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成語典故(精彩多篇)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成語典故(精彩多篇)

計,走爲上計成語典故 篇一

成語名稱: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成語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用於勸說詞。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複句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成語來源:《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雲散》:“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你從現在起始,就要預備,最好三、五天之內料理清楚,我們開溜。”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的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齊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則倉卒在東面起義,朝廷十分震驚。東昏侯在東宮召集手下密議反叛,派人登樓觀察,看到徵虜亭發生火災,說王敬則來了,假裝要走。有人告訴王敬則,王敬則譏笑檀道濟父子逃走不負責任

三字開頭的成語

三月不知 三思而後 三十六計 三十六策 三年不窺 三過其門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顧茅廬 三人成虎

包含有三字的成語

餘音繞樑 此地無銀 二桃三士 二桃殺三 馮諼三窟 三日打魚 三十六策 士別三日 一飯三遺 一沐三捉

計,走爲上計成語典故 篇二

源於《祕本兵法》。原意是“三十六策,走爲上策”,也可以說成“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三十六計共分爲六套,每套包括六個計。第一套爲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求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第二套爲敵戰計。包括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第三套爲攻戰計。包括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第四套爲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第五套爲並戰計。包括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爲主。第六套爲敗戰計。包括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爲上。

“走爲上”計,指的`是敵人力量十分強大,而自己處於絕對的劣勢,爲了保全力量以備再戰而採用的計策。這時兩者力量相差懸殊過大,由於形勢所迫,不是投降講和,必定要委屈求全,接受損害自身利益的一些條件如果撤退,那麼就可以暫避開敵人的鋒芒,這樣可以爭取以後取勝的條件和機會。所以這時個採用“走爲上” 計,也就是說在敵人佔絕對優勢、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撤退或逃跑都比投降、講和好,應該採取“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一計。”不過後代軍事家等爲了說明在戰爭和其他形式的鬥爭中,一方佔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只有撤退或逃走纔是最好的出路時,往往用“走爲上計”來表述。

計,走爲上計成語典故 篇三

【釋義】打不過就走,這是上策。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齊記七》。

王敬則是南北朝南朝齊國的一位大功臣。他曾爲齊高帝蕭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蕭道成死後,皇室發生內訌。蕭鸞靠陰謀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後輩中有人企圖推翻他的帝位,便殘忍地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很遠,蕭鸞極不放心,他表面上對王敬則非常敬重,但暗地卻派張瑰爲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祕密防備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領叛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率l萬兵馬,渡過錢塘江,一鼓作氣衝散張瑰的3000名守兵。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直逼京口。

這時蕭鸞正生病臥牀,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十分驚駭,滿朝文武大臣也無不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目望,只見徵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爲叛軍已到,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王敬則聽說此事後,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惟有逃跑這條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爲上策,計汝父子唯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