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多篇

觀後感2.22W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多篇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1

我觀後甚爲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集體聯手誇獎?遂作此文。

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必須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說它好,因爲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說它不好,因爲一個鏡頭的內容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裏是因爲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爲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並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院裏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可以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爲什麼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後的“承”,說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可以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還是建築,無論是戰場,還是後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傢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麼?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於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於本片“主題”,對於本片來說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爲救自己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麼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係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係非常簡單,清晰明瞭——以拉貝爲樹幹,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衆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知道有敗兵藏匿於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於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脫衣服一幕,洋博士怎麼不知道自己也迴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應該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愛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衆愛看“好萊塢範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脫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準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築起壁壘來守衛難民營,此時,他們應該比後來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後,終於一“轉”。一觸即發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倖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爲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後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麼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並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麼一相情願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現,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着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意義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當我們換一種視角,這一切便變得可以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爭後,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終於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衆、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爲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應該讓關注與創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意義”與“歷史意義”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秀的電影,影評人的“衆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衆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祕,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2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個場景:

第一個是“納粹旗下求生存”,日軍開始進攻南京,雖然號稱是打擊重點目標,但實際對市區實行了無差別轟炸,拉貝所在西門子公司也遭到攻擊,他命令門衛把擋在廠門外的中國人放進來,冒着危險取出一面碩大的納粹旗,讓人們都躲在旗幟下面,最終日軍飛機離開。螞蟻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納粹旗幾乎充滿銀幕,非常有視覺衝擊力。

網上有人說:“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納粹旗才能活命是對中國人的侮辱”。我不贊同,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連自己的國家都被別人侵佔,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樣任人隨意踐踏時,這位仁兄還在高唱“拿着納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說話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們一樣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樣危及生命的時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來的反應,難道這位仁兄以爲是在拍《蜘蛛俠》《超人》《變形金剛》嗎?

第二個是“拉貝的司機慘遭砍頭”,拉貝到日軍總部交涉,中國司機在樓下抽菸,卻被一名日軍刁難抓走。拉貝四處尋找,卻只從門縫裏看到日軍砍去了司機的腦袋,影片沒有正面描寫砍頭的細節,但當拉貝衝進場去,只看到一排中國人頭顱,看得出是按照某張很著名的暴行照片來設計,雖然鏡頭一晃而過,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肅殺已令人心寒。雖然看這部影片前已知道會有這樣一個場景,扮演司機的中國演員李明,也說了那些頭顱(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頭,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時還是讓我忍不住閉上了眼睛。

第三個是“琅書冷靜的用相機拍下了被日軍槍殺的中國士兵的慘狀”,安全區遵照和日本人的協議,將繳了械的中國士兵一百多名交給了日本軍官,以換回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區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對日軍軍官提出“要帶走二十名中國女學生時,以予了斷然的拒絕”。日本軍官冷冷的說:“你會爲你的行爲後悔的”,隨後就是一陣槍場響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槍殺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這時,張靜初扮演的中國女學生出場了,她以冷靜的態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門。

我曾看過報道,拉貝日記中除了張靜初扮演的琅書是虛構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實的,可是在拉貝先生的日記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給我照片的中國年輕人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還原南京歷史真相的可能”。所以,當我看到在琅書拍照時,冷靜得竟看不到一絲表情的臉上,我突然有了許多的感動,我知道,正是這些勇敢的中國年輕人(我們的前輩),才能讓我們現在的人如此真實的知道那段沉痛歷史。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屠殺場面,《拉貝日記》卻以德國人道救助者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的傷痛。其客觀冷靜善良溫暖且不乏對日獸罪行的鞭笞,我想會受到像我一樣的中國觀衆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現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的話:“紀念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爲了永不忘卻,既不忘卻那段歷史的真相,也不忘卻浩劫中人性的光輝”。我相信,這也就是《拉貝日記》的主題。

最後再次向拉貝先生以及那些真實出現的歷史人物:約翰遜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區的工作人員,還有像琅書一樣勇敢的中國同胞們致敬!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3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約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時的到了。剛剛聽到趙茜說《拉貝日記》時,我的反應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認爲拉貝是女的……

看完《拉貝日記》後,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觸……有道不盡的話……有難以形容的心情……很複雜……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壓抑的……爲日本人的行爲感到憤怒,爲中國人民感到傷心,難過,爲約翰感動……

當我瞭解了約翰的身份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爲什麼,一個納粹黨員能夠儘自己所能拯救中國人?其實,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種愛,那是一種嚮往和平的心呀!

