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鄭成功》【精品多篇】

《鄭成功》【精品多篇】

《鄭成功》 篇一

教材學生分析:

《鄭成功》一文是一篇歷史故事,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史實。全文依循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圍繞中心組織材料,歌頌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英雄”的氣節、品格。由於學生現在的時代與文章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也不可能帶着學生去尋找古蹟,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產生對鄭成功的理解。怎樣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爲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課前建立一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網站,將中國臺灣過去和現在的情況、鄭成功的身平和收復中國臺灣的場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蹟以及學生學習時練習和課文的朗讀收集進去。引導學生自由上網主動探究、合作學習。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社會的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爲基礎的知識經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而新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必須凸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獲取資料,可以實現學生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迴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快、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穫,我將採用“質疑問難,確定任務——上網瀏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練習鞏固,延伸任務”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網上瀏覽法:從網上()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爲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條件。

2、成功激勵法:在學生獲得學習成功後,引導其他學生評議、激勵。

3、朗讀指導法:學生任意選擇課文的配音朗讀,通過練習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合作學習法:利用對話窗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開展合作學習。

教學目標:

1、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高獲取、處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網絡,瞭解中國臺灣和鄭成功的有關資料,感受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3、運用網絡查找、閱讀其他民族英雄的資料,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4、運用網絡技術,自查自評學習效果,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趣”

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這對學生來說,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時,首先播放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促使學生了解祖國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存疑:這麼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民族英雄,引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最後,結合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質疑,並把疑問通過對話窗口傳遞給自己的學習夥伴。到這兒,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已被激發,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也有內在的學習任務作爲動力。這爲下面的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育活動必須體現學生能夠的主體性,要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學生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因爲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網頁既有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拓展學生學習時空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正可以成爲學生獲取、建構的素材。學生在利用網絡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

爲了避免網上學習缺少朗讀感悟的弊端,我在網站上建立了一個朗讀窗口,既有全篇文章的朗讀,也有重點段落的朗讀。學生學習時可以任意點擊,通過練習朗讀來感悟課文內容。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利用網絡的對話窗口與學習夥伴進行學習體會的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得以發展,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成爲一種可能。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啓發、組織、幫助學生主動學習上,創設條件,促進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

三、嘗試練習,反思學習: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過程中完成的,那學生學習的效果怎樣,這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的。因此,我在網站上建立了一個練習窗口。此窗口編制了許多富有個性的作業:既有基本題,也有發展題的;有的是必須完成的,有的是選擇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品嚐“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爲。

四、拓展延伸,深化學習:

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畫像,教師引導:“他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民族英雄。他們都爲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你們想不想更深刻地瞭解他們?課後自己上網查找資料,並將這些資料整理成一個故事,將它介紹給你的同學。”

現在的教學觀是大教學觀,我們不可能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只有藉助課外的廣泛學習,纔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本環節的設計正是爲了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爲廣泛的時空。

信息技術已經成爲一種學習工具,也成爲一種學習的方式,我們只有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革,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鄭成功》 篇二

讓閱讀與寫作牽手——《鄭成功》教學小記

一、對話突顯人物特點

師:(出示)

鄭成功指着東南方向問衛兵:“那是什麼地方?”

衛兵說:“是大海。”

“大海那邊呢?”

衛兵說:“是祖國寶島臺灣呀!”

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

仔細品讀這段話,說說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鄭成功是個愛國的人。

生2:我知道了鄭成功想要收復中國臺灣的原因:一是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二是侵略者橫行霸道,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活很痛苦。

生3:我覺得鄭成功愛國愛民,具有正義感,我是從“慷慨激昂”一次讀出來的。

師:都說得很好,從內容到思想,深入理解了。請看下面一段對話,是我從一篇題爲《釣魚》的作文中收集來的。

我打電話給哥哥:“我去你家玩,好嗎?”

哥哥說:“好啊!”

我問:“我明天去,你在家嗎?”

哥哥說:“在家,你來吧!”

我說:“那好,我明天去。”

哥哥說:“嗯。”

我說:“那你明天帶我去釣魚啊?”

