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國三十六計故事多篇

三國三十六計故事多篇

計故事 篇一

嫁禍於人——曹操借頭息衆怨

此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會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曹兵17萬人每日耗費糧食量浩大,諸郡又連年饑荒乾旱,接濟不上。曹操想催促軍隊速戰速決,李豐等卻閉門不出。曹軍相持了一個多月後,糧食將要用完,只得寫信給孫策求救,借了糧米十萬斛,仍不能滿足支配。

一天,管糧官任峻部下的倉官王垕前往稟報曹操說:“如今兵多糧少,應當怎麼辦?”曹操回答說:“可以用小斛分發軍糧,暫且救一時之急吧!”王說:“兵士倘若怪怨起來該如何是好?”曹操說:“這你不用管,我自有辦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發軍糧。曹操暗中派人到各營寨去聽風聲,各營寨怨聲載道,都說丞相欺騙了大家。曹操於是密召王入帳,對他說:“我想向你借一件東西,以此息衆怒,你可不要吝惜。”王說:“丞相想借什麼東西?”曹操說:“我想借你頭用以示衆!”王大驚失色,說:“我實在無罪!”曹操說:“吾也知道你無罪,但是如不殺你,軍心就難以穩定。你死後,你的妻子兒女我會爲你照顧,你就不必多慮了。”王再想申辯時,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罷;然後把王人頭懸掛在高杆上面,並貼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發糧米,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斬頭示衆。”於是衆怨開始緩解。

計歷史小故事 篇二

一箭雙鵰——司馬昭一石三鳥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鄧艾在陰平度險成功之後,緊接着便揮師南下,奪江油、取涪城、克綿竹,最後終於迫使後主劉禪出降,鄧艾進據成都。而在劍閣的姜維,卻故意向鍾會繳了械,鄧艾因此痛恨鍾會。對於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鄧艾修了一封書信,致送給在洛陽的司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對於魏國的軍隊,在大戰之後,將士疲勞,不宜立即又驅上新的伐吳的戰場,可暫作休整,並進行伐吳的準備;對已經投降的劉禪,要寬厚相待,建議封他爲扶風王,表明投降了的國君依然不失其尊顯的地位,這對尚未投降的吳國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對於吳國,可採取先禮而後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吳國國君孫休曉以利害,勸他投降,這樣便可不戰而勝。

司馬昭讀書信之後,懷疑鄧艾有專權的野心,便先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監軍衛瓘,然後給鄧艾發去一道詔書,對鄧艾的戰功大加褒揚,同時封鄧艾爲太尉。鄧艾接受了詔書之後,衛瓘將司馬昭那封親筆信交給鄧艾看,信上說,鄧艾所提的各種事情,須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鄧艾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負責指揮這一次的戰爭,他怎麼好阻擋我?”於是又作了一封書信,交給使臣帶回洛陽。

當時朝內大臣都傳言鄧艾有謀反之心,司馬昭更加猜疑,正好這時收到了使臣帶回來的書信,司馬昭拆開一看,只見信上寫道:“鄧艾奉命西征,首惡既已降服,我應當有權處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剛剛歸附的民心。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遙遠,往來遞送,拖引時間。《春秋》一書上說:‘大將出徵,只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國家的事,可以獨立作主。’如今吳國還 沒有歸附,有可能與蜀相勾結,因此不應該按照平常的辦法行事而喪失時機。兵法說:前進不是爲了貪圖名利,後退也不畏懼降罪。鄧艾雖然沒有古人那樣高尚的節操,也不願爲了避嫌疑而幹出有害國家的事情。特此上報,並要照此施行。”

司馬昭讀完信後十分吃驚,連忙同賈充商量說:“鄧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謀反之心已經暴露了,怎麼處理纔好?”賈充說:“主公爲什麼不給鍾會一官職,利用他來挾制鄧艾呢?”司馬昭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出使臣,奉了詔書,封鍾會爲司徒,同時命令衛瓘監督這兩路軍馬。另外又單給衛瓘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同鍾會一起監視鄧艾,以提防他謀反。給鍾會的詔書同樣是先大大地誇讚一番他的戰功,並封他爲司徒。

