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育兒經驗交流會

第一篇:育兒經驗

育兒經驗交流會

育兒經驗

南關國小五3班魏雨諾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爲人父母的我們也正處與不斷的摸索與探究中,雖然談不上是育兒經驗,但通過只幾年和孩子的相處,也總有些心得體會

一 要讓孩子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孩子雖小,卻有自己的思維模式,父母強加的選擇會造成她潛意識上的不快,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甚至電視節目將有助於她時刻保持愉快而舒坦的心情。

二 要教會孩子與人和睦相處,孩子與大人一樣,也需要一定的人際關係與社交圈,作爲父母要儘量幫她製造與孩子其他孩子相處的機會,讓她學會如何在集體中尋找快樂。

三是不能過分溺愛孩子,物質上過分的給予並不能帶來孩子精神上的快樂,我們要她學會發掘更多物質享受之處的快樂。

四 要培養她廣泛,持久的興趣要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就要孩子之泛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又不能三分鐘熱度,只有持久的愛好才能使孩子既找到樂趣又學到東西。

五 要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具備了頑強的意志和不懼艱難的勇氣,才能在逆境中尋找出路,感受快樂。

當然,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必須的,作爲父母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做孩子的榜樣。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兒心得,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我希望在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家長:黃懷霞

第二篇:育兒經驗淺談

育兒經驗淺談

各位老師、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

作爲孩子的父母,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不僅要保證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還要教會孩子生活常識、生存能力、語言、行爲等等的點滴。這些看似簡單、順理成章的育兒過程,實際上卻蘊含着複雜而又多變的技巧,下面我們把自己的育兒心得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實際上,孩子真的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我覺得那不是好事;關鍵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涉及面很廣,主要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勤刷牙、看電視要坐的遠一點、不隨便亂吃零食、按時睡覺起牀???”等等。

●環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爲人父母,最關鍵的是要以身作則,孩子在2~5歲時學習模仿能力很強,大人做什麼、說什麼,他們就跟着學,所以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不在孩子面前髒話連篇、不要帶孩子出入賭博場所????”等等。

●不要輕易養成一個壞習慣,因爲養成一個壞習慣很容易,但是糾正一個壞習慣就苦不堪言了。比如“孩子不吃飯,就開電視讓孩子看,來達到多喂幾口飯的目的,這樣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試着和你談條件了”。

●尊重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孩子在會說話(推薦訪問範文網:)會走路之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內心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雖然有些行爲大人還不是很理解,但他(她)畢竟還小,我們要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孩子的一些行爲我們就不要橫加阻止了,順其自然。

●千萬不要對孩子撒謊,不要欺騙孩子,不要給孩子灌輸錯誤的或者虛假的信息。孩子在3~5歲這個階段記憶能力很強,他(她)會把大人告訴他或者教給他(她)的話記在腦子裏,會認爲事情就是這樣的,或者按那樣去做,然而這恰恰害了孩子,影響他們的思維,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爲。

●教育孩子要講究技巧,循序漸進,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步步來,不要拔苗助長。孩子畢竟還小,他(她)不可能事事都做的對或者做的好,父母要有耐心,引導孩子一點點的進步,一點點的明白。

●飲食方面注意要配比均衡,不可太精細也不可太單一。葷素搭配,儘可能的多吃 1

蔬菜,少吃油膩的食物。說到飲食,我們的孩子很是讓我們頭痛,他現在5歲了,從3歲正常飲食開始就很少吃蔬菜,沒有肉不吃飯,蔬菜的攝取量實在太少,不吃就是不吃,喂進去吐出來,沒有一點辦法,所以現在他的身體雖然很結實,但是很虛,愛出汗,這就是營養失衡的表現。我們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吃飯一定要讓孩子在飯桌上吃,不吃請離開,記住孩子不會餓死自己的。我們現在的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他們太溺愛孩子,太擔心孩子不吃飯會餓壞什麼的,實際上孩子不愛吃飯是正常表現,我們需要引導,教導,最多是餵飯,孩子如果不吃就隨他去,不要逼孩子,不要在牀上看着電視喂他吃,這是很不好的習慣,等他(她)餓了他自然會問你要吃的,他(她)不會餓到自己的,相信我們。