哥哥說:“好的。”

我高興地把電話掛了。

學生看完,忍不住笑了。我問爲什麼笑,有的說是流水賬,有的說太羅嗦了,有的說文章寫釣魚,這樣的對話就沒有意義了。

那你再讀讀鄭成功與衛兵的對話,你覺得課文寫得好嗎?好在哪裏?不好,又表現在哪裏?

學生紛紛表示,這段對話好,說特別是慷慨激昂一詞,提示了人物說話的語氣,可以想像出人物的表情,猜測到他的內心。那位寫《釣魚》的孩子(其他學生不知道《釣魚》是他寫的。)站起來說,他覺得這段對話和作文中的沒什麼兩樣,都是一問一答。他剛坐下,教室裏就“活”了,有的贊同,有的懷疑文本,我讓學生再次讀這段對話。這時,有學生說,這段對話雖然和作文中有點相似是一問一答,但目的不一樣。作文中的對話很羅嗦,沒有意義。而這裏的對話主要是爲了強調大海那邊是祖國的寶島,是我們的地盤,可現在卻只能隔海相望,這是這段對話激起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此言一出,掌聲想了起來。

我總結,人物的語言描寫往往離不開對話,但對話不是把生活中說的話直接搬到作文中來,要有選擇,要能突顯你的文章目的。

二、讓細節走進讀者的心。

師:走出“臨風眺望圖”,請同學們默讀4—6,想像每小節所描述的畫面,起好小標題。(登船瞭望或四處瞭望  雙軍交戰  歡慶勝利)

引導學生想像,說說你最喜歡的畫面。

雙軍交戰的痛快,學生說得眉飛色舞,我再讓他們選用詞語練說:“敵人驚恐萬狀,有的    有的   有的  ”;歡慶勝利的喜悅,學生談得喜笑顏開,我讓他們寫寫:“臺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有的說   有的說    有的說    ”。

然後追問:文章寫鄭成功,寫軍隊打仗中國臺灣人民的歡慶,不是多餘了嗎?這樣寫,你覺得有什麼好處。

通過討論,總結,讓學生明白細節描寫的好處。

我們班孩子的作文,細節描寫依舊是軟肋,雖然從五年級我就開始注意薰陶,注意滲透,但效果不大。

有時我總在想,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逼迫”下,讀課外書了,爲什麼在表達上絲毫不見長呢?我們的課堂閱讀引導應該做些什麼呢?

讓閱讀與寫作結合,我一直在堅持,雖然沒有形成一定的良好的操作層面的經驗,但把我的課例積累下來,接受一點建議,我相信我的精神會在實踐中成長。

《鄭成功》 篇三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鄭成功》一文是一篇歷史故事,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史實。全文依循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圍繞中心組織材料,歌頌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英雄”的氣節、品格。由於學生現在的時代與文章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也不可能帶着學生去尋找古蹟,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產生對鄭成功的理解。怎樣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爲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課前建立一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網站,將中國臺灣過去和現在的情況、鄭成功的身平和收復中國臺灣的場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蹟以及學生學習時練習和課文的朗讀收集進去。引導學生自由上網主動探究、合作學習。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社會的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爲基礎的知識經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而新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必須凸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獲取資料,可以實現學生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迴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二、教學方法:

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快、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穫,我將採用“質疑問難,確定任務——上網瀏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練習鞏固,延伸任務”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網上瀏覽法:從網上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爲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條件。

2、成功激勵法:在學生獲得學習成功後,引導其他學生評議、激勵。

3、朗讀指導法:學生任意選擇課文的配音朗讀,通過練習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合作學習法:利用對話窗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開展合作學習。

三、教學目標:

1、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高獲取、處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網絡,瞭解中國臺灣和鄭成功的有關資料,感受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3、運用網絡查找、閱讀其他民族英雄的資料,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4、運用網絡技術,自查自評學習效果,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趣”

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這對學生來說,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時,首先播放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促使學生了解祖國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存疑:這麼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民族英雄,引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最後,結合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質疑,並把疑問通過對話窗口傳遞給自己的學習夥伴。到這兒,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已被激發,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也有內在的學習任務作爲動力。這爲下面的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育活動必須體現學生能夠的主體性,要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學生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因爲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網頁既有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拓展學生學習時空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正可以成爲學生獲取、建構的素材。學生在利用網絡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

