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試卷考卷

講試卷教學目標怎麼寫精品多篇

講試卷教學目標怎麼寫精品多篇

怎樣寫教學目標 篇一

怎樣寫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空泛,在國小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無法抓住重點,教學目標空泛,模糊、籠統的教學目標極易導致教學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偏離教學重點,或者在課堂上教學重點不夠明確,進行的課堂評價則依據性不足。其次,教學目標缺失或單一,國小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徵,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僅需要注重英語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的掌握,還應該注重情感態度、文化意識與學習技巧的培養。再次,教學目標偏離,部分國小英語教師由於對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夠全面,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爲盲目、隨意,教學效率受到嚴重影響。一些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面面俱到,但是無法抓住重點,華而不實;有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與主題偏離。

二、合理設計國小英語教學目標的有效對策

1、面向整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國小英語教師設計教學目標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個性與共性的原則,面向整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要想對所有國小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以及駕馭教材的能力,可以把教學目標進行正確的分層。在備課環節,需要準確把握英語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重點和疑點,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安排恰當;教學設計應該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遵循英語語言的學習規律,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每個國小生都能夠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另外,在國小英語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增加實踐機會,對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應該給予寬容,以鼓勵爲主,對於不同層次與類型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培養學習興趣,營造和諧氛圍。

在國小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習動力,並且營造一個和諧平等、輕鬆自由的教學氛圍。在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國小生只有對英語語言感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消極的情緒不僅能夠影響到英語知識的學習效果,還不利於國小生的長遠發展。所以,國小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精心構思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在講課過程中儘量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氛圍,促使國小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引發其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以便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發散學生的英語思維,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同時,還應認真觀察國小生的情緒變化與學習表現,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況,保持持久的學習注意力,使課堂氛圍和諧平等、輕鬆愉悅。

3、培養學習策略,重視文化交際。

英語學科作爲一門語言類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尊重語言學習規律,國小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學習策略,同時培養其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讓國小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是教師時間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應該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讓其在英語知識學習和運用中掌握學習技巧,並且引導他們使用發現、歸納、總結與實踐等方式,學習英語知識,不斷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目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引導國小生與語境結合,體會到英語語言的魅力。另外,語言作爲文化的載體,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國小生的跨文化意識,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瞭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以此提升英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4、教師自身做起,優化知識結構。

在國小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爲教學目標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爲使教學目標更加科學合理、準確完整,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優化英語知識結構,適應新時代對國小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1)準確把握國小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和理念,運用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原理,研究英語語言的教學規律,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駕馭能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技巧。(2)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並且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到具體教學活動中。(3)加強英語文化修養,拓展知識視野。(4)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需求,積極探究新型教學模式。(5)針對自己的教學行爲進行總結和反思,促使自己成爲一個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小英語教師。

三、總結

總之,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目標,針對遇到的問題需要重點分析和解決,使國小英語教學目標準確完整、科學合理,符合國小生的學習需求與素質教學的要求,全面幫助他們學習英語知識。

怎樣寫教學設計 篇二

如何有效撰寫課堂教學設計

從當老師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寫教學設計,以前叫教案。那麼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繫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安排的一種構想,既爲達到教學目標教什麼、怎樣教以及達到什麼結果所進行的策劃,又是一種系統設計 、實施和評價學與教全部過程的方法。教學設計包括單元首頁設計和課時設計。單元首頁有教材分析、學生分析、單元教學目標、單元課時安排四部分。課時設計包括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式、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後記等內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2)分析本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和每個單元(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本課教材內容與前面已有知識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繫。

比如《常見材料》是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四單元第一課,本課根據國小科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於“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意識到人們爲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的目標建構的。本課是在學生初步瞭解生物共同特徵、認識水的特點之後,開始認識周圍的物品,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材料世界的興趣,培養探究能力,體驗材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材料,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將其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纔有利於學生認識這些材料,瞭解這些材料的特點。本課教材以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爲核心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係;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希望學生能粗略認識並瞭解一些材料的種類、用途和來源。從結構上看,教材分識別、區分、分析三個基本認識階段,三個階段呈遞進關係。從內容上看本課以身邊的材料爲研究對象,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層層相接,逐次成爲認識活動的基礎。

二、學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對學生有什麼的分析)。

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對學生缺什麼的分析)。

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爲(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的分析)。

比如《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的學情分析是這樣設計:對於5年級學生,找到事物的本質特徵、訓練知識的遷移以及邏輯思維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探究了水的冷熱變化,明確了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學生對具有特殊性的空氣更具探究的慾望,對於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在課堂一開始就提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怎樣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學生會結合生活經驗來完成任務,隨着活動的展開,會發現一些問題,接着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入到了科學探究中。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常態水平上,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定的學生羣體,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所預期達到的學生學習結果。 “通過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簡而言之,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科學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它既要讓教師明確“爲什麼教”,又要讓學生明白“應學到什麼”。作爲一門科學啓蒙課程,國小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瞭解和實踐,以及對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相應地,課堂教學目標常以分述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或“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目標的形式進行表達。

(一)知識與技能(一維)

所謂知識目標,這裏主要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教材中的間接知識)、意會知識(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等)、信息知識(通過多種信息渠道而獲得的知識)。所謂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須的活動方式。技能目標可爲分“四種”:

一是基本技能。如讀、寫、算的技能。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能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推理等技能。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學會用實驗與推理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體和認識物體。

三是動作技能。如繪畫、做操、打球等。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初步掌握前滾翻和後滾翻的基本要領。

四是自我認知技能。即認知活動的自我調節和監控技能。如自己會做計劃,會覈對自己的成績,會檢查自己解題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會評價自己的作業水平等。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學會制定自主閱讀的計劃。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表達舉例(要注意行爲主體,行爲動詞,行爲條件和表現程度):

