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不抱怨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不抱怨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1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t,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說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爲何會抱怨,我們以爲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爲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溫(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complaint)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爲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纔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爲“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溫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爲要成爲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已能有所察覺(有意識)。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爲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爲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爲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地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開始爲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爲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爲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2

一口氣讀完《不抱怨的世界》,感悟頗深。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怨命如紙薄。似乎藉此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過後,一切照舊,問題怎麼解決還得怎麼解決。

我還想引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給加西亞的信”。羅文在爾知道加西亞將軍的名字而沒有任何聯繫方式,沒有援軍也沒有同伴,也不知道如何尋找的情況下,歷經磨難穿越戰火紛飛危險重重的古巴叢林,最終成功的將信交到加西亞將軍手中。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驚訝的事!

換做我們,肯定會一通懷疑或抱怨:“沒有電話和地址我怎麼找到加西亞將軍,要穿越古巴叢林才能到達目的地那是多麼愚蠢的事!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但羅文是一個偉大的信使,這正是他異於常人之處,他沒有任何抱怨,毅然決然的踏上征途,最終完成使命。

在學習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和挑戰。在困難面前,我們發出抱怨和不滿的聲音能解決難題嗎?不能!那甚至會是問題越來越糟糕!互相抱怨會對身邊的人產生消極的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試想,將抱怨的精力用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不是更好嗎?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3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很榮幸在開學的前半個月讀到這本書《做不抱怨的教師》,作爲一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雖然我還沒有真正走上講臺不能真正體會到一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但在正式工作之前看到這本書,無疑是給我上課一堂很好的崗前思想教育課。從中我獲取了豐厚的人生智慧,領悟了“不抱怨”獲得一切成功前提,因爲無悔的事業,不抱怨;成功的人生,不抱怨;卓越的教師,不抱怨。這本好書猶如生活中的明燈,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更增強了我“好讀書”的責任和“讀好書”的興味。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讀書對一所學校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學校。由此我聯想到,讀書對一個教師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這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教師。課堂是個大舞臺,有的教師可以在舞臺上縱論古今,揮灑自如,演出一幕幕精彩壯美的活劇;有的教師則期期艾艾,捉襟見肘,令孩子們失望。每每看到這樣的反差,我的靈魂就會被孟子說的“人之患,在好爲師”這句話所敲打着,因爲,一旦 成爲 老師,就要爲學生們“傳道授業解惑”,成爲“知識”的代表和化身,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除了準備一桶水之外,還應該爲自己找到知識的源頭,每天向源頭汲取活水,正如朱熹所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源頭在哪呢?那便是書。爲人師者,最緊要的是讀書,堅持不懈地讀書。

細品《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我深刻地認識到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它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擾人不安。抱怨自己讓我們將關注點放在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上。因此,當我們抱怨自己時,我們就遠離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抱怨越多,距離越遠。

或許我們在工作中會覺得有很多不自在,不滿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觀的條件讓我們頹廢、悲觀。可是,我要說,人

不是萬能的,七情六慾在影響着我們,教師是不應該唉聲嘆氣的。我國的教育條件非常非常不均衡,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點大家都理解。爲這等等事,就要嘆個氣嗎?我不是說不應該。光嘆氣就能改變局面嗎?我認爲不能,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以爲,在不能改變局面的情況下,嘆氣沒用,那只是白白浪費力氣的!一個學校,如果教師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很難說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學生,由於學生正處在一個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關鍵時期,除了知識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對如何做人的理性思考,他們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示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當教師的負性情緒帶入課堂時,必將導致教學

工作效率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等問題的發生,而問題的出現反過來又加劇教師的負性情緒,久而久之,教師身心疲憊,情緒易激動,各種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乏力、失眠、食慾減退時有發生,有些老師因此而不得不退出講臺,有些老師甚至產生過激行爲,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將因此而蒙受難以逆轉的損失。