爲了避免網上學習缺少朗讀感悟的弊端,我在網站上建立了一個朗讀窗口,既有全篇文章的朗讀,也有重點段落的朗讀。學生學習時可以任意點擊,通過練習朗讀來感悟課文內容。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利用網絡的對話窗口與學習夥伴進行學習體會的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得以發展,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成爲一種可能。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啓發、組織、幫助學生主動學習上,創設條件,促進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

(三)嘗試練習,反思學習: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過程中完成的,那學生學習的效果怎樣,這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的。因此,我在網站上建立了一個練習窗口。此窗口編制了許多富有個性的作業:既有基本題,也有發展題的;有的是必須完成的,有的是選擇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品嚐“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爲。

(四)拓展延伸,深化學習:

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畫像,教師引導:“他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民族英雄。他們都爲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你們想不想更深刻地瞭解他們?課後自己上網查找資料,並將這些資料整理成一個故事,將它介紹給你的同學。”

現在的教學觀是大教學觀,我們不可能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只有藉助課外的廣泛學習,纔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本環節的設計正是爲了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爲廣泛的時空。

信息技術已經成爲一種學習工具,也成爲一種學習的方式,我們只有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革,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鄭成功》 篇四

《鄭成功》是蘇教版第九冊語文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愛國主義,課文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史實,歌頌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

我在教學中,仍是指向內容的閱讀。首先,從整體到局部,通過找中心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把握,理清學習的思路。其次將重點放在收復中國臺灣過程的教學上,做到有重點,抓難點。最後,縱觀全文,總結拓展思考,通過對課題的探討,對鄭成功成功的原因探索,讓學生從分析中再一次回顧人物的品質和精神,加深理解,昇華情感。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分解理解內容並不難,鄭成功精神的總結也很順當,但是學生概括、提煉能力卻相當差。比如,在學習鄭軍作戰過程中,學生能使用“首先……接着……然後……最後……”這樣的先後詞複述作戰過程,卻說不出這個作戰方案怎麼樣。這裏的原因有學生的,學生對於作戰佈局、方案能詞語接觸太少,平時的學習、生活基本都是父母、老師安排好的,對於自己時間的。處理安排太少,自然也就不清楚合理、嚴謹的方案是怎麼回事。因此,教師如果只是直接推論,學生只能是被迫接受教師的答案。在這個問題上,我尚且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習慣使然,在教學上我們往往較多關注內容的理解,但是這篇文章難點是學習課文是如何歌頌鄭成功的豐功偉績的,如何在敘事中凸顯人物的精神品質,從而緊扣課題展開描寫,深化讀者對人物的認識,達到題文合一的境界。而這種表達方式的學習、借鑑,其實就是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在這篇文章中,值得借鑑的表達方式很多,比如介紹歷史故事前需要交代歷史背景,學生對於這個“歷史背景”的理解需要教師舉例理解,教師可以羅列一些歷史故事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自己分析出一般需要交代哪些方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再如,場景描寫,需要有一定的順序,又要有突出重點,在這裏從視野角度出發,最搶眼的就是荷蘭的鐵甲艦和大炮,由此出發寫敵人的勢力之強大,然後自然導入我軍的破解之法,重點描寫突發事件,吸引讀者眼光就像電影鏡頭吸引觀衆一樣,再用對比的手法,描寫敵軍前後的反差,凸顯鄭軍的英勇。這種描寫電影場景的方法是值得學生學習和運用的,但是如何巧妙將其融入閱讀教學還需要好好構思。

《鄭成功》 篇五

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堂讀寫結合的指導課,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運用範文的語言,學習範文的寫作方法。“從讀學寫、寫中促讀、讀寫有機結合、突出重點、多讀多寫”是這堂課的指導思想。

設計了“三讀、三看”的環節。以課文第5自然段爲閱讀重點,反覆的誦讀,反覆的體味,瞭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用意,研究寫作的方式,進而掌握寫作的一般規律。

