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心靈點滴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07W

心靈點滴觀後感(多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一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正因"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以前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因此就成就了此刻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愉悅,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說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就應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正因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我的價值。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我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那裏不僅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兄弟姐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二

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爲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鬱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年輕急診醫生——大衛,平時對一位好發問又好管閒事的醫學院實習生又愛又恨。兩人之間很不對盤,但又有一種微妙的好感情愫。有次,來了個病人,本身精神情況也是很不穩定,在急救過程中需要從脊椎打麻醉針,照理這應該由醫生來做,但這位醫生卻故意讓實習生練習,想讓實習生出糗以知難而退,結果她果然技術不佳,弄得病人痛得要命幾乎抓狂。

嚴重的事卻在後面。沒想到這位病人一直記恨在心,妄想醫生都要害他,趁著醫生們忙著放假過節的鬆懈,以預藏的刀將認真學習,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女實習生,一刀封喉斃命。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為,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三

影片《Patch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爲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衝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透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啓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裏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爲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因爲,醫生就是爲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爲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爲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爲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纔是我們需要看重的。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爲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

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只有當我們有一個聆聽的心並關懷人時,才能摸觸人的心靈深處,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幫助到人,併產生影響力。因人們的需要不只是藥物上的醫療,乃是心靈上的醫治和釋放。

第二,從帕奇身上看到,一個充滿喜樂和歡笑的人,是能產生影響力的人。

觀看本片,發現「笑」實在具有莫大的意義。因它不但有醫療的價值,且能讓病人在痛苦中得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單,減緩病人的緊張和懼怕情緒。所以,帕奇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爲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影響了身邊的人,羸得許多人的喜愛。

「笑」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們應善用它。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相信有時候一個小就能將糾紛、爭吵化解與無形之中。

第三、對人要有「熱情」-PASSION。

熱情會讓人捨己並放下尊嚴。就如帕奇對小孩子們的熱情而做出了醫院不曾有的小丑角色而使到病房裏充滿了歡樂聲和生氣。當我們以熱誠來接待任何一個人時,他們會分享他們的心情和敞開自己來響應你。

但是,「冷漠」卻成了現代人所患上的病態。這乃是慢性殺手,逐步逐步的抹煞了人們的熱忱。我們不可以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每個身邊的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又或許他們也是我們需要去關心的人羣,時時刻刻敏銳人的需要。帕奇在退學公聽會上,面對抨擊和質疑時,他響應這話,並揭露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的醜陋一面。他們的心冷漠,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與病人保持距離,以顯示身份與知識界線,巳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他提出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只是疾病;他堅信,以同理心對待病人,傾聽和交往,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些與藥物和醫技一樣重要。

但願我也能像影片中所描述的:「誰都不可以控制我的靈魂、學習和熱忱」。

第四、作爲一個醫生、教師或輔導者,除了對病人有同理心和信任外,應有一個謹慎的心。當有突發事件時,應想到預期後果,懂得保護自己的安全。

帕奇的女朋友—凱琳,因沒有考慮到這點,夜晚單獨前往探望一名有嚴重自殺傾聽的男精神病患者,而忽視了病患者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被對方謀殺了。其實,她可以通知帕奇一同前往,或採取其它方式來幫助對方。因她十分清楚此病人的病態,一年多次自殺入院,平時行爲怪異。

凱琳的遭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五、你若捨己,甘心樂意幫助人,所付出的愛最終能得到回報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傳統醫界視帕奇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過度快樂」的評語,而被退學處分。在退學公聽會上,曾經受他幫助過的病人,因着他付出的愛所感動,大家自願出席支持他的醫療理念,爲他的操行作了有力的見證,免了退學處分,順利畢業,成爲一名專業且優秀的醫生。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四

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影片《Patch Adam》(中文翻譯爲《心靈點滴》)。當我第一次看時心裏好象感到了什麼但是抓不住是什麼感覺,於是我又反覆看了3次。並找了一些有關資料。

影片《Patch 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爲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衝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透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啓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裏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爲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因爲,醫生就是爲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爲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爲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爲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纔是我們需要看重的。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爲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

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只有當我們有一個聆聽的心並關懷人時,才能摸觸人的心靈深處,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幫助到人,併產生影響力。因人們的需要不只是藥物上的醫療,乃是心靈上的醫治和釋放。

第二,從帕奇身上看到,一個充滿喜樂和歡笑的人,是能產生影響力的人。

觀看本片,發現「笑」實在具有莫大的意義。因它不但有醫療的價值,且能讓病人在痛苦中得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單,減緩病人的緊張和懼怕情緒。所以,帕奇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爲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影響了身邊的人,羸得許多人的喜愛。

