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多篇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多篇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1

國中青年詩歌教師聽課活動已經圓滿結束,這次活動爲我們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作爲一名詩歌教師,我深受啓發,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東西,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在詩歌方面的一點聽課感受:

一、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在聽課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幾個共同特點:

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孩子對課程的理解,才能保證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

4、有紮實的詩歌基礎知識作爲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聽課我發現教師的教學理念都發生了轉變,都樹立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把整個課堂還給了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多采用小組競賽的模式或創造一個語境,讓學生展開聯想,激起了學生們對詩歌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三、課前互動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

在這次聽課中我發現課前老師和學生互動的較好的,課堂都比較成功,老師們大多數從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躍課堂氣氛,得學生們的喜歡。

四、課題的引入與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是課程設計的重點

我認爲大多數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課程開始後,從單詞的講解,到聽力練習,再到對話討論,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們都能很好的理解,並且在每一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過渡中都在反覆應用本節課的語法重點,很多老師還打破常規,大膽創新,改變課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緊迫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2

首先是朗讀。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一樣,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詩中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作爲老師只需要在朗讀之前將生字做好解答,讀詩是怎樣停頓的做好標註。在對古詩進行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對作者的關注,對當時作詩環境的關注。

其次是瞭解詩的創作過程。詩人是怎樣的環境中發出什麼樣的感嘆,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都與創作的過程息息相關,瞭解了這些,就基本能夠對一首詩有了解析,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古詩的魅力。

然後是解析詩的結構。將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寫的語言熔鍊在一首詩之中,同時還要人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們一起去學習的。通過對詩句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到漢字在詩句中起到什麼作用,爲什麼要這麼安排,將簡單的詞語進行顛倒有什麼樣的好處。教導學生在寫作當中運用一些這樣的技巧,提升文字表達的能力。

最後是藉助多媒體教學。學生的閱歷不夠豐富,因此在欣賞詩詞時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在腦海裏沒有一個明顯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夠學生去想象得到詩人所表達的奇幻的世界,所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呈現一幅具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加深對詩句意義的理解,同時將詩句讓學生用聯想以一個美好的景象記下來。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作爲教師不能夠死板的按照書本去教,根據現在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的詩詞文化產生興趣,最終熱愛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的知識。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承載的便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薰陶,我自幼愛讀詩,儘管兒時只是張嘴背誦而不知其意,隨着年齡漸漸變大,很多詩詞再次細細讀來、聽來,卻總能感受到詩詞中所蘊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閒之時,我都會躲在自己的書房裏誦讀,體會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鄉之情,品位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的亡國之恨,領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歡的古詩是那首兒時就朗朗上口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讀這首詩,我眼前彷彿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着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裏的情景。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也會像我一樣,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着農民的勞苦。農民伯伯爲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耕種,給禾苗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記了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有時隨長輩們外出飯館吃飯,卻常常能看到剛離去的人們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飯菜,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如何節約。我真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着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着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裏,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着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着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着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裏,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爲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4

最近幾天學習國小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國小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鑑賞力。(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爲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爲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後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爲。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爲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衆或觀衆。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5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啓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爲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廬山瀑布》和《絕句》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爲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爲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自學提綱的設計,符合三年級的要求,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爲什麼這裏不用“像”?爲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當時並沒有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是把問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絕句》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爲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爲本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還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廬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着廬山瀑布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繫詩句說準觀察點後,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啓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我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6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爲期四天的“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爲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國小、國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

我認爲,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纔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後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覆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啓發孩子巧妙聯繫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爲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後,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爲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穫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古詩池上觀課心得體會篇7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於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於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爲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爲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鑑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爲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徵,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讓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