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的學習心得(精選多篇)

目錄

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的學習心得(精選多篇)
第一篇: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的學習心得第二篇:農業產業化培訓心得體會第三篇:農業現代化專題培訓學習心得第四篇:關於平湖市農業產業化調研心得第五篇:全縣農業產業化適用技能培訓走進中建鄉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的學習心得

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的學習心得

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十次全會精神。根據省委組織部安排,由地委組織部組織的2014年第三期農業**(壽光)專題培訓班於2014年12月25日至31日在山東省壽光市舉行。在這幾天的時間裏,通過教師授課與現場觀摩考察、組織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與對策"、"壽光市蔬菜**的形成與發展"、"壽光市扶持產業發展的做法"、"特色產業鎮發展的做法"等專題進行深入剖析和總結。對"壽光市展覽館"、"畝產萬斤大棚一邊倒種植技術推廣基地"、"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紀臺鎮茄子生產基地和農戶大棚"、"規模化生產基地--化龍鎮胡蘿蔔生產基地"、"山東省農業**重點龍頭企業--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範園"、"綠色農業示範基地--壽光市欣欣種苗有限公司"、"中國特色經濟村--三元朱村"、"晨欣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壽光南澳綠亨農業有限公司"等實地考察。對山東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有了深刻的認識。

一、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

壽光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州灣南畔,總面積201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轄9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957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03萬。近年來,該市以胡錦濤總書記對壽光的"四點希望"和重要批示精神爲動力,解放思想,團結實幹,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1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7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95元。先後被中央確定爲全國改革開放30週年18個重大典型之一、"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縣"、"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全國"十大生態休閒家居城市"。

壽光農業優勢突出,是着名的"中國蔬菜之鄉",是"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二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壽光人種植蔬菜有着悠久的傳統,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達到了80萬畝,總產量40億公斤。其中: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無土栽培蔬菜發展到5000畝。種植地多集中於南部土地肥沃的鄉鎮。每個標準蔬菜大棚年純收人可達2-3萬元,彩椒等稀有品種年純收入可達近20萬元。蔬菜產業實行了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逐步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目前壽光具有國家及省市級蔬菜標準化養種植示範基地785個,無公害蔬菜57類,綠色產品20個品牌。規模較大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4家,年加工能力達80萬噸,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出口至日、韓、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年完成農產品出口10多萬噸。

二、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主要做法

(一)區域化佈局。壽光市市委市政府根據壽光農業資源分佈特點和農民傳統種植習慣,先後經過四次大規模調整農業結構,逐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糧、北部鹽和棉的梯次結構,中南部集中發展蔬菜,全市蔬菜面積發展到80萬畝,按"一鄉一品"的發展理念,形成了萬畝辣椒、萬畝韭菜、萬畝芹菜等十幾個成塊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實現了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涌現出了"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蔔第一鎮"、"中國香瓜第一鎮"等專業鎮村587個,蔬菜產業成爲壽光最具競爭力和特色的支柱產業,僅蔬菜一項,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多元。

(二)科學化引領。投資30多萬元建設了壽光農業信息網,設立了320家農村信息網絡服務站,通過網絡視頻服務等形式,"面對面"爲農民羣衆提供生產技術指導。目前,已爲農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16萬個,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新技術2014多項。開展了30萬農民科技大輪訓工程,有8.9萬農民獲得"綠色證書",2.4萬農民取得"農民技術員"資格,130人獲"農民科技專家"稱號,全市農業先進技術和高科技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5%和98%。

(三)**經營。壽光市全面推行了龍頭企業+基地+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力倡導**經營,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植大戶、農業技術人員等牽頭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目前,全市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10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70個,有70%的農戶進入**經營體系。壽光韭菜協會,採取協會+支部的形式,成立了協會黨支部,帶動周邊11個村全部從事反季節韭菜種植,並註冊"獨根紅"無公害、有機食品商標,協會會員的農產品每斤比當地高0.5-0.8元,從而推動了當地韭菜產業的發展。

(三)標準化生產。壽光市把規範化、標準化生產視爲維護"壽光蔬菜"品牌的生命線。制定了壽光市《蔬菜標準化生產考覈獎懲辦法》、《蔬菜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制及考覈獎懲責任追究辦法》、《壽光市農業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彙編》和《壽光市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實用手冊》。

