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82W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精品多篇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蘇東坡學養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成爲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因其非凡的才華和瀟灑飄逸的人格魅力名滿天下,是唯一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紀錄片《蘇東坡》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個維度出發,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輔以當今最新的蘇軾研究成果,彙集中外專家學者的目光,再現出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二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後那首小詞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爲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餘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爲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纔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裏,才被擡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並從此之後,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峯。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着。

蘇軾有一篇散文《方山子傳》,其中說: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表達着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麼?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儘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讚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佈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後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三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聖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現那裏的父老鄉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並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爲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迴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後,因爲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

章惇不但在事業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說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

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爲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爲什麼不多回頭學習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呢?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四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

我曾聽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品過“一蓑煙雨任平生”,讀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畢生,縱使命途多舛,也無法阻擋他憂國憂民的腳步。

居廟堂之高

爲官,他心繫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蘇東坡用太后的恩寵,請求大量的撥款,實現了針對於全城的公共衛生方案,修整出了一個全新的杭州。

淡水資源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它主要源於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爲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後來,西湖就開始日漸縮小,湖面蔓草叢生,六井年久失修,蘇東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後,親自去拜謁當年參與過這項工程的和尚,聽取了他的意見,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圍,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壞。一切都計劃好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權力派遣了一千個兵,結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結束後,蘇東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請求撥一萬七千貫,又向朝廷上書。隨後,他將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處江湖之遠

爲民,他憂國憂君。縱使蘇東坡經歷過多次沉重的政治打擊,但他並沒有產生絲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憂君。

紹聖三年,博羅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濟無家可歸的百姓,臨時搭棚供他們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燬,全需重建。蘇東坡擔憂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議程之才公正處理這件事。

蘇東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們一個個排着隊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心中不覺嚮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爲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們的現金。

在豐收時節,谷價下跌,有許多農民拉着滿車的穀子,卻因政府需繳納的捐稅按糧價高時計算和谷價的下跌,只能在低價市場出售。

蘇東坡憑藉與程之才的交情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揭發衙署積弊,向農民純然勒索。他又請程之才和稅吏、運輸官舉行會議,將他們說服並建議以當前谷價徵稅。數月後,他在聽說三位官員已決定向朝廷呈請後欣喜至極。

蘇東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於發表自己的政見,因指出王安石變法對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貶再貶,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爲老百姓謀福利,爲自己謀求詩意的生活,被貶廣州。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蘇東坡都隨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所謂的“至情至性”。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範文5篇相關文章: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五

看完紀錄片《蘇東坡》第六集,爲他和王朝雲的惺惺相惜不勝唏噓——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讓人心中一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上的兩個閃光點:一 “蘇東坡是一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一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一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於無形”——指蘇軾被貶官後,沒法買羊肉,就買來羊骨頭,自己動手發明了一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一個就面對生死時的豁達和現實態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蘇軾在常州病重之時,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囑咐說,我一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不會下地獄的。我心裏毫無畏懼,你們也不用爲我而心裏難過。——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開通的長輩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維琳方丈的意思是說,你不是信佛嗎,你苦了這麼長時間,現在要走了,你嘴裏唸叨唸叨自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蘇東坡的回答,卻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用心的過了每一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生命結束了,要往生到一個獨立的西方極樂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實事務虛以寬慰親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虛事務實以坦然面對寂滅的輪迴。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六

蘇東坡有一種情懷,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沉浮。然而他沉睡千百年,直到2018的現在,都不曾改變。(文章的開頭可以稍微鋪墊一下,開頭由於直白了一些,顯得有些突兀。或是可以把第二段和第一段換一下位置,可以從當前的現象引出蘇東坡,與之形成一種對比或共鳴。或者也可以把首段放到第三段的開頭)

爽朗的天空綻出烈日的笑顏,雲朵在光束中毫不顯眼,但真實骨感。街上多了些叫賣的小攤,對面開張的餐廳裏氤氳着醬香,可是被那奢侈厚重的玻璃門阻擋。清晨的街市邊總是坐着些工人和流浪漢,整條路上充斥着菜香和垃圾腐爛的氣味。我坐在餐廳靠窗的一角,看着最近網上曝出的假疫苗和假奶粉的事件,同樣替那些父母感到擔心。“末日動盪”,人心泯滅,這真是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眼前的新聞和窗外的景象,我不禁黯然神傷,陷入深思。(此處可以穿插,我想到了蘇東坡)

北宋有位偉大的政治家,蘇東坡。他生平經歷起落跌宕。每個人在青澀之年都是懵懂無知,不知收斂性情的,亦如他,在書文中大發勞騷,被貶謫,後升官,欲升又貶。他反對新政法,卻用一生的時間溫暖了他任職還有貶謫地方的每位百姓的心,時刻保持着“民貴君輕”的信仰。越是艱苦貧賤之地,他越能贏得老百姓的愛戴。在杭州任職時,當地糧食短缺,蘇東坡就拿修葺官舍的錢去換糧食,並向朝廷申請,資以補糧,百姓們這才度過了乾旱之季。第二年,杭州大鬧瘟疫,眼下百姓的生計,讓他不得不食言自己的摯友巢谷,開了“聖散子”這一濟藥方。因爲此心安處,便是故鄉。

