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馮志遠》觀後感 觀看《馮志遠》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觀後感2.76W

《馮志遠》觀後感 觀看《馮志遠》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馮志遠》觀後感 篇一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馮志遠》。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我受益匪淺。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一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蹟。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蹟,一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爲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爲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一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孩子們,關心着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儘可能地接受教育。爲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爲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一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一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一課,讓那些沙漠裏的孩子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裏的每一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

《馮志遠》觀後感 篇二

電影《馮志遠》講述的是盲人教師馮志遠40餘載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馮志遠教師支教邊疆,捨棄妻子與兒子,隻身在外地教書。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

馮老師拋家舍業,紮根邊疆,與黃沙爲伴,與艱苦爲伍,在一片浩瀚的黃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爲自己學生的人生中開闢出了片片綠洲。古人云: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馮老師把邊疆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化成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了那一顆顆會發光的星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只是范仲淹的內心呼喚,更是馮志遠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與至高追求。當馮老師白髮坐在桌前,他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建華的孩子“我要上學呢”的渴求,是否記得調動工作前夜孩子們含淚捧着的煤油燈,是否記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揮同學們朗誦《海燕》……我想,在講臺上的馮志遠老師是幸福的,和學生在一起的馮志遠老師的是幸福的。

但是,馮老師退休前也曾說到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家庭方面,馮志遠老師是極其不幸福的。可能會有人說,爲了大愛,馮老師只能捨棄小愛;爲了大家,馮老師只能捨棄小家。可是我認爲,教師這個職業本來就是要帶給別人幸福,教會別人幸福。我們能要求所有的教師爲了學生的人生幸福從而放棄自己全部的幸福與生活麼?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師只有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師呢?

很多人將好教師定義爲一心爲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誠然這樣的教師確實擔得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但他們在將自己完全爲國家付出時,對自己的家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且,馮老師40餘載沒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溫暖,直到退休之後仍舊不得妻兒理解,心中充滿愧疚。讓這樣鞠躬盡瘁,爲國家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情的出色教師在離職時對家人懷有愧疚,是體制與觀念的不完善。

教師應擁有完整的幸福,教師也應擁有完整的生活。這不僅是爲了教師,也是爲了學生。教師的教學狀態狀態對學生的影響有時候會比言語說教大很多。舉個例子,一個教師在進課堂之前生過氣,那麼他的表情,語氣將會不經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這種氣氛下,講臺下的學生也將在這一節上戰戰兢兢。所以說,一個不幸福的教師將無法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教師應有的幸福不能只來自於教書育人,桃李芬芳,與學生暢談古今,閒聊天文地理,也來自於家庭的溫暖,家人的關愛,家庭責任的承擔。

賦予教師擁有幸福的權利,讓教師可以有幸福到圓滿

的機會,並且讓幸福的教師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讓幸福得以延續。

《馮志遠》觀後感 觀看《馮志遠》心得體會 篇三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從遙遠的土地上飄落到這片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上,上蒼給了我這份崇高的事業,我願永遠堅守這個神聖的崗位……”這是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的會堂講的一番話,令我感動不已。

是啊,馮志遠老師把自己的崗位看成是既平凡又神聖的。聽說山區的孩子缺少教育,好多都輟學了,遠在上海的他毅然來到寧夏騰格沙漠的中寧縣鳴沙中學教書。這所國小設備簡單,環境簡陋,馮老師的辦公室裏,吃飯,備課,睡覺都在炕上,油燈是用藥瓶改制的,裏面還擺着一個破舊的木櫃子,條件非常艱苦,所以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悄悄的離開了學校,馮老師不怕艱難,個人承擔了幾門教學任務。他鑽研教材,認真上課,還用新奇的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們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渴望。可不幸的是,馮老師有先天性的眼疾,在超強度的工作下,他雙目失明瞭。可他並沒有就此離開他的工作崗位。在同學和其他老師的幫助下,他堅持爲同學們授課。他把自己42年的青春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含着淚在寧夏的會堂講完了最後一節課。正如人們常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像春蠶一樣,吐絲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被馮老師的奉獻精神感動了,馮志遠老師爲了教育事業,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捨棄了他的幸福生活,隻身來到了地獄般的沙漠,爲學生們授課。多麼崇高的老師啊。

細細回想一下,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馮志遠老師這樣的人。我們身旁的環衛工人。環衛工作在人們心目中是一項很低下的工作,人們都看不起他們。可是,他們毫無怨言,堅守着自己的工作崗位,爲我們的城市道路打掃衛生,爲我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如果沒有環衛工人,能有今天的美好的生活嗎?如果沒有環衛工人,我們汕頭能夠評爲優秀旅遊城市嗎?他們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着。