「笑」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們應善用它。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相信有時候一個小就能將糾紛、爭吵化解與無形之中。

第三、對人要有「熱情」-PASSION。

熱情會讓人捨己並放下尊嚴。就如帕奇對小孩子們的熱情而做出了醫院不曾有的小丑角色而使到病房裏充滿了歡樂聲和生氣。當我們以熱誠來接待任何一個人時,他們會分享他們的心情和敞開自己來響應你。

但是,「冷漠」卻成了現代人所患上的病態。這乃是慢性殺手,逐步逐步的抹煞了人們的熱忱。我們不可以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每個身邊的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又或許他們也是我們需要去關心的人羣,時時刻刻敏銳人的需要。帕奇在退學公聽會上,面對抨擊和質疑時,他響應這話,並揭露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的醜陋一面。他們的心冷漠,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與病人保持距離,以顯示身份與知識界線,巳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他提出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只是疾病;他堅信,以同理心對待病人,傾聽和交往,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些與藥物和醫技一樣重要。

但願我也能像影片中所描述的:「誰都不可以控制我的靈魂、學習和熱忱」。

第四、作爲一個醫生、教師或輔導者,除了對病人有同理心和信任外,應有一個謹慎的心。當有突發事件時,應想到預期後果,懂得保護自己的安全。

帕奇的女朋友—凱琳,因沒有考慮到這點,夜晚單獨前往探望一名有嚴重自殺傾聽的男精神病患者,而忽視了病患者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被對方謀殺了。其實,她可以通知帕奇一同前往,或採取其它方式來幫助對方。因她十分清楚此病人的病態,一年多次自殺入院,平時行爲怪異。

凱琳的遭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五、你若捨己,甘心樂意幫助人,所付出的愛最終能得到回報。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傳統醫界視帕奇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過度快樂」的評語,而被退學處分。在退學公聽會上,曾經受他幫助過的病人,因着他付出的愛所感動,大家自願出席支持他的醫療理念,爲他的操行作了有力的見證,免了退學處分,順利畢業,成爲一名專業且優秀的醫生。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五

爲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共建和諧醫患關係,7月20日至22日永修縣人民醫院組織全體職工六百餘人分批次觀看了電影《心靈點滴》。影片講述了故事主人公帕奇曾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精神抑鬱者,在醫院治療的遭遇讓他決心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把帶給病人歡笑作爲醫治病人的重要處方,通過他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理想的感人故事。

影片讓大家受益匪淺,心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禮。很多同志有感而發,紛紛表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轉變觀念,體現以人爲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升服務質量,做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院長周英勇要求大家牢記醫院宗旨,以飽滿的熱情,純潔、善良、充滿責任感的愛心,熱忱爲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六

“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曾經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

其實,帕奇亞當斯是想成爲一個小丑,但同時他也想成爲一個醫生。於是他將兩者綜合,成爲了現在的他。

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亞當斯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亞當斯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亞當斯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亞當斯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因爲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亞當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這裏不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朋友。

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是指護士護理病人中的信息傳遞、交流和理解的過程,是護士做好心理護理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手段,是完成護理任務的重要保證。但臨牀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非常有限,爲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患和諧,筆者就護患溝通失敗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1護患失敗的原因

1.1觀念差異是護患溝通的障礙;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觀念認爲醫生是上級,護士只是被動執行醫囑進行操作,對護士沒有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指導的要求,致使護士缺乏與患者溝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護士不願溝通或很勉強進行溝通,甚至怕引起衝突而採取不與患者溝通的消極態度。

1.2溝通信息的偏差;護士使用方言或較多的專業術語,往往使患者不易理解或產生概念上的誤解;在分析病情,評價治療效果時,過多使用“沒事”“肯定會”“不會”等不負責任或模棱兩可的話,容易造成患者誤解或斷章取義,從而影響溝通效果或根本無法溝通。還有護士在工作緊張、繁忙,工作量大時急於求成,與患者溝通時不注重方法,技巧、速度太快,給患者過大的信息量,超過患者的承受力,致使患者難以接受,再有溝通信息認識的差距也是造成護患溝通失敗的原因之一,如在進行住院評估時,問到病人的文化程度時,問:“你有文化嗎?”“你哪畢業的?”造成患者無法回答,影響溝通結果。

1.3對溝通時機掌握不適宜;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時,不重視對方的想法和反應以及對此的理解程度,只考慮自己能夠完成工作,如入院宣教等;溝通內容與日常護理操作相分離,缺乏靈活機動性,甚至在患者病重或病痛不安,難以接受外來信息的情況下,不合時宜地自顧自地進行說話,從而達不到溝通的效果。

