄的必定是機智、善良、勇敢、仁慈、無私的人,拉貝和他的外國朋友就是這一類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爲髮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爲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爲就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儘管日本軍官冷血到竟然用殺人作爲比賽項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軍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違反國際法的,他試圖說服同僚,他違背命令不忍心屠殺戰俘,他向羅森博士通風報信日軍對安全區的行動。這讓人對日本人的憤怒有所緩解,即使是發動戰爭的一方,也會有厭戰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羣不能與另外一部分好戰的人羣相抗衡,他們身不由己,無力阻止,只能從命。這讓我想起了《鋼琴家》裏的一位救下了波蘭著名猶太人鋼琴家的納粹德軍官,如果沒有他的庇護,也許那位鋼琴家就不能倖存,也就不能繼續發揮他的才華了!

但是,僅僅依靠外國人的幫忙和庇護,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幾億中國人民的生命呢?戰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災難,還有反思。爲什麼日本能夠擁有飛機大炮這麼先進的武裝設備,爲什麼他們能夠這麼自信短期之內就能完全佔領中國?他們之所以認爲自我很強大,不正是因爲中國的落後嗎?落後就要捱打,爲了不受捱打,我們務必自強,只有自強才能自救!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爲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抗戰,爲挽救中國的不斷努力!

另外,對於日本軍官強姦婦女的惡性,影片當中也有體現。杜普蕾女士爲了保護自我的女學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蝨子爲藉口,把每個女生都剪成平頭,愛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淚。不僅僅是中國的婦女受到傷害,日本的婦女也是,被抓去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軍官的生理需求!卻給千千萬萬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無盡的傷痛!我覺得身爲女性,在**的年代,比小孩更處於弱勢的地位。男人怎樣就能夠肆無忌憚的對女人做出這麼禽獸的行爲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女人很可憐,如果有來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樣就不怕吃虧受欺負了!儘管身處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視爲衣服!女人該有自我的尊嚴,該被社會所尊重!

戰爭是萬惡的,然而卻依然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在當今,美國爲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違反國際和平條約侵犯這個那個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爲的是搶奪這些國家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石油!爲了自我的強大而給他國發動無理的戰爭,爲了自我的私利而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於心何忍啊?同樣身爲人類,憑什麼剝奪他人的生命呢?還說什麼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類不但自相殘殺,還要自我毀滅。天災不能避免,還要製造人禍。戰爭是人禍,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同樣是人禍。日本發生9級地震,應對天災,已是難以應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這次的核泄漏受影響和傷害的不只是日本,還有周邊國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長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都會反思,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我們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了嗎?人類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相信在當今這個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貝那樣的仁人志士!

應對無情的絕殺,拉貝先生爲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夥伴們不顧個人的安慰,共同聯合起來建立了安全區來保衛無辜的百姓。他們設立的安全區爲大約二十五萬中國平民,帶給了暫時棲身的場所。拉貝先生以這樣愛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生命。應對戰爭與天災,各國友人都會伸出援手,儘自我的最大努力來幫忙受災的人們。他們都像拉貝先生一樣,濟難扶危,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最淳樸的愛!

從歷史中,我們明白拉貝先生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着拉貝先生,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爲真摯的朋友。從歷史中,我們看到,災難面前無國界,世界各國人民是能夠和平相處,互相幫忙的!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各國以國際合作的方式應對災難,互幫互助!就應說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夠實現的,讓我們都向拉貝先生學習,以自我的方式,爲實現世界和平,消除戰爭而努力吧!