在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像馮老師一樣,他們像辛勤的園丁,哺育着祖國的花朵,熱切盼學生成才。他們一絲不苟,他們任勞任怨,辛勤地耕耘着。所以,我要高聲喊:“老師,你們是偉大的,你們是高尚的……”

馮志遠老師讓我懂得了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是巨大的,從不求回報。我將永遠記得他那鞠躬盡瘁的情懷,永遠記得他那無悔奉獻的事蹟,永遠記得他那意義非凡的人生!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四

12月10日下午,我們在教法課課堂上觀看了電影《馮志遠》。影片講述教師馮志遠在寧夏中寧教書育人期間點點滴滴的感人事蹟,生動展現了人民教師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1958年,馮志遠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後他辭別了新婚妻子隻身一人來到寧夏,支援當地的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在寧夏待了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就算失明瞭還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電影通過馮志遠支教生涯中不同時期的幾個段落,運用平民化的敘事風格再現了馮志遠愛生如子、傳授真知,爲教育事業執著奉獻的精神,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馮志遠從教以來教過1萬多名學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況下,他還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令我們感動,更帶給我們很大思考和啓發。

教師崗位是一種特殊的職業責任,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在我看來,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近年來,教師的待遇明顯改善,已經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想要當教師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認識教師職責的卻沒有幾個人。馮志遠從教47年,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就是一種清醒的職業責任意識!教師正是這樣一個無私的職業。雖是一燭微火,卻燃盡自己,照亮別人;雖是普通的園丁,默默耕耘之後,滿園的桃李芬芳就是收穫。每一位教師都在走着一條艱苦的道路,而他們這樣執着是爲了讓學生走一條平坦的路。在我們這個時代,教師的這種無私奉獻精神顯得彌足珍貴。

在馮志遠老師身上,充分體現當代教師胸懷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品德;體現了他們愛崗敬業、爲人師表的高尚師德;更充分體現了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的精神風範。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激勵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長中就曾遇到過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那就是我國中的語文老師,正是她使我真正愛上了語文這門課,她以她的智慧,不斷的激勵我們,指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真正成爲我們人生的燈塔。但是卻又覺得這樣的老師是很少的,很多老師是缺少跟學生的溝通的,他們的教學讓同學覺得很索然無味,他們也不熱愛他們的職業,只是爲了拿教師作爲他們的飯碗。看過《馮志遠》這部電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師這個職業的責任感。我認爲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選擇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國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爲教師,要像我們一直提的那樣“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把教師職業作爲一種神聖的工作,努力爲學生髮展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且特別是在基層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優秀教師,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通過不斷的教育改革尋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馮志遠是一個好老師,是當代教師的傑出榜樣,更是每一個有志於成爲教師的同學的榜樣,他身上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值

得大力宣揚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將來這樣的老師會越來越多,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將不斷向前。

電〈WWW.〉影《馮志遠》觀後感700字<一>篇五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爲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 ”

前幾天,我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的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作爲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雖然,我不是老師,但駕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員,力爭爲自己招來的每一位學員做好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工作,拉近與學員的距離,實現與學員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好學員的良師益友。

馮志遠電影觀後感 篇六

9月19日下午,我與我的學生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爲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爲益友,我要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馮志遠電影觀後感 篇七

公共事業局組織我們全區教師去濱海一中觀看電影《馮志遠》,心想就是一部普通電影。可是看完之後卻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打動了。蠟燭成灰淚始乾的詩句頓時涌上心頭 ,心中的思緒隨之飄動。

1958年的冬天,28歲的馮志遠聽從祖國的召喚,他毅然放棄了大上海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到西北邊陲寧夏支教。20__年夏天,71歲的馮志遠離開了寧夏。誰也沒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滿了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學生的摯愛。

上《海燕》一課,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到具體的情景中去,課堂上激情飛揚,把自己融化到教學的情境中。馮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閃光點。

馮志遠早年就被確診爲視網膜色素變性,俗稱“夜盲症”,據說這種病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萬不能用眼過度。可馮志遠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備課、批改作業,以至他雙眼的視力每況愈下,最終導致雙目徹底失明瞭。這沒有影響到他進入學校,拄着一根細細的竹竿艱難的走上講臺。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真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最好體現 。見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漆黑的日子裏,馮志遠的內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馮志遠依舊不忘教育事業不忘學生,說:“如果現在還讓我當老師,我依然願意。雖然我看不見學生,下不了牀,但我還能說話,我可以爲學生們講講歷史,講講做人的道理。”馮志遠的精神感動着每一個人,激勵着每一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