布盧姆、馬傑的行爲目標陳述法認爲,一個規範、明確的教學目標敘寫應該包括四個要素:行爲主體、行爲內容、行爲條件和行爲標準。例如“學生(主體)能夠運用溫度表(條件)測量(行爲)一杯水的溫度,準確率達100%(標準)”。通過可以簡寫爲“能夠測量一杯水的溫度”。

行爲主體,即學生。行爲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爲而不是教師的行爲。。寫教學目標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如“(學生)能夠說出雞蛋孵化的過程”,而不應該是“(教師)讓學生說出雞蛋孵化的過程”。撰寫教學目標時,行爲主體通常省略。

行爲條件:行爲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表現行爲。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經過觀察討論”。

行爲內容,由行爲動詞和結果構成,要說明通過學習後,學生能做什麼。例如“會說出雞蛋的構造”。行爲動詞應使用可觀察、可檢測的術語,它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在教學設計時,目標領域使用的行爲動詞例舉如下:

科學知識分目標中,可採用知道、辨認、列舉、描述、識別、解釋、說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預測等行爲動詞進行表達;科學探究分目標中,可採用模擬、測量、嘗試、完成、制定、理解、分析、整理、解決、應用、操作、繪製、做實驗、靈活運用等行爲動詞進行表達;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分目標中,可採用感受、體驗、體會、意識、參與、分享、領悟等行爲動詞進行表達。

行爲標準,也稱表現程度:指的是學生學習之後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衡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行爲標準通常是規定行爲在熟練性、精確性、準確性、完整性、時間限制等方面的標準,如“準確率100%”,“能夠說出蝸牛的三個外形特點。·通過學習,知道動物也是有情感的;·通過學習,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

(二)過程與方法(二維)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爲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蒐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例如: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

過去教學重結論輕過程,現在要求學生不僅知道簡單的結論,更要知道一些過程。過去重教法,現在要重學法。

所謂過程,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爲基礎的知、情、意、行的培養和發展過程,是以智育爲基礎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過程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學會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的過程。·通過學習,掌握商不變性質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習,理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的概括過程。·通過學習,學會xx結構的歸納和演繹過程。·通過學習,理解xx問題解題思路的探尋、分析和綜合過程。

所謂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並學會的方法。方法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採用並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或問題探究的方法,或問題的觀察方法,或思維發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決xx問題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

所謂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人的情感表現狀態有以下幾種:

一是表現爲情緒。情緒是一種較低級的簡單的情感,如愉快、激動、緊張等。情緒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能產生愉快的感覺。

二是表現爲熱情。一個人有政治熱情,他就對祖國、民族、人民產生深厚的愛,並轉化爲力量和行爲。一個人有學習熱情,他就能潛心鑽研,做出成績。

目標表達舉例:

·通過學習,激發起愛國主義的情感;·通過學習,激發起學習的熱情。 三是表現爲興趣。興趣是強烈的吸引性和鮮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激發起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

四是表現爲動機。動機是情感衝動而出現的念頭,它可以成爲行動的驅動力。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激發起學習的動機,爲完成學習任務而產生動力。

五是表現爲求知慾。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動中,需要和願望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能滿足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求知的慾望。

六是表現爲道德體驗。如敬佩、讚揚、羨慕等。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能對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現爲美的體驗。指對自然、藝術、社會行爲美的情感體驗。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學會鑑賞大自然的美。

所謂態度,這裏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在交往中能表現出寬容、忍耐的態度。

所謂價值觀。本指對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識,這裏也可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目前對教學中的問題持不同觀念的人,其價值取向也不同,如對什麼樣的知識最有價值,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對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對教學質量的本質是什麼,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什麼,有不同的價值取向;„„ 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能認識到學習質量不僅看考試的分數還要看德育、體育方面的發展。

概而言之,在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體現在學習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中。如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常見材料》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爲: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能夠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知識與技能: ●認識一些常見材料。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們爲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學目標是學習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陳述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後學生在行爲上的變化,而不是陳述教師應該怎樣做、做什麼。評價教學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據應該是學生收穫了什麼、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什麼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完成了什麼任務。因此設計教學目標要注意:

1、教學目標的陳述做到“明確、具體、全面、適當”。

要使陳述的教學目標清晰、操作性強關鍵要抓住陳述的中心——學生學習後的行爲,並選擇不同的行爲動詞進行表述。

如“在觀測天氣的活動中(條件),學生(主體)能設計富有個性的符號(表現程度)來記錄天氣情況(行爲動詞)”。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目標呈現方式都要包括這四個要素,有時爲了陳述簡便,省略了行爲主體或行爲條件,前提是以不會引起誤解或多種解釋爲標準。

2、選擇合適的語句進行表達

課堂教學目標語言表述是對學生學習預設結果達到程度的表述,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①概括性。課堂教學目標要對教材內容和教學行爲過程進行概括。先概括中心目標,再概括與中心目標相聯繫的其他主要學習目標,但切忌繁複瑣碎。以《槓桿的研究》一課爲例,下面是兩個不同的目標設計:

A1. 科學知識目標

⑴ 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瞭解一些簡單機械——槓桿的使用; ⑵ 做槓桿尺實驗,知道怎樣讓天平和槓桿保持平衡; ⑶ 動手製作簡易小天平。 2. 科學探究目標

⑴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 ⑵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科學小製作; ⑶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⑷ 能夠從衆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槓桿省力的祕密。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⑵ 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

⑶ 尊重證據,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B1.進行槓桿尺的探究,描述槓桿的工作原理;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 3.意識到尊重證據是科學探究的正確態度。