課文三讀:一讀、感知鄭家軍的英勇善戰,體會文章的主旨;二讀、瞭解敵我雙方的戰鬥表現,瞭解描繪戰鬥場面的一般結構;三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精美,學習抓住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抓住環境描寫烘托戰鬥激烈的寫作方法。

影片三看:一看,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抓住典型;二看,瞭解戰鬥過程中的敵我雙方的不同表現、勝敗結果;三看,遵循寫作方法,再次觀察,加深印象。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   複習導入

1、生回顧上堂課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鄭成功爲什麼是一個民族英雄。

2、師點評,簡單小結寫人的文章的方法:運用具體的事例。

第二環節   研讀戰鬥場面 總結寫作方法

一讀、感知鄭家軍的英勇善戰,體會文章的主旨;

二讀、瞭解敵我雙方的戰鬥表現,瞭解描繪戰鬥場面的一般結構;

一場戰鬥也是一件事情,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一般可以分爲:戰鬥的發生、戰鬥的過程、戰鬥的結局。描寫一段戰鬥的場面,就是把戰鬥的三個環節中,敵我雙方的表現寫出來。

三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精美,學習抓住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抓住環境描寫烘托戰鬥激烈的寫作方法。

第三環節  觀看錄像  討論精彩畫面

一看,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抓住典型;

二看,瞭解戰鬥過程中的敵我雙方的不同表現、勝敗結果;

三看,遵循寫作方法,再次觀察,加深印象。

第四環節  書寫文章 點評反饋

書寫文章。

實物投影,當場評點。

從結構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暢、遣詞造句的能力,能否抓住動作、神態、語言、環境描寫,以及想象的合理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鄭成功》 篇六

比我想像的好 ——執教《鄭成功》有感

港閘區實驗國小    左倩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但我總認爲自己的學生獨立思考出來的總是不夠完善的,所以經常“代勞”學生應該能完成的學習活動。我曾嘗試執教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26課《鄭成功》這一課,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說後,才發現學生的表現和課堂氣氛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史實,歌頌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英雄”的氣節、品格。在學習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也就是“收復中國臺灣”部分時,我提出了以下幾個開放性問題,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比我想象的好。

【教學片段一】

師:當讀到“龐大艦隊”、“綿延十幾裏”、“風帆蔽空”、“戰旗招展”、紀律嚴明”、“軍容整肅”等詞語時,你們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耳邊又彷彿聽到了什麼?

生1:我彷彿看到了鄭軍的船艦一艘連着一艘,像一條巨龍,都能從我們學校連到南通城裏了。彷彿聽到了鄭成功正和軍師在船上商量作戰方針。

生2:我彷彿看到了鄭軍官兵那磅礴的氣勢,聽到了風吹戰旗“嘩啦啦”的聲音和波浪滔天的海水拍打到甲板上的聲音。

生3:我看到了鄭成功率領着十萬大軍正在操練,鄭成功站在最前面,威風凜凜,他揮舞着大旗,戰士們按照他的指示,動作整齊劃一,口中喊着同樣的號子,不愧是威武之師、正義之師!

生4:我看到了鄭成功的十萬雄師正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聽到了海浪聲、擊鼓聲、火炮聲混爲一體,戰士們喊着:“兄弟們哪,衝呀!趕走荷蘭鬼子!”

生5:我也看到了鄭成功的艦隊十分龐大,幾百艘戰艦整齊地排列着破浪前行,戰士們個個嚴守紀律,精神飽滿地站在戰艦上,我也彷彿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了誓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

生6:我彷彿看到了他們的艦隊如此龐大,戰艦上的風帆多得將天空都遮住了,我又看到了將士們一定要收復中國臺灣的堅定表情,聽到了他們在喊:“我們一定要收復中國臺灣,否則誓不爲人!”……

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當時的情景,將抽象的詞語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語文實踐中充分地理解、感悟、表達語言文字。學生們也確實充分發揮了想象,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理解,如:艦隊的氣勢磅礴,鄭軍官兵的決心、訓練有素,海上的情景,各種各樣的聲音……甚至比我預想的還要多。

【教學片段二】:

師:讀了第五自然段鄭軍與荷蘭侵略者作戰的場面,你們想說些什麼呢?

