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林秀貞事蹟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林秀貞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林秀貞事蹟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篇一:學習林秀貞事蹟心得體會

3月4日,經過多日籌備,今天終於成行了。我們青少年活動中心全體人員、優秀學員代表及部分家長代表,一行30多人乘車前往棗強縣南臣贊村,去參觀林秀貞事蹟展覽館,學習這位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車行駛在鄉間小道上,我給同行的家長和孩子們簡要介紹着林秀貞的事蹟,心中卻有些許遺憾,因爲林奶奶去北京開會了,今天我們不能親眼看一下她那慈祥的面孔,親耳聆聽她那質樸的話語……

近1個小時的顛簸,車停在林秀貞展覽館門前,我第一個走下車,往車後一看,一個熟悉(請你繼續關注本站)的身影正向我們快步走來,這不是林秀貞同志嗎,雖然我是第一次見到她,但從電視、網絡等媒體上她的形象已深深紮根於我的心中,沒錯,就是她!

我連忙跑向她,捧住她那雙滿是滄桑的雙手,“林大媽,您不是去北京開會了嗎?”。

“我中午1點趕回來的,專門接待你們,我在門口等了半小時了。”

要不是強忍着,眼淚早就流出來了。林秀貞現在太忙了,開會、做報告、經營生意,照顧老人,當聽說我們來時,居然從北京專程趕回來接待我們,真是讓我們有些承受不起呀。

林秀貞與前來的同志們一一握手,與每一位國小員們或拉拉手,或摸摸頭,或拍拍背,或親熱的貼貼面,還不時問着:“冷不冷”、“累不累?”。

在講解員講解完後,林奶奶又向孩子們祥細講述了他們感興趣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背後的故事,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動人之處更是令現場的人們哽咽。

因爲家中有事,家人多次催促她回家,她還是在滿足了一行人一個個合影的願望後,才與我們依依惜別。

我爲我們衡水市出現這樣的模範人物而驕傲,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林秀貞同志就是“一輩子做好事”的那種人,她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孤寡老人,幫助殘疾人和困難羣衆,她不愧爲是時代的楷模,不愧爲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從她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顆扶貧濟困的善良的心,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

林秀貞同志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好事做善事不分職位高低,不分條件好壞,不管收入多少。林秀貞能做的,很多人也能做到,正如她所說的,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人人管閒事,世上無難事。我們的國家,需要千千萬萬像林秀貞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大力弘揚林秀貞身上體現的時代精神。

林秀貞同志不愧爲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傑出代表,不愧爲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踐行者。她以服務爲榮、以奉獻爲榮,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將全部感情傾注給了他人,社會主義榮辱觀已經化爲她自覺的道德追求,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崇高道德境界。偉大與平凡在林秀貞同志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做的每件事看似平凡,卻在平凡中孕育着偉大。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和諧統一,她的事蹟,既是中華文明中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助人爲樂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生動反映,林秀貞同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繼承和發揚在她身上得到全面展示,林秀貞繼承了母親的正直和善良,又把這種善良發揚廣大,傳遞給了兒女,傳遞給了村民,傳遞給了社會,她的人格魅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她的精神已經成爲整個社會寶貴的道德資源。

篇二:林秀貞先進事蹟有感

提倡“有私奉獻”是8月7日和8月24日兩篇時評的新觀點。時評雲:“我們習慣講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而人們在幫助別人時還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並非完全無私”。“我們強調無私奉獻,恰恰是講‘有私奉獻’”。(見新華網2014年8月7日)而今天,在拜讀了新華網記者採寫的長篇通訊《普通共產黨員林秀貞:無私心底照亮他人》(見新華網2014年8月28日電)後,筆者被林秀貞這位“凡人俗女”“無私心底”的感人事蹟深深震撼,同時看到在我們的國度,無私奉獻大有人在,“有私奉獻”不能概括一切,更不能代替無私奉獻。