(四)市場化運作。壽光市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流通,構築起了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銷售體系。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佔地3000畝,已經成爲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年交易量15億公斤、交易額30億元,被農業部等八部委聯評爲"農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之一,成爲南菜北運、北菜南調的中轉集散地。

(五)品牌化支撐。壽光市實施品牌戰略,按照"規劃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要求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以爭創地理標誌產品和山東名牌農產品爲重點,充分挖掘優勢蔬菜資源,集中培育一批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不斷加強農產品品牌認證。通過農產品質量檢測措施,高質量催生名品牌。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進入全國151家農業**龍頭企業行列,共有412個農產品品種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品種認證,註冊農產品商標116個,打造了十幾個知名商標。"樂義"牌黃瓜評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洛城"牌黃瓜獲山東名牌農產品稱號。同時,建立健全了農業執法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全面加強了農業執法和農產品質量檢測,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了"壽光蔬菜"品牌。據當地種植戶介紹,2014年平度馬家溝芹菜曾經賣到400元/公斤,浮橋蘿蔔30元/公斤。

三、收穫與啓示

參加這次農業**專題培訓班,由於時間緊,通過看現場、聽介紹,對壽光的蔬菜產業發展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特別是該市蔬菜生產在引進、推廣世界先進品種、先進技術、先進設施、設備等方面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先進經驗,其主要收穫有:一是創新了思路、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增加了壓力、樹立了信心。二是更深的認識了農業**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對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農藥、新肥料、新管理等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三是充分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必須要走佈局區域化、生產基地化、產品標準化、經營品牌化、農民組織化和服務專業化的道路。壽光蔬菜產業發展之所以成功,關鍵是:一靠政府領導。在近30年的時間裏,壽光市政府的歷屆領導都始終把蔬菜產業發展放在農村經濟的首要位置狠抓不懈。成立了編制28人,正科級單位的壽光市蔬菜局,專門負責蔬菜產業的規劃、引導和服務。同時還成立了正科級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的壽光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各鎮(街道)成立了農業行政執法中隊隊,按不少於6人編制配備,統一培訓,統一着裝,統一辦理執法證,統一配備車輛和必要的執法工具。二靠政策支持。從蔬菜發展起步時提供土地、貸款優惠到發展階段的各種配套服務提供。三靠科技支撐。壽光市政府先後聘請10多位院士擔任顧問,長期與國內各大專院校建立合作關係,並吸引了國外八大種子公司在壽光建立科研、示範、推廣基地。對農民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每年外派輸出技術人員數百人。四靠市場運作。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佔地600多畝,鄉鎮專業市場34處,村級產地市場100多處,形成了蔬菜市場的梯級結構。蔬菜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竹業、種子、農資等各業市場的蓬勃發展。五靠龍頭企業帶動。目前壽光圍繞蔬菜產業形成的加工企業達320多家,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效益,同時也進一步帶動蔬菜種植的發展。六是靠蔬菜世博會的帶動。一年一屆的中國·壽光蔬菜博覽會對提高壽光蔬菜產品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平時的展示廳、訂貨會、推介會也起到了很明顯的效果。

四、幾點建議

目前,儘管我縣近幾年來農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較快的增長速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農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業**的推進和農民增收。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業**發展還存在缺理念,認識不到位,農民主體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缺資金,企業融資困難,銀企關係有待進一步改善;缺服務,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爲農戶進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缺物流,農產品流通難、銷售難仍是困擾農民及農業**發展的大問題;缺人才,農技推廣不能很好地鏈接。二是主導產業規模小,區域佈局分散。三是標準化程度低,高新技術含量不高。四是**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五是勞動力素質較低。六是農民增收後勁不足。七是土地、勞動力、技術服務等要素聚集度低,規模化生產比較困難。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議着力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發展和推進農業**,要從最有優勢的資源、最有基礎的產業、最有特色的產品入手,實現佈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通過資源聚集,迅速形成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發揮其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農業**的緊迫感。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必須把農業**工作列入對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年度考覈,通過督促檢查,定期考覈,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專職領導,派住專業技術人員,制定發展規劃。實行包保責任制,督察督辦制,建設進度制,扶持獎勵制和分工負責制。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倡導農民樹立自強自立意識,激勵農民大力發揚艱苦奮鬥、自主創業、自我發展的精神,積極引導農民增強市場觀念,轉變經營理念,提高科技水平,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對農民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組織產業大戶參觀學習,典型示範帶動等形式使廣大農民明白實施農業**工程的目的意義,對當地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給自己所帶來的好處,使農民成爲推進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二是培植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的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規模。規模是專業化的基礎,是市場化的關鍵。實施農業**最終目標是要形成一個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應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生物多樣性特點及土壤、氣候、雨量、光照的差異,劃分農業產業發展的主體功能區或適生區,將特色產業向適生區和優生區聚集,減少發展生產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要在優勢農產品聚集區,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基礎好、規模大、特色鮮明、**水平高的示範鄉(鎮)村。在示範鄉(鎮)村的引領下,逐步形成跨區域、大規模、集羣式的發展格局。