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着西門子總經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

在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轟炸着西門子公司附近的中國人民時,拉貝走出了車子,他奮不顧身的從後備箱中取出了納粹國旗。他叫來了助手,將這面巨大的旗幟撐開,讓無數的中國人躲在了旗幟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國發出緊急命令要求拉貝回國時,他毅然的選擇了留在中國,和熱愛和平的人開設了南京安全委員會。在生死關頭,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可他還是選擇了讓夫人離開,自己駐留在中國。

或許是由於我的年齡已到吧?畢竟我已經是青春期的少女了。會多愁善感。觀看途中,曾好幾次想要落淚。爲了拉貝的無私,爲了拉貝的偉大,爲了拉貝的痛苦……當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軍炸燬時,拉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貝會給安全區的孩子發放食物,會爲中國人民解決疑難。他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

在日本皇軍下令射殺安全區的中國居民的前一刻,拉貝和他的同伴打開了大門,站在了日本皇軍的面前,堅定地說:“如果你們想製造第二次大屠殺的話,就請把我們也帶上吧。”

結合歷史時間,南京大屠殺發生於1937年,當時國民黨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當時中國最高行政統治中心。蔣介石在日軍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離至成都。最近的電影中(有關南京的)貝拉這個人物總是會出現。我想,或許南京城中倖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貝拉所救的吧?歷史書中所說的倖存者,都是貝拉所保護的吧?

拉貝,真的是中國人民應該敬仰,緬懷的一位國際友人。他經歷了南京的屠殺的整個過程,用他的筆詳細的記錄了日軍猶如禽獸的屠殺活動。據資料所說,拉貝回到德國之後,曾給希特勒發過電報,進行過演講,將日記公開。但由於德國與日本是同盟國,所以,不允許談及有關南京的事情。

拉貝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願意幫助中國人,面對同盟國,從本質上來說是敵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縮,甚至可以爲了中國人民,死於日本腳下。他毫不畏懼死亡。對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愛,當朵拉所乘坐的船被擊毀沉入大海的那個晚上,他默默流淚,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當他得知朵拉還好好活着的時候,激動的暈了過去!當他最終於朵拉團均的時候,他們相擁在一起……

在二戰期間,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國,日本人的存在。並不是所有的納粹黨員想要統治世界,他們之中也有嚮往和平的人,像拉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們都是熱愛和平的人,它們都不願意發生戰爭。只是由於他們的國籍,他們出生於納粹國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夠受到國籍的控制的!所以,我們不能只看一個人的身份證件,要想了解他,我們更應該看到他的內心。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4

《拉貝日記》爲中國人提供了一個新的看待南京大屠殺的視角。影片以第一人稱敘述,從主人公拉貝的視角切入,將拉貝的個人經歷與南京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這種手法有效地決定了影片的素材取捨。影片的另一條敘事脈絡由日本軍方的侵略進程展開,多角度敘事的同時調整了電影整體的敘事節奏。

電影中有一段情節很耐人尋味:遭遇日軍空襲的平民卻在納粹的旗幟下得到了庇護。兒童在納粹旗幟上蹦跳,顯然並不明白旗幟上符號的含義。我們不能說影片在用人性爲骯髒的政治“洗白”——雖然拉貝是納粹,後來“告密”的是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軍官。相反,它實際上消解了一部分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從人性的角度掀開了戰爭的一角,讓我們得以從中窺見特殊年月裏的人性百態。

滯留南京的拉貝同其他人道主義者們爲陷於戰爭中的南京人民設立的安全區像一座風暴中心的小島,在日本人的殘酷手段下,保障平民們的安全無異於與虎謀皮。拉貝等人對安全區的維護舉步維艱。影片中並沒有用大量的血腥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殘酷,但它切實地向觀衆傳達了一種悲哀的無力感。殺戮對準的是一個羣體,催眠自己面對的是一羣低等的,待征服的對象,殺人的負罪感便可降至最低。在屠殺中,一面是非人的,沉默的羣體;一面是鮮活的,具體的生命,社會學意義上的個人和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之間來回切換,影片在這樣交錯的展示中最大限度地撕扯着觀衆們的神經,也最大限度地凸顯了生命的尊嚴。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加侖伯格對中國人的人性把握還是比較準確的。中國人像一羣沉默而無害的羔羊,但你並不能否認他們超羣的智慧和他們所能爆發出來的巨大能量。這是一個能創造奇蹟的國家。中國人天性中的驚人忍耐力往往賦予他們衆多優美的品德。無論是“能裝十萬人的地方,能裝二十萬中國人”,還是日軍指揮官對數量龐大又極富韌性的中國人的認識(中國人的智慧和難以控制使他選擇屠殺戰俘),還是影片中對司機,助手,女學生等小人物的刻畫,基本都能得到中國觀衆的認同,喚醒他們文化基因中的深層意識。