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地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光光是知識!教不了學生當博士不要緊,教他們當好人意義要大一些!環境不好,我們就給學生描繪什麼是美好的環境吧!我們給學生希望,他們就成爲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哭着面對希望呢?笑着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一個陽光老師,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會簡單而充實。

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有所作爲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無所作爲,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墮落”。如果你還有時間抱怨工作,那麼你就有時間將工作做好。喋喋不休的抱怨,註定於事無補。若想擁有美好的前程,就要拋棄所有的抱怨,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體,好身體不如好心情”。的確,愉悅快樂的心境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極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整天愁眉苦臉、鬱鬱寡歡,那麼縱使工作條件再好,職位再高,薪水載多也是徒勞無用的。因爲我們沒有好心情去享受工作的樂趣,自然就會怨聲四起,抱怨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教師也是如此。倘若我們每天沒有好心情,如何將快樂傳達給學生,如何讓學生愉快的學習呢?

高爾基曾經說過:“工作如果是快樂的,那麼人生就是樂園;工作如果是強制的,那麼人生就是地獄。”一個人之所以總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並不是因爲他的工作真的有多糟,而是因爲他沒有用一種良好的心情,用一種積極地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抱怨的人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不敬業,一個人一旦缺乏敬業精神就不會尊重自己的工作,也不會將眼前的工作於自己的人生意義聯繫在一起,更不會產生職業。的神聖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缺乏敬業精神的人,工作起來就很被動,凡事總是應付了事,而且一旦遇到一點小麻煩、小挫折就會抱怨不已。如果我們在工作上盡心盡責,並且將敬業變成一種習慣,那麼我們在工作上的表現就會優於常人:一絲不苟,認真負責,有始有終。而且正因爲我們用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能從工作中獲得更多的經驗,更容易取得成就,並且一輩子從中受益。

卡耐基說過:“歲月是你皮膚起皺,但是失去了熱忱,就損傷了靈魂”。課件,熱忱是保持心靈滋潤的必需品。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一旦遠離了對工作的熱忱,就容易心生抱怨。相反,如果你能永葆一顆熱忱的心,一心一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與工作當中,那麼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工作任務,你都會感到疲憊,消沉,牴觸。沒有消極的情緒,你自然也不會對工作產生怨念。熱忱,就是一個保持高度的自覺,調動全身的每一根神經,全神貫注地完成他內心渴望完成的事情。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對工作滿懷熱忱,只是有的人把熱忱深埋在心底。

生活處處有壓力,隨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人們的生存壓力也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大,很多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也正是因爲生活壓力過大引起的,面對同樣程度的壓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因而也擁有不同的生活狀態。放眼自然界,沒有風月的侵襲,就沒有青松在凜冽寒風中抵擋風雪的畫面;沒有風雪的侵襲,就沒有白楊在大漠黃沙中傲然挺立成一道綠屏的風景。對人而言,壓力正如風雪,生活正如輕鬆白楊。如果沒有壓力的推動,生活就像一卷白紙一樣空蕩蕩的。有壓力,人才會有拼搏的歷程,生活纔會變得精彩。一個人倘若過於幸福,缺乏壓力感,就會深陷懶惰,怠慢和拖延之中,對挑戰人生的意義和快樂渾然不知,如果生活點燃壓力這一燃料,就會失去溫暖和光明,如同一潭死水一般即冰冷又悽清。相信我們都不願做歷史的過客、歲月的浮塵,在這個充滿活力和競爭的社會裏,終日躲避壓力,坐着發呆,自怨自艾地讓大號時光白白流走,不僅可怕,而且可悲。若想活得精彩活出自我,就要學會接受壓力的鞭策活折磨。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有所作爲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無所作爲,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墮落。”如果你還有時間抱怨工作,那麼就有時間將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註定於是無補。若想擁有美好的前程,就要拋棄所有抱怨,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在人生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面對這些挫折,假如一個人以充足的精神、足夠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用努力代替抱怨,那麼我們就用困難和挫折鋪平我們前進的道路,位自己的未來加分添彩吧! “經典”之所以稱之爲“經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永遠不會過時,這些經典迸射着美麗的教育智慧,詮釋着動人的教育情懷,給了我許多教育的啓示。

閱讀,讓我充溢而快樂,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愛心,學生渴望關愛。讓我們以‘教唯以愛,學唯以篤’的思想公正地對待、欣賞每一位學生;讓我們懷着?