三是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規模越大、水平越高,牽動力就越強,農業**經營的效益就越高。因此,只有按照市場需求,選準龍頭企業,並從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從政策上給予優惠,從內部管理上實現突破,才能促進其不斷髮展壯大,帶動農業**的快速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圍繞農業**建立研發中心,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引導龍頭企業爲農民提供種子、技術、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農民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企業爲農民提供產品保護價,真正建立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確保企業有穩定優質的原料,農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四是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高起點、高水平發展種養加一體化,依靠科技開發新產品、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依靠科技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五是培育產品品牌。發展農業**最終的落腳點,是發展能夠佔領市場的優勢產品、特色產品,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品牌是農業**的生命所在,是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有品牌、有特色,纔能有市場、有效益。發展農業**最終目的是要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讓產品成商品、讓商品成名品、讓名品進名店,以產品的暢銷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要以特色主導產業爲依託,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包裝銷售上下功夫、做文章,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要重視品牌建設,增強商品生產意識、質量安全意識和誠信營銷意識,爭創名牌、鞏固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的信譽度和知名度。

六是用足用活支農政策。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通過對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扶持、品牌培育、市場開拓、農民培訓等扶持,提高農業**發展能力和區域經濟的帶動能力。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農村金融機構,要把支持農業**發展作爲支農重點,增加投放額度,適當降低利率標準,拓寬信貸放款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的發展。七是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強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爲中心的市場網絡建設和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積極引導連鎖超市與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對接,建立農產品直接採購基地,推進覆蓋農產品全過程的物流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積極支持農村流通企業加速擴張,引導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向多種經營轉變。

八是聚集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農業資源聚集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優化組合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把農村土地及農業產業園流轉,以穩定農村承包關係爲前提,以農民增收爲目的,根據國家《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的農業資源流轉機制。整合優勢資源,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經營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勞動力等主要生產要素分散、不足問題。在土地或產業園的流轉形式上可採取轉包、租賃、入股、互換、委託耕種、轉讓、返租倒包等多種形式。流轉收益可依據承包戶的承包產量、土地等級、產業園產業的優勢,自願平等協商確定實物或價款,實物以市場現行中準價折算金額,流轉戶以實物或現金向承包戶支付。從而,加快土地向主導產業和大戶流轉,既解決大戶土地需求不足問題,也使閒置土地合理利用。制定激勵政策,吸引產業發展的勞動力資源。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勞動力就地轉移。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壽光,壽光市蔬菜產業十分發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發展以蔬菜產業爲龍頭的農村經濟經驗對於拓寬我縣農業**發展的視野,推進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第二篇:農業產業化培訓心得體會

農業產業化培訓心得體會

在縣委組織領導下,即將奔赴村官崗位的我迎來了第一次崗前培訓。這不僅豐富了我的見識,對農業產業化有了大概的初步瞭解,也爲今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培訓的過程中,幾位教授介紹的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經典例子——起源於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所謂的“一村一品”運動就是一個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設家鄉,發展農村經濟的活動。這一運動的倡導者是日本大分縣知事平鬆守彥先生於1979年提出的。大分縣位於日本西南部,面積6337平方公里,人口約124萬,由於境內多山少地,自然條件差,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平鬆守彥上任伊始,就到縣內各地視察。所到之處盡是“我們村裏沒有資源”、“我們沒有學校”、“道路條件太差”等嘆息聲。平鬆守彥認爲,無論怎樣抱怨都擺脫不了貧困,於是提出將一個村子,或一個地區值得驕傲的東西,如已有的土特產品、旅遊資源,那怕是一首民謠,無論什麼都行,開發成在全國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響的產品的運動,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運動的開端(小編推薦你關注好範文 網:)。這種立足本地、自主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給二戰後日本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貢獻,它不僅推動日本農業的發展,更是帶動了地區的經濟、文化等的發展。