影片的結尾,拉貝與妻子重逢並返回德國,熱烈的歡送場面像是南京城中的一場幻夢。它好像給人以希望,卻無法讓人忽略其表層信息下面的悲劇內核——無論是之後保護區二十萬南京人之後的命運還是拉貝回國後將要面對的種種磨難,都並沒有隨着影片的結束而結束。

在《拉貝日記》中,我們可以短暫地跳出受害者的身份,從旁觀的角度審視這段歷史。中國人從並不畏懼正視苦難,只是常常焦慮於檢視歷史的方式。剖開傷口的過程的焦慮感往往大於感受到的疼痛度,這大概是一種心理作用吧。《拉貝日記》爲我們撿起了很多曾被忽視的記憶碎片,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概也算是一種影像對歷史記憶的重構吧。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5

戰爭,是霸權者的慾望與貪婪;戰爭,是野心者的冷酷與殘忍;戰爭,是弄權者的自私與無情。膨脹的野心將和平與人性掩埋的徹徹底底。

死亡?仇恨?無辜的生命的吶喊,襁褓中幼嬰的啼哭,家園支離破碎,滿目瘡痍,這就是戰爭。也許歲月能抹去那些斷壁殘垣,可是歷史和人們終將銘記那段血雨腥風的悲苦時期。不論是戰火紛飛的昨天還是看似風平浪靜的今天,戰爭都依然時時刻刻威脅着人類的生存。

有人說戰爭是爲了讓未來更加統一,可是有誰真正的看清過戰爭背後的代價呢?殺戮,無休止的殺戮,用鮮血洗滌鮮血,用罪惡掩飾更大的罪惡。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話,人性被抹殺的乾乾淨淨。那些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軀,那一雙雙渴望安寧的眼睛,那一聲聲絕望的吶喊卻被冰冷的炮火炸得粉碎。從二戰到日本侵華戰爭,從伊朗戰爭到最近的敘利亞戰爭,哪一次不是伴隨着哭泣和鮮血呢?人們渴望的和平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撕毀,道德和人性被膨脹的慾望鞭笞得體無完膚。

寬恕,是戰爭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次戰爭因爲野心而開始,冰冷的炮火,哀傷的哭號,沒有良知的征服帶來的將會是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的戰爭蔓延至今,沒有了烽煙可是依然着針鋒相對,笑臉的背後隱藏的卻是一顆不夠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們對過去罪惡的沉迷。

戰爭留下的陰影是人們心底一場永遠的噩夢,無法遺忘,時時刻刻用罪惡折磨着自己。沉迷於悲傷和仇恨中不可自拔,直到有一天內心的防線轟然崩塌。

悲憫,是對每一個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顆心懷悲憫之心的人構建的伊甸園,鮮花和笑語會沖淡所有的罪惡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諒和寬恕,有愛的心成爲了人們的良知,也希望遙遠的明天永遠像今天一樣和平安寧。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6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衆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衆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並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爲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爲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爲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爲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後,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7

看了《拉貝日記》之後,我心裏想,難道我們中國人就不算是人嗎,就可以隨意濫殺無辜嗎?日本人抓到了我們中國人之後因爲沒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們拉到外地把他們殺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惡。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們建立的一個機構是專門來保護中國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飛機在拉貝毫無防備的時候進入了他的工廠並炸燬了很多的建築,中國人民很慌張,於是中國人民特別的想進入拉貝的工廠避難,因爲工廠下有一個防空洞。他們全部在工廠的門口大聲的呼喊着,示意拉貝把他們放進去。但是拉貝身邊的朋友卻不支持拉貝這樣做,因爲這將會傷害更多的中國人。可是拉貝不在意,最終把中國人放進了工廠。結果果真和拉貝的朋友預想的一樣,中國人一窩蜂的全部跑進了工廠。拉貝在不顧危險的情況下,想起了他的車廂裏有一面很大的德國軍旗,正在他要去拿軍旗時,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爲這樣會使德國與日本發起戰爭,但是拉貝並沒有想那麼多,說:現在重要的是救人。在這期間,日本的轟炸越來越強烈,於是他慌忙的跑到車廂下拿出了那面德國軍旗。在他身邊的中國人立馬把它撐開,一邊撐開一邊說快點進來!快點進來!許多中國人聽到了他的叫聲,跑到了“避難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國的軍旗,慢慢的停止了轟炸並飛走了。由於日本人的性質太惡劣,經過德國人領導的商量,他們和日本簽訂了許多的條約,日本人都妥協了。而且德國人建立了一箇中國保護區,不許日本人以及各國士兵入內,是專門用來保護中國人的。德國人還派專人往保護區裏送食物,就這樣,拉貝被中國人名稱爲“中國的英雄”。但是過了不就之後日本人就違反了條約並且提出了無理的條件,德國人不同意,於是日本人就強制進入保護區並且殺害了許多束手無策的南京居民和戰士,之後拉貝來到日本皇軍的辦公室和他調解,但是日本皇軍一點都不理會他,受盡了白眼......