林秀貞,河北省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的普通農民,一個普通共產黨員,一個60歲的農村婦女,她30年如一日,先後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記者在描述林秀貞這一事蹟時這樣稱:那是如親生兒女一般的贍養,是日復一日的洗衣做飯,是病榻前的端屎端尿,是不知多少次的尋醫問藥,是下葬時候爲老人打幡摔瓦,是老人臨終前74個日日夜夜寸步不離的陪伴。更加難得的是,“因爲怕朱淑芬老人吃不上中午飯,趕着去做飯,卻耽誤了見自己病重的母親最後一面。”

按“有私奉獻”的觀點,林秀貞是想到給自己臉上貼金嗎?是想給自己家庭,給兒女掙點名譽資本嗎?恐怕得到的將是當地羣衆否定的回答。熟悉林秀貞的村民清楚,林秀貞心裏只有別人,沒有自己。因爲沒想到自己,所以林秀貞30年做好事從不聲張。比如,“她資助14名上不起大學的孩子卻從來未公開過”。即使後來由於“失密”暴露一些蛛絲蟻跡,當記者上門“求證”時,林秀貞也婉言拒絕:孩子都長大了,就別採訪他們了。14名孩子上學,林秀貞到底資助了他們多少錢,只能是她及孩子家長知道。“因爲她不願讓別人知道,她不求回報”。只講奉獻不求回報是林秀貞最可貴的品德,也是最引人注目之處。我們應將其與那些“有私奉獻觀”區別開來。在林秀貞身上,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時代光輝。

其實,林秀貞的無私奉獻並非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她只是奉獻花叢中燦爛的一朵。之前媒體報道的廣東藝人叢飛同樣譜寫了一曲無私奉獻的感人頌歌。假若再往前數,從60年代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大慶的鐵人王進喜,掏糞工人時傳祥到時下的任長霞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無私奉獻的典型。提倡無私奉獻精神,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12月21日寫下的《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有着膾炙人口的名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無私奉獻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人民極端熱忱。一個具備無私奉獻品格的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到人民大衆歡迎擁護的人,一個能爲時代作出貢獻的人。

誠然,弘揚無私奉獻,並非一概排斥制止“有私奉獻”。時下,畢竟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思想覺悟仍未達到較高的層次。事實上,每個地方,每個社會都存在着先進與落後的區別,正如手指有長有短才能合攏成拳一樣,要求個個手指一般長,要求人人都講無私奉獻是不客觀的。因此,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弘揚無私奉獻精神這個主旋律的同時,總是要求人們注意保護不同階層人們的合法利益。但是,照顧人們的利益並不等於不遺餘力推廣“有私奉獻”。畢竟“有私奉獻”的基礎仍然是“私”,即私慾、私利、私心。而一旦“私”字膨脹,“奉獻”也不會長久。而在一定情況下,某些“有私奉獻”恐怕比那些赤裸裸的“人爲財死”更可怕。因爲,“有私奉獻”披上了“奉獻”的外衣,具有某些迷惑性。

廓清無私奉獻與“有私奉獻”的界限,其實是要求人們在正視“有私奉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推動社會文明的主流是無私奉獻。

林秀貞,一面無私奉獻的旗幟,也是向“有私奉獻”叫板的活教材。

第二篇:學習林秀貞心得體會

人民日報報道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林秀貞的先進事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她三十年如一日,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資助了12名貧困農民的孩子上學,安排了8名殘疾農民在自己的小企業上班,收養了一名被遺棄的殘疾嬰兒。她還做了大大小小難以統計的幫貧解困、救人危難的事情。大愛無聲愛心永恆,奉獻無語飽含深情。事蹟普通,卻震撼人心。林秀貞對幾個孤