顆慈母般的愛心,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用蘇霍姆林斯基那種“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去接納學生,等待學生的成長吧!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4

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的抱怨對象。我們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爲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許多時候,我們並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願意直面,並且積極做出改變,有時候,隨着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不過,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後,還是會有改變的慾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着情緒上的牴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語措辭,以沉默代替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儘管抱怨和評斷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着的意識緩緩敞開。

對舊有習性的挑戰必然帶來生活層面上的某些變更,鮑溫溫和而又堅定地指出:在這場把生命導向光明、積極的內在改變中,如果其他東西的確是阻礙,工作,或者朋友都應該考慮放棄。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爲,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說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纔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機構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是一部闡釋觀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場“不抱怨運動”的發起、描述、記錄與召喚。正是那些已經改變了全球數百萬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蛻變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隻是路標,真正的開始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踐行,如果堅持,已經足夠造成改變的敞開,穿透我們雜亂無章、充滿問題而又缺乏審視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5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看來書不僅是進步的工具,也是人類靈魂救贖的法寶。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受益匪淺。雖然書中沒有給我們介紹如何去做好教育工作,如何去設計教學內容,但是卻震撼了我的內心,除去了教育工作中那一絲幽怨與不滿,用更燦爛的笑容去面對教育這個職業。長久以來,社會一直給予教師這一職業最光輝的榮耀。但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價值觀的改變,家長對於自己的獨身子女捧爲掌上明珠,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施予教師的壓力也隨之增加。所以我們如何去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才能面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待工作抱有熱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一個不抱怨的教師。

抱怨的人生是可悲的,抱怨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抱怨不會使我們在教育這個行業中出類拔萃,抱怨不會使我們成爲孩子心中優秀的教師,反而爲我們徒增許多煩惱,讓我們沉迷於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之中,卻感無力的恐懼之中。教育是一種智慧,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在教育中用朋友的眼光,用平等的地位去看待每一位學生,不讓他們束縛在我們給予的枷鎖之下,那麼孩子是不是會更樂觀一些,笑容會不會更燦爛一點。其實成績並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本身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有些老師對於學生的成績永遠看不到滿足。哪怕學生考了99分,還要抱怨沒有滿分,似乎只有滿分纔算是優秀的學生,只有滿分才能證明自己的教育成果。在這種教師的壓力下,學生就是考試的機器,永遠沒有快樂的笑容,教師也永遠生活在抱怨之中。此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卻被老師抱怨成不愛學習的壞毛病,同樣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成爲教師抱怨的話柄。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麼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交流,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責罰抱怨,適當引導即可。

做一名不抱怨的教師首先必須要心理陽光。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所記錄,只有當教師完美的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才能去照亮學生的心扉。作爲教師時刻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容的面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格式,時刻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情,就好比大海中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經歷大風大浪的考驗。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成熟的理智,正確的挫折觀,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時刻充滿陽光,才能讓學生時刻沐浴在你的陽光之下,幸福快樂的成長。

做不抱怨的教師還要有愛。教育工作時充滿愛的事業,這種愛包括自愛與愛人。我們不僅要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強,還要

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教師深受着國家、社會、學校、家長的信任與重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會成爲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教師在教育中充滿愛,讓學生感受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成爲充滿愛的人,有愛心的人。

做一名不抱怨的教師,用我們的心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有愛的老師。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6