從以上案例中,A設計冗長瑣碎,缺乏概括性,似是面面俱到,表達完整,但卻泛泛而談,不能突出重點;而在B設計中,目標的第二條是中心目標,它整合了科學探究分目標(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和科學知識分目標(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進行表述,簡明扼要,突出本課學習的核心,並體現了這節以規律性知識學習爲主的課的基本特徵。

②指向性。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最忌指向性不明確。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做什麼、怎麼做、做出怎樣的結果等等,都應該表達清楚。如上述案例的B設計中,這節課要進行槓桿尺的探究(做什麼),要學習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怎麼做),要描述槓桿的工作原理、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意識到尊重證據是科學探究的正確態度(做出怎樣的結果)等,都清晰地表達了出來,指向明確。

③可操作性。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它明示了教學活動的內容、過程和結果。因此,要將學生的學習結果以一種特定的行爲方式進行陳述,選擇恰當的外顯性行爲動詞來表達,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行爲性。最重要的,是所使用的行爲動詞詞義清晰而明確,沒有多義性。

3、、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比如《拱形的力量》這課的局部目標,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層次:

層次一:認識拱形結構和拱形結構承受壓力比橫樑要強的特點。不會邊實驗邊思考邊紀錄,逐步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不會分析受力的狀況。

層次二:認識拱形結構和拱形結構承受壓力比橫樑要強的特點。拱形受到壓力時,能把向下壓的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腳會向兩邊伸。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邊實驗邊思考邊紀錄,逐步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並能根據拱形結構的形變,分析受力的狀況。

層次三:拱形受到壓力時,能把向下壓的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壓力時會產生外推力,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實驗,並能夠邊實驗邊思考邊紀錄,逐步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並能根據拱形結構的形變,分析受力的狀況。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重點“是指課程標準中或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確定的反映在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生應掌握的教學內容。

“難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二是學生易錯或混淆的內容。但難點又不是絕對的概念,學生的情況不同,難點也有變化。教師應瞭解學生實際,精心策劃解決難點的教學活動。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準備。教學場地的設計、實驗的設計,分組設計等。(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七、課前探究佈置

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內容。

八、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部分

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比如《運動的快慢》一課,導入是這樣設計的: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幫助判斷。有一條商船在海上行使遇到了海盜的襲擊,這條商船就向附近執行護航任務的兩條船隻發出了求救信號,護航船接到求救信號後,以最快的速度向商船趕去使商船免遭劫難,其中一條船用了1小時,另一條船用了1.5小時。你們認爲哪條船跑得快? 生:用了一小時的快。生:不一定 、還要看哪條船距離近。

師:看來有兩種說法,那你們認爲要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必須具備那些因素?

生:距離和時間。

師:是不是像同學們所說的,這節課就來研究(運動的快慢)這個問題。 教師通過讓學生判斷一個事例,使學生通過分析回答問題。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抓住產生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師生互動部分 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的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3、課堂總結部分

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例如: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關於材料,你想研究什麼問題?(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

4、課後作業部分

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九、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反思本節課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通過什麼措施實現目標?學生達標人數是否清楚?)(2)對完成本節課所採用的手段、資源等。(反思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通過什麼方式將教學理念轉化爲具體的教學行爲?)(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裏?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比如《研究磁鐵》一課教學反思: ⒈整合活動內容,提高探究效率。

本課把磁鐵能吸鐵,磁鐵有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實驗內容放在一個實驗單元中進行,在實驗指導時注意細節,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並完成實驗,單位時間內高效率的完成多項任務,真正體現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理念。

⒉引導學生有效思維,能力培養有層次。

本課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感受實驗探究的樂趣和合作交流的價值,同時培養了學生有效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課堂首先結合生活中常見現象,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引領學生交流磁鐵的前概念,然後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整個課堂活動有層次的培養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思維活動呈螺旋上升發展狀態,實驗活動落實到位。

⒊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本課圍繞指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一基本要求,設計多種不同的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研究磁鐵的過程,從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用科學改善生活的科學態度。三維目標的達成度高。

⒋本課提問環節細節處理不足。

教學中大環節沒問題,但在局部環節的設計上有欠缺,例如提問上考慮欠周全,造成在局部交流時學生思路不暢,其實好的提問就是在幫助學生制定計劃,計劃不是說出來的,是通過不斷的交流思考出來的,自然而流暢是最高境界。如對磁鐵可以吸鐵,就可問:“磁鐵能吸什麼?不能吸吸什麼?磁鐵不同部位都能吸鐵嗎?”

⒌交流時教師把握亮點的能力不夠,學生的發言有神來之筆,教師一定要抓住,使其放大,活動生成更豐富。本課教學中,當學生提到磁鐵可以吸鐵、鎳等物質,教師應抓住,並補充講解一些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多一些。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怎樣寫教學設計 篇三

怎樣寫”教學設計”

有些老師把“教學設計”寫成了教案,二者是有一定聯繫,都是關於教學思路的預設,所以容易混淆。但教案與教學設計還有區別:教案是教學設計方案,主要體現怎麼設計,教學設計是關於教案的說明,更重要的在於說清楚爲什麼這麼設計。

說教學設計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對自己所教單元或某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側重點在於說明,站在與同行或專家進行交流的角度介紹自己教學設計、設計依據及達到的效果等,說教學設計站位要高,對象要明,依據要清楚、層次要分明。具體寫法如下:

怎樣“說教學設計”

(一)

一、“說教學設計”的目的意義:

1、“說教學設計”是運用課程改革的新思想,設計和呈現課程實施方案的一種特殊認識活動,是說課的嶄新發展。

2、“說教學設計”是以校爲本的有效教研活動。它對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各學科教研組教研能力的提高,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爲教學實施的科學化奠定基礎。