鍾會受封之後,便將姜維請來商議道:“鄧艾的功勞比我大,又被封爲太尉,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謀反之心,因此命令衛瓘爲監軍,讓我去對付他。姜兄有何高見?”姜維說:“我聽說鄧艾出身低微下賤,小的時候給農家放牛,現在僥倖從明平抄小路,攀樹爬山,立下了這個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麼高明,實在靠的是國家的福氣;要不是將軍與我相拒於劍閣,鄧艾怎麼能立這個功?現在他想把劉禪封爲扶風王,這是想要討蜀地人的好,他那謀反之心不用說也看得出來。司馬公之懷疑是很有道理的。”這番話很讓鍾會高興。姜維又說:“請讓你身邊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單獨報告你。”鍾會便讓身邊的人全都走開。姜維從懷裏取出一幅地圖交給鍾會,並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將這副圖獻給了先帝劉備,並且說:“‘成都一帶,沃野千里。百姓充裕,國家富足,是建立霸業的好地方。’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爲基地,現在鄧艾佔據了這裏,他的野心怎麼會不膨脹?”鍾會大喜,又指着地圖詳細詢問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姜維全部告訴了他。鍾會又問:“用什麼辦法可以除掉鄧艾?”姜維說:“應該乘着司馬公懷疑他的時候,趕快上表,報告鄧艾謀反的種種行爲;司馬公必然會命令將軍去討伐,這樣便可一舉將他拿下了。”鍾會聽了他的話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說鄧艾目無朝廷,爲所欲爲,結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謀反。這個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驚。鍾會又派人在半道上截獲了鄧艾給朝廷的表章,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跡,改寫成十分傲慢無禮的口氣,以此來證實自己誣告的正確。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派遣賈充領3萬人馬向斜谷進發,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奐御駕親征。西曹掾邵悌問道:“鍾會的兵力,比鄧艾多幾倍,只要讓鍾會去收服鄧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讓主公親自出馬?”司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對我說的話嗎?你曾經說過,鍾會必然會謀反。我這一次出征,不是爲了鄧艾,實在是爲了鍾會。”邵悌笑着說:“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這麼問。現在既然有了這麼個打算,一定要嚴守祕密,千萬不能泄露。”司馬昭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便率領大軍出發。當時賈充懷疑鍾會可能謀反,悄悄地對司馬昭說了。司馬昭回。答:“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難道也要懷疑你嗎?先到長安,自然一切都會清楚。”

[評析]

此計最早見於《隋書·長孫晟傳》,書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一名武將長孫晟特別善射。有一次他看見兩隻雕爭一塊肉,就一箭射過去,兩隻大雕一起掉了下來。後人概括爲“一箭雙鵰”,比喻採取一種措施,得到兩種好處,或者做一件事收到兩方面的效果。一箭雙鵰又稱一石二鳥,就是指出一個招數,擊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人。行使這個計謀並不簡單,也不容易,因爲面臨的是幾個對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禍招災。故在事前事後,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不可收拾。

計歷史小故事 篇三

金蟬脫殼——孫堅換幘脫險境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董卓廢殺少帝,擅立獻帝,自己專制朝政,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強的共憤。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反對董卓,共推出身世家大族的渤海太守袁紹爲盟主。這時,威名素著的長沙太守孫堅也舉兵參加了討卓聯盟,並被盟主袁紹任命爲討卓聯軍的先鋒。

孫堅率軍在汜水關前旗開得勝,殺敗董卓部將胡軫。初嘗勝果後,孫堅即屯紮部隊於樑東,進行休整。同時派人向袁紹報捷並向聯軍糧草官袁術處催糧。袁術是袁紹從弟,是一個志大才疏且嫉賢妒能之人。其部下謀士見孫堅前來催糧,便爲袁術出謀劃策說:“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攻破洛陽,殺了董卓,猶如除狼而得虎。今不發糧草給他,其軍必敗。”這一建議正中袁術下懷,他便故意不發糧草給孫堅軍。孫堅軍中缺食,自然慌亂起來。細作偵知這一情況後,迅即報知汜水關董卓大將華雄。華雄便採納了李肅的計策,決定夜襲孫堅軍營。