其實拉貝完全可以回德國,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險都要留下來保護我們中國人,這點令我很感動,不僅會令我很感動也會令我們大家很感動,因爲它不僅救了我們中國人很多次還冒着生命危險來保護我們,我們一定記得你的,中國的英雄--拉貝。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8

《拉貝日記》給我這樣一個極其模糊的印象。

有背景的中國人

說到描繪中國人是這場災難的真正主角,我不得不提到《南京!南京!》。導演陸川在接受楊瀾採訪時表示,中國人的特寫面孔是他儘量根據真實照片尋找類似的羣衆演員來化妝和表演,這讓我對《南京!南京!》中空白、無助和堅毅的面孔印象深刻。但《拉貝日記》,導演勞里加倫伯格依然用最平庸的手法刻畫中國人。只是在拉貝選擇那20名士兵的時候,鏡頭給了他們一些特寫,很多時候,中國人在這部片子裏完全淪爲道具。除了所謂的男主角張靜初和拉貝老師的司機,我幾乎想不起來電影裏有什麼難忘的中國面孔。

當影片中的中國人無法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時,影片中的大災難帶來的震撼應該大打折扣。換句話說,《拉貝日記》的故事核心完全轉移到了拉貝身上,所以甚至可以說,這場浩劫完全成爲了《拉貝日記》年電影中實現拉貝光輝形象的主動背景板。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在屠殺橋上看到。預告片中被大大誇大的“多米諾大屠殺”橋,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最讓人不舒服的橋之一。但這不是因爲屠殺的殘酷,而是因爲橋上表現出來的矯情。在橋上,那些中國士兵已經完全徹底地成了道具。機槍掃射的時候,並沒有躲避抵抗的意思。他們按照導演的意圖在特定的時間落在了同一個位置上。毫無生氣的道具也是。

當一些電影試圖還原災難中的每一張臉時,一些電影用粗糙的筆觸描繪了中國人。《拉貝日記》裏的中國人都是舉着聚光燈,但都是站在聚光燈後面,電影裏的光芒都落在拉貝身上。由此不得不說,有時候我們知道哪部電影更真誠。

庸俗橋樑的無節制堆積

陸川把五個小時的電影刪減到兩個小時後,原劇本中的三角戀情節被完全刪除,以至於我們看不到現在上映的《南京!南京!》中幾個角色之間原本的情感糾葛。

原來刪除比保留難。

誠然,加入幾個主角的情感糾葛後,電影會更商業化,更吸引觀衆,但這要看是什麼電影。如果把這種無謂的感情戲混進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裏,會讓人覺得無聊。商女不知亡國之恨,洋人不知亡國之痛。看來南京大屠殺的浩劫離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的眼睛還是太遠了。從他們把中國人徹底還原成只能呼吸的道具就可以看出來。他們似乎遠遠沒有意識到這場災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痛苦。相反,他們正以純粹的外國思維看待這場災難。因此,他們更關注災難上的外國人,更感興趣的是災難上發生的無端的異國戀。這是一種天生的慣性思維態度,甚至霸道不負責任,讓我懷疑《拉貝日記》的誠意。因爲刪除張靜初在片中的愛情場景對影片的劇情幾乎沒有影響,反而會讓劇情更加緊湊。而對錶達影片主題毫無幫助,與歷史無關的,卻是庸俗的情節。影片中,它以“戰場上的浪漫”爲名,肆無忌憚地在血跡和屍體上游走。

而且片中的低俗遠不止這個。

我不知道外國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這場災難中歡呼是多麼奢侈。從災難中倖存下來是令人欣慰的,但遠遠沒有電影中的歡騰程度。這種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興奮,與其說是影片中無情的狂歡,不如說是一種悲傷的喜悅。然而,這種歡呼在電影中一再出現。也是最難的