3、“說教學設計”是備課活動的高級階段。既是對備課活動的全面審視,又是修訂教學方案的在效信息源。

4、“說教學設計”應該作爲學校的一項基本教研製度進行管理,有章可遁,且按照教學常規有的放矢。

二、“說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 1、站在課程高度說教材

(1) 分析教材內容。本節教材的知識線索、問題框架、重點難點、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繫等。

(2) 加工、重組教材。包括對教材中難點的調整、教學內容的增刪、課堂呈現順序的變動。

(3) 補充、拓展教材。既立足於大綱和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要對有益於教學的課程資源(包括校內、校外的,顯性和隱性的),進行適當地開發和利用。

2、結合學情說教學目的的設計 學情應包括:

(1) 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的知識和能力預備的情況。包括學生的總體水平和學生層次差異兩個方面。

(2)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礙及可能提出的問題。

(3) 學習本節內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原有狀況和本節課的發展性意義。

針對學生這三方面的情況,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力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機地整合教學目標,使教學真正成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載體。

3、結合模式、方法和策略說教學流程的設計

(1) 說清所採用模式的結構、程序,所依據的理論之稱,在教學流程中如何體現。

(2) 說清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具體內容和操作要點。

(3) 說清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是什麼,側重點在哪幾個環節,各環節之間怎樣銜接,相應的問題設置有哪些,將要分別起怎樣的作用。

(4) 說清教學過程中師生多方、多層互動方式的預設及反饋機制與導引措施。如心理、情感方面的互動、反饋及措施;行爲操作方面的互動、反饋及措施;思維參與方面的(如體會、討論、研究、辯論)的互動、反饋及措施等等。

4、結合情境創設說教學手段的設計

說清在本課教學中,將創設怎樣的教學情景、問題情景、有機融合地配以怎樣的教學手段。

5、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說依據實際情況構思的創造性教學設計。 怎樣“說教學設計”

(二)

三、“說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1、吃透精神

既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和要求,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明確具體章、節內容中蘊含的教學思想,並要求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學思路。

2、抓住主幹

即對教材內容中的主幹框架進行提取和搭建。

所謂主幹,一方面指知識主幹,另一方面有包括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及人文方面的聯繫。

3、剝離要素

即將課堂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關聯逐一從知識、能力、方法全面進行分析整合。以點爲基礎,以線來牽動,以面去覆蓋。

4、挖掘功能

即以本章、節內容爲載體,挖掘可以發揮的多種教育功能,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從科學素養的養成到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從方法教育到情商培養等,實現全面的教育教學功能立意,形成可操作的功能實施策略。

四、“說教學設計”的方式建議

就是要解決“怎麼說”的問題。提供幾種方式供參考:

方式一:按照課堂教學的順序將若干方面的內容融合在一起,選擇主要的內容進行“說教學設計”。

方式二:按照知識內容框架將若干方面的內容融合在一起,選擇主幹知識進行“說教學設計”。

方式三:以設置的問題爲主線,將說課內容融合在一起,有所側重地進行“說教學設計”。

方式四:以最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內容和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爲主,結合各方面的內容進行“說教學設計”。

除在此涉及的方式外,“說教學設計”方式應不拘一格,要形成多種不同風格、特色的方式,只要很好地體現各方面的內容,達到“說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一次好的“說教學設計”。

根據“說教學設計”特點和要求寫成文字,就是“教學設計”了。

怎樣寫教學案例 篇四

怎樣寫教學案例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轉載 更新時間:2006-6-25

曾經與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視爲一體,要麼認爲教學案例就是教學隨筆和教後記,或者是把書寫案例神聖化,覺得無從下手,逐步走出認識誤區。明白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案例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學必備的專業知識,案例研究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案例研究是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載體。”因爲我們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每天積累的教學經驗其實就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可我們往往都忽視了,認爲撰寫論文那是專家的事,是高難度的任務。事實不然!你聽聽一位專家對撰寫論文的描述:“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對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有特定價值的研究對象,進行客觀的描述和理性的分析,總結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引發問題思考的過程。這就是語文教學案例研究。而幾個案例的整合,就是最有價值的論文。”

難道不是嗎?理論來源於工作實踐。我們是握有最權威的一線經驗的教師,我們怎會不能成爲專家型教師?在我們被動撰寫案例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隱約體會到,撰寫案例的確有利於總結我們的教學改革經驗。因爲一個人的教學心得可以成爲更多教師學習的榜樣,更好地體現新時代資源共享的輻射效應。撰寫案例,同時也有利於我們教師學習運用理論,不讓枯燥的理論脫離實際,正所謂,理論聯繫實踐,實踐的累積提升,即爲理論。撰寫案例,還有利於我們撰寫教學論文,開展交流研討等。看來撰寫案例的魅力無窮啊!

一、什麼是教育案例

1. 教育案例的定義

關於教育案例的含義,許多專家學者有過不同的表述。雖然說法不同,卻也有一定的共識,如果概括爲一個定義,即: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上海市七寶中學的青年教師王紅曾寫過一篇《走近語文教學的藝術殿堂》,其中寫到在一次作文講評課上,讓一個男生上講臺朗讀,結果這位略有口吃的同學遭到了鬨笑。

臺下的同學們緊緊注視着他,課堂裏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從後悔自 責中省悟:初爲人師的我不是也有過臨場時的恐懼和冷場時手足無措的尷尬 嗎?然而是自信戰勝了這一切。有時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夠激活一個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難忘的失敗也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僅有的一點自信。眼前的這一個男孩難道會陷入後一種情形嗎?不,絕不能。我終於微笑着開口了:“既然他不太習慣在衆目睽睽之下說話,那索性我們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聽吧!”我帶頭走到教室後,背對講臺站定,同學們也紛紛趴下頭來。終於,我的背後傳來了輕巧的羞怯的聲音。那的確是篇好作文,寫的是他和父親間的故事。因爲動情的緣故,我聽到他的聲音漸漸響了起來,停頓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聲情並茂了,我知道他已漸漸進入了狀態,涌上心頭的陣陣竊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頭看看他。我竟然發現臺下早已經有不少同學擡起頭,默默地讚許地注視着他。朗讀結束後,教室裏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掌聲不僅僅是給予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同志在《一個素質教育進課堂的生動案例》一文中,對這個事例評論道:

有口吃的孩子說不出話了,一般好教師的處理方式是:“沒關係,你先下 去,下次有機會,再好好準備一下。”但王紅有另一種視角,一種新的境 界,這麼處理這種場面,化解尷尬的處境,對於學生可能是終身難忘。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我原來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爲主呢,還是以學生爲本去考慮問題。

上面這個案例通過生動細緻的描述和準確到位的點評,反映了一位青年教師在以學生爲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經過,給人以許多啓迪。這裏爲了舉例的方便,事例和點評分別選自兩篇文章,一般在撰寫案例時當然是合爲一體的。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疑難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行爲、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爲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爲,還記錄伴隨行爲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啓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三、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爲目的,以議論爲主;案例則以記錄爲目的,以記敘爲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四、爲什麼寫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依據不同的寫作目的以及確定的寫作範圍、時間、重點,可以分爲不同的類型。有偏於宏觀的,大到介紹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偏於微觀的,小到描述一堂課或一次活動。有的詳細敘述事件發展的長期過程;有的着重說明某個情境片斷。有的偏重理論分析;有的則偏重實踐描述。作爲學校教師撰寫教育案例,一般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寫作的目的、功能和重點。

1. 學習運用理論

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用於指導實踐,但不少教師總覺得理論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學一些具體方法來得實用。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憑經驗、憑感覺行事的情況並不少見,最終也影響了教師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產生這種現象有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學習方式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那種單純爲理論而學理論的學習方式的不足,把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過書本學習,我們對許多理論觀點耳熟能詳,但這並不一定表明已經真正瞭解和掌握了。通過案例的形式學習運用理論,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這幾年來有關主體論的闡述很多,有的說學生是唯一的主體,有的說學生與教師都是主體,也有的說教師是主導性主體。到底誰是主體,單純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說理,有時難以理解。如果結合一個具體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

2. 總結教改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侷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爲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爲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育行爲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裏,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爲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爲,也記錄了伴隨行爲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育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3. 促進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爲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爲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案例由於具有如下作用,正在引起普遍關注:

●案例是教學問題解決的源泉。通過案例學習,可以促進每個教師研究自己,分享別人成長的經驗,積累反思素材,在實踐中自覺調整教與學的行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

●案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將聽講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蒐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討論、開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讀的過程中,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案例是教學理論的故鄉。一個典型的案例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上的真理,從衆多的案例中,可以尋找到理論假設的支持性或反駁性論據,並避免純粹從理論的研究過程中的偏差。

五、怎樣寫好教育案例

1. 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啓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穫、最有啓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爲人物的行爲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爲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爲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瞭解。

(5)評析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啓發。

2. 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文章要考慮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結構,並不等於有了好的案例。寫好個教育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複雜的情境

所謂複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複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象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啓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爲、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複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爲複雜,他認爲不復雜;以前覺得複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育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範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爲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爲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爲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爲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3)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爲,選擇複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祕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鍊去領悟和掌握。

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如何提高案例研究的實效?如何在今天的教學舞臺中如魚得水?這裏有“四有”--“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要有一種自覺的行爲,要有一種反思的習慣,要有一個實踐共同體。”

教學案例怎樣寫 篇五

教學案例怎樣寫

一、什麼是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

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爲案例。能夠成爲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爲這一點,案例才成爲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啓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從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的事實來替代。

二、案例與其他體例的區別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來看,論文是以說理爲目的,以議論爲主;而案例則以記錄爲目的,以記敘爲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選擇的。選擇什麼內容,取決於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

三、案例的基本組成元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組成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啓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穫、最有啓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瞭解。

(5)評析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啓發。

四、撰寫教學案例的方法

(1)選擇一個有衝突的教學事件。

一節課下來,覺得要寫的事件很多,那麼哪一個事件才該選擇?哪一個對於自我發現更有潛力?案例的性質怎樣,是關於教學策略、學生行爲還是教學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爲了增進理解,還是爲了職業發展?儘管沒有一個選擇是非遵循不可的規則,但下面一些建議對寫好一個案例卻仍是有益的:事件對你有情感力量嗎(心靈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現的是一個你不能確定怎樣解決的進退兩難的境地,還是你成功地解決了一個他人可能進退兩難的問題?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難的選擇嗎?事件使得你必須以一種感覺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嗎?事件暗示一個與道德或道義上相關的問題嗎?如果有衝突的事件滿足以上各條,那麼你的選擇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對事件背景進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時要考慮:這種情況以前出現過嗎?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麼時候?這以後發生了什麼?接連發生的事件是怎樣開始的?事件發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麼?開始的場景中你的反應是什麼?你的反應怎樣使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加順利或怎樣使之惡化?影響那個事件的心理的、社會的因素是什麼?物質環境因素是什麼?教學因素是什麼?歷史因素是什麼?在寫案例時,你要爲即將發生的事件設置場景,做好鋪墊。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發生的上下文中,必須考慮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確定事件中的“演員”。

每個故事都是因爲有了一羣活生生的人物、有貢獻的角色才得以充實。在案例寫作時要考慮:誰是主要演員和次要演員?出場的演員是誰?幕後演員是誰?每個人都扮演了什麼角色?相互之間關係怎樣?與你的關係呢?堅持考慮每個角色個人的情感、動機、目的、期望,不要忘記把自己放於演員表之中;不要忘記通過情感、動機、目的、個人價值這面多棱鏡來審視你的角色;也要審視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設源於何處?它怎樣影響你的行動?