寡老人照顧體貼入微,一頓飯做三次,“不光要讓老人吃飽穿暖,還得讓他心裏高興!”爲照顧癱瘓在牀的老人,林秀貞夫婦搬去同住,端屎端尿,盡心侍候;她外出,把照顧老人的喂水、喂藥、解大小便的時間,寫在一個本子上交給家裏人;逢年過節,家家團聚,林秀貞和愛人帶着白麪、肉、菜,到老人家裏打掃衛生;資助貧困學生絕對保密,她怕他們感到自卑,怕他們擔着報恩的心理壓力……心細如絲,絲絲牽愛意。大愛細無聲,愛在靈魂深處,送出悄無聲息,只求默默奉獻,不圖名圖利。“從1976年到1998年這22年內,林大姐一直拒絕接受採訪。爲這事我絞盡了腦汁,任何辦法都不能撬開她那張嘴。”王常鄉祕書兼宣傳幹事楊光最早關注林秀貞,他最佩服林大姐的人品。“宣傳出去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奉獻者的行列”,這樣的說服,才讓她同意宣傳自己的事蹟。從拒絕採訪到配合採訪,依然是無聲的愛,是愛的昇華。

大愛細無聲,心中有正道。林秀貞始終記着母親的話:人生三條道:偏道、正道、歪道,咱得走光明正道!一輩子做好人、做善事。她心懷正道走,傳承子女,惠及鄉鄰。心中無正道,便無大愛,即使有愛,也不私即偏。這個正道不是別的,就是爲人民服務。電影《孔繁森》插曲唱得好:“爲人民服務是真誠付出,爲人民服務是忘我的投入。爲人民服務是用生命註解的書,爲人民服務是用心靈開拓的路……”所以,誠其心,正其意,做人做事才一生無偏,一生無憾,把一生的美好留給人間。

“以服務人民爲榮”,是一個人高尚的道德準則,其核心是揚善抑惡。在我們的社會裏,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論男女老幼,位不論高低貴賤,都應該滿懷愛心爲他人服務,爲大衆服務,爲人民服務。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入手,從身邊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皆是服務的方式,也是每個人力所能及的。而職位越高,爲人民服務的範圍越寬;年齡越大,爲人民服務的內涵越深。這樣的人多了,而後有風氣好,人心齊,社會和諧,國富民安。

萬事善爲首,百善愛爲先。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懷,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柔,少一份粗魯;多予理解,少加抱怨;多伸援手,少抄袖手,用愛演繹真情,用善溫暖心靈,幸福、美好就會永駐人間。

第三篇:學習林秀貞體會範文

林秀貞的故事傳揚開以後,被深深打動的人們拿她作對比,有意無意地,衡量着自己和他人。而被老百姓拿來對比最多的,無可避免地,是身邊黨員,是領導幹部,是社會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政府”——如果政府真有一種“形象”的話。人們感動於道德楷模的偉大,卻不會天真地要求生活在所謂聖人天堂。但是,如果以此否認人民心中有桿秤,否認社會對林秀貞式完美與珍貴

的讚歎,實際是某種程度的失望和批評的反映,則無疑是怯懦和愚蠢的。正是在此意義上,以林秀貞爲鏡,正己、正幹部、正黨風,是樹立這一典型最重要的意義,也最符合這個低調一輩子的好人同意“宣傳”自己的惟一目的: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奉獻者行列。要以林秀貞爲鏡,我們先來看看她的世界——

林秀貞是偉大而平凡的,偉大其精神,平凡其地位。一名農村普通黨員,並非手握重權,也不必放眼千里,幫助的不過是身邊鄉鄰,殫精竭慮謀劃的,也只是衣食飽暖、行走方便這樣具體實在的問題。然而,道德的感染力和生長力,正是源自踐行者的樸素和真實。林秀貞的人格魅力何以影響、帶動一村人、一鄉人,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熱烈迴響,不正是因爲她的先進性,她的榮辱觀,她全部的道德追求,並不浮誇於言辭而只落實於行動,而且是一以貫之三十年的行動嗎?