●週末休息時多帶孩子去外面遊玩、活動,這有助於他(她)儘快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學會適應。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裏,不玩不活動,久而久之孩子會變的性格孤僻,暴躁,不善言語。比如“去動物園、博物館、兒童公園”等等。

●給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運動量大,容易出汗,也容易感冒。儘量給孩子穿輕薄但保暖的衣服,切忌一層一層的疊加着穿,孩子臃腫行動不便不說,還容易出汗,風一吹就感冒。

●判斷冷熱,摸孩子後脖子;若孩子很熱,稍微有汗,那就給孩子適當的減少一件衣服,若孩子流鼻涕了,那就加一件衣服。

●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吃藥。平時給孩子多吃點vc,或者多吃水果。

●感冒症狀輕的時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剛開始就吃藥,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數是病毒性的,病毒沒有特效藥,吃藥2周左右好,不吃藥也是2周左右好;是藥三分毒,儘量少吃爲好。如果孩子發燒了,那就需要及時就診了,不可拖延。

●只要不影響孩子的安危和他人的利益時,就不要對孩子的行爲舉止太多幹涉,順其自然,不要管的太嚴太緊,放手讓孩子玩,做到孩子不離開自己的視線就可以了。

●每天儘量保證父母中的一方能夠陪伴孩子,包括玩耍、吃飯、睡覺等。現在大多數家庭孩子都是祖輩們帶着,父母整天忙着工作事業,很少顧及到孩子,孩子有時甚至見不到父母的面,這無形中會給孩子造成孤僻感,性格上怪癖,很難融入圈子,所以父母必須有一方每天能陪伴孩子,至少保證孩子在入睡前能看到你。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她)不願意做的事或者他不理解的事,不要把孩子管的太嚴,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孩子在這個階段天性就是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體會、成長,大人不要像看管犯人一樣看管孩子,在保證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放開讓孩子自由活動。

●孩子有時候哭鬧是有原因的,找到原因,問問孩子爲什麼哭,哪裏不舒服,不要孩子一哭就罵或者打,另外孩子哭有時候是情緒的一種發泄和表現,不知所措會哭,煩躁了也會哭,那就讓他(她)哭,哭出來就舒服了。當然父母要引導孩子有什麼先說出來,不要張口就哭,我自己的孩子就特別愛哭,一個男孩子一不高興就哭,那麼我就是教導他不要哭,問他爲什麼要哭,然後告訴他(她)你想怎麼樣先告訴爸爸媽媽,不動不動就哭,漸漸的他(她)也就知道了。

●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難免鬧小矛盾,這時候大人在一旁先觀察,讓他們自己解決,若孩子們互相推搡或者廝打了,做大人的要以勸說爲主,千萬不可幫着自家孩子,教訓別人的孩子,這是最要不得的,現在的父母太寵孩子,生怕孩子吃虧,但是這樣做的後果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要知道孩子這麼小的時候互相打鬧是非常正常的。

●教孩子學會自理,孩子自己能做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教孩子懂得是非,明白好壞,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要什麼就買什麼。現在的孩子大多被祖輩們寵壞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脾氣還挺大,這樣做的後果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會肆無忌憚,分不出好壞,家庭條件好的可能也就成了敗家子了,如果是真心爲孩子好,那就讓他(她)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洗漱等等,從小養成好習慣,這對他將來的成長很重要。

●好習慣都是點滴積累的,父母要教孩子懂得禮貌,見人要主動稱呼,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老師好等等,讓他(她)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身邊的一切都是學習的素材,家長要在生活中把握任何可以教孩子認識或者學習的東西,只要是對的東西。比如我家孩子,3歲的時候我就教他去看小區裏每輛車的車標,現在他5歲(虛歲)基本路面上能看到的車他都說的出這是什麼車。還有像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旗、公交車車次啊等等,只要是看到的都試着教他(她)認識,記住,生活是個百科書。

以上是我們自己的一點點育兒心得,說到育兒,細節是關鍵,這裏我們說的不全面,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各位家長朋友們多多指點,互相交流經驗,爲了孩子的成長盡我們父母一切所能。