(4)檢查你行動的結果。

教師所做的每個行動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你的迴應引起的一些反應是什麼?對學生的影響是什麼?對班級氣氛的影響是什麼?對其他演員的影響是什麼?你所採取或未採取的行爲對自己的結果是什麼?你的行爲以何種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對自己的重視?

(5)假設你再次遇到該事件。

你怎樣以不同觀點看待事件?看待演員?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爲不同之處是什麼?現在允許你重新考慮,你要選擇一個不同的回答嗎?

五、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好一個教學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複雜的情境

所謂複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複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象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啓迪。學校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爲、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複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爲複雜,他認爲不復雜;以前覺得複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學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範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爲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爲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爲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爲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3)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爲,選擇複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複雜的教學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祕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鍊去領悟和掌握。

六、好的教學案例的標準

(1)一個好的案例必須包含一個典型的問題或問題情境—— 沒有問題或問題情境不能算案例,問題或問題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個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箇中心論題上—— 要突出一個主題,如果是多個主題的話,敘述就會顯得雜亂無章,難以把握住事件發生的主線。同時,還要注意不要過分地渲染自己的個人情緒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發生偏移。

(3)一個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現實生活場景——案例的敘述要把事件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應該以關注今天所面臨的疑難問題爲着眼點,至少應該是近5年發生的事情,展示的整個事實材料應該與整個時代及教學背景相照應,這樣的案例讀者更願意接觸。一個好的案例可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並對案例所涉及的人產生移情作用。

(4)一個好的案例應該講述一個故事—— 案例必須要有完整而生動的情節。要能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結構展示出來,同時,對事件的敘述和評點也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戲劇性的衝突。對於課堂教學案例來說,應該有學生圍繞某一個討論的中心問題表達他們不同見解的波瀾起伏的過程性教學衝突。

(5)一個好的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翔實——案例不應該是對事物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該是對事物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案例提供的各種信息應該是準確的、紀實性的,包括與案例相關的背景材料特別是第一手資料,也應作具體的陳述,因爲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問題發生的場景,隱含着問題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敘述不應該影響到對主要問題實質的把握。

(6)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包括從案例所反映的對象那裏引述的材料——案例寫作必須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頭的或書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對話、筆記、信函等,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感和可讀性。重要的事實性材料應註明資料來源。

(7)一個好的案例必須理清問題的性質——案例所說的問題是何種性質?是教學策略問題,還是學生行爲問題,或是師生關係問題?如此等等。這是案例分析的關鍵,不要讓紛至沓來的信息干擾了自己對問題性質的基本判斷。

(8)一個好的案例需要針對面臨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問題,它必須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具體措施,幷包含着解決問題的詳細過程,這應該是案例寫作的重點。如果一個問題可以提出多種解決辦法的話,那麼最爲適宜的方案,就應該是與特定的背景材料相關最密切的那一個。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適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案例這種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個好的案例需要有對已經做出的解決問題的決策的評價——評價是爲了給新的決策提供參考點。可在案例的開頭或結尾寫下案例作者對自己解決問題策略的評論,以點明案例的基本論點及其價值。 (10)一個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師工作的複雜性及其內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等。換句話說,要圍繞一定的問題,展示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自身發展的心路歷程。

七、教學案例撰寫基本格式 第一部分

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案例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個案例都應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改革精神。背景主要敘述案例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的基本情況,還可包括教育背景:教材的地位、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思維特點;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風格、教學思想;教學環境與當前社會研究的熱點等。這些內容不必面面俱到,不宜很長,只須提綱契領敘述清楚即可。

第二部分

案例描述

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某一片段,像講故事一樣原原本本地、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來。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問答式的課堂對話,也可以概括式地敘述。通過巧妙的事件描述,把問題寓於情節中,本質寓於現象中,答案寓於故事中。 案例描述的材料要求真實、完整、具體、典型、有效、適時。 第三部分

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是結合有關的教育理論來詮釋教學活動,針對描述的情景談個人感受或理論的說明,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行爲,來促使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水平。可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爲作技術分析,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活動背後的資料等作理論上的分析,課堂上出現的一些教育現象隱含的豐富教育思想的闡釋等。分析方法可以對描述中提出的某一個問題,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對描述中的幾個問題,集中從一個方面加以分析。

讓學生來演

——《學習化社會》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與社會》(上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 建議思考的問題

1.如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知識的內化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2.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民主、互動的合作學習。

3.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應該怎樣轉變。 案例描述

新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教學狀態,一個多月下來,學生已經非常喜歡這種開放、生動、多樣、平等的上課方式,尤其是對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舞臺,能讓他們充分展現自我的做法,學生非常喜歡,所以學生們樂意上《歷史與社會》課,參與的熱情挺高。

當課上到《學習化社會》的時候,我發現這塊內容要是光靠教師講的話,學生可能會覺得很枯燥難懂。我思前想後地琢磨了很久,有個念頭在腦子裏一直停留——讓學生來導來演這節課,看看效果會如何?最終,我就這麼決定了。

隨着上課鈴聲的響起,看上去還沒玩盡興的孩子們按時蹦蹦跳跳地返回了教室。上課時,面對學生齊刷刷的眼睛,我不由得懷疑起我這個想法的可行性了。坐着的他們還戴着紅領巾,稚氣未脫,也不是很安穩,《學習化社會》這樣一塊相對抽象的內容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太難了?然而,時間不允許我多想,“還是試試看吧,或許會有奇蹟。”我告訴自己。

當學生得知讓他們來最大可能地唱主角時,顯得興奮不已。我先讓他們用5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後告訴他們,他們可以用任何形式來表現學到的、理解了的知識。全班四大組馬上開始行動起來了,在組長的組織下,大家都熱烈但有序地準備着。看着他們時而爭得面紅耳赤,時而又神神祕祕地小聲嘀咕,我實在沒有多大的把握,他們能搞出什麼大名堂來?

