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3.16W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品多篇

2022岡仁波齊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羣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爲此生,卻爲來世。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啓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爲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峯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峯。藏語意爲神靈之山。

神山神祕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衆多的奇峯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峯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峯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峯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峯爲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着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峯。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裏,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纔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於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二

昨晚吃着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於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裏的條件不是很好,家裏養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羣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戶到每家每戶每個藏族人的心裏。不知道電影裏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衆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着。也正如古話長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麼一羣樸素的人。在這裏,女人作爲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並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爲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儘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說什麼。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三

《岡仁波齊》是一個沒有程式化劇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時間,跟着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們朝夕相處,從他們本身的生活裏挖掘故事和人物,雖然這個電影沒有劇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設定我已經想了很久:首先要有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她)可能會死在路上;要有個孕婦,她的小孩會在路上出生;還要有個屠夫,因爲殺生過多想通過朝聖贖罪;要有個七八歲的孩子,這樣會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確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還要有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他可能是個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個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還要有一個50來歲、成熟穩健、類似於掌舵者身份的一個人,他會是整個朝聖隊伍的頭領。”

神奇的是,這一切預設居然全部應驗了——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的芒康縣普拉村,11個普通的村民願意跟劇組一起踏上這次冒險的朝拜之旅。

《岡仁波齊》像“朝聖”,平靜至極,而《掌紋地·皮繩上的魂》則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與“魔幻現實主義”氣質,神祕、懸疑、時空交錯,人物環環相扣,愛恨交織,相生相殺,如入天堂,如墮地獄。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 篇四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爲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菸,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說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爲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纔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爲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說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五

和同學談起電影《岡仁波齊》,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聖之路的紀錄片,但同學顯然興趣不大,說她當時在電影院看睡着了,讓我有滿腔感情,卻無處傾瀉,因爲在我心裏,這部影片是給我震撼的,與其說是影片本身,更應該說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楊培爺爺一生都守着羊,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朝聖,他善良、淳樸,一直都是爲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默默奉獻,所以侄子尼瑪扎堆爲了完成他的心願,下定決心帶叔叔走上朝聖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減輕自己殺牛的罪惡,仁川晉美是爲在建房中死去的兩人祈禱……

影片沒有宏大震撼的場景,只有他們一路認真虔誠的叩拜,在朝聖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路邊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從四川出發,拉着一頭小毛驢的夫妻,還曾留宿在一個大爺家裏,當中充滿着真誠與溫情,同族人邀請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驢當家人一樣,只是牽着走,大爺給他們講解磕頭時心中要裝着衆生的幸福。在看到這樸實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嘆,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在他們這裏無從感知。到了後面,他們裝行李的拖拉機在公路遭遇車子撞擊,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們在推着走完一段後,又會返回原點,繼續磕頭,就像他們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頭一樣。

影片的結尾,是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的山下長眠了,一行人在風雪中送走老人後,開始轉山。這樣的結尾無疑使影片得到了昇華,讓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們身處逆境,也不會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後覺得當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婦女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知識”,以及大爺在抱怨機械化加快生活節奏一樣,都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真的不必高姿態的去評判那些心懷信仰之人,因爲某種程度上,我們什麼都沒有。

現代的信息化看似讓我們掌握了知識,覺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個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鑽法律的漏洞,一個新聞報道者最能說假話,他們號稱信仰法律,標榜公正真實,行事上卻還是可以跨越規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爲尋求內心的安寧,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們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對人對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學關係頗近,上週六在兼職地方吃飯時,她迴避掉了我們,細問之下,她告訴我那天需要戒葷,後來在問及她鮮少吃肉的原因,她說:“我們少吃一點,就能少一點殺生。”那一刻我絲毫不覺她的話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覺得從她口中說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單純與善良。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白巖鬆就多次談及“信仰”,他說:“信仰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我們內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來,中國人內心的信仰,是植根於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就像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底線”,並且每個人的底線都不盡相同。這個底線,就是一種信仰。我希望做一個“正直”之人,那麼一切有違我良心之事,我都不會去做,這可以說是一種做人準則,道德約束,但比起虔誠的信仰還差了那麼一點點,是什麼呢?我想就是白老師說的“敬畏”吧。我們總認爲人是萬物的主宰,特別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機械化操作,可以奪取一切資源,但卻忘了人生來行走,便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誼,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聰明,失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