篇16: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爲當時西門子中國區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瞭解希特勒,他原以爲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幫忙,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羣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爲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爲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裏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裏,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侷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裏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篇17:拉貝日記觀後感

這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但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裏,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後,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故事的完全跟整體的可託。並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訴,並用了許多的篇幅重複強調:那就是�D�D戰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的日本演員致敬),僅僅展示個體日軍的殘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輕,擒賊必須要擒王,這是“拉貝日記”的一個立足點;另一個立足點是從德國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問題上要有一個立場,說大一點是態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鬥中的人,但並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樣的場景展現此觀點;最後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錶決並由外國的聖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於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並在看過之後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

兒,但是看拉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於屠殺的鏡頭並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並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餘印象還有張靜初的主角,基礎就能夠沒這個主角;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衝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四年將粒粒頑石磨製成的寶物,只等着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於我們的聖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此刻看來很對,陸川說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一樣,我也沒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南京南京”裏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鐘,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佔,還要在你們的國都裏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麼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麼大的國家爲什麼被殺的那麼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篇18:拉貝日記觀後感

說實話,4月份連續兩個檔期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得透但是氣來。南京大屠殺事件是我國不管是49年前的國民政府還是49年後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張旗鼓對外宣傳了的,但拉貝則只是在國民政府還有所見聞,在人民政府建立後很長一段時光里拉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萬南京市民一樣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隨着觀念的改變,不再以階級和階級隊伍來劃分人的好壞忠奸的時代,拉貝出現了,拉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熱愛過的國土上。

《拉貝日記》是我國和德國合拍的一部摘選自拉貝所寫的關於南京的那段日記的影片,我對這部影片怎樣說呢?如果想直觀的瞭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該看這部影片,而該去看陸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個德國人,一個德國商務駐華代表爲什麼要出面成立難民區而救助20多萬南京的普通民衆的心路歷程就來看這部《拉貝日記》。

《拉貝日記》重在人物心理活動的表現,大段的情節表現都在描畫拉貝的思想轉換之路上,但和同類題材的《辛德勒名單》相比,拉貝的轉變是表現得很無力,似乎拉貝天生註定就是一箇中國南京普通民衆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個時機的出現而已,就如《大話西遊》裏的至尊寶天生就是孫行者但沒有一個能點撥他的人出現那他始終就是一個山大王一樣。我沒有讀過拉貝的日記,透過電影的表現,我是這樣認爲他的轉變之路的:一個在1910年就來到中國的德國人,一向勤懇和踏實的爲自我服務的公司服務,在20多年後原先的自我設計已經初具雛形的時候,公司需要調離他,對於他一手做出來的一片天地實在不忍放手,同時察覺繼任是一個門外漢的時候這種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佔據了他的心裏。在此時,南京面臨血海的時候,他不願自我的一片心血毀於戰火,不願自我培養起來的團隊就這樣瓦解,於是堅持留下來觀看後續狀況。在當時西方人的眼裏,戰爭還是君子之戰,而不是無差別之戰,所以對於大規模的屠殺強姦等戰爭的副產品是沒有心理承受潛力的。當這些暴行出現後,這些西方人於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個類似諾亞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與戰爭無關的人員,隨着安全區的`建立,隨着自我對戰爭暴行的認識深刻化,拉貝逐漸開始以一種主動

的方式來保護他所保護的人,這就是我認爲的拉貝思想轉化的過程。這和辛德勒的思想轉化是一致的。

我國的影片在表現主人公的形式上雖已改變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內心思想上的刻畫還是很蒼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現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個追求最大利潤的奸商,一個看見美女就邁不開步的花花公子,一個看見系統清除過程後感觸到心痛的人,一個最後以全部家產拿出來買人的義士。在拉貝身上我們看到什麼?

不管怎樣說,一個人不管人生的軌跡是怎樣樣的,只要還有人的良知,並且把這種最本質的東西表現出來,那他就不就應被遺忘,不就應被刻意的淡漠。

篇19:拉貝日記觀後感

我觀後甚爲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羣衆聯手誇獎?遂作此文。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務必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說它好,因爲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說它不好,因爲一個鏡頭的資料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裏是因爲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爲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並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院裏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能夠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爲什麼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狀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後的“承”,說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能夠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還是建築,無論是戰場,還是後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傢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麼?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於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於本片“主題”,對於本片來說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爲救自我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麼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係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係十分簡單,清晰明瞭——以拉貝爲樹幹,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衆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明白有敗兵藏匿於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於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脫衣服一幕,洋博士怎樣不明白自我也迴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就應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感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衆愛看“好萊塢範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脫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準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築起壁壘來守衛難民營,此時,他們就應比之後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後,最後一“轉”。一觸即發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倖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爲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後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麼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並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麼一相情願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現,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着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好處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當我們換一種視角,這一切便變得能夠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爭後,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最後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衆、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爲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就應讓關注與創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好處”與“歷史好處”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秀的電影,影評人的“衆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衆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祕,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篇20:拉貝日記觀後感