10分鐘後,第一組舉手了,示意我他們準備好了。15分鐘後,其餘三組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這時,第一組的學生已經有點追不及待了,從他們自信而又興奮的笑容裏,我看到了一些希望。於是,匆匆準備出來的但又讓我佩服的《小擦鞋匠的一生》就這樣上演了。

第一組的學生採用了邊講故事進表演的形式,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山的那邊有一個擦鞋匠,他已經給人家擦了十多年的皮鞋了,慢慢地積攢了點錢,娶了個媳婦,生了個孩子。孩子從小就跟着父親,看父親給別人擦皮鞋,人們都叫他“小擦鞋匠”。8歲那年,父親把他送進了學校,5年後父親病故,小擦鞋匠輟學了,幹起了父親的老本行。20歲那年,他跟着老鄉來到南方一個大城市,城市的繁華讓他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依舊給別人擦鞋,只是在他工作的時候愈來愈多地想着一些問題:“爲什麼我只能給人擦擦鞋?要是有一天皮鞋用不着擦了,我去做什麼……”想着想着,他更加拼命地擦鞋,原來他想多賺些錢去學習。後來他開始上夜校,學很多的東西……20年後,他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型家政服務部。他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工作,同時還要求員工參加各類與工作有關的培訓班,鼓勵他的員工學習各種知識。由於服務質量過硬,他的服務部規模不斷擴大,在小擦鞋匠的服務部裏還有小型閱覽室,還在雙休日對外開展家政工作知識的講解……後來,他把他的媽媽從山的那邊接過來,他們過着幸福的生活,小擦鞋匠從沒停止過學習,一直到死。

我驚訝於學生能在這短短的10分鐘內編出這樣不偏離主題的故事,又配合着演得那麼好。道具都是就地取材的:背起椅子當工具箱,拿塊抹布做擦鞋布,挪桌搬凳地佈置閱覽室……這個故事表演完,教室裏頓時被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所充盈。憑藉着這樣一個有着童話般美好結局的故事,接下去的課上得很順利。我讓學生結合課本聯繫實際來談談在這個表演中他們看到了、看懂了什麼,小傢伙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舉手。

有人說:“故事表演裏的小擦鞋匠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一個人必須學習,不學習就只有苦日子過。雖然擦鞋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學好了知識他就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了。”

有人說:“在這個社會裏,知識更新是很快的,我從故事裏看懂了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說:“小擦鞋匠只在正規的學校讀了5年書,後來是邊工作邊學習的,這說明在學校學習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人們可以在社會中的一些業餘培訓機構學習。”

也有人說:“他還自己建閱覽室,這樣方便了員工的學習。對外還開展家政知識講座,這樣人們就可以去聽了,爲學習化社會的建立做了貢獻。”

還有人說:“他不光自己學習,還鼓勵、建議別人學習呢,挺先進的嘛!有點像那種先富的帶動後富的,最終的目的是讓大家都能通過不斷的學習而過上好日子。”

我順水推舟,把大夥的觀點概括總結了一下。學習化社會意味着教育的三大突破:教育在時間上的突破——終身教育;教育在空間上的突破——教育社會化;教育在對象上的突破——全民教育。人們成爲了學習活動的主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學會學習,更合理地實現自我價值。當然,社會要儘可能多地提供各種教育培訓機構……

“老師,那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是學習化社會了嗎?”一個平時調皮但又愛思考提問的男生打斷了我的講課。我微笑着,並不反對這種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插嘴”。

“同學們認爲呢?我把問題交給了全體學生。

大多數的學生都大聲回答“是”,但也有少數相反的意見。兩方開始你一句我一言地爭論起來。其中一個學生說:“我爺爺都去學電腦了,這還不是學習化社會啊?”另外一個學生馬上提出異議:“可我爺爺就沒去學,還是吧嗒吧嗒抽抽菸、曬曬太陽。”全班頓時大笑,天真的孩子真是可愛。

笑聲平靜下來後,我談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準確地說,我國是正在步入學習化社會,大家不難看到人們的學習方式正在改變,教育正在成爲全社會的行爲,學校的教育方式也更爲開放了。當然,我們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在這項建設上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是建立學習化社會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戰略,所以我國正在加快對學習化社會的建設。大家要知道這項宏偉工程的建設需要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那麼,作爲一箇中國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們能爲此做點什麼嗎?”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幾乎全班同學一下子就脫口而出。

“要多向身邊的人宣傳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和我一起學習、學習、再學習。”班裏的“大嗓門”喊得字字有力。

“學好知識可以去做小老師,教社區的老爺爺老奶奶。”一位文靜的女生說。

在發言中,時間過得很快,其他三組的學生沒有時間來展示他們準備的成果了,他們雖然有點失望,但都大方地咧咧嘴,我知道他們一定也準備得不錯。看着他們,我不由得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是啊,學生需要的是機會,大膽地給他們機會吧,相信我們得到的回報將會是“驚喜”! 課後反思

本節課教學的一個很大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白教育是自我發展的需要,從而改變長期以來“接受教育”、“被動教育”的思想,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會學習。

我認爲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如果發展創新的目的不能實現,那麼一切的學習實際上都是沒有什麼真正意義的。社會的發展需要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創新的人才,因此在教育培養上、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努力實現學生主體的迴歸,大膽放手來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七年級的學生喜新好動,形象思維好,實踐證明他們也有較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應變力。他們能把身邊或生活中發生的、看到的事件儲存在自己的知識系統中,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在自主學習中冒出來的靈感把它不偏離主題地呈現出來,從而很好地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使之成爲一個開放的、探究的過程,因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我想說的是:“其實,每個孩子都很精彩”。