近來,董事長給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溫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閱爲快。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相信會讓各位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輩子的奮鬥纔可能得以實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認爲才華橫溢,卻得不到提升,他們懷疑環境不好,對工作總是抱怨不休,不認爲主動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而將訴苦和抱怨視爲理所當然;還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們動輒感到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展示、領導對自己不重視、單位對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產生嚴重的牴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於思考如何盡善盡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費掉了。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應付工作,在任何單位都是自毀前程。沒有人會因爲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在10個失業者中至少有9個人抱怨原上級或同事的不是,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失職的後果。

袁輝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從開始就抱怨“太髒、太累”,討厭這份工作,因此便偷懶耍滑,應付師傅。轉眼幾年過去,當時與他一同進廠的兩個工友,各自憑着精湛的手藝,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或另謀高就。獨有袁輝,仍舊在抱怨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抱怨的結果當然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提拔,不會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種最起碼的道德。

如果你選擇了在某個單位工作,就應該做到在其位、盡其責、謀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工作中去,堅持對你所承擔的事情竭盡全力、主動負責。這樣你會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成長,當你真正有了責任感,有了全面的工作能力,相信你一定會得到發展。

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領導,他們都會重視人才,選拔人才。每個人無論職位高低,都應當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工作中充分展現出來。當你通過勤奮努力取得了成績、做出了貢獻的時候,也就是你受到肯定和重用、體現個人價值、享受工作快樂的時候。

付出終有回報,無怨方能無悔。這也是我一生工作中的實踐體會吧!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7

我們都有過抱怨年齡,懷念曾經的,那份單純善良的心;眼裏充滿了陽光,知足常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眼睛裏有了沙子,風越來越大,眼睛和心都在被磨礪。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有越來越多的想法。即使是內心平靜的人,也會有大大小小的抱怨。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你眼中的正常可能是別人的底線,別人的習慣也可能是你的極限。有一些不熟悉或不滿意是正常的。面對這些複雜的客觀存在,我們如何對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們的各種關係。

?不抱怨的世界》,引領我們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不抱怨運動。

遵循作者的思路,更多的體會:不抱怨,不僅是一種心態,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不抱怨,是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寬容和理解。寬恕與尊重,原本就是一種優雅的存在。

本書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培訓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操作細節進行“不抱怨”培訓。有些理論或方法並不是空洞的。

作者將“不抱怨”的思想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並通過實例起到了很好的啓示作用。

“21天練習手冊”中的每日箴言,與心對話很簡單,但很有效。“憤怒是會傳染的,即使錯了,也要保持微笑”“想要改變他人,你必須樹立一個榜樣”“溫暖別人,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的結果”,當我們每次抱怨衝動時,深呼吸,伴隨着這些諺語在心裏,慢慢平靜下來。

書中附帶的“不抱怨手鐲”,當我們戴上時,就是戴上了“不抱怨”這一信念,就像一位熱情的導師,時刻在我們耳邊醒來。

“積極思考,停止抱怨,好運就會降臨。”

不抱怨心得體會篇8

按照局讀書。實踐。成才活動安排,我選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對抱怨這種行爲產生的原因、行爲表現做了非常深刻和全面的詮釋,分析地非常到位。作者威爾?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紫手環運動)來幫助人們減少抱怨的行爲,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

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抱怨也沒有什麼深切體會,讀完這本書才發現,抱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聞。抱怨工作忙的,抱怨收入少的,抱怨統計工作清苦的……等等。同時,抱怨對人們的影響還真大。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着朋友抱怨,對着同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爲了發泄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纔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爲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但是,實際上,抱怨這種行爲的負面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不僅影響人際關係,更影響自我的人生態度。因此,所有志在走向成功的人必須學會不抱怨。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工作、生活乃至做人幫助也非常大。在生活中,不抱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來做到不抱怨?讀完這本書,我也收穫了心靈的“紫手環”:應該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在工作上,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或困難,不要怨天尤人,應該靜下心來,多找找自身問題,多想想解決辦法;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漫長的工作歷程。因爲,在漫長的工作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