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我高興極了,因爲很快就可以吃外婆包的糉子,外婆包的糉子非常好吃。甘香可口,放到嘴裏馬上就融化了。每年端午節,外婆都要包好幾大鍋糉子給我們吃,雖然外婆包糉子很辛苦,但是看到我們吃糉子時開心的樣子,辛苦也就抵銷了。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還有爸爸,一起回到外婆家。我來到外婆家第一件事,問:外婆,糉子包好了嗎?外婆回答道∶還沒有,纔剛剛開始包,要等到今天晚上纔有糉子吃?我說:外婆,我來幫你吧?外婆說:好,反正多一個人多一個幫手,你也來包吧!

開始看外婆包糉子的?r候,我就發現糉子的形狀很與衆不同,也不是方方的,也不是圓圓的。我又發現,糉子的形狀有點象圓錐,我就問外婆:外婆,爲什麼糉子要包成這樣子?外婆說:這樣包的好處是能夠不讓材料露餡。

我一開始包的糉子,全部都是露餡的。接着,包的全都是醜小鴨。最後,我包的糉子終於變成了白天鵝。從露餡進化成醜小鴨,再從醜小鴨進化成白天鵝。這可真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幸好一開始我沒有放棄,要不然,我也不會有白天鵝這麼好的成果。

外婆把糉子放入鍋裏,煮了十個小時,終於把香噴噴的糉子端到桌上。晚上,我們大家團聚在一條小溪旁,一邊吃糉子一邊談論人生。

通過這次包糉子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付出會有收穫,我還總結出一條公式:收穫=堅持+努力+付出。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2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3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我乖乖地在媽媽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

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ks(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爲奶奶她們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糉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骨子裏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糉子,我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4

我喜歡吃可口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連包糉子的過程也全然不知,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

一有糉子,我就吃個精光。姑媽看了,總是說就知道吃,不知道自己做。今天我要拜師學藝——包糉子。我頭一回這麼專心致志!我乖乖地在姑媽身旁耳染目睹,看了看這包糉子根本難不住我吧。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真的`非常不容易。

姑媽瞧我這麼認真。讓我動手包糉子,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姑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鮮嫩的豬肉,再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儒米寶寶溜走。我得意極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十分生氣哦!姑媽看了,說遇到事情要有恆心,要有耐心,方法。姑媽來替你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懸着的心,總算落了下來。我接過長長的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糉子在姑媽的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骨子裏的吃奶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

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糉子,味道就是不一樣,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十分高興。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5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二閭大夫屈原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爲了端午節。每年一到這個日子,賽龍舟、吃糉子就是主要的活動。據說人們賽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兒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不過,在我外婆家,至今還保留着端午節吃糉子、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外婆會給我們一家包糉子吃。她和我媽先去採摘一些新鮮的竹葉,清洗乾淨——先放進熱水中煮一煮,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以後,外婆就開始包糉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往裏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後用棉線綁住。一個糉子“寶寶”就誕生了。外婆喜歡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糉子:我喜歡吃白糉;媽媽喜歡吃肉糉;外公喜歡吃黑米糉……哪些穿着綠衣裳的寶寶在爐火上煮着,還沒出鍋呢,空氣裏就已經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了,叫人饞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馬拿出來狂吃。

端午節前夕,媽媽會給我在褲子或衣服上佩戴香囊。我的香囊是藍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聞到。聽媽媽說,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我的最愛——端午節。就是這樣歡樂、祥和的一天度過。

關於包糉子的心得體會篇6

鹽。泡了四天以後,就可以拿起來了。我們又拿來了糉葉,放在水裏洗乾淨。接着就要開始準備配料了。我們首先把三層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樣子,再把它洗乾淨。放在鍋裏,加上一小勺鹽、一小勺醬油、兩小勺白砂糖、半包五香粉、一勺味精、和一些水。然後燜上十五分鐘,把肉撈起來,放在盤子裏,悶紅燒肉這個項目就大功告成了。

接着,就開始要來炒香菇、鵪鶉蛋、蝦米、乾貝、和鮑魚了。我們先把每朵洗好的香菇都切成四小塊,再把蝦米、乾貝、鵪鶉蛋洗乾淨,然後把鮑魚都切對半。然後,把這些東西都放在鍋裏,加上一些油、兩勺鹽、三大勺滷肉汁。下去炒就可以了。

最後,就要來炒米了。我們把米放在鍋裏,加上四勺滷肉汁、半包五香粉、四勺鹽、和兩勺味精。精心地炒。把米炒熟以後,就可以了。

看,桌上擺着q黏清香的糯米、彈牙汁甜的紅燒肉、滷香濃郁的香菇、又q又香的鵪鶉蛋、香香脆脆的蝦米、新鮮的鮑魚、和營養的乾貝。

最後,就要開始包糉子了。我們先拿兩個糉葉,把兩個糉葉重疊在一起,做成一個像酒杯一樣的形狀。在裏面放一點點米,一塊肉、一個鵪鶉蛋、一隻蝦米、一個香菇、一塊鮑魚、一顆乾貝、再加上滿滿的糯米。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我們連續做了三十幾個糉子。做好了以後,就用繩子綁起來,綁成一串一串的,放在壓力鍋裏,水煮五十分鐘,就可以吃了。

吃的時候,覺得那糉子無比的好吃。因爲裏面包含着我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