1.4護士自身知識不足或缺乏溝通技巧;個別護士本身對護理工作不感興趣,不能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且對專科護理知識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和掌握,當患者諮詢問題或對病情、治療等感到恐懼和焦慮時,護士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所學知識爲患者解惑釋疑,做好心理疏導和健康指導工作,也不能進行有效溝通。

2護患溝通的方法

2.1護士首先應在儀容儀表上給病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儀表整潔端莊,舉止得體語言動作表情上表現出對患者的友善同情和溫和如站立迎接,主動問候,使用尊稱,熱情接待和介紹,給病人的渴望以滿足,痛苦以安慰,恐懼以保護,處處體現慈愛、關懷和體貼,把握說話的語調、語氣、語速,使病人產生親近感,即提高病人接受治療護理的情緒,也爲今後的溝通,交流打下基礎。

2.2護士要了解不同病人的知識背景,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文化和職業,性別選擇談話內容與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解釋疑難,多應用開放式談話方式,鼓勵病人陳述,並用點頭“嗯”表示接受或重複病人的陳述等方式鼓勵病人。對病人的提問不可急於回答,應先了解病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或問題,以便獲得某些人有意義的資料。對一時不能解答的問題不可斷然拒絕,可請病人稍等,告知我一會來幫你解決或對不起,我幫你查一下等語言並付之行動。

2.3環境是保護患者康復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它直接影響着患者的情緒,護士與病人交流多在病房,且24小時觀察瞭解病人,關心他們的一事一物,故在完成護理工作時,時刻爲患者創造一個清潔、安靜、舒適、安全的休養環境,在治療處置時時刻關注病人,瞭解其病情進展感受,及時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在評估病情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時間,環境對病人的病情、治療、預後方面的問題要有科學依據,不可主觀臆斷,根據病情變化及時修改醫囑,這樣可取得病人的信任,從而促進雙方的溝通且談話內容應通俗易懂。

2.4護理人員應加強自身業務知識和溝通技巧的學習,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用精湛嫺熟的護理技術使患者對護士產生依賴性和安全感。

2.5學會換位思考,由於雙方所處位置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所以患者對護理工作有意見時,護士要抱着理解對方的態度。與病人進行心理交換。儘量消除誤會,使病人從護士的語言上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對偶爾對護士出現的冒犯、敵意,不信任的語言要容忍,禁批評訓斥、善於對病人安慰鼓勵,體會對方的心理。護士也應學會角色轉換,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使病人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療。

總之,護患溝通是護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斷了解掌握病人的思想情感及心理需求,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協調,搞好護患關係,才能保證病人的身心健康。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七

上週我科醫護人員陸續利用休息時間觀看了《心靈點滴》這部電影,觀看後大家感觸極深。

故事情節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敘述開始用一個精神病人自己的體驗來增強電影的說服力,只有體會過“病人”,才能真正做好“醫生”,電影中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只有人類纔會互相殘殺!

主人公亨特·帕奇·亞當斯,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好醫生身上所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然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類似於帕奇內心充滿熱情的人已經鳳毛麟角。我們的生活中,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以冷漠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很用心的學習怎麼與病人相處,怎麼幫助病人,讓病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病人。主人公帕奇先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作爲一名醫者像帕奇先生那樣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朋友們,同事們,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應該深刻地意識到,將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呢?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或許很多病症,現在醫學還無法治癒,但作爲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快樂,如果藥物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請用我們善良、仁慈、幽默的心靈去溫暖他們,真正地做一名幫助病人心靈的衛士吧!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八

看完《心靈點滴》這部電影后,我又讀了一遍希波克拉底誓言:仰賴醫神阿波羅·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諸神爲證,鄙人敬謹直誓,願以自身能力及判斷力所及,遵守此約。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爲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

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凡我所知,無論口授書傳,俱傳之吾與吾師之子及發誓遵守此約之生徒,此外不傳與他人。我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爲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柬一切墮落和害人行爲,我不得將危害藥品〈WWW.〉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爲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爲之……

流傳約2000餘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讀起來仍然令我頭皮發麻。我就反思爲什麼幾千年以前的思想還是讓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醫務工作者如坐鍼氈。總結了一下,那時學醫不受高昂的學費,現在學醫時間長不說,實習還不給錢;那時以病家謀利益爲信條,現在以養家餬口爲信條;那時墮胎手術是醫者大忌,現在國家鼓勵,婦產科門診10分鐘一個,一天好幾十;那個時候,骨折了小夾板或樹枝固定,現在骨折了都是切開復位後打上鋼板上釘子……科技是進步了,醫者的道德下滑了。

