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多篇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多篇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1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解釋爲“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爲,這種情感和行爲包含着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爲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曆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裏,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爲他永遠不會認爲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權責意識。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爲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爲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係、長幼關係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裏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加強和改進學生感恩教育,提高實效性。要使感恩意識成爲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爲他們的品德中的組成部分,無疑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薰陶,找到正確的學校途徑。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要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學校的本質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要觸及學生的靈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過分理論化,收不到實際效果。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師的模範榜樣作用早已爲人們所共識,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謝學生的配合和幫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鄰里的互助和照顧……學生從老師日常生活的點滴言行中,最能夠學會知恩和感恩。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2

“爲了學生好”,是一句最爲樸素的話語,也是教師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行動目標,本無需討論。然而當學生無法承受來自教師的“好”時,這個“好”就得打上問號;當學生因爲你的“好”而變得唯唯諾諾、束手無策時,這個“好”就得重新審視。“爲了學生好”這個短語的中心詞應是“學生”,即“以學生爲本”,從學生的生命成長出發,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立場、需要權利。 這個“好”必須是學生需要的,是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是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的。

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提升人的生命價值,而當今知識、技能、分數卻綁架了教育,讓很多教師覺得分數低就擡不起頭,考試成績差點就得不到家長、領導、同事的尊重。老師往往把自己的需要凌駕於學生的需要之上,教育承載了太多的功利。學生是需要接受教育,但不是爲了受教育。一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只有當生命得到充分、完滿地發展之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才得以體現。教師的責任,在於創設適合學生生命成長的條件,提供適合學生生命成長的機會,讓生命自由、自然地生長,切不可以犧牲學生的幸福和尊嚴爲代價。有一位教師,他的班裏有一個腿部殘疾的學生,每次廣播操比賽總因爲這個殘疾學生的動作不合拍,影響了班級的整齊而被扣分,這位老師明知這個殘疾學生的參與會影響班級的榮譽,也完全可以不讓這個學生參加,但在學生的尊嚴與班級榮譽面前,他放棄了榮譽,選擇了學生的尊嚴。這位老師能夠放棄短暫的成績,放棄一時的榮譽,而把着眼點放在學生的健康人格的培養上,這就是一種素養,一種教育的大智慧。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觀點,其本質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和無比信任,更是基於對學生的生命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爲了安全,我們開始謹小慎微,這個不讓學生碰,那個也不讓學生試;爲了整齊劃一,我們給學生規定了很多的“不可以”;爲了效率,我們省去了很多過程和環節,而選擇了直接告訴;爲了分數,沒完沒了的作業和補課佔用了本該屬於學生的大量的自由玩耍、馳騁想象的時間。其實,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有自身的規律,內在的動力,過多地保護和干預,只會使學生的發展錯失了大好時機,徒增煩惱。

于丹老師曾經把教師比喻爲“爲天使縫補翅膀的人”,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們來到地上是因爲翅膀斷了,在他們還沒有忘記天空的時候,他們一直在尋找爲他們縫補翅膀的人。而教師就應該是那個爲孩子縫補翅膀的人。”因爲翅膀是嬌嫩的,教師要細心縫補;因爲翅膀是脆弱的,教師要悉心呵護。教師要爲孩子縫上翅膀,更要讓他們放飛藍天。賞識、鼓勵給孩子以自信,是放飛孩子的起點,教師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都有獨特的地方,切不可用分數來衡量每一個學生。只要你願意去尋找,就一定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放大,讓學生建立自信。天馬行空、充滿好奇與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生動的教師就盡力去鼓勵,剩下的就交給他們自己——讓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們往往能在“不可能”中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爲了學生好”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讓這種“好”成爲學生生命成長和精神豐盈的催化劑,爲學生成長搭建一個一個臺階和跳板,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成長的幸福。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3

在學校操場上風輕輕地吹,拂過了我的心房。感恩中國,感恩學校,感恩老師,更要感恩父母!聽有聲音了,那便是“感恩我們在行動”開始了!是我們崔主任首先講了觀會的要求,並介紹了此次演講的人。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靜靜的傾聽。告訴我們,在她第一次上臺演講時,心裏想的不是別的,是大家都需要“我”。

伴隨着美妙的音樂,吳迪老師深情講起了感恩。首先我們要感謝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爲他們不僅賜予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同學、愛社會。其次是感謝老師:懂得去尊敬師長,因爲老師不僅賜予了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教師職業需要付出太多的愛心,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選擇教師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誰的記憶裏會沒有老師呢?再次,感謝關心、幫助過我們的同學和他人,因爲他們不僅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更與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獲得歡樂和充實。

俗話說:“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是有責任把“感恩”這個傳統美德傳遞下去。讓我們把“感恩之心”化爲行動吧。讓我們回報父母:多回家看看年邁的父母,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動做一些家務;讓我們回報社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爲文明社會盡一份力,讓我們知恩、感恩、報恩吧;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真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的擁有幸福。