日本發展“一村一品”的經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東西:

政府重視。日本雖然是一個工業化、城市化的國家,但是政府對農業非常重視,把農業作爲基礎產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中央政府的農林水產省外,各都、道、府、縣、市、町、村均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專門負責抓農業。蜚聲遐邇的“一村一品”與政府的整體推進有着密切的關係。

農業科研機構健全,研究能力強,爲“一村一品”實現品牌戰略,名牌效應奠定了基礎。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官員介紹,日本目前有29個國立、380多個地方農業研究機構以及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除了中央農業綜合研究所之外,還有果樹、農作物、花卉、蔬菜、畜牧、茶業、草業、水稻、食品、農業工程、農業環境等專業研究所。他們除了基礎研究之外,主要從事引進、改良、培育、研究適合日本農村的新的農產品和品種,並無償推廣到農村各個領域,使科

研成果迅速轉化爲生產力。從而保證了日本農業的現代化和農產品的優質化、市場化、效益化。

農協是保證“一村一品”健康發展的關鍵。農協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入會農民的資金、技術不足,農產品銷售、流通困難的問題。目前全國已有農協組織870個,會員500多萬(佔農民總數的60-70%),年經營收入70兆億日元。農協以市場爲嚮導,及時向農民提供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信息,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積極性。

反觀我國農業發展現況,農村勞動力逐步老齡化,生產工具相對落後,農村資源分散等等問題極大地限制着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楊志教授在關於農業產業化的講座中就爲我國農業發展方向做了介紹。他不僅介紹了爲什麼要發展農業產業,還重點說明了怎樣發展農業產業化,並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目標。也指出當前我們農村經濟體制的盲目、隨意的弊端,面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強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以龍頭企業爲核心,並依靠政府及各農村合作組織的合作力量。最後給我們展示了集體經濟組織力量和農村合作社發揮的作用,並介紹瞭如中國臺灣農會等幾種經典的農業合作組織。

筆者有幸參加這次培訓,深刻的認識到基層工作的困難,任務之艱鉅,這並不意味着要退縮,打退堂鼓。在這樣的狀況下,身爲大學生村官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客觀的面對現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好角色轉換,不在以學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而是轉爲以基層工作爲主,學習爲輔的基層工作人員的角色,時刻以基層幹部的要求來約束和規範自己;再次,我們大學生村官要堅持學習,做一個時刻進步的人,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爲工作不斷儲備知識;最後我認爲我們大學村官應該真心的,用心的爲民辦事,辦實事!

作爲即將上任的大學生村官,也許我們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小的,微不足道的。再小的力量也是力量,所有的大學生村官只要無私地,真誠的貢獻自己的綿薄力量,這股力量會鑄成大力量,農村一定會舊貌換新顏。

龍州縣下凍鎮村官黃全秀

第三篇:農業現代化專題培訓學習心得

農業現代化專題培訓學習心得

綜合管理部 郭豔芬

我司召開農業現代化專題培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爲實現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的體會有四點:

一、加強領導,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保證。

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擺上重要位置。加強政策扶持,對農業在產業導向、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

二、發揮優勢,着力培育招商引資的亮點。

按照“統一規劃、集約開發、構築優勢、形成特色”思路,推出優勢項目,形成招商引資整體優勢。整合資源,發揮優勢,精心組織項目編制,着力對項目進行廣泛推介。

三、狠抓載體,構築示範園區。

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爲依託,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完善和提升基地功能,吸引更多的投資,提高農產品品質。目前我司農業產業園示範園區已成爲農業招商引資和外向農業的主力軍,成爲農業招商引資的產業高地、政策窪地、投資福地。

四、形式多樣,全方位開展招商活動。

一是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各類農博會、農洽會等專項招

商洽談會。二是積極走出去開展上門招商和對口招商。我司組織精幹人員,優選招商項目,到香港等地區開展招商。三是加強橫向聯繫,充分利用其它部門的招商資源,拓展農業招商渠道,形成招商合力。積極主動地和其它部門聯繫,瞭解招商信息,及時通報農業招商項目和招商意向。

從總體來看,我司現代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農業自身的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通過這次專題培訓,我們繼續把現代農業發展放在首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地做好項目規劃和項目編制,把規劃和項目貯備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發揮政府和企業兩方面的作用,大力組織多種形式的農業招商引資活動。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第四篇:關於平湖市農業產業化調研心得