幼兒:褚秦軼

家長:秦樂

第三篇:育兒經驗淺談

育兒經驗淺談

教育寶寶,一定要先進入寶寶的世界,瞭解寶寶的心理。只有準確把握寶寶的心理,拉近和寶寶的距離,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善用心理力量的教育。要了解寶寶心理,與寶寶之間的有效溝通非常重要。如果溝通出現了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家長們應該科學的和寶寶溝通,以下是一些專家建議的方法,也是我們家平時育兒的標尺:

1.真正地去“聽”寶寶講話

很多家長會有抱怨,寶寶有事怎麼會告訴你。我曾有一個朋友,家裏5歲的女兒玩膠水,結果手跟衣服粘上了,用力分開時,把手上的皮扯掉了一大塊,自己一聲不肯拿到自來水龍頭去洗傷口。當我朋友發現時,驚呆了,心疼得哭着問寶寶不疼嗎?寶寶說很疼,但是就是不願告訴家長。試想她爲什麼會不願意告訴家長。家長是不是會有以下經歷:有時當家長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寶寶在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時,媽媽有時就會不經心地聽着,有時會打斷她,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但從未停下來,專心去“聽”他想說的話。也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停下手邊所做的,但你可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比如:“好,等我把飯菜擺好。”或是“再給我十分鐘。”

當然,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因爲,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們後,他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告訴你”的興趣。另外,在“聽”時,最好做目光接觸,要孩子知道你是真的願意聽。

很多時候,寶寶說的是你覺得不太要緊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重要的。如果你不去拒絕他們,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然地來找你談了。

2.以理解和共鳴的心態跟寶寶聊天

很多家長習慣於生硬地向寶寶發問:“今天學校有什麼新鮮事啊?”“今天老師說什麼了?”寶寶容易消極回答“沒什麼!”這樣,交流就難以繼續。其實家長可以先觀察一下寶寶的表情,有意識地跟寶寶說話,引起他的共鳴,才容易打開話匣子。當發現寶寶比較興奮時,就可以微笑着問:“是不是遇到什麼開心的事啦?說給我聽聽。”“頭上多了顆五角星嘛?怎麼會有的啊?”當發現寶寶表情沮喪的時候,可以關切地問:“今天怎麼不開心了?是不是心情不好?遇到什麼困難了嗎?”這樣,家長與寶寶的溝通才能順利進行。寶寶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寶寶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寶寶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他,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

3.適當表達身體語言的重要

交談的時候,目光的接觸、手拍肩膀,將上身略爲前傾地聽寶寶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寶寶表達自己的意願。拍寶寶的肩膀,對他表示鼓勵和安慰,寶寶會更認同也更接受家長對自己的關懷。很多時候寶寶會用目光來徵詢家長的意見,如果家長能微笑着向他點頭,寶寶就會特別的高興。這是可能沒有一句語言,但溝通卻是很有效的。

4.別問一些太空洞的問題,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其實,寶寶在學校最重要的事不是學習,而是快樂。學習只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時候寶寶是在跟同學、老師交往。如果一個寶寶在學校很快樂,那說明他對學校的適應能力和跟人交往的能力都比較強,一個快樂的孩子更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學校裏,寶寶是需要協調很多生活關係的,如果一個寶寶僅僅只會讀書,他勢必不快樂,所以爲什麼會出現很多成績很好的學生,患上抑鬱症,大學聯考結束後,也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寶的成長是各方面的,不僅僅只讓他學習書本知識,還應該讓他學習各種生活常識。

所以,家長要多問寶寶的快樂,少問寶寶的學習。特別是針對學習稍差的寶寶,以免傷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妨多說說:“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嗎?”“今天怎麼不開心啊?”“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這樣的話更容易讓寶寶接受,他纔會更願意告訴家長他的想法。

5.瞭解寶寶的想法,用沉默面對寶寶的錯誤

一個美國教育家曾說過:“犯錯之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沮喪和後悔的心理。與其喋喋不休地數落其錯誤,倒不如保持沉默,給他們認識錯誤的空間。”大多數時候家長對犯錯的寶寶不免要斥責幾句,有時甚至還對其進行打罵。其實,當寶寶意識到自己錯誤時,他已經很難受了,如果家長再說一些傷害寶寶心靈的話,勢必造成家長與寶寶之間的隔閡。所以,家長應避免情緒化,試着用沉默來對待孩子的錯誤。記得有一次,寶寶練習完寫字後,自己不收文具,只看電

