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題西林壁》原文、閱讀練習及賞析多篇

《題西林壁》原文、閱讀練習及賞析多篇

註釋: 篇一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爲。

翻譯 篇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爲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軾《題西林壁》鑑賞 篇三

蘇東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他的文章詩詞,或一時的即興之作,或是觸目所見有感而發,都是自然的流露,順乎天性。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呤詩作賦純然表達心中所感,那麼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間流出。其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從前專限於描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開擴其領域,可以談道談禪,談人生哲理。《題西林壁》就是其哲 理詩的代表作之一。

元豐七年,蘇軾由黃州貶到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了蘇軾的詩興,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覽廬山後帶有總結性質壓軸絕句。《題西林壁》寫於廬山南麓西林寺,在禪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頗耐人尋味。這首詩語言質樸無華,平易近人,但是細細思量卻有弦外之音。詩的總體特點是借景說理,辯證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是整體上打量綿延起伏的廬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縱橫、峯巒起伏,但是,詩人客觀指出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蘇軾沒有描寫具體景觀,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體印象。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爲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個局部。由此追溯起來,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愛因斯坦相對論需要一個參照物,認識事物同樣,辨明事理,同樣需要參照。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它啓迪我們認識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學者錢鍾書說,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這個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詩的明代人說宋詩學唐詩而不象唐詩,這話沒錯。就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象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維肖而不維妙,象唐詩而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宋詩以意取勝,靠的就是在詩歌中發議論來實現。在詩歌中議論與寫景,敘事,抒情是一樣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現手法。我們強調宋詩議論,不是說唐詩不議論,主要是宋詩的議論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到了無所不議的地步。有點甚至通篇議論。宋代詩人總喜歡在詩中用議論來表達人生哲理,這與宋代理學發達大有關係,不少理學家就經常寫詩。錢鍾書因此指出了雙重情況:“借講學的籍口來吟詩或借吟詩的機會來講道學。”這道學就是理學,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裏也用蘇軾的詩來作說明。唐人寫廬山的詩,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後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議論,說的僅僅是瀑布的高。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就富於“理趣”了。詩的開頭兩句是總寫廬山“遠近高底”的千姿百態。一般來說,接下來是展開具體的描寫,然而蘇軾筆鋒一轉,就從橫看側看廬山的形狀多變來進行議論了。詩人以遊山觀景來比喻爲人處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個富於哲理性的命題:看問題必須超越個人狹隘的空間,擺脫一己之偏見。

以看山來設比喻再議論開去,這是對詩的比興手法的創造性應用,是一種質的昇華。從蘇軾這一手法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宋人“以文爲詩”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說宋詩在唐詩的基礎上“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不應該因其“議論”而輕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對宋人議論,卻使自己在另一條叉道上走得更遠。

譯詩、詩意 篇四

橫看廬山是雄奇的大嶺,側看則是陡峭的高峯,隨着視線的轉移,從高低、遠近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只因爲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 篇五

朝代:宋朝

作者:蘇軾

橫看成林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註釋 篇六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題:寫上。

西林:西林寺,在廬山。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嶺: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

峯:山頂端,形狀尖而高。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只緣:只因爲。

此山:指的是廬山。