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2.11W

《死亡詩社》觀後感精彩多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一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分鐘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想就是爲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裏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確,他在話劇裏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衆都歎爲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裏,他也扮演着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也感到惋惜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衆多學生的遺憾。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二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分鐘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想就是爲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裏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確,他在話劇裏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衆都歎爲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裏,他也扮演着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也感到惋惜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衆多學生的遺憾。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三

《死亡詩社》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羣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衆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於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並接受他的,因爲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爲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衝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麼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爲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爲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爲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麼爲什麼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爲,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爲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係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後,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爲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四

這部影片給予我的最大的感觸是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

我不能否認這部優秀的影片激起了許多處於黯淡無光的生命裏的人們的夢想、激情、血性和對於“改變”這個使命的責任感;它使無數在面臨人生的選擇、躊躇不定,或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孓然行走而無所適從的人們勇敢、堅定地追隨自己的內心;使渾渾噩噩者尋找到生命之重以及活着的意義和價值。

我相信片末學生紛紛違抗校長的命令,站在桌上以示對傳統、守舊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基丁老師開放自由的教學方式的認同以及對老師本人的敬重打動了不少人。當一潭死水般的腐朽體制內出現一個活躍的變數時,被舊體制長期壓迫的人自然渴望藉此而掀起改革。從觀衆的角度而言,大家喜歡看到角色身上的反抗精神,因爲反抗精神象徵着新生思想誕生和新生力量的注入。反之,當依舊固守傳統舊思想的人出現並以各種方式對革新者進行壓制時,大家自然會將該角色置於“反派”的定位且對該角色恨之入骨,就如《飛越瘋人院》裏的護士長,也像是《死亡詩社》中的校長。爲什麼?因爲當我們坐在熒幕前時,往往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上去審視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對於一部影片說,自然有其思想導向性,但作爲信息接收者的我們,往往會乖乖地跟隨它的思維引導而極少去換位思考並置之於現實中去考量。

看完《死亡詩社》,腦海中逐漸浮現起《飛越瘋人院》的片段。兩部影片所設定的時代背景十分接近,一部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另一部是六十年代初;同樣是對舊體制的質疑和反抗;同樣是以反抗的失敗而悲劇收尾。我相信許多看過這兩部影片的觀衆都會投身於對校長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對基丁教育方式的讚揚中;還有對護士長蠻橫專制、固守教條的表現的厭惡和對墨菲勇於挑戰陳規、追求自由,但最後還是被非人道手段逼瘋的深深痛惜。

人類的失智之處在於,永遠都可以在價值判斷的平衡點上爲自己的觀點找到合情合理的依據和解釋。高牆外,墨菲是個不折不扣的社會秩序破壞者,於是爲了維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人們把他送進了高牆內。大家厭惡護士長,因爲她手握權力,是規矩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她對破壞者會毫不留情面地懲罰。但是我們從沒有想過,在我們把墨菲強制送進瘋人院時,我們就是在充當護士長的角色;而在對墨菲行爲的認可和對他的同情上,我們從沒有記起他是個性質極爲惡劣的地痞流氓。墨菲最後不可能逃出瘋人院,因爲犯罪就是犯罪。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撕去那些他認爲是廢話連篇的前言並且跳過解讀現實主義詩歌的部分,去濃墨重彩地賞析浪漫主義詩歌——當他其實很明白“應該要學的知識”和“想要學的知識”的界限時,當他其實很清楚學校的規矩以及臺下那些學生所要揹負的未時,他依舊選擇那麼做,其實是害了學生。學生們最後不可能掀起教育方式的變革,因爲現實就是現實。

“兇手”是“船長”,就某種意義而言,我覺得是正確的。基丁老師教會了學生去探求真我、發掘潛能、懷抱夢想,但是他並沒有很好地教會他們在大環境下生活。他教會了學生們什麼是愛、熱情、浪漫,教會他們成爲了理想主義者,但是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現實的殘酷——就好比是他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織夢,但是卻沒教會他們如何獲取麪包。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終究要回歸現實。

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口碑極高,是因爲它的劇情與許多學生產生了共鳴。誰都在荷爾蒙的驅使下激情過、黯然過、魯莽過、青春過,壞過事、闖過禍、破過規矩、敗過秩序,更多的是因曾或多或少受過教條的壓迫而感到不甘,亦或者是沒有遇上這麼一位自由開放的好老師。

每個人都有去做夢的權利,但是唯有珍惜現在的青春時光,去磨鍊自己的意志、鍛鍊自己的品格,將才能在現實的漩渦中處事不驚,纔有去實現夢的權利。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五

沒有想到電影的結局會是悲慘的,不過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過去理想主義,夢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現實。也就是說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當基丁老師對學生說出這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特別感動,感受到這個老師是在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會而不是一味地知識灌溉。填鴨式教學,已經過時了!可爲什麼我們還在會說現在的中國小教育依舊是填鴨式呢?