關於平湖市農業產業化調研心得

2014年7月3日,我們小組渠道了嘉興平湖市林棣鎮開始了我們的調研活動。我們小組做的是關於“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研究,研究對象涉及四方主體,包括龍頭企業、合作社、政府以及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調研活動主要以訪談和問卷的形式展開,實地考察瞭解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運作過程,瞭解各方主體在此模式中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地位以及發揮的作用,同時深層次挖掘這個模式中還存在的不足,希望在對整個模式透徹研究後,綜合各種理論與實際經驗,最終提出一些有助於該模式完善的意見和建議。

調研一開始,我們就去了林棣鎮政府,經過幾番周折,我們找到了水利部李主任並進行了訪問。李主任十分友善地招待了我們,並耐心地爲我們介紹了林棣鎮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幾家典型龍頭企業(億達、四季水產等)的基本運作情況。後來林主任還叫來車子,親自將我們送到四季水產公司進行調查訪問。後來,我們又輾轉聯繫到林棣鎮祥中村的一個村官,我們真的很幸運的,總是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與幫助,在那個村官的幫助下,我們又對當地農民自發組織的小型合作社進行了研究,主要是以對合作社領導訪問的形式。此外,我們還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已經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從他們的視角看待這個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瞭解他們的滿意度、現在的需求、以及對這個模式的意見等。

這次調研活動涉及主體多(包括政府人員、企業負責人、合作社負責人以及加入合作社的農民),調研範圍廣泛,是在林棣鎮的各個村進行。我們這次調研活動真的是困難重重,當地村民,年紀稍大一點的都不懂普通話,而我們挨家走訪問卷調查的時候基本都是年紀大的人在家,我們和他們交流有困難,這給我們的調研活動帶來極大困擾。另外,由於我們的調研活動是在農村進行,交通極爲不便,我們在各村調查基本是要靠步行的,加之天氣炎熱,不得不說這對於我們是一個極大挑戰。

這次調研,進行的時候真的覺得很苦,每天要冒着烈日走很多路,要和一些不會說普通話的村民進行溝通,去做訪問的時候吧還經常遭到拒絕,當時真的有想要放棄的衝動。但最終,我們也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想想,也還是很有意義的。

首先是做這個項目的意義,因爲項目貼近農民,貼近農村,目的在於探索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這樣的研究比較具有現實意義。其次,做這個調研活動遇到了很多困難,每每有想放棄的念頭,轉念又打消,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難的,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選擇退縮。再次,這次調研活動也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了團隊協作的力量。最後,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真的遇到了很多好人,他們幫助了我們,能出去走一趟,遇到這樣一些人,讓我感覺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

第五篇:全縣農業產業化適用技能培訓走進中建鄉

縣農業產業化實用技能培訓走進中建鄉

(本臺記者:劉剛陳龍 報道)

10月29日,黔西縣農業產業化實用技能培訓在中建鄉舉行,縣政協副主席趙蓉出席並講話,該鄉黨政領導、幹部、創業黨員、致富帶頭人及種養殖大戶參加培訓。

培訓會上,趙蓉強調,要以此次培訓爲契機,認真學習科學種養殖技術知識,做大做強農業產業,使農業專業化和特色化,鄉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力鼓勵和支持更多羣衆幹事創業,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縣扶貧辦洪林就核桃和柑橘的嫁接、定植、移栽以及生態養羊等方法和技術做了精彩的分析講解,學員們專心致志,認真學習並做了筆記;通過培訓,使廣大羣衆的種養殖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解決了人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技術性問題,受到廣大羣衆一致好評。

據悉,此次培訓由縣領導趙蓉牽頭,縣農牧局、林業局、扶貧辦共同承辦,主要在農業產業發展有特色的定新、協和、素樸、鐵石、沙井、太來、新仁等七個鄉鎮開展培訓,一方面推廣核桃、柑橘、蔬菜、花卉、糧食及經濟作物種植技術及各種養殖技術,另一方面加快鄉鎮“三化”同步建設的步伐,提前實現減貧摘帽的工作目標,同時防治土地石漠化,加快林業工作建設,恢復生態,和諧發展。

向您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石屯鎮開展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1

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檔案資料目錄

學習農業產業化先進經驗的考察報告

福建龍巖市農業產業化學習考察報告

農業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