以忍受的便是最後拉貝離開南京的橋段,且不論這場戲是否符合史實,單單那些那些衣冠鮮亮的且滿臉紅光的羣衆演員,就讓我難以感受到他們剛剛經歷過一場死掉無數中國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無論拉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這場死了30萬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歡呼都是刺耳的。至此,這部影片中的中國人已經完全成爲襯托拉貝光輝形象的元素了。

《拉貝日記》的結尾,必然成爲最惡俗的橋段之一。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這八個字就是我對《拉貝日記》最直接的印象。這是一部無論從尊重史實的程度上還是從一些虛構的劇情上來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這部耗資2000萬美元的“大片”,空有還原歷史的想法,卻缺乏還原歷史或者是傳達真相的能力。對浩劫缺乏足夠尊敬的描述,而影片裏和日軍的交涉以及安全團內部的矛盾這些本可展開的劇情又淺嘗輒止。這部平庸到極點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萊塢標準流水線的作品,至於比肩《辛德勒名單》那更是天方夜譚。雖然影片中的演員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宮鳩彥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沒有這些演員,那麼這部影片甚至連平庸都談不上。

拉貝是偉大的,但這部《拉貝日記》卻離偉大有着太過遙遠的距離。

《拉貝日記》觀後有感 篇9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啦……啦……你用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每當《我和我的祖國》那優美的旋律響起時,一種溫熱的情感便會在身體裏慢慢升騰。我想這便是作爲中國人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個人對事物熱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就像你愛你的家人、朋友、師長一樣毫無理由。我愛我的祖國,她雖然沒有俄羅斯那麼大,沒有美國經濟那麼發達,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並且有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爲祖國而感動的是一部電影叫拉貝日記,作爲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對1937年12月冬在數週內南京城裏發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憐的一些信息主要來源於歷史課本和媒體資料,大都太過概括,缺少了應有的立體感。

《拉貝日記》給我一個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去更進一步的瞭解那段殘酷與壯烈交匯的歷史。這部電影無疑可以被稱作一部好電影,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被劇情牽動着,但是我的臉一直緊繃着,什麼話也不想說,心情特別的沉重。在這個電影中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特別的深刻,一個是日本轟炸南京,拉貝牽起來德國的國旗,中國人在德國國旗的庇護下面躲避轟炸,覺得是種諷刺,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爲什麼作爲中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沒有安全感,而僅僅一面德國的國旗其效用卻這麼大,想來關鍵是德國的強大啊。

另一個情節是日本軍人透露消息的情況,也說明了發動戰爭是極少數的軍國主義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還是不希望戰爭的,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個我不會用鄙視的眼光注視的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日本人在進行殺人比賽的時候那羣同胞的眼神,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個個坐以待斃,或許這個是導演的安排,不過人人都是沒有神的眼神,這麼多人爲什麼不能夠反抗?他們被俘之前可還是中國的戰士啊,這是我最無法瞭解的。

起初,我其實並不太想看《拉貝日記》,理由和我沒有看《南京!南京!》之類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一樣的。怕悶,怕看了以後渾身不自在。事實上結果和我預料的一樣。可是我並不後悔看了《拉貝日記》,從電影中我看到了許多偉大的靈魂充滿着人性光彩的拉貝,耿直的威爾遜大夫,年輕氣盛的羅森博士,慈愛堅強的杜普雷女士,人物豐滿,個性鮮明,爲突出拉貝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

跟着導演的鏡頭,我看到拉貝在是否出任安全區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靈戰慄中變得更加堅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爲安全區購買糧食,而故意不讓別人知道內情。

面對這樣一個把大愛傾注在一羣與自己並無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國人,你沒法兒不想起救猶太人於水火的辛德勒,沒法兒不想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來中,爲重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對殘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惡行,一個滿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留在這生死難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偉大誰又能否認呢?

今年是建國六十週年,在這六十年的風風雨雨裏,中國變得太多太多,從貧困到豐衣足食,從弱小到強大,從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們在向着祖國美好未來看齊時,是否會想起那些曾經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呢,他們的英勇事蹟是否還被記得真切。

幾年前曾經聽過某校學生在觀看南京大屠殺的視頻資料時不斷爆發出興奮的笑聲的報道,那時的我簡直無法相信,作爲中國人他們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在建國六十週年的今天我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培養新一代中國人愛國熱情的好機會。

我想拉貝日記的出現無疑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根是一個好的契機,古人已去今人是否還記得緬懷這他們呢?勿忘先烈!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