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篇: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德育骨幹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農九師一六九團中學齊行舟

近20天的學習,即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聽了專家們對德育有關問題的精闢分析,感受甚多。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採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歸宿。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萬事德爲首”,“育人爲本”,這應該是每一個學校的立校之本。

現在,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許多新思想、新問題不斷出現。當代中國小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着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複雜的社會環境。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國小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於“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爲規範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於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於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求等因素,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漠視靈魂的塑造,這個民族肯定沒有希望。學校德育承擔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少年人格素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走向何方。每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學校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務必使我們的青年一代擁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儘快使學校德育走出單純傳遞知識的誤區,以塑造健全人格爲目標,是今後學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

一、德育創新首先要牢固確定“以人爲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

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就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切以學生爲中心”。“幫助學生髮展自己的個體性,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特的人類存在,並最終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潛能”。現代的德育越來越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不應該過於凝重,過於規範,過於封閉;不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應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實與現象,是可見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如我國中國小的校訓往往是:誠樸、求實、勤奮等,但是日本中國小的校訓通常是一句話:“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不給別人添麻煩”等;德國幼兒園只要求孩子們能養成三個習慣:認識紅綠燈;知道怎樣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廁所,而我們要求孩子們追求真、善、美,這與孩子們的實際生活有脫節。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

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培養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顯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學生爲中心,要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學會做文明的現代人,做社會主義中國的主人,然後教會他們做學問。學校必須始終堅持“以德立校,育人爲本”,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培養適應性強、具有內在自由選擇能力的人,他們既能適應社會變遷,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所以中學德育創新,首先就要確定“以人爲本”的德育理念,加強人文教育,把人作爲德育的主體和根本,把人的發展作爲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充分引導和滿足人的正當慾望,善於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終贏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真正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的目的。

二、優化德育形式,構建良好的德育平臺。

道德需要產生於具體的生活實踐,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於道德行爲,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爲的培養。以往學校德育往往侷限於課堂教學,滿足於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爲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爲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優化德育形式,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敬請期待本站推出更好文章:)走向社會,投身於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複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鍊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爲。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闢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學習雷鋒基地、勞動鍛鍊基地等。走出去,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實踐活動;請進來,請老前輩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請模範人物對學生進行 成才教育,請企業的廠長、經理介紹市場經濟的知識,請民警、交警同志進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特別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負面因素,如腐敗現象、拜金主義等,通過社會熱點問題的講座 和討論形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免疫”能力。

三、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

我們的德育方法不能滿足於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不能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範、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視了家庭、社會對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響。開放的社會環境衝擊着學校築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處於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不斷 擴展、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氛圍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在社會、在家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複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薰陶。因此,當學生一旦接觸社會或走向社會時,他們就會深深地感到學校和老師灌輸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念,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學校苦心築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會現實面前顯得那麼單薄和脆弱!因此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侷限於學校的範圍,必須納入社會大體系,全社會都要重視、關心和支持學校德 育工作。通過弘揚社會正氣、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爲學校德育教育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

學校、家庭、社會要配合教育,協同作戰;以“家委會”、廠校、警校掛鉤等多種形式,拓寬德育教育渠道;學校黨、政、工、團、年級、組、班主任、科任教師齊抓共管、步調一致,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 新時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鉅和複雜的系統工程,作爲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學校必須適時的更新教育觀念,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牢固樹立起“以德立校,育人爲本”的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二篇:國小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國小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160c孫旭春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慶幸地找到了我的良師益友---《國小德育》,它成爲了我工作的指導師,活動點子的啓發器,教育的好助手。其中幾句話最爲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臉紅心跳。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當然這本雜誌使我有了到了以下幾點寶貴的認識:

一、理想是我前進的目標。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纔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說"砌磚",一個說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說:"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爲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爲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爲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的快樂,煩惱着孩子的煩惱,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爲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爲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爲學生在乎!隨着新課改的到來,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爲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爲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爲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二、認真是我工作的態度。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數學?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爲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臺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荊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臺了,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爲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裏,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爲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

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作爲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爲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從試卷中一個不起眼的"≈",到數學日記中的一個錯別字,我都認真細緻對待。

三、學習是我進步的階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爲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矗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說:"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爲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閱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爲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爲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臺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

又是在這本雜誌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第三篇:教師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張俊

當今社會,未成年人有許多失範行爲:誠信缺失,欺騙欺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這種種失範行爲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對此應負多大的責任?我們的教育到底除了什麼問題?爲什麼在學校中教師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爲社會的叛逆者?時至今日,我頓悟:原來是因爲愛的缺失,愛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靈,就像一朵小花一樣,它不知不覺地吸收太陽的光,它永遠需要太陽,需要太陽光輝。”未成年人需要愛,學生需要愛,同時他們也需要愛與教育。一個學生被教師認定是“差生”,這對他們心靈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有的將影響他們一生。因此,歧視對學生成長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這樣被另眼相看的學生還很多,他們的心靈很早就感知社會的殘酷,感受自身價值的被忽視,