不時會看到現在所謂的減負是越減越重,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從前是揹包現在書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桿了。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裏?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許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探討。

過去很多個日子裏,我總會問自己:爲什麼選擇國小教育專業?爲什麼要想要當老師?一開始答案特別偉大:我要去“拯救”現在的國小生!用我學習到的先進的理論爲現在的孩子帶去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不再經歷我曾經經歷過得不美好。在後來的教師技能訓練中,我不斷受挫不斷髮現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別人的誇耀,我也不斷地被提醒:現在的教育體制還不允許你“創新”、“特立獨行”,會有學業成績、家長、學校等等要求着你。我開始忘記了自己要當教師的初心,可是連自己都覺得那些話是遙不可及的,我怎麼會有愛學生的心?怎麼會有要幫助學生的心?怎麼會真心地想要幫助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講課講的如何天花亂墜如何征服評委老師,我怎麼會記得其實我最開始是想要幫助學生呢?

再回到電影,基丁老師最後走的那一幕,很多學生都站起來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站起來。我很敬佩那些站起來的學生,同時尊重那些沒有站起來的學生。這個社會,正是因爲有各色各樣的人才會豐富,人之所爲人是因爲我們會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的,因爲探討教育的意義的人越來越多,思考如何實現中國教育改革的人越來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愛,有問題可想,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都加油吧!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六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羣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衆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於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並接受他的,因爲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爲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衝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麼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爲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爲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爲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麼爲什麼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爲,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爲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係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後,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爲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七

或許你剛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和我一樣會把它當做恐怖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不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威爾頓教會學校。那是一個充斥着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以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作爲學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師的到來,卻悄悄地改變着這一切。

當其他老師都以一種正統的、嚴肅的方式進行着他們的教學的時候,基丁老師卻吹着口哨將他的學生帶出了教室,帶上了一條與衆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學生們及時行樂 ,教他們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與衆不同。他帶領他們領略詩歌的美好,將刻板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拋在腦後。影片中有一幕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讓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告訴他們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並讓他們每個人都朗誦自己作的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詩歌唱出來。在基丁老師的影響下,學校裏出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社團。白天,他們忍受着學校裏刻板,嚴謹的教育。晚上,他們打着手電,穿過樹林,穿過河流,去赴一個詩歌和夢想的約會。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學生死了,詩社散了,老師也被開除了。當基丁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一剎,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基丁老師影響頗深的那些學生們也站上了桌子。我想,這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向基丁告別,他該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學生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電影在一羣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樣獨立的站着?

有些人說我們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學生只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我雖然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爲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大學聯考,順利考上大學,再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校裏的很多老師應該都是按照那種正統的模式去教給學生知識,很少有像基丁這樣的老師,因爲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任何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會被制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堅持自由與夢想。

最後,影片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大家共勉:“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八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基丁和一羣希望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在讀書或者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關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師哼着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他可以帶領學生站上講桌,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體會不同視角。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親切稱呼他爲“船長”,但是在其他老師眼中他卻成了異類。

喜愛他的學生們翻出他的簡歷,並在簡歷裏看到基丁老師曾經參加過一個“死亡詩社”學生組織,這個組織的學生們會定期在山洞中聚會,聚會時輪流吟誦詩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師不曾想到,他的學生尼爾重建了“死亡詩社”,在當年基丁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過電影看家庭教育,有個學生名叫尼爾,父親對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爾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是A,但是尼爾卻熱愛表演,並希望父親能允他參加戲劇表演。

但是尼爾的父親卻認爲他熱愛的戲劇表演是不務正業,儘管尼爾一再請求,但是並沒有被父親接納。

在他瞞着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後,徹底的激怒了他父親。

他父親完全沒有看到兒子在演出後獲得的掌聲和認可,也沒有看到兒子在舞臺上閃爍的光芒,他只需要兒子執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親要把他轉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院校時,他和父親爆發了短暫的爭吵,最終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後,尼爾放棄了自己,他選擇了自殺。

他無力爭取自己的興趣,也無力和父親抗爭,飾演尼爾的演員把尼爾內心的失望和無助演的非常打動人。

爲人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尼爾的父親在發現兒子死後發出的呼喊,是憤怒、是悔恨、是自責,在他把兒子的死歸罪到基丁老師身上時,我們似乎已經找到答案了。

學校迫於壓力,最終辭退了基丁老師。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九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樣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於南科大的消息,着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一樣>,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爲<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教師又力推了一番。於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複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教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裏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爲一位教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本事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我所處的這麼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教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麼?那裏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光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終還是被解僱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我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提高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於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我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僅有自我努力改變自我,對自我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期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