生:看到敵艦被炸成碎片,我覺得開心極了,我想說:“荷蘭侵略者,你們也有今天啊!”

師:對呀,敵艦被炸燬,敵人此刻有什麼反應呢?

生:敵人驚恐萬分,敵艦隊亂作一團。我彷彿看到有的敵人抱頭鼠竄,真是大快人心啊!我真想爲英勇的鄭軍官兵鼓鼓掌。”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爲鄭軍官兵們鼓鼓掌吧!(生齊鼓掌)

生1:我覺得鄭軍官兵十分勇敢,敵人的炮火很密集,接連不斷,但他們還是毫不畏懼地衝上前去,是那樣地視死如歸,真不愧是鄭成功親自訓練出來的部隊呀!

生2:我覺得鄭軍官兵也很聰明,敵人的大炮是最厲害的,而他們卻能想到將敵人的大炮團團圍住,讓敵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爲他們的最終取勝創設了條件。

師:說得真好!但他們爲什麼會想到圍住敵人的大炮呢?是看到敵人的大炮突然想起來的嗎?

生:不是。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鄭成功肯定在戰前就做了詳細的打探,對敵人的實力非常清楚,知道他們的鐵甲艦和艦上的大炮是很厲害的,而圍住敵人的大炮也肯定是他精心策劃出來的作戰方針。由此可見,鄭成功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

師:看來你對軍事方面也有一定了解,你也是一位小軍事家!

生1:一位炮手能剛好打中彈藥庫,並不是碰巧,而是平時的訓練有素。

生2:一艘敵艦被炸燬後,鄭軍官兵能乘勝追擊,跳上敵人其他的艦船,使得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舉手投降。從這兒可以看出,鄭軍真是英勇善戰,而敵人不過都是些膽小鬼,他們是永遠也不會戰勝我們的   !

生3:荷蘭人有鐵甲艦、大炮,可他們爲什麼會敗呢?因爲他們太小看我們中國,太輕視我們中國人了。他們不知道,從古至今,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

生4:鄭軍官兵非常勇敢,他們冒着敵人的炮火,知難而進,而荷蘭侵略者卻是一個盡兒地退縮,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鄭軍官兵們已經贏了!

生5: 雖然敵人當時在世界上是頂尖的強國,但他們靠的是武力,而鄭軍憑的是智慧和強烈的民族自尊,“邪不壓正”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

學生們的回答不僅將這一精彩的戰鬥場面描述得更加詳盡具體,而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對鄭軍的讚歎、對敵人的痛恨及敵人失敗後的內心的快樂無不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的“說”延續了上一部分的內容,將對大家來說非常遙遠的三百四十年前的場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使得大家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學生們的回答豐富多彩,角度多,思考得深,是一開始我完全料想不到的。一位學生也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們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語文課,因爲老師讓我們充分發揮了想象,鼓勵我們大膽地說,我們都很愉快。希望老師以後能經常這樣做,讓我們的想象插上翅膀,我們的舞臺由我們自己建造!”我的心被震撼了,這才發現學生多麼渴望表現自己,當初我將他們的思維完全框住的做法是多麼幼稚和可笑。

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大腦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不能發揮想象的潛能。特別是踏入高年級的學生,面臨畢業,老師們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竭盡所能地在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裏灌輸儘可能多的知識。這種教育下的學生就算意識的學習成績是優異的,也未必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足。學習應是快樂的,“教會學生思考,對於學生來說,纔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發展的人’,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努力地去解放學生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對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個性化的追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自的學習方式,發展個性,激發潛能,培養創新的意識和精神。”“閱讀教學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喚醒他們思考的願望,激勵他們思維的積極性,鼓舞他們充分地去想、去說、去演、去實踐、去探索,發揮出他們的潛能,使得我們的語文課不再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是充滿了笑聲、掌聲、歡呼聲的快樂的課堂,讓我們的學生願意學、想學、渴望學。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老師們不能吝嗇贈給孩子們這種“禮物”,相信學生,放飛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表現絕對會比我們想象的好。

標籤:《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