蘇東坡一生不追隨,不盲從,堅持實事求是。他熱愛着自己締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護的民衆。他溫情地注視着人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爲溫暖的人間情懷,這也許就是爲什麼千年後,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甚至是海外,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

然而,在今2018,大部分的人情世故越來越冷漠。他們認爲一切都需要金錢,一切都爲了名利。爲了提高成本,而大量散賣假藥,不顧萬物生靈;爲了顯示自家菜品的奢華,而揹着良心標價;想要成爲網紅的人,卻在網絡上發佈殘虐貓狗鼠兔的視頻……(這段文字口子開小,與蘇東坡的某個點結合起來寫,並寫詳細,這樣會好很多。太過於面面俱到不好。)

很多時候矇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我們原可以像蘇東坡那樣,用頂風迎雨的態度,多點淡然,少點虛榮,過真實自在的生活。不計較名利地位,不比較高貴謙卑,與每個人都如舊相識般親切。這纔是真正的快樂,靈魂被永遠地用澄澈的水洗滌,不再抱有遺憾和不純的思想,不再有對於世間的罪惡感,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像蘇東坡那樣活在2018,枯樹會發芽,石頭會開花,一張紙頁成爲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七

這首《念奴嬌》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和友人坐船夜遊赤壁之時。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也表達了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懷古抒情,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

以前對蘇東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節,在觀看了央視人文紀錄片《蘇東坡》後,對蘇東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認知。紀錄片從蘇東坡貶謫黃州開始,講解了他一生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再現了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大徹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經過“鳳凰涅槃”。秉性樂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對蘇東坡的評價都很高。蘇軾在二十歲考取進士,歐陽修在看過他的作品後對蘇軾寄予厚望,認爲三十年後會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氣風發的蘇軾也有過少不更事,陳希虎讓他寫的《凌虛臺記》暗含諷刺,卻沒成想被一字不動的刻在石碑上。面對王安石變法的節奏之快,蘇軾的辭官隱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烏臺詩案”使他深切地領略了朝廷的黑暗,經歷了精神的煉獄。那時的他是感性的,面對生死,再清高的人也會折腰。黃州是他的精神地標,一蓑煙雨任平生給了他喘息的機會,領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寧靜和超脫。

解決了思想困擾的他,耕種着東面山坡田地改變着經濟困境,並從此以東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廟夜談,發明“東坡餅”,後來的“東坡肉”,火烤羊脊骨,“東坡笠”足以看出他雖身處逆境、卻讓貧困生活多了興趣盎然的境界。面對逆境,他將別人嘲諷轉化爲人性的寬容和溫暖。他任由大自然變化,定風坡的雨使他將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說蘇東坡是流行歌的先驅者,他改變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詞風格,《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對詞賦予了自由灑脫的定義。他的人生是可樂的,夜遊赤壁問自然,大自然的迴應使他發怵。半夜敲門不應,重回江邊的《臨江仙》,使他的監管官以爲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些烏龍也是他在死亡邊緣獲得重生後的了悟。

四十六歲他了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難在不粉飾、不賣弄,自由準確的呈現人的內心世界。《枯木怪石圖》,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繪畫的成就;柔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給了他全新的價值觀;對朝雲寫的詞和墓誌銘抒發了他的眷愛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邊相迎、徹夜長談政見,懟了一輩子,臨了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纔出此人物”。

也有人說蘇東坡是網絡語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間寫給友人的信裏出現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飾的自得,是他心裏不得志的豁達。

我敬佩蘇東坡,敬佩他熱愛生活,敬佩他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爲溫暖的人間情懷。彌留之際,面對生死,他說用心過了每一天,西方的極樂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爲官救世濟民,興修水利;爲兄“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爲情“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美食家、偉大的工程師、詩人……

當一個偉大的人物成爲過去的時候,人們總是追尋他的蹤跡,發一種遙遠的幽古之思。他身處逆境超越苦難,善於思考的曠達情懷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八

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於赤鼻磯上游覽眺望,雖歷經烏臺詩案的波折,內心依舊滿懷着對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是的,時間的確太過殘酷,讓多少心懷壯志的男兒鬢染白霜。但蘇軾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他多年的信仰。多少年後,出獵密州的他依然高聲吟詠“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纏綿的情意,字字的血淚,那份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與不捨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磨練,讓他成長,讓他成爲成熟的人。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九

他將至情融化爲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壺,沁滿心田,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哀思。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託給一輪明月。淡的相思,淺淺的哀愁無需言語,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髮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爲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