當夜,月白風清,華雄與李肅兵分兩路突入孫堅營中。孫堅部隊措手不及,亂作一團,被殺得大敗。孫堅與部將祖茂破重圍,縱馬而逃。華雄帶領部下兵馬緊迫不捨。孫堅連發箭,都被華雄躲過,再發第三箭時,因用力過猛而拽斷了弓,得棄弓縱馬落荒而逃。由於孫堅頭上戴着赤幘(紅色頭巾), 光下十分醒目,很好辨認,所以他跑到哪裏,華雄就帶領部 追到哪裏。危急中,孫堅的部將祖茂爲了保護孫堅,便讓孫堅脫下赤幘,換上自己的頭盔。而由自己戴上孫堅的赤幘。然後,二人分路而逃。華雄及其部下只瞄準戴赤幘的追趕,於是孫堅得以脫險。而祖茂爲了引開追兵,拼命向前跑,見敵人快要追上,他便將赤幘掛於人家未燒盡的庭柱上,自己躲於樹林中。華雄率領追兵遠遠望見赤幘,因畏懼孫堅英勇而不敢近前, 只遠遠用箭亂射。射了一回,不見動靜,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下赤幘。這時,躲在附近林中的祖茂從林中衝出,揮刀欲劈華雄,結果反被剽悍的華雄一刀斬於馬下。

[評析]

金蟬脫殼是一個擺脫敵人、轉移或撤離的分身之術。這裏的“脫”不是驚慌失措,而是爲了迷惑敵人,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計歷史小故事 篇四

乘火打劫——袁紹詐取冀州城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關東諸侯聯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爲盟主,反對董卓專權。討卓聯軍攻佔洛陽後,各路諸侯便各打各的算盤,不僅不能同心協力,反而爭權奪利、互相兼併,以致討卓聯盟迅即瓦解,各路諸侯各自爲戰,自謀發展。

當時,洛陽一帶幾乎已成廢墟,袁紹覺得在這裏已無戲可唱,便於次年率軍退屯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觀望形勢發展。渤海郡屬冀州,因而袁紹在名義上應算冀州牧韓馥的部下,所以韓馥經常派人運送糧草接濟袁紹。誰知好心不得好報,袁紹及其部下卻暗中算計起富庶的冀州來。謀士逢紀向袁紹獻計說:“大丈夫當縱橫天下,怎能光靠人接濟爲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 。

得到袁紹贊同後,逢紀進一步具體謀劃說:“可暗中派人送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約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對公孫瓚的進攻,韓馥這樣的無謀之輩肯定會請您協助守冀州。您便可趁勢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紹聞言大喜,即依計送信給公孫瓚。瓚得信,即應約發兵殺奔冀州而來。袁紹卻又使人將公孫瓚發兵攻冀州的消息密報韓馥。韓馥得報後,即召集謀士荀諶、辛評二人商議對策。荀諶說:“公孫瓚率領燕、代之衆,長驅而來,銳不可當。今袁紹智謀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其同治州事,就不伯公孫瓚了。”韓馥以爲得計,便差別駕閔純去請袁紹。長史耿武諫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怎能將州權委託給他?這等於引虎入羊羣啊!”忠厚的韓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紹,讓賢是自古以來的美德,現在我決計請袁紹與我一同治理冀州,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見韓馥固執己見,不聽忠告,只好嘆息而出。

