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37W

《死亡詩社》觀後感多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1

在假期中我觀看了《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雖然從片名上看這部影片充滿着恐怖,但去實實在在是一個感人,讓人受益匪淺的電影。

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教條學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師打破了這個常規,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啓蒙下,迅速豐滿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對基丁老師充滿了敬佩,他敢於打破常規和不畏權威的精神,讓我改變了對老師的認識,他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不是被課本所拘束。面對着同行差異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師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堅持,他慢慢的改變着他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組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自己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爲什麼尼爾會自殺,而大多數電影中的人都認爲是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尼爾的人生觀,產生了對父親的逆反心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尼爾一開始是個不敢反駁父親,聽任父親的這麼一個人,但在他的內心中早就對父親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願任憑父親擺佈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親想讓他學醫而他卻想表演。背離父親的他再宿舍裏表現出了自己對錶演的渴望,併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師教給他了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裏。基丁老師只不過教給他溝通的方法並沒有讓他對父親產生敵對心理。我認爲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主要是父親的搶大的壓迫感使尼爾覺得自己的夢想被湮滅。從中也能看出被學校壓迫者的一代代表,反應出黑暗中的無助感。

另外,基丁老師讓學生們叫他船長,我認爲船長的含義是像水手一樣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義,更代表了基丁老師你教育準則和內涵。

在影片最後,全體同學站在桌上一這樣的方式來送別基丁老師,這反應出基丁老師的教育已經成功,他印象了這些未來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種子深深的紮在了他們的內心。基丁老師的離開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敗,而是象徵着勝利的開始。

《死亡詩社》觀後感2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着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複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爲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爲什麼站在這裏?因爲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儘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儘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着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範。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闢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觀後感3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爲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爲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爲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後感4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裏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爲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裏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爲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爲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後感6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7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爲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爲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爲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爲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爲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爲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爲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爲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爲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纔是爲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觀後感8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基丁和一羣希望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在讀書或者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關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師哼着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他可以帶領學生站上講桌,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體會不同視角。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親切稱呼他爲“船長”,但是在其他老師眼中他卻成了異類。

喜愛他的學生們翻出他的簡歷,並在簡歷裏看到基丁老師曾經參加過一個“死亡詩社”學生組織,這個組織的學生們會定期在山洞中聚會,聚會時輪流吟誦詩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師不曾想到,他的學生尼爾重建了“死亡詩社”,在當年基丁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過電影看家庭教育,有個學生名叫尼爾,父親對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爾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是A,但是尼爾卻熱愛表演,並希望父親能允他參加戲劇表演。

但是尼爾的父親卻認爲他熱愛的戲劇表演是不務正業,儘管尼爾一再請求,但是並沒有被父親接納。

在他瞞着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後,徹底的激怒了他父親。

他父親完全沒有看到兒子在演出後獲得的掌聲和認可,也沒有看到兒子在舞臺上閃爍的光芒,他只需要兒子執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親要把他轉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院校時,他和父親爆發了短暫的爭吵,最終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後,尼爾放棄了自己,他選擇了自殺。

他無力爭取自己的興趣,也無力和父親抗爭,飾演尼爾的演員把尼爾內心的失望和無助演的非常打動人。

爲人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尼爾的父親在發現兒子死後發出的呼喊,是憤怒、是悔恨、是自責,在他把兒子的死歸罪到基丁老師身上時,我們似乎已經找到答案了。

學校迫於壓力,最終辭退了基丁老師。

《死亡詩社》觀後感9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爲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爲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爲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爲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啓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後感10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後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於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 tyou feel!”我以爲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爲他覺得活着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後的自殺行爲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願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爲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爲一個個體,一個有着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隻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鬆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後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於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僞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後難逃退學命運。看到託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

最後基丁老師終於要走了,託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着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着“oh captain,my captain!”眼淚終於忍不住了,在眼眶裏直轉。基丁老師最後是帶着笑離開的,因爲他知道,有那麼一羣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