對照鏡子裏的林秀貞,我們許多人大約都能“揪出皮袍下面的那個‘小’來”,但是,僅僅把林秀貞事蹟理解爲一章道德教材還遠遠不夠,因爲無論是例證的還是理論的“教材”,我們都並不缺乏。誇誇其談者,未必不行蠅營狗苟之事,甚至打着民生旗號而損害民生福祉的也並不鮮聞。而這些人與林秀貞根本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身體力行自己的信仰,在於敢不敢、願不願、能不能做黨的先進性的忠實踐行者,而非僅僅“聽說讀寫”一番。

中國傳統文化早就意識到自省精神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意義,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的勸誡。但是如今,在許多人身上,這道理卻要反過來說:見“不賢”思“齊”;見“賢”,則繞着躲着,甚至把“賢”拉攏過來使其“不賢”才更自在。這樣的例證,顯然比林秀貞式人物在新聞中出現得更多更頻繁。即使不甘墮落者,也往往找個藉口,比如風氣、潛規則、人微言輕等等,替自己的不行動、不作爲開脫。這次面對林秀貞,如果我們又是“感動”一番,像看了一部道德大片,心有慼慼焉而作爲無任何改變,於國於社會,又有何益?

林秀貞的精神力量揭示出來其實很簡單: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她是一個不畏縮於奉獻的人,她是一個時刻體會得到民生艱苦的人。相信如果如果每個黨員、每位幹部都是這樣的人,老百姓將不會再有更多的苛求,全社會和諧也並非不可企及的道德幻像。儘管隨着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化,我們已經完全意識到、並且也在不斷強化制度的力量。但是,從黨的先進性到科學執政觀等一系列理念的表達,不僅是執政黨和政府在政治倫理層面的追求,也是對全體人民的鄭重承諾。而這一系列理念由“執政觀”轉化爲“執政力”,沒有普遍的、可信賴的踐行者,一切只是空談。以林秀貞爲鏡,我們不能不看到自己的這份責任。

第四篇:林秀貞心得體會

隨着各媒體報道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公衆對林秀貞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姓豎起大拇指:“真是好人,難得啊!”人們把林秀貞當作道德楷模來讚揚和學習,其實,林秀貞的標杆意義不僅在此,還體現在她懂得真正去尊重他人。這一點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爲重要。“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都不願受到侮辱。古人講“士可殺不可辱

”就是這個道理。尊重他人,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哪怕你去幫助他人,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而不能有損他的人格和尊嚴。

林秀貞懂得尊重人:她贍養的老人非要回家住,儘管這給林秀貞帶來了很多麻煩,但她並沒有認爲老人的要求過分,而是遵照老人的意願,寧可自己多跑路,以至在荒草窪中硬是踩出一條路來;她資助貧困學生,聽說一些學生因受資助而有精神負擔,她就想方設法隱瞞,不讓別人和孩子知道;對於殘疾人,她不是簡單地給予資助,而是讓他們來廠裏上班,體現其自身價值,讓其找回自信……如此等等,我們可以把這歸結爲林秀貞的細心、耐心,但在這細心、耐心的背後,表現出的是一種樸素的對人的尊重。試想,如果林秀貞不是這樣做,而是抱着施捨的心態,居高臨下地對待別人,別說有的人可能不願接受她的幫助,即使接受了,心情也不一定舒暢。其效果肯定不如現在好,其意義更不如現在大。

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平等待人,尊重人、關愛人,乃以人爲本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現在有些人特別是一些有錢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在傳媒上我們有時能看到這樣的新聞:一個富人可以買150萬元一輛的豪華車,卻經常剋扣工人微薄的工資;有的對別人造成了損害,反而口出狂言,“不就多少錢嗎”;更有寶馬車主橫衝直撞、狗的主人逼迫三輪車伕給死去的小狗磕頭之類。這樣爲富不仁的行爲、傲慢無理的表現,無疑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