對於《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我認爲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衆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就應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一樣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爲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後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於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爲以前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採用,而在戰後被認爲是納粹德國的象徵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爲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以前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藉身戴納粹標誌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衆感到反感。因爲這是一個有資格去應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能夠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爲“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當應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爲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爲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並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昇華,最後成爲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於中國觀衆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着時光推移,那種羣衆夢魘因爲沒有得到釋放,所以並沒有消散,一向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澱。70年後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後所積攢的怨念。應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取。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衝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衝突如何隨時光的推移對“羣衆夢魘、習俗或慾望”產生的沉澱作用。對於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中國電影來說,從已經拍攝過的那幾部來看,都沒有做到“正常的表達”,因此也就談不上升華和質詢。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爲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發現人性,昇華人性的故事。它雖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但它並沒有潛力和資格去昇華和質詢中國人的羣衆傷痛。這並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爲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問,只能由中國人自我完成。

篇21:《拉貝日記》觀後感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淨化着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爲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髮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扞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於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裏就有30具屍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着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衆生命的無視。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乾渠裏大約有3000具屍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爲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於奉獻的人。

爲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爲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彷彿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篇22:《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今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可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裏,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後,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故事的完全跟整體的可託。並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訴,並用了許多的篇幅重複強調:那就是�D�D戰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的日本演員致敬),僅僅展示個體日軍的殘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輕,擒賊一定要擒王,這是“拉貝日記”的一個立足點;另一個立足點是從德國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問題上要有一個立場,說大一點是態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鬥中的`人,但並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場景展現此觀點;最後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錶決並由外國的聖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於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並在看過之後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兒,可是看拉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於屠殺的鏡頭並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並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餘印象還有張靜初的角色,基礎就能夠沒這個角色;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衝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四年將粒粒頑石磨製成的寶物,只等着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於我們的聖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現在看來很對,陸川說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同,我也沒看出有什麼不同,“南京南京”裏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鐘,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佔,還要在你們的國都裏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麼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麼大的國家爲什麼被殺的那麼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篇23:拉貝日記觀後感500字

其實《拉貝日記》跟《南京,南京》類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場景,但它是從一位德國人眼中看待日本侵華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影片的大概內容在此我就不多說了,只把對我觸動比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中國老百姓躲在納粹旗幟之下,儘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國人,但他們仍然停止了轟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們偉大的國土上,我們竟然無力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別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憤憤不平。不過,再想想我國建國60週年來的發展,又讓我感覺到十分欣慰。但我們仍然要感謝這位異鄉之客-拉貝先生,找到這面國旗,保全數萬中國人民性命

隨着影片的進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變態”行爲,也是我們衆所周知的殺人遊戲-兩個人之間看誰砍掉的中國人頭多。《拉貝日記》中這個鏡頭也只是在拉貝先生尋找其司機時一帶而過,讓我比較沉重的心情總算放鬆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這個場面時卻心如刀絞。拉貝先生的中國司機-張,被拉去當做日本人比賽砍頭的工具,拉貝妻子被日本人飛機炸燬,特別引發了拉貝對日本人的仇視。

德國人一開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贊成建造難民區,因爲他們沒有想到日本人會那麼霸道、無恥。難民區的建造,給人們帶來了安全,帶來了希望。大量的人羣涌入,但它仍潛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機,所有女學生都被剪了很短的頭髮,遠遠看去像男孩子,也是爲了避免日本人**女學生,讓她們看上去比較醜一點,儘量減少日軍對其的傷害。

看了這部影片,即便還有40分鐘沒看完,但我仍然被這位偉大的德國友人的國際精神所震撼、感動。他爲中國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記憶猶新。死者安息,生者應永遠銘記歷史,不要讓悲劇再演!­