今天 ,我們全班“懷孕”

[案例]2:

今天早上,學校出了件怪事,從我班中走出來的男生、女生們每一個都是大腹便便的,頗似“孕婦”。這引起了校內師生的一片驚訝和議論紛紛,到底怎麼了?難道是……?不可能!全班都這樣呢!原來,他們正進行一項體驗活動呢,主題就是“體驗母親”。 [背景]:

在昨天的《歷史與社會》課上,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課堂調查:班中有多少同學知道父母生日的,並能爲父母慶祝生日?原以爲這是個很老套的問題,他們能解決的很好。沒有想到,問題老套,答案卻是一樣的沒變。舉手的人少的出乎意料,我剛想向他們說說自己的關於孝心看法。有一個學生竟然靠在位置上恨恨的說,“他們有的時候都會忘記我的生日啊,憑什麼讓我爲他們慶祝生日?有時候,看着他們對我的生日忘記或是無所謂的樣子,我就覺得生氣……”那個咬牙切齒的樣子,讓我有點心寒,“可是他們有那麼多的事務,偶爾忘記也是可以原諒的啊?”我想要緩解一下氣氛,“那他們既然這樣對我,爲什麼還把我生出來?”這一切說的很自然,絲毫也沒有不好意思。面對侃侃而談的他,我感到震驚,更感到憤怒!但我還是冷靜的壓下了自己的怒火,並臨時決定舉行一次“體驗母親”的教育活動! [實施措施]:

設定體驗活動內容爲“體驗母親”:每個學生準備2個8斤重的沙袋,從第二天早晨開始,將他們一前一後的縛在身上,並以此“身懷六甲”的身軀參與學習生活一天,以體驗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 [具體過程]:

綁上沙袋的學生,酷似“孕婦”,一個個腆着肚子,樣子十分可笑。有的調皮的學生還摸摸自己的肚子說,“孩子,快長大吧,老爸等你出來給你買好吃的呢!”有的孩子故意在別人身上摸摸,嘴裏唸唸有詞,“你的太小了,看看我的孩子,比你大多了,以後你的孩子肯定不是我孩子的對手!”有的則是和同學們挺起肚子將沙袋相撞,說是練習孩子未來的“鐵頭功”,也不怕腦震盪,真是的!一下子,教室鬧哄哄的,他們也彷彿真正的沉浸在當母親的快樂中,興奮不已!上課了,他們陸續也回到位置上,但是興奮的他們還是很難冷靜,各種姿態的滑稽樣都有!今天真是全班“懷孕”啊,呵呵!

兩節課後,我再次來到教室看他們。這時他們的興趣已經大不如開始時那樣的強烈了,我明白沙袋的重量發揮作用了。有的瘦小的學生已經開始用手扶着腰走路了;而有的更是坐在位置上,用手扶着沙袋,連那些平時最好動的孩子也苦着臉的坐在位置上……

下午了,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他們似乎很累,似乎又有很多話想說……

我明白,教育體驗活動的效果已經出現了! [感想傾訴]:

從我宣佈解開繩子和沙袋的時候,學生除了張大着嘴巴喘氣,用手揉着自己酸漲的腰部以外,沒有更多的動作和語言,靜靜的相互觀望的眼神在交流着自己的感悟。在走向講臺的過程中,他們都象比昨天成熟了不少,眼神中有理解,也有愧意……

A:今天,我當了一回“孕婦”,確實累的腰痠背痛,而且走路辦事都不方便。這時我真正的能夠感受到,母親當年懷着我的不易,真的明白爲什麼人家說的天下最偉大的愛是母愛了!

B:今天,我上樓下樓,拿東西、端本子十分的困難,每當我做不同的行爲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想起母親那個時候的艱難,這時,我深深的理解了平時母親對我的要求……

C:我平時常常有意無意的傷害了母親,不聽母親的話和母親頂嘴。我現在很後悔,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媽媽道歉,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

D:我感受到了這次活動給予我的思考,我真的要做一個母親的乖孩子!也謝謝老師的良苦用心! ……

教師:同學們,十多年前,你們的母親們正身負你們剛剛解除掉重量的2---3倍,煎熬300天。那是一種怎麼樣的日子啊,小心翼翼、無限愛護、一心一意……從而才把我們平安的帶來到這個世界上,面對給予我們生命、給予我們精彩世界的母親,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爲她們感動呢?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她們呢?做一個母親的好孩子吧! [評價及反思]:

在教育中,馬斯洛和羅傑斯提出了人本主義理論,認爲教育中必須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真正的實現人性化教育。但在現在的教育中有一部分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代替人本的教育目標,從而也導致了教育的失敗。這次的教育方式的設計,則在根本上體現了學生爲本的理念,讓孩子主動、自主的通過體驗接受教育,從而在自主中建構自己新的認識體系,不斷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教和無奈的責罵,她更是師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歷程。她是要求學生能夠在主動的體驗下,得出認識,同化、順應舊認知體系,建構新認知體系的過程。而且,也只有在這樣的體驗---認識---感悟的教育過程中受到的教育,纔是最佳效果的。新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體驗,並結合實踐,通過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教育,得到感悟,這樣的教育就給了學生最深的體驗,並在切身體驗的認識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

教育是一種促進人成長的手段和方式。在教育中,必須要根據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個性發展來實施教育的手段,針對他們,我選擇了體驗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面明鏡,她能照真、也能照假;教育是一頁風景,她有靚麗、也有回味;教育是一回歷程,有老師、更有孩子!讓我們的孩子在教育中不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