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怎會去關愛社會,關愛他人?思考其源頭,是無愛教育導致了他們對社會無愛。多一份愛,就可能爲社會多造就一個有用人才。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懂得愛,要去關愛學生,要教育學生學會如何去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需要有愛。

在學校中應開展愛心教育。學校的活動主體無非是教師和學生,這樣愛心教育就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倡導教愛;二、培養友愛;三、教學生自愛。

師愛,則要關懷學生的生命與健康;關心學生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首先樹立平等的觀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備更好的文化素養和更成熟的心願,要尊重學生。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是學生對我們的肯定、折服和依戀。沒有平等,沒有尊重,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愛。尤其要把愛更多地關注於基礎差的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用愛去感召他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我們需要學生“信其道”,則要思考我們在教學中付出了多少愛心和耐心?是否愛發怒,一個容易動怒的班主任和教師不會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我們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學校關愛教育第二是培養友愛。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們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友愛,就必須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情感,對集體每個人的情感;還要教會學生關心集體中的“弱勢羣體”。如集體中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身體差的學生,行爲習慣不好的學生,性格孤僻的學生等等。班級可以組織一些必要地主題班會和志願服務活動,如“一幫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懂得愛、體會愛、學會愛,使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受到關愛的學生,也可感恩,會盡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

學校愛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會學生自愛。自愛包括自尊、自強、自律、自護四個方面的內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強即對實現自身價值的不斷追求,自律即對社會規範的認同和遵守,自護即對自身生命價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愛是被愛的基礎,是進一步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基礎。一個對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社會、愛祖國?教會學生自愛,首先讓學生珍愛生命與健康,教會學生自愛,還要幫助他們努力掌握知識、鍛鍊能力、改進方法、培養毅力等,爲他們將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教師、愛學校的人,更懂得去愛祖國、愛社會、愛人類。

因此,實施愛心教育,建設和諧得師生關係,建設和諧的同學關係,構建學生髮展得和諧德育環境,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並努力做好的工作。

2014年10月

第四篇:德育理論學習心得體會

德育理論學習心得體會

一、教師應遵循“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人格”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爲目的,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之中。作爲英語教師,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外國文化,體會差異,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秉承教育民主理念,與學生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做朋友,在學習上予以指導;堅持“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善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現他們的潛能,尤其注重後進生轉化工作,在教育教學中以肯定和表揚爲主,多用寄予殷切期待的鼓勵性語言,使學生如沐春風。通過學習,我深深地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賦予愛心、給予信心、主動關心、成爲知心、投入耐心,才能打動學生。

二、教師應理解並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多元,尊重他們的差異,理解他們的差別,幷包容他們的不足,在愛的包容中引導他們成長。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教育最需要包容。有的學生內向、害羞、愛靜;有的學生外向、活潑、好動。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我們要因人而異,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能強求學生整齊劃一地按照老師的意願行事。正所謂“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我們應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體育課上的示範動作,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示範,對於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挑選他能做好的動作。讓優秀的學生有發揮的機會,也讓後進的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就感。教師的關愛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課前課後多和學生在一起聊天、遊戲能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每個學生都有與老師親近的情感需要,滿足了這一需要,學生就會感到快樂,各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觸動。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常常受老師的親近,這些學生就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並協助老師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做好。 總之,“以人爲本”、“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準,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開放的、發展的。直木做樑,曲木做犁。只要充分尊重學生,認真研究並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成爲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棟樑。

第五篇:兩岸三地與班主任德育學習心得體會

堅定教育信念,做教育之有心人

----兩岸三地德育與班主任學習心得體會

相約羅湖,滿載歸來……

在那裏,我見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國教育界的傳奇人物魏書生先生,也看到了具有遠見卓識、“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馮恩洪,多才多藝的“女神”“全國優秀班主任”“三晉名師”王文英,幽默、風趣、博學的北師大教授、名師錢志亮,研究型的年輕班主任王立華,北京市模範班主任高金英,全國第一位禮儀特級教師,溫和、親切的臺灣年度最佳班主任李玉貴等。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給我們談了德育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藝術,我受益匪淺。其中,魏書生、馮恩洪、王文英、錢志亮的講座尤爲深刻。

從他們身上,我深深體會到:成功的教育是充滿智慧,是快樂、更是幸福的,而不是枯燥單一乏味的;成功的教育需要堅定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生活中處處體現教育。