篇24:拉貝日記觀後感600字

由於時光關係,沒有讀書籍版的《拉貝日記》,而選取了觀看影片。拉貝是一位被譽爲“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其它國際友人一齊建立南京安全區,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在拉貝離開南京的前一天,日軍入侵南京,本能夠帶着妻子回德國平安度日的他,義無反顧地選取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齊共患難,可見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之深!其實,像他那樣在危難之際向中國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還有很多,例如威爾遜醫生、杜普蕾女士、羅森博士等等,他們都是像白求恩那樣的擁有國際人道情懷的偉大人物!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商人、醫生、教師……出於對戰爭的譴責,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他們團結在一齊,不畏艱難困苦,盡最大的潛力保護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任何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勇敢而無私的愛心!比較日本軍官的殘酷無情,更襯托出他們人格的高尚!雖說時勢造就英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英雄。能夠成爲英雄的必定是機智、善良、勇敢、仁慈、無私的人,拉貝和他的外國朋友就是這一類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爲髮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爲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爲就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儘管日本軍官冷血到竟然用殺人作爲比賽項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軍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違反國際法的,他試圖說服同僚,他違背命令不忍心屠殺戰俘,他向羅森博士通風報信日軍對安全區的行動。這讓人對日本人的憤怒有所緩解,即使是發動戰爭的一方,也會有厭戰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羣不能與另外一部分好戰的人羣相抗衡,他們身不由己,無力阻止,只能從命。這讓我想起了《鋼琴家》裏的一位救下了波蘭著名猶太人鋼琴家的納粹德軍官,如果沒有他的庇護,也許那位鋼琴家就不能倖存,也就不能繼續發揮他的才華了!

但是,僅僅依靠外國人的幫忙和庇護,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幾億中國人民的生命呢?戰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災難,還有反思。爲什麼日本能夠擁有飛機大炮這麼先進的武裝設備,爲什麼他們能夠這麼自信短期之內就能完全佔領中國?他們之所以認爲自我很強大,不正是因爲中國的落後嗎?落後就要捱打,爲了不受捱打,我們務必自強,只有自強才能自救!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爲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抗戰,爲挽救中國的不斷努力!

篇25:拉貝日記觀後感600字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爲當時西門子中國區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瞭解希特勒,他原以爲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幫忙,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羣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衝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複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爲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爲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羣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儘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裏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裏,深刻的明白了毛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篇26:拉貝日記觀後感600字

對於日本軍官強姦婦女的惡性,影片當中也有體現。杜普蕾女士爲了保護自我的女學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蝨子爲藉口,把每個女生都剪成平頭,愛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淚。不僅僅是中國的婦女受到傷害,日本的婦女也是,被抓去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軍官的生理需求!卻給千千萬萬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無盡的傷痛!我覺得身爲女性,在**的年代,比小孩更處於弱勢的地位。男人怎樣就能夠肆無忌憚的對女人做出這麼禽獸的行爲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女人很可憐,如果有來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樣就不怕吃虧受欺負了!儘管身處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視爲衣服!女人該有自我的尊嚴,該被社會所尊重!

戰爭是萬惡的,然而卻依然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在當今,美國爲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違反國際和平條約侵犯這個那個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爲的是搶奪這些國家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石油!爲了自我的強大而給他國發動無理的戰爭,爲了自我的私利而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於心何忍啊?同樣身爲人類,憑什麼剝奪他人的生命呢?還說什麼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類不但自相殘殺,還要自我毀滅。天災不能避免,還要製造人禍。戰爭是人禍,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同樣是人禍。日本發生9級地震,應對天災,已是難以應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這次的核泄漏受影響和傷害的不只是日本,還有周邊國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長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都會反思,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我們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了嗎?人類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相信在當今這個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貝那樣的仁人志士!

篇27:拉貝日記觀後感600字

對於《拉貝日記》2113這部中德合拍的5261電影來說,我認爲它會4102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1653國觀衆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應該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爲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後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於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爲曾經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採用,而在戰後被認爲是納粹德國的象徵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爲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曾經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藉身戴納粹標誌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衆感到反感。因爲這是一個有資格去面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爲“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爲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爲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並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昇華,最後成爲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於中國觀衆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