視。在我拿走遙控器後,他就來搶去遙控器。我後來就告訴他,我生氣了,不理他了。並且我說到做到,沒有理睬他。開始他哭了,我繼續不理他。直到他哭好以後,我就跟他說:“寶寶,你快上國小了,快成爲光榮的國小生了,將是一個小大人了。如果現在還不學着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話,到了國小是不是還要老師幫着收文具啊?”說完,我沒有再說別的。到了早上,我正在洗東西,寶寶自己拿着牙刷到我旁邊刷牙、洗臉,他讓我看到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我也趁機表揚了他一番:“我們家寶寶真乖,真成了小大人了,自己會做好自己的事情了!”

6.對寶寶表達無條件的愛

說到對寶寶的愛,有些家長會有疑問:難道我不愛自己的寶寶嗎?其實,不是不愛,是不會愛。我想沒有一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寶寶。但是愛寶寶,就要了解寶寶的內心、瞭解他的思想和觀念,真正看清和把握寶寶情緒的實質,而不是盲目地供給寶寶好吃好喝以及漂亮衣物,家長需要去了解寶寶的心理,給他心靈關懷,尊重他的想法。上面所談的,有些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有一顆熱愛寶寶的心,隨時在意我們的身教與言教,寶寶是不會太讓我們失望的。

陳子豪家長

第四篇:育兒經驗

育兒經

很多家長往往太過於重視孩子表面的一些發展和需求,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一些東西,教育心理學家列出下列7項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心理的真正需要,你給了麼?

育兒經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

正常的孩子,不到6週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

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爲什麼說迫切呢?因爲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遊戲,不是功課。

育兒經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境做到能區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牀;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叔叔和阿姨很多,但並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裏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環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裏,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明的起源。孩子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孩子對他生活的環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育兒經第三,孩子需要發展想象世界,這是創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爲什麼?因爲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爲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中,故事裏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孩子從幻想遊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

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創作和發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爲什麼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爲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後,自然顯得較少創意,讓人感到他單調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育兒經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

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裏處處可見。

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和環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爲環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

當你發現環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後悔了。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省用水,不節省用電,不節省用紙……都是和環境作對的行爲。人和人在一起,遊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衝突。什麼時候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育兒經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後要成爲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我長大要做什麼?”這一個問題並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劇,講故事和連環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並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歷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並想模仿的對象。

當孩子嚮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將多於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於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育兒經第六,孩子需要培養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象呈現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什麼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造新東西,創造新觀點的能力。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展出新的技術、新的發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

創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爲智慧是天賦。

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意而被認爲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後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現、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後引導他試著發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育兒經第七,孩子需要培養幽默感,這是氣質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於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麼是幽默感。

什麼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於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於或狂熱於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於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薰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怎樣培養呢?和培養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容。幽默感是人生態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個人氣質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於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並內化成孩子的氣質.

育兒經之讓孩子一生走運的祕訣

1、寬容而溫暖地包容孩子 就算孩子犯了錯,也要用寬容的心原諒他,用溫暖的話包容他。孩子在確信得到父母的承認和愛時,纔會對自己有 信心,運氣纔會發芽。 2、幫助孩子擁有夢想 父母要幫助孩子擁有具體的未來夢想。孩子擁有了夢想,要引導他們相信這個夢想能實現,這種行動就會賦予孩子進行自我開發的積極“動機”。 3、信任孩子 不管孩子擁有怎樣的夢想,都要暫時相信孩子能實現這個夢想,在母親不斷鼓勵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被成長的好運氣包圍。 4、母親是學習的輔助者 如果想讓孩子走運,母親首先要以身作則。與孩子一同讀書,擁有可以與孩子共享的經驗。 5、忍耐是最基本的內容 不要嘮叨,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要爲孩子創造能夠自覺變化的環境,開心地等待他的變化。就算偶爾孩子做一些不合心意的事,也不妨放任他一次。 6、讓孩子有目的旅行 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通過旅行孩子能培養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戰精神。 7、讓孩子獨自判斷 讓孩子獨自料理眼前的情況是最好的訓練。就算無法滿意,也要認可孩子自己的決定並鼓勵他們。 8、讓孩子承受一定的痛苦 孩子感到痛苦時,想去扶助他們,是父母共同的心情。但是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走他們的人生路。告訴孩子人生是獨自決定的。 9、眼界放開 樹立很大的夢想,讓孩子通過夢想獨自成長,在廣闊的世界成長的過程就能抓住最好的運氣。 10、不要把父母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父母不要混淆貪心和夢想。不要忘了父母只是孩子實現夢想的輔助者。