生存的壓力,物質的誘惑等等,醫務工作者很難獨善其身。當然有沒有另類啊?概率雖小,人還是有的,但都活得相當悲慘。話說現年42歲的冉崇偉是四川武勝縣的醫生。冉崇偉稱,“醫院搞‘開單提成’,我抵制這種做法,結果完不成任務,工資被扣了3.4萬元。”他還和衛生院打起了官司。這官司不論輸贏,他以後還怎麼在單位混?還有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院楊國樑拒收回扣被指人格障礙,同事稱其毀醫院名聲。還有更慘的,南方某某醫生醫術高超,病號特多,但他就是不開大藥房,惹着了院長,急壞了主任,恨啥了同事,結果他被同事踢壞了男人的命根子,恐嚇信一封一封地投在他家裏,妻子跑了,工作也丟了。雖然,很多行業慣例不合理,但你要對着它幹,代價是幾乎要命的。再看看亞當醫生挑戰慣例的代價是什麼?帕奇違反學院的規定,向陳腐冷漠的醫學教育制度挑戰,他扮演小丑,逗病人發笑,他主動跟病人交談,他每次都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分享病人的快樂和夢想,也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悲傷,他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他讓病怏怏的孩子恢復笑臉,給病入膏肓的老人帶來快樂,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病房重新充滿活力和希望。但是他幾乎被院長開除,禁止去醫院,女友也被人謀殺,可謂代價慘重啊。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九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決定留給自己,偶然亂轉電視下,我看了這部HBO播映的電影《心靈點滴》(Patch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補之意。

這部片和男主角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另外兩部電影:《美夢成真》、《心靈捕手》一樣,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認為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稱一句「XXX醫生」,不代表這個人放的屁就比較香,走路大家就要讓一邊。「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為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因為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鬱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這使我想起有部電視影集《ER》(急診室的春天)的某一段情節。

一位年輕急診醫生--大衛,平時對一位好發問又好管閒事的醫學院實習生又愛又恨。兩人之間很不對盤,但又有一種微妙的好感情愫。有次,來了個病人,本身精神情況也是很不穩定,在急救過程中需要從脊椎打麻醉針,照理這應該由醫生來做,但這位醫生卻故意讓實習生練習,想讓實習生出糗以知難而退,結果她果然技術不佳,弄得病人痛得要命幾乎抓狂。

但更嚴重的事卻在後面。沒想到這位病人一直記恨在心,妄想醫生都要害他,趁著醫生們忙著放假過節的鬆懈,以預藏的刀將認真學習,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女實習生,一刀封喉斃命。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為,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片尾敘述這位派奇醫生在電影拍攝結束為止,已正著手重新建立他的「家人醫院」,而且目前也己有了近3000名的醫生,正排隊準備加入他的行列。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而派奇對女主角深情款款朗讀了一段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Neruda)的情詩,收錄在100LoveSonnets/CienSonetosDeAmor(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短詩17(Sonnet17),我也很喜歡。

買了這本書也蠻久的了,看了這部片,也激發了我讀這些詩的念頭了,它們真美。抄了詩,和大家分享如下:

我愛你,但不把你當成玫瑰,

或寶石,或火炮射出的箭。

我愛你,像愛戀某些神祕事物,

祕密地跟在你靈魂左右。

我愛你,如同一株從不開花,

但自身隱含著花朵花芒的植物;

感謝你那帶著充實的香味的愛,

自大地昇起,靜靜地存在於我的軀體中。

我愛你,不知道如何去愛,何時去愛,又從何地去愛,

我直接了當地愛你,不復雜也不傲慢;

我是如此愛你,因為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法。

還有什麼方式:我不存在,你也不存在,

如此親密,所以你放在我胸前的手便是我的手,

如此親密,所以你閉上眼睛的時候,我也睡著了。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十

在《心靈點滴》中我們認識了帕奇,一個從曾經有自殺的精神病患者通過不斷努力成爲了醫生的“年輕人”。很難想像一個一直想要自殺的人在經歷了幫助同寢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後竟能夠放下自己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同時治癒了自己的病。

兩年後派奇成爲一位被傳統醫界視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

他認爲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爲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帶領他的愛人朋友開始創立一個可以真正救人的小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爲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因爲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傷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

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爲,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我很是佩服他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

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很用心的在學習怎麼與人相處,怎麼幫助他人,讓他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精神科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