互相尊重,也是維繫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尊重人,包括許多方面,諸如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利益、尊重人的勞動、尊重人的權利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像林秀貞那樣,以平等的心態去待人。正因爲她不以先富者自居,對人尊重,熱心助人,才贏得了衆人的尊敬,也感召了更多的人。其實林秀貞也算不上很富有的人,但她的行爲卻爲我們大家、尤其是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樣。

當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各種矛盾不斷出現,不穩定因素在增加。而要消除這些不穩定因素,除了政府要負起責任外,每個人都應有所擔當,隨時播撒社會和諧的種子。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無論是富翁大款,還是貧困羣衆,如果都能像林秀貞那樣以平等的心態待人,時時處處尊重他人,摒棄狹隘、自私和冷漠,多一分真誠、寬容和理解,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就必然會成爲眼前的現實。這是林秀貞給我們的又一個重要啓示。

第五篇:學習林秀貞同志先進事蹟情況彙報

學習林秀貞同志先進事蹟情況彙報

8月28日晚上以來,我處組織全處黨員幹部職工集中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關於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村民林秀貞同志先進事蹟的報道,在單位引起了強烈反響,黨員幹部爲之感動,爲之振奮。爲進一步結合單位實際,深入開展向林秀貞同志學習活動,我處

在收看結束後,組織全處黨員幹部職工對林秀貞同志的先進事蹟進行了討論學習。

林秀貞作爲一個農民,31年裏以自己微弱的力量,義務贍養了6名與她毫無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爲他們養老送終,讓他們有了幸福的晚年。一個普普通通的黨員,一個無職無權的農村黨員,在漫長的31年歲月裏,面對的是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老人,那是人生的半輩子,並且是6位老人,不是親生兒女,卻勝似親生兒女,爲了贍養無親無故的老人,爲了幫助困難羣衆,林秀貞艱難創業,一個小廠變成了鄉親們的共同財源,雖然只是一名普通黨員,她卻沒有忘記一名黨員的責任,她在平凡的生活中體現了黨員本色。幫貧濟困、救人危難,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她都做到了,正如她樸實的話語:“我是對黨宣過誓的人,黨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盡氣所能,竭盡全力,永不言悔”,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入黨的誓言,真正做到了當時宣誓時“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她用真情和大義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旋律。

林秀貞同志是黨的先進性的忠實踐行者,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範實踐者,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優秀建設者,是新時期人文精神的傑出傳承者。她以服務爲榮、以奉獻爲榮,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將全部感情傾注給了他人,社會主義榮辱觀已經化爲她自覺的道德追求,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崇高道德境界。偉大與平凡在林秀貞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和諧統一,繼承和發揚在她身上得到全面展示。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做的每件事似平凡,卻在平凡中孕育着偉大,她的事蹟,既是中華文明中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助人爲樂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生動反映,林秀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同時她又繼承了母親的正直和善良,又把這種善良發揚光大,傳遞給了兒女,傳遞給了村民,傳遞給了社會,她的人格魅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她的精神已經成爲整個社會寶貴的道德資源。

我處充分認識到林秀貞同志的先進事蹟對促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和諧社會建設起到的重要現實意義,組織全處黨員幹部職工從實際出發,找準切入點、把握結合點,深入挖掘林秀貞先進事蹟的思想內涵,從理論高度精心提煉林秀貞精神及時代意義,把學習活動作爲加強我處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着手點,按照共產黨員先進性要求,對照林秀貞同志查找黨員幹部自身思想、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牢固樹立幹事、創業、爲民思想。

最後大家一致表示,今後要以學習林秀貞活動爲契機,推進全處精神文明建設,以林秀貞爲榜樣,營造人際和睦、家庭和美、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積極開展與貧困學生、弱勢羣體結對幫扶,爲公益事業作貢獻活動,爲和諧社會建設奉獻愛心。

xxx區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