11、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靠一個人的力量,決不能得到幸福獲得成功。缺乏社會性的孩子既不能取得成功也不會幸福。 12、懂得享受的人才能成功 爲了實現夢想必須經歷痛苦,從痛苦中尋找快樂。成功的關鍵在於怎樣享受和忍受困難的過程。 13、訓練孩子區分優先順序 行動順序是在訓練判斷力。從小開始讓孩子自己選擇玩或學習。 14、讓孩子很坦然地接受失敗

如果已經盡了最大的力,即使失敗,也要讓孩子滿足。 15、鼓起勇氣拿起筆 拿起筆以信的方式把想對孩子說的話告訴他,不管是書信還是郵件都沒關係。

育兒經之早教常識

說到早教一詞,相信沒有家長不熟悉,但是說到具體的早教問題,卻鮮有父母有着正確的觀念和方法,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連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識也不具備,這勢必會對孩子的早教產生負面影響,甚至產生難以估量的不良後果。針對這種現象,記者在走訪了幾位兒童教育專家後,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家長必備的早教常識:

常識一:早教需要適齡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而藉助專業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藉助家庭、社會專業機構、幼兒園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這也是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親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爲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歡樂的同時,輕輕鬆鬆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歲:在快樂的親子互動中,帶領寶寶探索世界,認識自我,並鍛鍊寶寶的體魄,促進語言發展。

2-3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發展,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寶寶對閱讀的興趣,強調親子互動

3-4歲:鼓勵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圍的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理能力,發展邏輯思維和創造力。

4-5歲:注意培養探索能力和創造力,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感受傳統文化,增強藝術表現力,增進親子感情。

5-6歲:注意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爲進入國小做準備。

常識二:早教不是神童教育。

相關調查表明,在社會羣體中,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佔的比例非常小,九成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而在家長中,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卻只有三成,由此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超常兒童”的口號,就對家長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但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爲違背規律的方法,自然不會對事物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常識三: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往往忽視“過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於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但是,只有合適的,纔是最好的,一味灌輸和盲目超前,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進而影響今後的成長。常識四: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也有一些家長,將早期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認爲學得越多越好,於是盲目攀比跟風。殊不知,特長教育一定要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之後再開始。當孩子處於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時,急於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反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常識五:早教不只是學知識。

有些家長認爲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這是極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爲先、以養爲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

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常識六:早教不只是讓孩子更聰明。

有的人誤以爲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如果認爲早教單純的只是孩子變得比別人更聰明,那就違背了早教的初衷。

希望可以幫到更多的爸爸媽媽,願寶寶們,能夠健康成長。

第五篇:大班的育兒經驗

大班的育兒經驗

大班是幼兒園的最後一年,也是寶寶們將來過渡到國小的關鍵年,因此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變的尤其重要起來。

大都的家長可能和我一樣,有過焦慮,有過不知所措。但靜下心來的時候,想想我們也是從他們那個時候慢慢成長起來的。所謂拔苗助長,就是秧苗在沒有自然長高的時候,借用外力使之變高。我們在對待自己孩子教育的方法上也是一樣的,一切順其自然比較好。但也要在孩子身邊時不時的正確引導和適當的鼓勵。

比如;在我們帶孩子出去的時候,看到路牌或簡單的廣告語時,我們可以教他們認識一些常用字。在超市裏是教他們看懂上面的價格,可以做一些簡單的算術等等。不要去強迫他們,否者讓他們產生反感。有了興趣就會去嘗試,有了進步就要鼓勵和表揚他們,可以對他說;你今天真棒!

你要和他成爲朋友,抽空和他玩,在玩的當中長知識,必要的認識或瞭解他的一些朋友。說說你的故事,再問問他的故事,讓他知道大人也是有煩惱的,一起分享你們的快樂。

有人會問,小孩畢竟是小孩,這樣的教育行嗎?當然,在他們實在不像話的時候還是要有家長威嚴存在的。你要爲他樹立個榜樣,讓他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