第一天上午培訓,就是聽魏老師的報告了,他的真人跟我在網上看到的一模一樣,瘦瘦的、衣着樸素大方、面容親切,看着他的人、聽着他的講話,我始終要保持最清醒的頭腦,爭取把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他先引用一節德育貫穿於語文教學之中的語文教學課來做開場白。從課堂中,可以看出魏先生教學的藝術。他從不否認任何一個學生的觀點;他善於發現學生,善於

利用學生的個性;他的每一次提問、每一次切入都是恰到好處。他語言幽默、性格開朗,還有他那富有藝術性的提問都能時刻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吸引住學生的耳朵。一節課就在這種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度過了。教師都得輕鬆,學生學得開心,這就是教育。他的課堂既是語文課堂、又是德育課堂。他說:快樂是來自不停地幹有用的事,人生要嘗試做不敢做得事,敢於突破自我。學生七嘴八舌,大膽超越自我,做突破自我之事。這就是教育的效果,不需強求,是發自內心的需求。

另外,魏老師還有一個非常好而特別的管理辦法,就是讓學生來管着教師,管着學生。他說:“當班主任非常簡單,每一位學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這就是他管理祕訣。他們的班級也都有班幹部,但他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不是把所有的事都讓班主任去幹。他帶班的一個思維就是:凡是老百姓能幹的事,班幹部一律不幹。凡是普通班幹部能幹的事,班長不幹。班長能幹的事呢?魏老師自己不幹。他就是這樣,一級一級往下落實事情,那麼當班主任這個活兒才真正變成一種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

第二天上午,在演講席上,我看到了一位裝扮非常特別的

人,明星級的打扮、明星級的髮型,我覺得這個人非同尋常,我相信她的講座將會是很出衆的,就如她的打扮。不出我所料,她以一首《相逢是一首歌》出場,她的歌聲牽動全場聽衆,接着她把她的頭銜,她的工作經驗娓娓道來時,我內心深深被折服,她

是多麼的能幹!這次報告,她的主題是《每一朵花,都是一個春天;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對翅膀》。從一個個小故事當中,我看出了她管理班級的藝術,聽出了她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她說:一個人如果不用心、不用情,沒有智慧,哪怕做一件事也是一塌糊塗。她的管班方法機智、“善變”,善於契機做好學生領路人,她是一把很靈活的“遙控器”,她還善於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特別是跟差生交友。她時而溫文爾雅,時而熱情似火,時而暴風閃電,我覺得她的一節課就是一場戲,看完一集還想下一集。原來教育還可以這樣,原來老師的生活還可以那麼多姿多彩。她是讓我敬佩的人!我多想像她那樣做一個有魅力的教師。

當天下午,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

院副院長馮洪恩給我們做了《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創造適合學生的德育》的講座。他在講座中給我們指出了傳統課堂的弊端:既書和人的關係不正確;人和人的關係不正確。他還指出卓越的課堂標準應該是: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小組是能力的平臺。展示是生成的關鍵,導學是教師的水平。他還提出要創造適合學生的德育必需具有生命溫度的教育環境,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幫助學生積累積極的情感,改革我們的倫理談話等非常有見地的課堂理論。

第三天上午,著名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出場了,他的講座可謂是把此次培訓直接上升了一個高度和廣度。他的講座主題是《回到原點看人——兼與大家討論人的本質屬性》。

他不但從自己獨特的角度跟我們談了人性的善惡、人文精神、以人爲本的教育、當代教育的困境與發展等之外,還跟我們提出了教育人需要儘快在中國夢中找準自己傳承文明的定位,學習中國夢、瞭解中國夢、相信中國夢、宣傳中國夢、建設中國夢!他指出,國家的興亡與民族素質的高低息息相關。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而民族素質的提高關鍵在教育。

在講座的最後,他還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境界是:一、以工

具性爲主,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應付世俗各種考試、考覈、面試,能在商業化的社會中滿足生存之需。即能站得人前,此爲第一境界。二、以人文性爲主,提高審美鑑賞能力,陶冶情操,培養真實個性與獨立人格,能在庸俗功利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態度與不泯的人性。即能耐得住寂寞,此爲第二境界。三、以精神信仰爲主,“文以載道”,儒者兼濟天下,俠者爲國爲民,道者獨善其身,釋者身體力行……。即能退得人後,笑看花開花落,此爲第三境界。我是中國人,匹夫不忘本。居安常思危,傳承華夏魂。這就是錢志亮教授的肺腑之言。

這次學習,我深受專家教授們的教育熱情所感染,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堅定了我對教育的信念,更堅定了我教育好孩子的決心。我一定要把這理念、態度運用到教育工作中,把德育體會與經驗傳遞給每一位教師。那樣,實現中國夢的日子將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