數日後,袁紹應韓馥之邀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冀州。忠於韓馥的耿武、閔純不願冀州落入袁紹之手,便伏於城外,欲刺殺袁紹,結果被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斬殺。袁紹入據冀州後,即以韓馥爲奮威將軍,並以自己的親信部下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架空韓馥,逐漸篡奪韓馥之權,終將冀州據爲己有。至此,韓馥懊悔無及,只好棄下家小,隻身投靠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公孫瓚見袁紹不講信義,獨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與袁紹結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孫瓚哪裏是袁紹的對手,屢戰屢敗,後來被袁紹圍困於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走投無路,自縊而死。這樣,連公孫瓚割據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紹之手。

[評析]

按照當時的軍事形勢,袁紹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奪取冀州。但那樣做,不僅要損失大量將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順,會在道義上受到天下人的譴責。於是袁紹便明智地採納了逢紀的計策,這樣就在應韓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順,兵不血刃地佔據冀州,從而爲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袁紹實際上是利用別人處於困境時,乘火打劫,乘人之危,雖然不道德,但實際效果卻使用計人實現願望。

計故事 篇五

兵不厭詐——張飛詐醉擒劉岱

此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曹操戰勝呂布後,即帶劉備回到許都。劉備不甘心寄人籬下,就用計迷惑曹操。後來劉備藉口截擊袁術,逃離許都,打敗袁術,殺了曹軍將領車胄,奪回了徐州,又策動袁紹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親率20萬大軍迎戰袁紹,一面派劉岱、王忠二將打着丞相旗號討伐劉備。

正值初冬,大雪紛飛。兩軍冒雪佈陣對峙。關雲長飛馬提刀同王忠殺了起來,不幾個回合就將王忠活捉於馬上,返回本軍。張飛見二哥立了頭功,心中焦灼,立刻對劉備說:“待我去活捉劉岱來。”劉備說:“劉岱也是一鎮諸侯,不可小看了他。”張飛冷笑道:“此輩何足掛齒?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來見你。”劉備故意說道:“只恐你魯莽性子壞了他性命。”張飛急了,叫道:“如殺了他,我償性命!”劉備就交三千兵馬給張飛。張飛即率軍前進。

劉岱見王忠被活捉後,緊閉寨門,就是不出來迎戰。張飛就每天在寨門前惡語叫罵,劉岱知道張飛厲害,愈加不敢出戰。張飛叫罵了幾天,見劉岱不出,寨門攻打不下,又在劉備面前誇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餘忽生靈感。他傳令全軍今夜二更去劫劉軍營寨,白天,卻在自家營帳裏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尋找一個帳前軍士的錯處,喝令左右將他痛打一頓,並將他捆縛在營裏,罵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凱旋時,再拿你的腦袋拜祭軍旗!”私下裏張飛卻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那軍士逃出寨門,越想越氣,便徑往劉岱營中密告張飛企圖夜劫劉寨的情報。

劉岱見那軍士給打得皮開肉綻,便相信了他的情報,高興地說:“好,今日叫張飛嚐嚐我伏兵的味道。”傳令空出營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單等張飛闖入,來個“甕中捉鱉”。

這天晚上,張飛果然兵分三路,長驅而入,但他的中路卻只有30人,任務是闖入劉寨搶先放火,卻教左右兩路人馬抄在劉寨背後,單等火起爲號,然後夾擊劉岱的伏兵。到了三更時分,張飛親自率一支精兵,先斷劉岱後路。中路30人,果然搶入劉寨放火。寨外劉岱伏兵大聲喊叫,以爲張飛中伏,皆向寨內殺入,張飛兩路軍馬一齊出動,圍殺劉岱伏兵。劉軍頓時亂作一團,也不知張飛究竟有多少人馬,四面潰逃。劉岱知大勢已去,率一支餘部奪路欲逃,正撞見張飛像天神一樣攔住退路,急忙迴避,卻被張飛飛馬趕上,只一回合,便把劉岱活捉過來。餘衆紛紛投降。

張飛派軍使躍馬馳入徐州報捷,劉備大喜,對關雲長說:“三弟向來粗魯、莽撞,今天也會用智謀作戰了,可喜可賀,我再也不必爲他擔憂了。”

計故事 篇六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爲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裏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亡,脣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纔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