人際和諧應從學會感恩開始,將感恩理念大膽引入學校德育,開展感恩教育和活動,讓學生常感父母養育之恩;感師長教導之恩,感同學幫助之恩;感黨和國家關懷之恩;常懷報效黨和國家之心,報效父母之心,報效師長和同學之心。有利於學生的思想轉化,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有利於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和諧班級和諧校園的建設。試想,一個懷着感恩理念的學生,感受到父母節衣縮食,含辛茹苦供養自己讀書學技術,爲的是讓他成爲有用的人過上幸福生活時,他能不努力學習,以優越的成績報效父母嗎?一個懷有感恩理念的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教育他成長時,能不刻苦鑽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績回報老師嗎?所以我們懂得感恩,我們擁有幸福。

記得有一首小詩寫得很好:“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爲他磨練了你的心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爲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爲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爲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爲他教會了你獨立,凡事感激,學會感激,感激一切是你成長的人。”

在這次活動中,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知恩者,幸福!感恩者,快樂!報恩者,成功!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於心,報恩於行,讓感恩的種子在每一顆心中紮根,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的旋律吧!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4

衆所周知,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社會對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但是有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卻片面的理解了對教育的重視,並沒有把孩子進行全面的培養,而是單單抓住了一方面,從而起到了適當其反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那麼下面就來談談關於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明天,梁啓超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但是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雖然也是非常的重視孩子的發展,但是卻是有很大的片面性,單純的重視孩子的學業教育,從而忽視了孩子的素質教育,從而讓孩子不能真正的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學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該忽視孩子的素質教育。

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老師都是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的非常緊密,有非常多的作業,總之孩子就是一直沉浸在無盡的作業之中,但是孩子的自立性,對社會的關注性在家長和老師看來都是沒有必要的,家長更是對孩子非常的溺愛,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造成了孩子冷漠的心理,進而造成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雖然這只是我對部分的教育心得體會,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問題在社會上卻普遍的存在着。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也是社會的未來,也許簡單的教育心得體會不足以全面的展示體現的問題,但是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這樣纔是對我們的孩子負責。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5

伴隨着第一聲叫聲,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得到過許許多多的關心與幫助,雖然我們都不能一一回報,但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當想到這句話,就會讓我想起生我養我的父母來了。感恩父母,是他們把我帶到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回憶起小時候是父母用手牽引着我們,讓我們學會走路,學會奔跑……每當我們遇到失敗與困難的時候總是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我們身後鼓勵我們,讓我們有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的頭上已經是長起了白髮、眼角也長起了皺紋,但是我們何曾認真想過父母的哪一根頭髮不是爲我們而白?哪一絲皺紋不是爲我們所生?反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淡。然而,認爲父母給予我們的一切是我們應得的,可以盡情的享受。我們何嘗想過感恩父母呢?在今天,我終於明白了父母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從今以後,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我們要爲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以自己成績的優越與進步作爲對父母的回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每當想到這一句話。就會令我想起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您—老師來了。感恩老師,在那次感恩教育活動中,當與老師擁抱的那一瞬間,我們似乎想到了什麼:老師啊!你猶如一位辛勤的園丁日日夜夜爲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所操勞着,在早上您一早就回來教導我們要好好珍惜早上的時間,然而在辦公室裏就有個作業本等待老師您的批改。在中午,當我們在看電視、在玩耍時……老師您卻在批改作業。在深夜裏家家戶戶都熄滅了燈進入夢鄉時,唯有您的屋裏是亮着燈的,在那燈光下是您老師一直拿着筆不放爲明天備課……想到這兒我們不禁流下了眼淚,在流下真摯的眼淚的同時我們知道錯了,我們沒有明白您苦心孤詣是爲了誰,您辛苦的付出是爲了誰……老師,花朵以它馥郁的芳香作爲對大自然的回報,那我們就以學習上的進步向您表示感謝吧!

感恩有你,感恩有我,正因爲有感恩,纔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正因爲有感恩,纔會有真摯的友情;正因爲有感恩,我們才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學生勵志心得體會篇6

在“問題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中,要依據教育本質,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性情各異的中學生按照自身的本面目投入到中學校園生活中,去體味中學生生活的多姿多彩,全方位的參與校園實踐鍛鍊活動,實現“問題學生”與校園環境和諧相處,並健康成長。

1. 加強“問題學生”的個性教育,實現“問題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中學裏的“問題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家庭教育和國小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對其個性完善和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揮受到壓抑和阻礙,因此,在中學教育環境應該從促進“問題學生”的個性完善和提高爲工作的切入點,在充分肯定其優勢方面,從他們的性格、氣質、情感控制等方面開展循序漸進的訓導工作,糾正“問題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利用因素,提高“問題學生”的基本素質,讓“問題學生”走出自己與家庭、學校、自身不和諧的環境,幫助“問題學生”找到自信,樹立人生目標。

2. 爲“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轉化環境。在中學教育過程中,爲“問題學生”創造和諧、寬鬆、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那就要做到“以人爲本”的觀念,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和克服其內心矛盾,開啓他們心智,完善他們的人格,在轉化教育過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關懷,關心和愛護“問題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有機會、有空間順利迴歸到和諧校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